■ 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中等職業(yè)學校 陳顯棟
課程思政是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學科教學中,通過課程向學生傳遞思想政治的內容和價值觀念,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和思想道德水平。思政教育已成為現(xiàn)代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語文教師應該積極探究課本中的思政元素,以培養(yǎng)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
課程思政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知識、價值理念和精神追求等因素滲透到各個學科之中,從而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思想意識和行為舉止產生影響。課程思政的本質是通過“育德”來“育人”,以達到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將學科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合,教師可以德立學、以德施教,積極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由此可見,課程思政不僅是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的重要方向,還有助于推動學科教育與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加強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提升學生的個人品質,從而培養(yǎng)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綜合性人才。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學校在落實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教師要明確立德樹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務,努力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融合思想政治教育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品德的重要方式。
小學語文教材編排的文章具有鮮明的特點,不僅有深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底蘊的古詩詞,也有頌揚人文之美的散文。由于小學生年齡較小,認知不足,難以理解較為抽象的概念,因此在上語文課的時候,教師可以融入思政教育,這樣有利于學生塑造正確的“三觀”。例如,在講授革命先輩的文章時,教師可以穿插革命先輩的生平故事,引導學生形成愛國意識,明白現(xiàn)在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在學習記錄中華大美山水的文章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三北”工程視頻,引導學生熱愛祖國山水,保護環(huán)境。這些文章對學生塑造正確的“三觀”,具有促進作用。
語文教材中也有與學生同齡的“小英雄”,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會產生共情,引發(fā)共鳴。教師將思政教育內容中融入小學語文教學,學生可以體會“小英雄”所處時代的“難”,再聯(lián)想自己生活的“易”,會給學生帶來巨大的心靈震撼。通過融入思政教育,學生會被英雄精神折服,有助于提高思想覺悟,積極面對生活和學習中的困難。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不少課文都講述了同一個道理,或者讓人明白一些事物的真相。教師在給學生上語文課的同時,通過思政教育,能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教師可以將思政教育內容與古詩詞結合,讓學生感受古詩詞字里行間隱藏的情感;教師還可以將思政教育內容與課文的創(chuàng)作背景相結合,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引下,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和雄心壯志。
教師將語文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堅持文化與道德統(tǒng)一,這是一項持久性的任務。塑造學生的精神世界,可以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效果,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修養(yǎng)的培養(yǎng),并將其融入課堂教學,使之深入人心,從而實現(xiàn)文化與道德的統(tǒng)一。教師還要積極主動地加強自身的教學能力,以達到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所提倡的“千教萬教,教人求真”的境界。然而,當今學生對語文的認識,除興趣之外,還會受到升學壓力的影響,導致他們缺乏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因此,教師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讓他們在學習中獲得成長。
通過將語文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教師不僅可以引導學生掌握語言和文學知識,還可以培養(yǎng)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語文教學中,教材中包含許多積極向上的素材,比如,古代傳說、革命先輩故事等,教師在教授過程中通過“潤物細無聲”地教育和實踐,可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
盡管思想政治教育和語文教育是兩種獨立的學科,但它們的教學內容卻有相似之處。語文教育能讓學生在了解和掌握基礎內容的同時,還能通過相應的文字描述感受到或想象出一個生動形象的世界。因此,生動形象的教學內容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獲得相應的思想感悟。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師可通過生活中的事件和人物來進行教學,引導學生獲得正確的價值觀,提高社會責任感。
思想政治課程和語文課程,都能體現(xiàn)出深刻的文化意義。通過閱讀和理解這些課程,學生可以接觸和欣賞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增長見識,拓寬視野。語文課程中的古詩詞、文言文等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思想政治課程中蘊含著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這些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念,還能深入挖掘歷史文化精髓,從而提高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在思政教育與語文教育相結合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語文教材和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開展教育教學工作。
隨著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斷加深,以及網絡信息的快速傳播,學生會面臨各種思想沖擊,導致學生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了解較少,具體表現(xiàn)為一些學生追捧西方的語言、文化、節(jié)日,對其有較多了解,但對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習俗卻知之甚少。因此,在進行語文教學時,教師可從思想政治教育的視角出發(fā),幫助學生體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深厚底蘊,培養(yǎng)他們的文化認同感。在語文教育過程中,教師可以開展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知識的教學,如從漢字的創(chuàng)造到各種字體的演變,讓學生理解漢字的發(fā)展。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并建立文化認同感。
愛國主義精神是思想政治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正是在愛國主義精神的驅使下,中華民族才能發(fā)展至今。以小學語文教學為例,愛國主義教育是小學教育的重點內容,教師應擁有堅定的政治覺悟,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語文課程教學中。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分析學生的年齡和認知特征,并結合教材中的內容來設計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教學方案,這樣可以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精神,并為他們的未來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教師除了要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還可以引導學生講述自己的親身經歷,如參加國慶閱兵、參觀革命紀念館,以此強化學生的愛國情感,讓學生了解愛國之情就蘊含在生活中,并讓愛國精神成為學生個人發(fā)展的內在動力,從小樹立家國情懷。
語文教師應對語文課程進行優(yōu)化,將語文教育要素與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充分結合起來,以此實現(xiàn)德育與智育的共同發(fā)展。在閱讀小學語文課本的過程中,學生會看到許多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傳統(tǒng)美德相關的內容,如“懸梁刺股”“精忠報國”“孔子拜師”“鑿壁借光”“臥冰求鯉”“孔融讓梨”等,這些無不彰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崇高精神。在進行語文教學時,教師可以設計有趣的游戲和互動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掌握基礎知識,擴大他們的知識面。同時,教師也要認真對待學生的需求,尊重他們的獨立思考,讓他們主動參與課堂活動,從而培養(yǎng)他們的實踐能力和道德修養(yǎng)。此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參與掃墓活動,深入了解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跡,并鼓勵他們將所見所聞寫成文章。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將思政教育融入各學科教學中,其中也包括語文學科。教師將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學生的思想意識和學習中,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樹立遠大理想。因此,教師應積極探究將語文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進行有效結合的策略,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