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 展
本集收錄圣地亞哥朝圣之路自奧巴諾斯至納瓦拉圣城艾斯提亞各處神舍的門。道上七站:奧巴諾斯[Obanos]、蓬特·拉·蕾娜[Puente la Reina]、曼奈魯[Ma?eru]、齊拉奧奎[Cirauqui]、洛卡[Lorca]、維亞圖埃塔[Villatuerta]、艾斯提亞[Estella],都在納瓦拉丘陵地區(qū)。
與上述路段兩度結(jié)緣。2004年初次相識,或許是基于對未知的渴望以及阿拉貢群山賦予的力量和意志,行速甚?。?012年再訪要從容許多,放緩每日行進速度,基本做到一站一宿,大站,如蓬特·拉·蕾娜、艾斯提亞,則拄杖數(shù)日尋訪古跡。集子綜合兩次考察素材,增加部分神像、神舍空間序列、道路、場景等與宗教建筑乃至圣路整體有關(guān)內(nèi)容,敘述方式略別于前文《Portal 門》。
資料整理過程中,從拱門圓柱直徑差別造成的視覺感官差異,引申出語言表達的疑問和探索,期間比較了大小、長短、粗細、寬窄、厚薄、闊狹、起伏等多對范疇,覺得都不太合適。簡單使用數(shù)字或與之相關(guān)的詞匯,無法體現(xiàn)建筑賦予的特殊美感;而現(xiàn)成造型術(shù)語于藝術(shù)方面又太過專門。如何在數(shù)字理性與藝術(shù)感受之間找到合適的支點,目前尚在嘗試和探索。
集子段落按路段順序自然伸展。
Obanos[奧巴諾斯]
奧巴諾斯,山村,穆魯扎拔爾下一站,與穆魯扎拔爾和百門神舍1穆魯扎拔爾,見《Portal 門》。百門神舍是歐納特圣母神舍別稱,歐納特,巴斯克語意“百門”。相望。村內(nèi)主要宗教建筑奉獻給圣施洗者約翰[Iglesia de San Juan Bautista],矗立于村子中心,內(nèi)藏與圣地亞哥朝圣相關(guān)的古老圣器——阿奎塔尼亞的圣威廉[San Guillermo]銀裝顱骨?,F(xiàn)哥特式神舍建于20世紀,門前寬闊的廣場上,每逢圣年,夜晚時分,村民們會表演與圣威廉有關(guān)的中世紀神秘劇2神秘劇演出時間今或有變更,故事見《納瓦拉支道藝術(shù)人文指南》,載《新美術(shù)》2017年第12 期。。神舍主入口在西側(cè),有開放的前廊,哥特式尖拱,帶多重退柱,柱有柱頭、柱腳,柱頭似有紋飾,柱腳雙層,方形、簡潔,形制與穆魯扎拔爾神舍似。
Puente la Reina[蓬特·拉·蕾娜]
蓬特·拉·蕾娜,女王橋3城市以橋命名,女王橋,即西語Puente la Reina 意譯。,圣地亞哥朝圣之路上重要一站,傳統(tǒng)的雙道合一地點。城市坐落在阿爾佳河[Río Arga]東岸(圖1),有中世紀女王捐建的飛虹石橋跨越河流,為朝圣者提供方便。由奧巴諾斯過來的道路先遇到城市外緣的受難十字神舍[Iglesia del Crucifijo]。受難十字神舍正門南向,對面是耶路撒冷圣約翰騎士教團道院,最初,此地屬耶路撒冷的圣殿騎士團,照顧西行朝圣者,圣殿騎士團被取締后交圣約翰騎士團管理,現(xiàn)有神舍、修道院和朝圣旅社。
圖1 蓬特·拉·蕾娜城市平面(筆者繪)
神舍正門尖拱,略偏圓形,造型質(zhì)樸,裝飾綺麗,這朵綻放于圣道邊的十三世紀玫瑰歷經(jīng)歲月,猶存古風(fēng),翻越高峻的比利牛斯山脈下來,走到這里,會有一種驚嘆和感動。拱門上沉淀著不同時期的修補痕跡,仿如裂谷中展現(xiàn)的地層斷帶,許多早期建筑部件,特別在柱頭和圓柱部分,被保留了下來,新近替換的,如柱頭上部起拱線一帶,標(biāo)有專門記號。拱門帶多重退柱,圓柱柱頭、柱身足具裝飾,方柱簡單無飾,柱體序列是圓柱、方柱相間,形成方形(外墻)-圓柱-方柱-圓柱-方柱-圓柱-方形(內(nèi)側(cè)門邊柱)的空間節(jié)律——之前在百門神舍,其正門空間節(jié)律塑造與此相近,不過那神秘的圓形小神殿整體更為簡潔。柱頭,左翼正中一枚(藤蔓飾?)有劈裂,且飾形漫漶,但基本保留早期印象,其余二枚是新近增補,飾紋用雙禽交頸、藤蔓(?);右翼三枚,二枚僅具石質(zhì),外側(cè)一枚形象可辨,塑造手法與左翼正中相近,紋飾似植物性質(zhì)卷曲,或鑲帶果實,并不清晰。立柱,左翼外柱與中柱尚可辨識,內(nèi)柱較完整,紋飾是三種不同的條索;右翼內(nèi)柱、中柱飾二種索帶繩結(jié),外柱損毀甚重,局部存飾,似薊葉或莨苕屬。尖拱內(nèi)部富含裝飾,醒目的有圣地亞哥朝圣扇貝、植物藤蔓、大葉(莨苕屬?)、果實、天使、畏獸、《圣經(jīng)》故事等形象。
神舍與教團道院之間由一道高大厚實的拱門聯(lián)接,徒步朝圣者許多世紀來就是從這道拱門進城,禮拜神舍,再走入以神舍命名的細巷4受難十字巷[Calle del Crucifijo],細長筆直的圣道在受難十字神舍附近稱作受難十字巷,到了市中心,更名為主街/主道[Calle Major]。,因朝圣而興起的市鎮(zhèn)結(jié)構(gòu)中,最主要,也是最初的要素,是自東向西貫穿城市的圣道。往市中心方向旖旎而行,不多久,就可以望見高大如冠冕的圣地亞哥神舍鐘塔。蓬特·拉·蕾娜的圣地亞哥神舍[Iglesia de Santiago],供奉朝圣者圣地亞哥[Santiago Peregrino]5“朝圣者圣地亞哥”,圣雅各/圣地亞哥三分形之一;另二分形是使徒和軍神。,內(nèi)飾華貴而不失單純,上結(jié)哥特式穹頂,單一廳堂,無中柱,主入口在朝向圣道的南側(cè),擁有一座美麗的納瓦拉羅馬風(fēng)格圓拱門(圖2)。拱門帶有多重退柱,闊徑、細徑各五支,闊細比率大致是2:1,造型勻稱,分列有序,6闊徑、細徑:圓柱直徑差別,闊徑直徑尺寸粗闊,細徑直徑尺寸細狹?!凹殹弊衷诖撕线m,因為1:2 比例下,細徑柱給人的視覺感受是比較細長;“闊”字能表達出柱身的穩(wěn)重和雕塑起伏感,然而并非佳選。羅曼有如黃鐘大呂,平和中正,即使柱徑尺寸較大,也是雍容文雅,況且圣地亞哥神舍大門的用材和造型皆非羅馬風(fēng)格中偏向古拙、富含力度類型。此處用“闊”略顯粗闊,“寬”失于平淡,“厚”意味尚可但行文不暢。柱列秩序,從內(nèi)向外分別是:闊、細、闊、細、闊、細、闊、細、闊、細。除細柱近柱頭處塑一枚人首外,柱身整體簡潔無飾,柱列空間節(jié)律平和悠緩、波磔有致,仿佛女王橋下阿爾佳河沉靜活潑的藍色水流。柱頭造像,現(xiàn)僅存依稀可辨的影,略約能推測出與《圣經(jīng)》故事有關(guān),相對清晰的在右翼近門部分,有地獄畏獸、被逐出伊甸園的亞當(dāng)和夏娃。柱頭上部圓拱,擁有中世紀羅馬風(fēng)格的莊重、單純,拱內(nèi)裝飾,或是創(chuàng)世紀、基督幼年故事,惜多漫漶;圓拱下方特別鑲嵌一道鋸齒,手法吸收了南部摩爾人藝術(shù),圣路經(jīng)過路段,只在納瓦拉地區(qū)擁有幾例。造型上,拱門下部柱狀序列單純而富有節(jié)奏,上部繁若群星,鋸齒更添增運動和變化,是一件莊重與活潑、繁復(fù)與單純完美統(tǒng)一的藝術(shù)品。
圖2 圣地亞哥神舍正門比例(筆者繪)
圣地亞哥神舍往西,靠近女王橋橋頭,坐落著圣彼得神舍[Iglesia de San Pedro]?,F(xiàn)存神舍是16世紀建筑,兼有巴洛克的夸張和古典的矜持。神舍主入口隱藏在橋邊一條寂巷中,西向,是一座簡單樸素,卻又嬌小的圓拱門,與建筑本身完全不同(圖3)。拱門造型圓潤修長,帶四重退柱,整體用極淺的浮雕手法輕輕做出,潔凈清澈,僅于柱頭位置略做約束,舍中藏奇跡圣母像。
圖3 女王橋邊的圣彼得神舍正門(筆者繪)
城市南部群山中藏有阿諾忒奎隱廬[Ermita de Arnotegui],山丘海拔都不是很高,四五百米左右,荒蕪,陡峭。盛夏時分,丘陵低處燥熱異常,山下難得綠色蔥翠,柳岸來風(fēng),小河“綠波”[Río Robo]——也就是流經(jīng)百門神舍、被譯作“羅布”的水流7這條有著綠色水波的小河在女王橋畔匯入阿爾佳河?!暄讯粒鐾[廬,仿若踞守山巔的堡壘。隱廬并不大,圣威廉,即附近奧巴諾斯村民扮演的中世紀神秘劇故事主角,從圣地亞哥朝圣歸來后即于此隱修?,F(xiàn)存居室是一間簡單的長方形建筑,新近修葺過,門的做法如當(dāng)?shù)貥闼孛窬?。廬前平臺以巨石圍壘成垛墻,又添加山門,儼然院落。院外蒼松兀立,山巔開闊,四顧浩渺,勁風(fēng)襲來,濤聲洶涌,俯瞰山下,目光伴隨迅捷下山的飛鳥,倏然掠過平原、河流、細長條的城市、西去的圣道。
曼奈魯,小村,在女王橋后。記得最初探尋圣地亞哥朝圣之路,于艾斯提亞圣墓神舍[Iglesia del Santo Sepulcro]前遇意大利道友,講述曼奈魯朝圣旅社對朝圣者的照顧和友愛。當(dāng)年,這條路段附近的國道剛開始改造,現(xiàn)已建成高速,附近的自然景觀也多受到攪動。
曼奈魯村依然寧靜。從蓬特·拉·蕾娜過來的圣路攀爬到高丘頂端,就可以望見山坳中本村神舍渾圓巨大的穹窿,其后是橫亙天際、恍若寬幅垂瀑的白色山崖。村子本身保持著中世紀以來錯落有致的結(jié)構(gòu),如一般山村神舍制度,神舍位于村中高地,周圍環(huán)繞民居。2004年只是驚鴻一瞥,2012年再訪,有條件詳細觀察和紀錄,幸運的是,做測量和速寫時,巧遇短暫進入神舍工作的女士,蒙她和善的默許,可以入內(nèi)瞻仰。
曼奈魯?shù)氖ケ说蒙裆醄Iglesia de San Pedro]是晚期作品,18世紀古典風(fēng)格,造型夸張,令人印象深刻(圖4)。從村子古井邊的窄巷往神舍方向上去,隨著道路的緩緩提升和巷子提供的有限視角,建筑體量造成的壓力逐漸會有變化,走到近處,因后堂和耳堂間方形附屬建筑遮擋,反而削減了視覺上的壓迫感。神舍東側(cè)有休息平臺,站在這里觀察,可以充分感受到圓柱的龐大,且因柱體與頂部、穹窿、鐘塔之間比例差異和位置差距,后堂仿佛受到建筑整體擠壓,向東運動——如果沒有附屬建筑的視覺牽掣,運動感會更強。8圓柱指后堂和南、北耳堂三支巨大、光潔、渾圓的柱體。大門南向,是古典主義的長方形,有理智的線飾,上部做出神龕,內(nèi)置手執(zhí)天國之鑰的圣彼得石像,門前高臺寬大,臺上植數(shù)株合歡,正是花季。舍中素凈,平面是一片張開的四葉幸運草(圖5),后堂、南、北耳堂與中廳幾乎等距,接近中心對稱建筑尺寸,站立在跨度驚人的白色穹窿下,會產(chǎn)生錯覺,是在山村?還是在君士坦丁堡的神圣智慧?
圖4 曼奈魯?shù)氖ケ说蒙裆嵴T(筆者繪)
Cirauqui[齊拉奧奎]
曼奈魯村下行,經(jīng)過起伏的丘陵和道路兩邊散布的細碎麥田、葡萄園和橄欖樹林,不遠處就是山丘上的齊拉奧奎。山丘不高,城市規(guī)模也不大,但很特別,傳古羅馬時期即有人煙。現(xiàn)存中古時期整體格局保持良好,城邊崖岸上,環(huán)繞城市的衛(wèi)墻遺跡尚在,西行路上,還有一段羅馬古道、一座羅馬古橋。
齊拉奧奎擁有的兩座中世紀神舍,圣羅曼神舍[Iglesia de San Román]和圣卡塔琳娜神舍[Iglesia de Santa Catalina],都坐落在城市高處。穿過石門,循著崎嶇山道可以走到至今仍在使用、奉獻給圣羅曼的神舍。圣羅曼神舍基礎(chǔ)是一個寬大的高臺,臺上植有三株美麗的冬青樹,適逢花季,花團滿樹,素白如冠冕。神舍擁有一座帶多重退柱的納瓦拉羅馬風(fēng)格大門,9圣羅曼神舍正門八支圓柱,直徑差別不大,比率約是1:1.5。此尺寸下,柱徑尺寸較小的柱體并不細;反之,也并不闊。比較之下選擇“寬”“略寬”,因“寬”字氣度與之相應(yīng),“略寬”比“窄”字合理,“窄”字感覺狹窄,用在此處并非佳選。多重退柱柱列順序(自內(nèi)而外):寬、略寬、寬、略寬、寬、略寬、寬、略寬。裝飾鋸齒(圖6),門拱拱形偏尖,八道長弧結(jié)成八重天穹,星曜列陳,恒定而運行有時,仿佛天籟;下方鋸齒帶上,左右各安放五枚塑造華麗的流線形石齒,齒下門邊并聯(lián)四柱,邊柱柱頭裝飾,左翼一對四足獸,右翼一對鷹首有翼四足獸,柱頭起拱線上部有人首、人、獸造像,以圓雕手法做出(圖7)。整座拱門裝飾繁復(fù)華麗,除局部安排具象人、獸造形及柱身無飾外,其余尖拱、柱頭、柱腳、鋸齒表面皆具抽象紋飾,中央束頂一列鑲嵌五種圓形秘符。
圖6 圣羅曼神舍門拱鋸齒(筆者繪)
圖7 圣羅曼神舍門柱、柱頭與柱頭上部(筆者繪)
圣羅曼神舍下,北巷/街[Calle del Norte]盡頭,就是另一中世紀神舍,奉獻給亞歷山大里亞的圣卡塔琳娜。神舍雄踞城北,有古堡的雄渾與堅實,俯臨斷崖,山下連接?xùn)|西的要道、谷地、山巒,盡收眼底。神舍建筑空間基本上是封閉的,形如團塊,結(jié)構(gòu)處有護壁,整體寬大、厚重、堅實,經(jīng)保護性整修,不能入內(nèi)拜訪。圣卡塔琳娜神舍正門南向,帶多重退柱,造型樸素,除柱頭外幾近無飾(圖8)。10尖拱中心束頂一列,坐有二天使,手執(zhí)樂器,二天使上、下應(yīng)各有一飾,已佚。柱頭上分布一連串《圣經(jīng)》故事,惜大部損毀,從依稀可辨的動態(tài)推測,可能是基督幼年故事,左翼:天使報喜(已毀)、圣母往見(部分)、馬槽誕生(部分);右翼:逃亡埃及(部分)、希律王與兵人(部分)。圖像整體安排很別致,常見做法是利用柱頭體積把圖像雕刻在正側(cè)二面,使得整條柱頭帶上的群雕充滿起伏;在圣卡塔琳娜神舍,反而是通過削減柱頭體積厚度和使用淺浮雕方式大幅減弱上述起伏,形成一個完整的、近乎繪畫的平面,風(fēng)化和基于其他原因的損毀使這種平面性更加強烈——當(dāng)然,這座多重退柱拱門本身就像浮雕,整體纖細,綠漪春水,簡淡修長。
圖8 齊拉奧奎的圣卡塔琳娜神舍正門(筆者繪)
神舍三面環(huán)有民居,狹巷視線逼窄,只北翼空曠,其下緩坡可接崖岸。北坡綠草青翠,色彩繽紛:夾竹桃花的白色、水紅色、深紅色,瑪格麗特菊的白色,大麗菊的桔黃色、深紅色,天竺葵的粉色,牽?;ǖ乃{色,百日草的水紅色和玫瑰的黃色,另有一種葉似虎耳的草花,帶有星星點點的大紅。
(下篇洛卡至艾斯提亞路段,待后續(xù)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