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曉鴻
古人登樓,多有慷慨悲歌。東漢王粲登樓,有“悲舊鄉(xiāng)”“涕橫墜”之態(tài);唐代杜甫登樓,懷“萬方多難”、客心傷悲之情;晚唐許渾登咸陽城西樓,發(fā)“一上高城萬里愁”之嘆;李商隱登安定城樓,生“永憶江湖歸白發(fā)”之悲。靖康之難后,詞人朱敦儒流落江南,他登上金陵西門城樓,遙望中原,該有怎樣的感懷呢?品讀下面這首詞,便可知曉答案。
【詩歌先讀】
相見歡·金陵①城上西樓
[宋]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樓,倚清秋。萬里夕陽垂地大江流。
中原亂②,簪纓③散,幾時收?試倩④悲風(fēng)吹淚過揚州。
注釋:①金陵:今江蘇南京。②中原亂:宋欽宗靖康二年(1127),金軍攻破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擄走了徽宗、欽宗父子。中原淪陷,世家貴族紛紛逃散。③簪纓:簪是古人用來固定發(fā)髻或連冠于發(fā)的一種長針,纓是系在頷下的冠帶。簪纓在此處代指達官顯貴。④倩(qìng):請人代自己做。
【妙語解詩】
“萬里夕陽垂地大江流”一句氣勢宏大,是寓情于景的佳句。
“萬里”極寫眼界之開闊,“夕陽”給人蕭索之感?!叭f里夕陽垂地”,以寫意的筆法描繪出金陵城外日薄西山、余暉暗淡的晚景。王國維說:“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敝於厝褰?jīng)歷了靖康之恥,是帶著沉重的國亡家破的傷感情緒來看眼前景色的,故而極力渲染景物之蒼涼、蕭索?!叭f里夕陽垂地”很自然地令人聯(lián)想起大宋的國運也如同詩人眼前的晚景,正無可挽回地走向沒落、衰亡。
“大江流”同樣是闊大之景?!按蠼笔窃娭谐R姷囊庀螅纭盁o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柳永《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等,這些詩詞句中,作者借助江流表達的情感各不相同。在國亂之際,朱敦儒用“大江流”三字,可謂表達了內(nèi)心深沉復(fù)雜的愁緒。
朱敦儒憑欄遠眺,既不是為了“發(fā)思古之幽情”,也不僅僅是為了個人之際遇,而是借落日和流水的意象感嘆山河之殘破、社稷之淪落,故而多了一份蕩氣回腸的力量。
【詩意放送】
獨自登上金陵城樓,倚欄觀看這清秋時節(jié)的景物。但見寥廓大地籠罩在夕陽中,一片冷落蕭條。楚國宋玉有詩云:“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睆那暗奈氖?,往往逢秋而悲,而我心中的悲涼較之于他們,又深了幾重。故而天地之間,滿目凄然,只有那長江之水,仍不減其盛大之勢,汩汩奔流。
遙望中原,只見處處荒煙,在夕陽的掩映之下,怎能不觸動山河破碎之感?
宋欽宗靖康二年(1127),金軍攻破汴京,俘虜了徽宗、欽宗及王公貴族、妃嬪、朝臣等3000余人,押解北上,偌大的京城被洗劫一空。從此,中原淪陷。多少胡虜,鐵蹄踐踏城郭;多少兵士,鮮血染紅沙場;多少人民,尸首填滿溝壑。
當(dāng)汴京的瓊樓玉宇被金兵的鐵錘擊得粉碎之后,雖有文臣武將擁立當(dāng)時的康王趙構(gòu)在南京應(yīng)天府(即河南商丘)即皇帝位,但面對旃裘的入侵,大宋的子民既無招架之功,更無還手之力,只能聽任胡騎如潮水般掠過中原??N紳士大夫、詩禮世家子隨著既驚又懼的小朝廷向南流亡,一路顛沛流離。
待到大宋軍民小心翼翼修補好江淮防務(wù),朝廷終于在杭州立足之后,茍且偷安之風(fēng)又侵蝕了王侯將相、袞袞諸公本來就脆弱不堪的骨骼。我奏請朝廷及早籌備北伐、收復(fù)中原,不料先是遭人彈劾,后又被免職。豈不可嘆!豈不可悲!
我是洛陽大家子弟,年輕時常裘馬輕狂,尋訪名勝,曾留下“花間相過酒家眠。乘風(fēng)游二室,弄雪過三川”的詞句??扇缃?,大好河山,唯有戰(zhàn)亂頻仍,風(fēng)塵漫漫;華夏神州,落得田園荒蕪,萬戶蕭疏。
長江啊,你滾滾東流,是不是在提醒我輩效法晉代的祖逖擊楫中流,揮鞭渡江,收復(fù)中原呢?可惜長江無語,唯有濤聲陣陣。
夕陽低垂,萬物晦暗。請那悲涼的風(fēng)吹干我的眼淚,把我?guī)У綋P州吧!我要去看看那片土地在金人搶掠過后,是怎樣的一番景象!我要和當(dāng)?shù)氐能娒褚坏来灯鹛柦?,去捍衛(wèi)這淮左名都、竹西佳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