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心怡
【摘 要】一線教師對科學課堂的研究日益深入,科學作業(yè)在課堂中的重要性也在穩(wěn)步提升,但是與教材配套的科學活動手冊已經不能滿足學生對于科學課學習的需要。文章通過對四年級的科學活動手冊內容的分析,結合學生的實際問題與課堂需求,提出一些更加符合學生課堂需求的科學探究性作業(yè)設計思路,從而提升科學課的教學效率。
【關鍵詞】科學教學 “學做一體” 探究性作業(yè)
隨著教育部對小學科學教學的重視日益提升,科學課堂的教學質量也在不斷上升。隨著近幾年科學活動手冊的投入使用,科學課堂的教學效率有了較大的提升。教師若是生搬硬套地使用科學活動手冊對科學課堂的助力可能只有“1+1=2”的效果,但是如果教師對其中模塊做些調整,再結合學生實際,就可以得到“1+1>2”,甚至是更出彩的效果。
一、格局打開——基于科學活動手冊的課堂探究性作業(yè)的設計思考
現(xiàn)階段各學校大量使用的教科版科學活動手冊,該手冊為教師教學帶來便利的同時也讓學生從小就養(yǎng)成了記錄的好習慣??茖W活動手冊以實驗記錄表為基礎的設計使得它主要適用于實驗階段,但是在實驗前和實驗后的這段時間中,活動手冊上的表格就幾乎無法給予學生任何輔助了??赡苁鞘芟抻诳茖W活動手冊本身批量印刷的影響,它無法滿足所有的課堂需求,也無法幫助所有學生提升課堂學習效率。
(一)前延鋪墊,標記實驗步驟注意點讓學生亂中有序
實驗前需要的是什么?是情景鋪墊、猜想、設計實驗,在設計實驗的過程中往往有許多的實驗注意點,教師常會將實驗中的關鍵步驟與要點用紅色標注在演示文稿上,但總有一些學生還在不斷地詢問如何操作,這樣做是為什么呢?究其原因,有的學生是因為視力不好看不見黑板上的文字,有的學生是因為上課沒有認真聽講錯過了細節(jié),但筆者認為,還是學生不知道參考何處,演示文稿是老師做的、細節(jié)是其他同學說的,這些過程大部分學生都沒有參與,對他們來說只是“左耳進、右耳出”罷了。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如果每人手中都有一份實驗步驟或是實驗設計方案,學生就可以在這個過程中圈圈畫畫,甚至是記錄一些所思所想,在實驗遇到問題時就可以做到“有跡可循”。
(二)后續(xù)鞏固,總結課堂關鍵知識點讓學生玩中學
一節(jié)課并不是只有實驗,實驗前的思考,實驗后的應用同樣重要,這正是目前科學課缺少的,學生很少有運用課堂知識的機會。
中學的學生會運用大量的題目去鞏固課堂的知識,這是目前小學科學作業(yè)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小學科學是一門實踐性的學科,如果單純用習題來鞏固所學知識就未免太過枯燥,最對學生胃口的還是一些“有趣的東西”。例如,有陷阱的題目,學生對于容易解決的題目沒有什么興趣,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逆反心理”,借助看似簡單卻又“暗藏殺機”的題目幫助學生在鞏固細微注意點的同時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再如,教師可以借助與學生認知相反的實驗魔術,讓他們運用所學的知識去思考、去解釋,甚至自己去學習,學習實驗魔術的過程其實也是對知識的鞏固。
(三)點到為止,鋪設定量擴展資料庫讓學生課中有思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遇到過這樣的場景,在開始實驗之前,當教師拋出問題之后,有許多高舉的手,但面對學生的熱情教師常會說:“由于時間關系……”其實一大部分學生在實驗前后的思考與想法都沒有得到一個合適的釋放,這些一閃而過的想法和思緒對于教師和學生來說都是彌足珍貴的。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筆者想到了“科學閱讀”,這時擴展資料的作用就可以發(fā)揮出來了,其實書本上也有類似的“資料庫”,但是內容還是少了些,無法滿足學生無盡的求知欲。對于基礎知識薄弱的學生來說,資料庫可以開闊他們的眼界;對于知識豐富的學生來說,他們可以自己擴充這個資料庫。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課前、課后的時間,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知道的,閱讀自己想知道的。
二、再三琢磨——基于四年級學生書寫習慣的課堂作業(yè)模塊的優(yōu)化思路
四年級學生雖然已經有了一定的記錄基礎,但是在很多細節(jié)方面仍然需要教師多加注意,四年級是一個過渡的時期,很多學生雖然有了記錄的概念但卻沒有記錄的速度,教師要做的就是引導學生將表格進行調整,讓記錄變得更加迅速準確。
(一)減少大段文字記錄,精準速記
四年級的學生因寫字速度慢而來不及記錄,這是科學課堂最常見的問題,如錯字、漏字、斷句等都經常出現(xiàn)在記錄上。因此,教師在設計四年級的記錄單時,要傾向于用打鉤代替文字、用簡筆畫代替大段描述、固定單位、減少換算的方法,節(jié)約記錄時間。
(二)提供文字結構支撐,有序總結
四年級的學生雖然已經具有了一定的實驗記錄素養(yǎng),但是在描述問題與現(xiàn)象時難免會忽視重點、流于表面。學生總是趨向于寫下自己第一想法,不會再去深入思考,這樣不利于學生的科學學習。因此在進行實驗總結時,筆者常會提供例句供學生參考或是利用填空的形式為學生搭建思維的框架。
(三)增加課堂自由度,自主記錄
四年級的學生實驗水平存在一定差距,憑借著對身邊同伴的了解他們能在第一時間挑選出做某件事的最佳人選。有的小組人員分配均勻,實驗速度快,做完之后喜歡自己擺弄實驗設備,但是很多時候對于“自主實驗”中的發(fā)現(xiàn)是沒有地方記錄的,因此教師有必要為學生專門開辟一個可以自主記錄的位置,在科學探究性作業(yè)上適當為他們留下一點空白。
三、實踐精進——基于“導體和絕緣體”課堂探究性作業(yè)的實踐反饋
課堂上學生使用科學活動手冊記錄的時間并不多,在學生實驗前和實驗后的這兩個階段,學生除了聽其他同學的發(fā)言幾乎無事可做,這實際上并不利于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而科學探究性作業(yè)中包括了整節(jié)課的完整環(huán)節(jié)與流程,可以很好地引導學生參與課程的學習與思考,同時也讓一些在課堂上來不及呈現(xiàn)的精彩想法有了留存的空間。
在教學中,筆者在課堂上嘗試過各種各樣的探究性課堂作業(yè),其中在“導體和絕緣體”一課中的應用筆者感受頗深。
(一)制定活動單,自主學習有方法
活動一為實驗前的準備與實驗注意點(見圖1),本節(jié)課使用到的電路檢測器之前學生簡單使用過,但學生還不能全部牢記使用步驟,導致手足無措。科學探究性作業(yè)將注意點呈現(xiàn)并讓學生以圈畫的方式自行閱讀,就像生活中閱讀使用說明書一樣忘了還可以再看一遍,學生可以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提高在實驗中的正確度。
閱讀并圈畫注意點也是對之前知識的一次鞏固,不同于教師死板的灌輸,圈畫的方式可以使每一個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擁有參與感,學生對實驗步驟的記憶將會更加深刻。
(二)填寫實驗記錄,速記總結不偏差
活動二為課堂實驗記錄(見表1)。由于本節(jié)課的實驗記錄十分簡單,筆者選擇弱化對實驗過程的記錄,引導學生對同一件物品做完三次實驗之后直接寫下檢測結果,同時利用“√”與“×”來代替“導體”與“絕緣體”這些復雜的文字,這樣可以讓學生的記錄更加準確、迅速,在實驗總結的部分也是多用編號、分類、填空等支架來引導學生積極思考。
最后的幾個空格是為那些實驗速度快的學生準備的,這節(jié)課中的材料根本滿足不了學生的好奇心,他們更想試試自己身邊的東西到底是導體還是絕緣體,這些格子就是為他們自主實驗預留的,在完成實驗后他們可以測試自己的橡皮、鉛筆、玩具……這樣既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也豐富了實驗材料,在最后的總結過程中,學生也更容易從各種不同材料的實驗結果中總結出規(guī)律。
(三)后續(xù)題目鞏固,知識運用固根基
第三個部分是對本節(jié)課的一個回顧應用(見圖2)。我們常說科學源于生活,也要回歸生活,筆者希望學生學完科學之后知道我們?yōu)槭裁匆獙W習這一課,因此在這部分設置了一些生活場景,讓學生去利用導體與絕緣體的知識來保證自己的生命安全,同時也是對用電安全的警示。
這份探究性作業(yè),囊括了實驗前、中、后三個階段以及學生需要注意和可能需要的記錄的幾個部分,讓學生在課堂中不會過分依賴老師,有問題能夠自己去尋找答案,在很大程度上強化了學生在課堂中的自主程度與參與程度,將教師從課堂中解放出來。
四、精益求精——“導體和絕緣體”課堂探究性作業(yè)的實踐反思
其實在設計與使用的過程中筆者使用過的記錄單模板遠不止這一個版本,筆者曾試圖將作業(yè)中的實驗記錄表拆分為兩份,分為小組活動表與個人活動表,也試圖將表格簡化又復原,復原又簡化,只為找到最適合學生學習的那一個版本,在一遍又一遍調整的過程中,筆者逐漸意識到一份適合課堂的探究性作業(yè)可以大大提升科學課的教學效果。最明顯的提升應該就是學生的課堂交流效率。在一般的課堂中,學生喜歡被點名后才開始組織語言,站起來再思考實際上浪費了大量的交流時間,但有了這份作業(yè),學生在交流前就已經在作業(yè)記錄上對實驗的基礎數據進行了簡單的梳理,在交流的時候語言就會更加簡潔明了。
對于探究性作業(yè)的研究,現(xiàn)在還處在摸索的階段,但看到學生能夠在探究性作業(yè)的指導下逐漸開始自主學習,不再依賴老師,可以逐漸形成自己解決問題的習慣,對于教師來說應該是最快樂的事情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