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露菲
(大同師范高等??茖W校,山西 大同 037039)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其根基立足于先秦時代。先秦文學作為先秦文化的重要產物,有著相當豐富的文化內涵與精致的文學作品形式,充分體現(xiàn)出了該時期文化精神特點。根據(jù)美學風格而言,其直接影響著往后每個時期各大文學家的文學創(chuàng)作,距先秦很近的漢賦盡管在內容以及形式方面都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不過對先秦文學的精粹仍需要進行不斷借鑒。以下便對此進行詳細分析與論述。
漢朝時期,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學品種就是賦,王國維以往把漢賦當成標志漢代文學成就的一代之文學。在漢朝末年文人五言詩誕生以前,其是兩漢400 年之間文人創(chuàng)作的核心文學樣式。封建社會發(fā)展過程中,詞章家十分推崇漢賦,把枚乘與司馬相如、張衡和班固等人的大賦看作是漢賦的正宗。漢賦是一種文學體裁,曾經被歷代論家指出其本淵源之于詩。但是,詩并不是直接變成賦,漢賦近源于戰(zhàn)國時期。章炳麟在《國故論衡.辨詩》中說到,七略次賦為四家,一曰屈原賦,二曰陸賈賦,三曰孫卿賦,四曰雜賦。章炳麟將縱橫家的文章當成賦之本,同時詳細講到,七國之際,行人胥賦,折沖在尊俎之間。其說恢張譎宇,繹無窮,解散賦體,易人心志。武帝以后,宗室逐漸衰弱,藩臣之間缺乏良好的溝通,縱橫既黜,接著退成賦家。漢賦源頭就是荀賦、屈辭、縱橫。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表示漢賦擅長鋪陳,且指出體物和寫志的功能。但是,后者只有漢初的賈誼和東漢的張衡等有之,漢賦主流在于體物。所以,在事物描述上,可以達到很高的藝術水平。
詩經是西周到吹球中葉的作品,在這里面頌詩屬于宗廟的祭祀歌曲,有著美頌的精神,一些“變雅”用于批判現(xiàn)實,因而,雅、頌,在內容方面為漢賦帶來了影響,很多民歌和漢賦并不相干。漢儒解詩受到孔子與孟子詩歌教育的影響, 認為詩經就是美刺兩端,此為在新時期需要面前對詩經內容的闡釋。因而,在漢賦中進行頌德以及諷喻,這是來自于詩經和教化功用。大部分人均已經了解到,西漢通過60 到70 年的發(fā)展,到漢武帝時期,對外開放拓展地方,開通西域,對內部進行統(tǒng)治,實施文治武功。漢帝國大一統(tǒng),促使經濟發(fā)展、繁榮,物質豐富。帝王和貴族在追求物質的過程中,需要愉悅精神,后面就需要歌功頌德。漢賦之中描寫宮殿富麗堂皇,就是對帝國的贊美。漢賦創(chuàng)作多是為執(zhí)政者觀賞的,所以言語侍從之士描述田獵與宮殿等,提出諷刺性意見或者是建議,比方說相如的《上林》中,如果子虛與烏有兩位先生彼此互夸,則最終亡是公又積極鋪設漢天子上林苑的壯觀和涉獵盛舉,卒章對天子和諸侯沉溺于游獵,不做正事,借來諷諫。因而,司馬遷在史記中講到相如以子虛,虛言也;烏有先生者,烏有此事也。漢賦主旨就是諷喻和歌頌,故而,在漢賦內容上不但來自詩經,同時還遵守了詩教美刺原則。
漢賦和楚辭不但在內容方面存在著傳承的關系,與此同時,漢賦體制結構與藝術風格深受楚辭影響。第一,漢賦通過客主以首引得問答體式來自楚辭,這在《卜居》與《楚辭》中可以獲得證明?!恫肪印放c《漁父》都是假設問答,抒發(fā)胸臆,這給漢人作賦從構思打造上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劉勰表示,遂客主首引,很聲貌以窮文。斯蓋別“詩”的原始,命賦的厥初也。根據(jù)史的角度揭露了該點。觀《七發(fā)》與《上林》等諸漢賦,該假設問答體式都來自《楚辭》。第二,漢賦體制結構,前面序,中間正文,結尾亂,是于《楚辭》模式基礎之上演變的,該圖表,清晰表明了漢賦體制是在《楚辭》結構模式影響下創(chuàng)立的。
漢賦和戰(zhàn)國諸子文章,關系緊密。這在古賦家者流,原本詩騷,出入戰(zhàn)國諸子,漢賦所有特質,比如問答體式于浪漫主義藝術風格等均是來自戰(zhàn)國諸子文章。漢賦詩歌,主要特征就是韻文散文,還可在諸子散文里面找到源頭。戰(zhàn)國諸子散文,韻散相融,奇偶相生者相當多。比如,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為也,義可虧也,禮相偽也。在文中的致和至為同韻,為、虧與偽同韻,莊子盡管屬于散文,不過充分體現(xiàn)了結構勻稱與韻律和諧?!肚f子》文在問答過程中,大辯特辯,該形式在先秦文學的領域中普遍存在著,并且給漢賦的發(fā)展帶來了相當大的影響。
賦體發(fā)展和楚辭緊密相關,因而漢朝將辭賦連稱,西漢初年騷體賦,是和楚辭非常接近的,很難進行清楚的區(qū)分。故而,賦基于先秦文學中的楚辭所發(fā)展起來的。楚辭為珍貴的楚文化產物。其是指將楚國的地方特色樂調和語言進行創(chuàng)作的詩賦,狹義上而言,就是指《離騷》和《九歌》等詩歌總集。屈原為楚辭主要作用,是我國文學歷史上偉大的文學家。楚辭為楚文化與屈原思想和性情相融的產物。該種勸百而諷一為特征的漢賦,對詩騷來說,提供了何種美學特征呢?即把詩騷重在內心情志的感發(fā),轉變成贊美外部世界。把注重社會獲得善,變成注重自然獲得美,就是以人為本的審美觀,變成主體輻射于客體,體現(xiàn)出對客體美的追求。
漢賦承襲了楚辭琳瑯滿目的傳統(tǒng),產生了對物質的認識及其贊美,這種雕繢滿眼于錯彩鏤金,不似雅頌傾向于政治教化于社會倫理的善,追求自然和勞動創(chuàng)造出來的美。根據(jù)我國文藝的美學思想來說,假設無漢賦的絢爛,就不會有魏晉后的回歸平坦,就是漢賦對外關注的眼光,教會了后世對于詩歌描寫外境的關注度,心入境,境歸于心,意境相融的詩歌相比較比德的比興更上一層樓,漢賦就是其發(fā)展中的重要中介。漢賦追求客體美,造成了我國詩歌再現(xiàn)印象成分加大,讓當作詩的本位時間藝術結合畫的空間藝術,所以古典詩歌在追尋韻味的時候,可以窺見意境的完美。假設無漢賦對描寫的關注,那么詩歌很難實現(xiàn)表現(xiàn)情志和再現(xiàn)印象的充分結合。漢賦不歌而誦,依舊為時間中發(fā)出的聲音,不過其追尋客體美特性,讓其注重空間形體與色彩,為描寫事物,需要曲盡情態(tài),從各個角度觀察,如此就是通過時間觀察空間,從其左鄰詩中吸取語言。
漢賦該種窮造化的精神,盡萬類的變態(tài),瑰麗窈冥,無可端倪的特征,并非詩的削多成少,以少總多,是總眾類不厭其繁,和繪畫的通過時空觀察空間非常相似,特別是和國畫長卷相差無幾。其將觀賞過程中的時間不斷綿延,體會空間的不斷拓展,讓形象呼喚起的想象能夠在廣大的空間暢游。
總體來看,漢賦的發(fā)展,豐富了詩歌描寫手段,漢代詩歌發(fā)展以來,將意象的蔚起成為新的詩風標志,繪畫美相較于詩情美更加嚴重。由于接受了漢賦具備空間藝術的美學特點,六朝詩寓情趣在意象,唐詩將情趣和意象相結合變成極峰。后代很多詩人,均受到了賦的影響,漢賦構成了美學特征,對我國文學史發(fā)展有積極作用。
女性外貌描寫源自于先秦文學,《詩經》與《楚辭》文學作品中均描寫了女性外貌。漢賦于先秦文學基礎上所發(fā)展的,漢賦女性外貌描寫承襲了先秦文學,體現(xiàn)在描寫對象、語言和比喻手法上。
第一,描寫對象。先秦文學部分女性形象,由于藝術性較強,變成了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對后世文學影響較大。比如一些女性形象被漢賦繼承,在作品內重復書寫,比較突出的就是宋玉的東家之子與神女。前者是一個絕美女性形象,后世被經典化,變成了美人的代名詞。司馬相如的著作中《美人賦》承襲了東家之子的女性外貌描寫。司馬相如描寫到東鄰之子非常美麗但是自己并不好色。東鄰之子承襲了宋玉賦的東家之子,將家變成了鄰,其他內核相同。經過比較發(fā)覺,二者書寫模式一致。引出鄰家女子,描寫女子美貌,描寫女子登墻看自己,自己不為美色所動,繼而反襯出高貴的人格。與此同時,二者描寫細節(jié)相同,這一女子均是自家東邊鄰人,女子給作者表達情意均為登墻望自己,時間均為3 年。所以,司馬相如賦中東鄰之子就是承襲了宋玉賦得來的。
第二,語言詞匯。漢賦的女性外貌描寫承襲了先秦文學,語言詞匯承襲最明顯。漢賦高頻詞匯就是明眸皓齒、朱顏連娟等,這些詞匯使用頻率高,在漢賦描寫女性的過程中基本為思維定式,比如,描寫女性眉毛大部分被稱作蛾眉,如司馬相如在美人賦中描寫到了皓齒蛾眉,蔡邕在青衣賦中同樣描寫了相同的詞匯。如此看來,蛾眉意境發(fā)展成一種符號詞匯,體現(xiàn)出女性外貌采用蛾眉這個詞匯在漢賦之中隨處可見。事實上,蛾眉一開始源自于先秦文學,來自于詩經中的“螓首蛾眉”,意思就是似蠶蛾那樣彎曲且修長的眉毛。漢賦把其承襲過來,繼而演變成了描繪美人的定語。除去眉毛以外,紅紅的嘴巴同樣是表現(xiàn)女性外貌美德關鍵之所在,漢賦時常把其描寫成朱唇,比如傅毅在《舞賦》之中描寫了動朱唇,紆清陽。朱唇一開始原子楚辭,即朱唇皓齒,漢賦里面使用了很多的“朱唇”這一詞匯。
當然,除去采用先秦原本的詞匯外,漢賦之中也有一部分詞匯,是基于原來的先秦文學詞匯,進行改造后使用的。比方說楚辭中的“豐肉微骨”。該詞匯被相如進行了修改以后進行了使用,在美人賦中描寫到了“弱骨豐肌”,意為女性嬌柔豐潤,該詞匯的意思與楚辭中的基本相同,不過是改變了一兩字。再者,在詩經中代表女人的皮膚光滑細膩時,通過比喻修辭采用這一詞匯代替,即“膚如凝脂”,在美人賦之中,相如也描寫了差不多的詞匯,即“柔滑如脂”,二者均是描寫女性皮膚柔嫩順滑的狀態(tài),都是比喻手法,盡管二詞匯字面并不全部相同,不過表現(xiàn)力基本相同。
第三,比喻手法。純粹的詞匯堆積難以寫盡女性的美,修辭手法能夠更直觀生動,從各方面展現(xiàn)出女性的美。在這之中,比喻手法在漢賦里面使用的詞匯比較多,譬如,蔡邕的《協(xié)初賦》,描寫女性用了很多比喻句,比如面若明月,輝似朝日,將女性面容氣色比喻成月光和朝日。再比如在《青衣賦》之中,描寫了“玄發(fā)光潤,領如螬蠐?!敝饕扔髋圆弊有揲L,讓女性形象變得非常動人。漢賦里比喻的使用提高了女性外貌描寫的表現(xiàn)力,通過比喻寫美人的方式來自于詩經。當然,先秦文學里面,除去詩經以外,宋玉賦里面也使用了各種比喻手法,例如,其始來也,耀乎若白日初出照屋梁。其少進也,皎若明月舒其光。和過去相比,這一比喻句式有所增加,且句子容量也在增長過程中,讓句子內涵變得越來越豐富了。漢賦之中使用長式比喻句描寫美人,繼承了宋玉開創(chuàng)的句式。從遠處看,曹魏階段,曹植的《洛神賦》:“翩若驚鴻,宛若游龍?!睂λ斡竦摹捌渖龠M也,皎若明月舒其光……”的承襲是有跡象可以遵循的。
綜合以上可以了解到,先秦文學對于漢賦發(fā)展的影響是較大的,漢賦本身屬于一種文學樣式,不可能來自某一家作品,也并非從某一類文體中演變的,其是多源融匯成的,就是說,其充分繼承了先秦文學并將其發(fā)展下去,讓更多的人了解到先秦文學對漢賦發(fā)展的作用和影響,繼而增加對我國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的了解與掌握,促使?jié)h賦走可持續(xù)發(fā)展之路。此次研究還存在著諸多缺陷與不足,僅僅提到一小部分內容,仍需相關研究者持續(xù)探索與發(fā)現(xiàn),從而推動中國文化健康穩(wěn)定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