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全球文明倡議引領人類和平發(fā)展

      2023-04-23 04:23:28邢麗菊
      當代世界 2023年4期
      關鍵詞: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式現(xiàn)代化

      【關鍵詞】全球文明倡議??文明交流互鑒??中國式現(xiàn)代化??人類命運共同體

      2023年3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的主旨講話中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議。這是繼全球發(fā)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后,中國向世界提供的又一重要國際公共產品,為推進人類現(xiàn)代化進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了強大正能量。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軟實力建設以及文明交流互鑒,大力推動中外人文交流。從十八大報告“扎實推進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十九大報告“加強中外人文交流”“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yōu)越”,到二十大報告“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從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加強和改進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見》,2019年中國主辦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到一系列中外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的建立;從全人類共同價值、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到全球文明倡議,均彰顯了中國對文明交流互鑒的積極態(tài)度,也豐富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具體內涵和實踐路徑。

      全球文明倡議具有科學系統(tǒng)的理論內涵

      全球文明倡議提出“共同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共同倡導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共同倡導重視文明傳承和創(chuàng)新,共同倡導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這四個“共同倡導”的核心在于實現(xiàn)世界文明交流互鑒,體現(xiàn)了文明的多樣性、共通性、發(fā)展性、包容性特征,同時分別對應回答了“為什么需要交流互鑒”“為什么能夠交流互鑒”“交流互鑒什么內容”“如何實現(xiàn)交流互鑒”四個維度的問題,具有科學系統(tǒng)的邏輯統(tǒng)一性,共同揭示了人類文明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

      就文明的多樣性而言,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是文明需要交流互鑒的前提基礎。每一種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1]文明雖有差異,但不是“唯我獨尊”,而是多樣共存。不同文明承載著不同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都有其自身存在的合理性?!奥牟槐赝?,期于適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文明標準,一種文明不應該用自己的尺度來衡量或者強加于他者,任何試圖用強制性手段來解決文明差異的做法都無異于削足適履,都會給世界文明帶來災難性的后果。承認文明多樣性而予以尊重,是文明交流互鑒的基礎。尊重文明多樣性就意味著,尊重文明產生的土壤及其獨特性,尊重文明創(chuàng)造的主體及其思維方式,尊重文明在歷史上曾經(jīng)發(fā)揮的獨特作用,尊重文明在現(xiàn)在和未來產生影響的合理性和持續(xù)性。更為重要的是,尊重文明多樣性要克服因社會制度、意識形態(tài)、發(fā)展模式等差異帶來的交流障礙。[2]

      就文明的共通性而言,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是文明能夠實現(xiàn)交流互鑒的理念指引。世界各國雖然歷史、文化、制度、發(fā)展水平不盡相同,但對和平、發(fā)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的追求是一致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凝聚了人類不同文明的價值共識,反映了世界各國人民普遍認同的價值理念的最大公約數(shù),超越了意識形態(tài)、社會制度和發(fā)展水平差異,切實回應了各國人民的普遍期待和共同訴求,為國際社會實現(xiàn)最廣泛的團結提供了可信的價值紐帶。[3]每一種文明都是獨特的,在文明問題上,生搬硬套、削足適履不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十分有害的。全球文明倡議在全人類共同價值的理念指引下,要求各國以“海納百川”的寬廣胸襟和開放包容的態(tài)度來理解各種文明對價值內涵的不同認識,要求發(fā)達國家不以文明優(yōu)越自居、不搞意識形態(tài)對抗、不將自己的發(fā)展模式和價值理念強加于人。只有這樣,世界各國才能消除國際交往中各種現(xiàn)實的文化壁壘,才能共同打破阻礙人文交流的精神隔閡,共同繪就人類文明百花齊放的宏闊圖景。

      左上:2019年3月25日,在老撾萬象中老農冰村小學,來自廣西的志愿者教學生如何用手比出愛心;左下:2019年3月14日,一位工人在位于印尼芝卡朗的五菱汽車產業(yè)園總裝線上工作;右上:2019年4月8日,當?shù)厝罕娫谒估锾m卡南部馬特勒火車站候車,該站是由中國企業(yè)承建的斯里蘭卡南部鐵路延長線一期項目起點;右下:2023年1月17日,在拉脫維亞里加中國文化中心,當?shù)乩蠋煄椭欣∨笥褱蕚鋮⒓有麓郝?lián)誼會演出。

      就文明的發(fā)展性而言,重視文明傳承和創(chuàng)新是實現(xiàn)文明交流互鑒的內容源泉。文明交流互鑒既要繼承發(fā)揚本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又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世界文明歷史的規(guī)律告訴我們,任何文明都要與時偕行,不斷吸納時代精華。古希臘的神廟建筑離不開古巴比倫、古埃及等文明的啟迪。公元8世紀開始的阿拉伯“百年翻譯運動”融合了古希臘、古羅馬和古印度的文化積淀,為西歐文藝復興奠定了堅實基礎。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極大促進了東西方文化交流,成為“一帶一路”倡議的歷史借鑒。新時代的文明交流互鑒,既要發(fā)揮本國珍貴的歷史資源,又要積極借鑒他國優(yōu)秀文化;既要對自身傳統(tǒng)文化加以繼承,又要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既要避免傳統(tǒng)文化在現(xiàn)代化進程中遺失,又要運用現(xiàn)代的高科技創(chuàng)新手段來激發(fā)活力,增添文明發(fā)展的動力之源。

      就文明的包容性而言,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是實現(xiàn)文明交流互鑒的路徑方法。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fā)展的重要動力。人文交流以促進民心相通和文明互鑒為宗旨,堅持以人為本、平等互鑒、開放包容等多重原則,是人與人之間情感溝通的橋梁,是國與國之間加深理解和信任的紐帶。與政治安全合作、經(jīng)濟貿易合作相比,人文交流更具有基礎性、廣泛性、先導性和持久性特征。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尤其是國際社會各種“文明沖突”“文明優(yōu)越”等不和諧論調,不僅中國自身需要加強中外人文交流,世界各國也需要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要秉持開放包容的態(tài)度,通過“走出去”與“引進來”并重的方式,廣泛進行教育、科技、文化、衛(wèi)生、體育等領域交流合作,構建全球文明對話合作網(wǎng)絡,增進理解信任,消弭隔閡沖突,促進民心相通,共同為維護世界和平發(fā)展、推動人類文明進步作出貢獻。

      全球文明倡議根植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全球文明倡議根植于中華文明傳統(tǒng),彰顯了中國開放包容、和諧發(fā)展的文明觀。中華文明自古以來就蘊含著開放包容的文明特質。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認為,任何事物都有可取之處,故要以虛心的態(tài)度來學習并豐富自己。《楚辭》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神有所不通”,即使是萬能的神也有法力不通的死角。這就需要“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fā)”的精神,需要“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钡膽B(tài)度。《周易》認為“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并非代表對立,實為一種互補、對應和包容的關系。莊子和荀子也認為,陰陽二氣是宇宙最基本的構成要素,彼此為對方提供存在條件,二者的互補互動構成了世界。儒家的“一物兩體”,道家的“無為”與“有為”,佛家的“出世”與“入世”都說明了事物之間互補的重要性。英國漢學家葛瑞漢指出,“中國人傾向于把對立雙方看作互補的關系,而西方人則習慣于強調二者的沖突”。[4]

      “開放主義,我國古時已行之”。歷史上的中國長期秉持“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懷,對西方文化保持著交流學習的態(tài)度,中華文明在同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鑒中不斷發(fā)展壯大。張騫通西域開辟了古絲綢之路,打開了中國與外部世界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大門;玄奘赴天竺取經(jīng),實現(xiàn)了印度佛教經(jīng)典在中國的譯介和傳播;鑒真東渡日本,將唐朝先進的文化傳至東瀛,極大促進了中日文化交流;鄭和七下西洋,不僅將中國的瓷器、絲綢及其他傳統(tǒng)文化產品傳播至東南亞、歐洲、非洲等,而且?guī)砹撕M獾南懔?、寶石、染料等,促進了中西文化交流和中外貿易發(fā)展。面對近代以來西方文化大量傳入中國特別是西學東漸的現(xiàn)象,中國內部盡管也出現(xiàn)不少反對意見,但有識之士更提倡要“以夷為師”,主張積極吸收西方先進的成果。孫中山主張對歐美采取開放政策,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也指出,“一切民族、一切國家的長處都要學”。[5]

      2023年3月28日,觀眾在西班牙阿利坎特參觀“中國秦漢文明的遺產”展。

      “和而不同”是中華文明對待外來文明態(tài)度的集中體現(xiàn)?!墩f文解字》曰:“和,相應也”,本指各種樂聲的相互應和。中國古人常常將音樂和諧作為處理人與人、人與天地萬物各種關系的范式?!昂汀敝匀绱酥匾?,因為它是生成萬物的必要條件?!昂蛯嵣铮瑒t不繼”,不同的事物相互調和、融合才能生成繁盛的新事物。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和”包含和平、包容、開明、開放等多重內容,要求既肯定事物的多樣性,又包容事物的差異性,并將不同的事物融合到一個和合體中。差異性是事物生長的前提,多樣性的調和是萬物生生不息的基本條件?!爸钦咔笸拚咔螽悺?,追求不同文明的和諧發(fā)展是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傳統(tǒng)。歷史上的古絲綢之路極大推動了中國與沿線各國人民的文化交流,不僅中國的儒道思想日益西漸,起源于異域的佛教、景教、摩尼教等世界六大宗教也相繼傳入中國。古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宗教文化的相互交流促進了中外民眾精神信仰層面的融通,為絲路貿易的和平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全球文明倡議體現(xiàn)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本質要求

      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在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成功走出中國式現(xiàn)代化道路,創(chuàng)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概括了中國式現(xiàn)代化是人口規(guī)模巨大的現(xiàn)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xiàn)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xié)調的現(xiàn)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xiàn)代化、是走和平發(fā)展道路的現(xiàn)代化這5個方面的中國特色,深刻揭示了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科學內涵。這既是理論概括,也是實踐要求,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指明了一條康莊大道。[6]

      中國式現(xiàn)代化是走和平發(fā)展道路的現(xiàn)代化。有別于西方一些國家通過戰(zhàn)爭、殖民、掠奪等方式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的老路,中國始終堅定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站在人類文明進步的一邊,高舉和平、發(fā)展、合作、共贏旗幟,在堅定維護世界和平與發(fā)展中謀求自身發(fā)展,又以自身發(fā)展更好促進世界和平與發(fā)展。中國式現(xiàn)代化創(chuàng)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tài)文明“五位一體”協(xié)調發(fā)展的文明新形態(tài)。中國式現(xiàn)代化既沒有把現(xiàn)代化等同于西方化、喪失自身文明獨立性,又沒有完全照搬傳統(tǒng)文明,而是把傳統(tǒng)文明融入社會主義實踐,讓綿延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煥發(fā)新生,是傳統(tǒng)文明和時代精神同頻共振、融合發(fā)展的產物。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體現(xiàn)了對不同文明交流互鑒的真誠態(tài)度,彰顯了新時代中國的文明觀,拓展了人類文明發(fā)展進步的廣闊空間,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全球文明倡議以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為基本前提,以弘揚和平、發(fā)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為理念指引,以重視文明傳承和創(chuàng)新為動力源泉,以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為實踐路徑,致力于推動各國文明交流互鑒走深走實。這是由中國式現(xiàn)代化堅持走和平發(fā)展道路的本質決定的。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平與發(fā)展仍是時代主題,人類交往的世界性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深入廣泛,各國相互聯(lián)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越來越成為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面對國際社會一系列共同的困難和挑戰(zhàn),只有跳出狹隘的民族主義,摒棄“你死我活”“你輸我贏”的零和博弈思維,把本國利益與世界整體利益緊密結合起來,國際社會才能在全球化時代找到戰(zhàn)勝各種困難挑戰(zhàn)的正確路徑。全球文明倡議主張借鑒吸收一切人類優(yōu)秀文明成果,強調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超越了“文明優(yōu)越論”“文明沖突論”等西方論調,符合中國式現(xiàn)代化發(fā)展、人類文明進步的根本要求,展現(xiàn)了不同于西方現(xiàn)代化的新圖景,為豐富人類文明和平發(fā)展注入了積極正能量。

      全球文明倡議有力促進世界文明發(fā)展進步

      當今世界,多重挑戰(zhàn)和危機交織疊加,冷戰(zhàn)思維陰魂不散,各種文化思潮激流涌蕩,人類社會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隨著地緣政治沖突日益加劇,在美西方政客的煽動和炒作之下,“文明沖突論”“文明優(yōu)越論”沉渣泛起,加劇了不同文明之間的仇恨與隔閡,嚴重阻礙了國際社會交流與合作。與此同時,世界各地“黑天鵝”“灰犀牛”事件頻發(fā),不同國家、不同文明亟需攜手應對關乎人類前途命運的各種全球性挑戰(zhàn)。特別是在全球化深入發(fā)展當下,個別國家以意識形態(tài)劃界、大搞陣營對抗的冷戰(zhàn)思維以及以“價值觀”為名劃分敵友、拉幫結派的做法,給整個世界和平與發(fā)展、繁榮與進步帶來巨大陰影。

      “文明沖突論”是美國學者亨廷頓于20世紀90年代提出的觀點。亨廷頓認為,冷戰(zhàn)后國際沖突的基本根源已不再是意識形態(tài)和國家利益的差異,而是文化方面的差異,主宰全球的將是“文明沖突”。西方文明與伊斯蘭文明、中華文明之間最有可能發(fā)生沖突和戰(zhàn)爭。[7]近年來,隨著中美戰(zhàn)略競爭的加劇,美國內部反華勢力再次鼓吹“文明沖突論”,為中美人文交流設置各種障礙。“文明沖突論”的特點是把文化差異的作用放大,認為文明差異是引發(fā)國際沖突的深層原因。這是一種為美國霸權主義尋找新依據(jù)的理論,具有明顯的消極性和破壞性,對世界秩序的危害極大。這一論點錯誤的根源在于用排他性、對抗性、集團性的思維來看待當今世界。隨著美國國內政治愈益極化、經(jīng)濟逐漸衰落、社會趨向分裂,美國正變得越來越焦慮。美國沒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對自身問題的反省上,卻謀求通過尋找外部新的意識形態(tài)對手轉移公眾視線?;仡櫄v史,文化多元一直是美國社會引以為傲的價值觀。美國之所以發(fā)展成為世界超級大國,很大程度上也是廣泛吸收世界各國優(yōu)秀文化和優(yōu)秀人才的結果。美國目前的做法已經(jīng)背離了自身立國之本和世界發(fā)展的正確道路。

      2023年1月21日,俄羅斯莫斯科民眾在迎新春中國文化體驗活動上欣賞扇子。

      全球文明倡議積極回應國際社會對文明交流互鑒的普遍訴求,推動并引領文明包容共存的前進方向。在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以前所未有方式展開、經(jīng)濟全球化深入推進和信息數(shù)字技術快速發(fā)展的背景下,各國前途命運緊密相連,各國理念契合點、利益交匯點也越來越多,全球文明的共鑒、共享、共融是必然趨勢。文明交流互鑒是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以及不同社會增進了解、建立互信、構筑友誼、加強合作的應有之義。世界上各個民族都有其文化血脈,每個國家都有其文明淵源,這是決定一個國家價值觀取向的重要源泉。世界因有不同的文明而豐富多彩,同樣因有不同的文明而容易產生隔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深化人文交流互鑒是消除隔閡和誤解、促進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徑。”[8]世界上有多種文化和文明,都是人類社會的寶貴財富。要理解不同文明之間的差異,欣賞它們形成的多彩之美,這需要不同國家、不同民族既堅持自身文明傳統(tǒng),又對其他文明持開放包容的態(tài)度。只有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開展不同文明對話,才能消除因文化差異而帶來的隔閡,才能避免落入文明沖突的陷阱,才能共同為世界文明發(fā)展進步注入強大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倡議,順應時代發(fā)展進步潮流,給人類社會指明了前進方向。全球發(fā)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和全球文明倡議形成了一個有機統(tǒng)一的整體,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支柱。馬克思曾提出“真正的共同體”概念,認為其基本特征表現(xiàn)為共同體中不再有個體對抗、階級對立、個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分裂等。[9]要實現(xiàn)真正的共同體,就必須要堅持文明互鑒、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全球文明倡議繼承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時汲取和超越了西方文明成果。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指出,人類文明的產生和演化是多元的,“文明的多樣性是歷史發(fā)展的基本形態(tài)”。[10]亨廷頓雖提出“文明沖突論”,但同時明確指出,“在多文明的世界里,建設性的道路是棄絕普世主義,接受多樣性和尋求共同性”。[11]西方國際關系學者羅伯特·考克斯認為,“人類的未來有多重選擇,當不同的文明需要共存時,如何相互理解將成為維護世界秩序的首要問題”。[12]全球文明倡議順應世界歷史發(fā)展潮流,符合人類和平發(fā)展愿望,對維護全球治理秩序、實現(xiàn)人類文明進步將發(fā)揮重要的指導性作用。不管國際風云如何變幻,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fā)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人類文明的促進者。全球文明倡議引領人類文明發(fā)展方向,必將推動世界和平發(fā)展事業(yè)行穩(wěn)致遠。

      [1]?《習近平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全文)》,外交部網(wǎng)站,2019年5月15日,https://www.mfa.gov.cn/web/zyxw/201905/t20190515_346483.shtml。

      [2]?邢麗菊:《中外人文交流概論》,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21年版,第68-69頁。

      [3]?《堅守和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求是網(wǎng),2021年8月16日,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1-08/16/c_1127760380.htm。

      [4]?[英]葛瑞漢著,張海晏譯:《論道者》,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379頁。

      [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1頁。

      [6]?《習近平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發(fā)表重要講話》,中國政府網(wǎng),2023年2月7日,http://www.gov.cn/xinwen/2023-02/07/content_5740520.htm。

      [7]?[美]塞繆爾·亨廷頓著,周琪等譯:《文明的沖突》,北京:新華出版社,2013年版,第214頁。

      [8]?同[1]。

      [9]?桑明旭:《馬克思“真正的共同體”思想的唯物史觀基礎》,載《中國社會科學報》2023年3月30日,第4版。

      [10]?[英]湯因比著,曹未風等譯:《歷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3-100頁。

      [11]?同[7],第294頁。

      [12]?Robert?W.?Cox,?“Civilizations?and?the?Twenty-first?Century:?Some?Theoretical?Considerations,”?International?Relations?of?the?Asia-Pacific,?Vol.1,?No.1,?2001,?pp.105-130.

      猜你喜歡
      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式現(xiàn)代化
      論全面現(xiàn)代化
      全面認識中國式現(xiàn)代化新道路之“新”
      人民論壇(2021年24期)2021-09-15 18:28:21
      中國式現(xiàn)代化文明新形態(tài)的世界意義
      人民論壇(2021年24期)2021-09-15 02:18:59
      “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如椽巨筆
      理論·歷史·實踐: 三維探析中國式現(xiàn)代化
      論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科學內涵和重大意義
      理論導刊(2017年1期)2017-02-10 19:11:53
      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目標的中國外交頂層設計
      以“文化多樣性”國際機制支撐“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人類命運共同體視野下的當代中國大學精神
      以“人類命運共同體”引領世界秩序重塑
      當代世界(2016年5期)2016-05-24 08:53:35
      弥勒县| 汪清县| 八宿县| 房产| 黄龙县| 乌拉特前旗| 镇江市| 东光县| 新竹市| 双峰县| 唐海县| 南京市| 丹阳市| 江山市| 中牟县| 会宁县| 鹤峰县| 惠水县| 上犹县| 施甸县| 瑞丽市| 库尔勒市| 南通市| 交城县| 达州市| 佛坪县| 沅江市| 宜兰市| 江阴市| 远安县| 玉溪市| 海丰县| 喜德县| 启东市| 天峻县| 奇台县| 南江县| 兴化市| 福州市| 清镇市| 延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