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珍
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傳家寶”,也是記者的“看家本領”。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新聞媒體是黨和人民的喉舌,是文化建設的重要陣地,肩負著反映輿論、引導輿論的重要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調查研究是新聞工作者的基本功,是新聞工作者成才的根本途徑;只有堅持調查研究,才能把自己鍛煉成思想端正、作風扎實、業(yè)務過硬的新聞工作者。”新聞工作者如何做好調查研究?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宣傳思想干部要不斷掌握新知識、熟悉新領域、開拓新視野,增強本領能力,加強調查研究,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chuàng)新、能打勝仗的宣傳思想工作隊伍”。“四力”要求為黨的新聞工作者指明了努力方向,為新時代背景下新聞工作者做好調查研究指出了切實可行的路徑。
加拿大學者麥克盧漢認為,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覺和感官的擴展或延伸: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的視覺能力的延伸,廣播是人的聽覺能力的延伸,電視則是人的視覺、聽覺和觸覺能力的綜合延伸。[1]如今,隨著互聯網對個人日常生活的不斷滲透,越來越多的人通過移動端接入互聯網,為一系列網絡調查研究方法的創(chuàng)新以及記錄提供機會,為獲取巨大規(guī)模的“大數據”提供足夠空間。
群眾在哪里,我們的調查研究就要到哪里去。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5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2年12月,我國網民規(guī)模達10.67億,較2021 年12 月增長3549 萬,互聯網普及率達75.6%。做好新時代調查研究,新聞工作者要堅持黨的群眾路線,不僅要在線下調查中與人民群眾面對面傾聽群眾心聲、感受時代巨變,更要與時俱進,學會并善于利用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社交媒體平臺,及時掌握網絡輿情動態(tài),進行線上調查研究,增強數字時代無形的“腳力”。
網絡調查研究有令人信服的優(yōu)勢,其中之一就是隨時可以接觸到大量且多樣化的潛在參與者,易于獲得巨大的樣本量,擁有極高的時間和費用上的性價比,以及能夠接觸到以往難以接觸的人群(如專家)。與線下方法相比,高性價比的網絡調查研究能有效幫助資源相對有限的小型機構開展研究。[2]但在進行網絡調查研究時要注意網絡繁雜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要在線上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以永遠“在路上”的姿態(tài)深入基層第一線,撲下身子進行調查研究,線上線下結合才能真正把情況摸清、把問題找準、把對策提實。只有到新聞現場去,去見證去記錄,才能挖掘最生動的第一手素材和關鍵信息,拍攝最具視覺沖擊力、最能直觀反映新聞事實的畫面,寫出“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鮮活新聞來。
2021年6月9日,安徽《亳州晚報》頭版報道的《麥收不用下田 就能顆粒歸倉——安徽首個“無人農場”昨日在亳投入運營》就是筆者線上線下相結合踐行“腳力”的一篇新聞。當年4月,筆者在微信朋友圈刷到了一則信息:中國工程院院士羅錫文來亳考察,全省首家“無人農場”建設試點基地落戶譙城。雖然信息全文僅200多字,但筆者敏銳地捕捉到了“全省首家”“無人農場”等關鍵點,開始利用互聯網搜索了解羅錫文和“無人農場”相關信息:“無人農場”是羅錫文院士提出的智慧農業(yè),他們團隊多年來一直致力于研發(fā)無人駕駛農機,可實現耕、種、管、收全程無人作業(yè),未來將有效解決“誰來種地”和“怎樣種地”難題,不僅是安徽省首家,在全國也是新鮮事物。了解到這些信息后,筆者馬上與亳州市、譙城區(qū)相關部門聯系詢問基地落戶建設具體情況,第一時間到無人農場實地采訪,在隨后的兩個月時間內多次到無人農場跟蹤報道建設情況?;谇捌诘纳钊胝{查研究,筆者對無人農場有了充分的了解,才能在投入運營的當天,通過無人農場“只聞機械響,不用人奔忙”與其余地方午收忙碌現場的對比,巧妙地反映出科技給農業(yè)帶來的偉大變革,以新穎的報道視角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同時發(fā)布融媒體作品,以《亳州未來的麥收,大概就是這般模樣吧》為題,用無人駕駛收割機的現場視頻和圖片結合文字完整呈現了無人農場的應用場景。兩個作品分別獲得當年安徽新聞獎報刊類二等獎、媒體融合類二等獎。
“眼力”指的是新聞敏感性,是新聞工作者迅速識別和判斷新聞事實中的新聞價值的能力,包括洞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斷能力。要求新聞工作者學會見微知著,做個“有心人”,善于從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大局的高度找準方向,透過新聞事件看到背后的深層意義,既要看得見,還要看得深、看得遠,更要看得準。
2020年,新冠疫情暴發(fā),全國各地都投入到抗擊疫情的一線,網絡上各種信息更是紛至沓來:定點醫(yī)院感人的事跡、社會各界伸出援手、社區(qū)生活物資供應、交通物流情況……筆者在采訪中發(fā)現,亳州市定點醫(yī)院在治療新冠患者時進行中西醫(yī)聯合會診,讓患者第一時間服用中藥湯劑“清肺排毒湯”。為什么服用中藥湯劑?這跟亳州是中華藥都、神醫(yī)華佗故鄉(xiāng)是否有關?中醫(yī)治療效果如何?對全國抗擊新冠疫情有沒有參考意義?……帶著這些思考,筆者到亳州市定點醫(yī)院進行深入調查研究,發(fā)現該醫(yī)院的患者不僅喝中藥,還練習由華佗五禽戲演變而來的“護肺操”,亳州產的疏風解毒膠囊(純中藥顆粒)成了治療新冠肺炎的常用藥。在該市新冠確診患者全部治愈出院的次日,推出了《患者“清零”,背后的中醫(yī)藥力量》通訊報道,全面介紹了中醫(yī)藥在本地乃至全國的新冠疫情治療中發(fā)揮的重要作用。該文在一眾報道新冠疫情的新聞稿件脫穎而出,獲得當年安徽新聞獎一等獎,正是因為記者獨到的“眼力”,看準了亳州作為中華藥都、神醫(yī)華佗的家鄉(xiāng),采用中醫(yī)藥治療新冠這一特色做法,從一個新角度展現出全國上下團結一心、眾志成城共同抗擊疫情的大形勢。
隨著數字技術的發(fā)展,獲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信息傳播速度越來越快,但互聯網語境下的信息魚龍混雜,新聞工作者要從繁雜的信息中迅速找到新聞價值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長期積累鍛煉,更要加強調查研究。要堅持因地制宜,綜合運用座談訪談、隨機走訪、問卷調查、專家調查、抽樣調查、統計分析等方式,充分運用互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開展調查研究,提高科學性和實效性。要從多個層面、不同角度進行全面觀察、多方核實,保證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
實踐證明,只有在采編過程中多深入、多思考、多積累、多鍛煉,才能煉就一雙能夠快速發(fā)現新聞亮點的“火眼金睛”;才能在撲朔迷離中去偽存真、明辨是非,認清事態(tài)發(fā)展形勢和趨勢;才能站在全局的高度上,找準新聞報道角度,準確把握新聞報道方向,在眾聲喧嘩中發(fā)出最強音、占領制高點。
“腦力”是核心,是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主流價值觀的定力和判斷力的體現,也是對互聯網爆發(fā)式信息量的一種篩選過程,是做好新聞宣傳工作的總指揮和總策劃。要求記者在開展調查研究時提高政治站位,心里裝著群眾、胸中懷有大局,提前策劃、善于思考、深入分析、精準判斷,才能找準角度,寫出有溫度有深度的新聞作品。要明確調查研究方向和調查研究重點,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
心中有數,方能筆下有力。開展調查研究不能“腿動心不動”“調而不研”。如果沒有目的,記者很容易會在錯綜復雜的信息中迷失方向,可能在多余的材料上浪費精力,事后才發(fā)現根本用不上;可能被細節(jié)和奇聞軼事所吸引,但是對于嚴格的寫作原則而言,這些信息是完全離題的。報道的東西太多,花費的時間太多,結果反而在重要的地方失去了深度報道。之所以會這樣,就是因為沒有預先計劃好該報道哪些內容,該舍棄哪些內容。[3]所以新聞工作者要增強“腦力”,不斷拓展調研的深度廣度,在全面深入細致了解實際情況的基礎上進行辯證分析,探求客觀規(guī)律、把握內在聯系,號準時代脈搏,對準時代焦點,透過現象看本質,在報道中有的放矢、“破”“立”并舉,傳遞主流價值觀,不斷壯大主流思想輿論,凝聚人心、鼓舞干勁。
踐行“腦力”,新聞工作者的首要任務就是加強學習,要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新聞采編實踐,深入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把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學懂弄通做實,不斷增強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zhí)行力,才能在錯綜復雜的背景下,以較高的政治覺悟把準方向、找準問題。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善于以小見大、以點帶面,以“小切口”報道大主題,把新聞事件放到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中剖析,統籌考慮政治、經濟、社會等多個方面,分析研判該新聞是否需要報道、怎么報道、什么時機報道,把握好新聞報道的時度效。
筆者在策劃組織調查研究時就一直堅持時度效的原則,注重“研以致用”,樹立以受眾為中心的思維模式。2022年,聚焦經濟發(fā)展、鄉(xiāng)村振興、民生改善、城鄉(xiāng)建設等領域,筆者先后推出了《亳商行天下,歸來續(xù)寫驕傲》《中藥材趁鮮切制 亳州發(fā)力新賽道》《體教融合“亳州模式”,育出雙花并蒂開》《城市善于“思考” 生活更加幸?!贰缎腋I鐓^(qū)的幸福事兒》等多篇深度報道,從人民所思所盼的角度出發(fā),調查研究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為民謀利、為民解憂,履行新聞工作者的職責和使命,充分發(fā)揮了黨聯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在新聞采編過程中,記者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用心去感悟,“用心、走心”捕捉現場最感人的瞬間,最后呈現的新聞作品才能讓受眾更加“入腦、入心”。
受眾新的閱讀習慣導致短視頻、直播、數據新聞逐步代替了圖文內容,電子媒介、資訊網站逐步代替了報紙雜志。對于新聞工作者的要求也不再只有寫好報道、做好排版,而是需要提升全媒體素養(yǎng)和能力。拍攝、剪輯、視頻制作、數據新聞、運營公眾號等新媒體技能成為當下對新聞工作者的必備要求。
邊際遞減效應對媒體工作的啟示是,要想不斷吸引受眾,滿足受眾的好奇心、求知欲等心理需求,就要在內容和形式方面不斷地創(chuàng)新,防止同質化。[4]融媒時代的“筆力”足,從“純文字書寫”延伸到“融媒體表達”,不但要求妙筆生花,還要練就“十八般武藝”。新聞工作者要適應分眾化傳播趨勢,掌握全媒體傳播技術,提高全媒體采編能力,綜合運用各種傳播方式,為受眾帶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差異化服務。
2023年4月2日,筆者在安徽日報客戶端推出了一篇融媒體作品,題為《豈曰無名 山河為碑——亳州百萬師生清明祭英烈》,作品一經發(fā)出就受到廣泛關注,閱讀量很快達到10萬+。分析其成功原因,記者精心打磨文字,幾經修改,將1000多字的文稿,刪減到500多字,引用紅色宣講員現場聲“無名烈士犧牲的時候年齡多大?家鄉(xiāng)在哪?叫什么名字?我們過去不知道,現在不知道,可能永遠都不會知道。我們不知道他是誰,但是我們知道他為了誰……”渲染氣氛,采用梨花體排版便于受眾閱讀,同時配發(fā)長達9分鐘的視頻和多個場景圖片,引人入勝、感人至深,呈現了良好的“筆力”。
互聯網可包含一切媒介,融合文字、音頻、視頻、動畫、圖標等多種形式的融合新聞,成了業(yè)界共同認可且最適合互聯網的產品。因此新聞工作者要加強創(chuàng)新,將受眾思維融入新聞采編全過程,加強調查研究,不斷提升“筆力”。除了短視頻、直播等新媒體技術,新聞工作者還要學習網絡流行的包裝理念與手法,在創(chuàng)意化表達上下功夫,大膽嘗試閃播、動畫特效、背景音樂等多種敘事方式,推出更多“網感”鮮明的現象級全媒體產品,呈現更新潮更時尚的傳播效果,使受眾得到全方位的信息和享受,增強主流媒體的吸引力、感染力。
面對信息化快速發(fā)展的新趨勢、國內國際風云變幻的新形勢,新聞工作者更要牢記職責與使命,在時代語境與現實需求中深刻理解把握新聞傳播規(guī)律,踐行“四力”要求,以扎根基層的腳力、火眼金睛的眼力、深度思考的腦力和溫暖感人的筆力,使新聞作品更有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要堅定政治信仰,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恪守職業(yè)道德,不斷提高理論水平和專業(yè)能力,大力弘揚調查研究傳統,打造更多優(yōu)秀作品,充分發(fā)揮主流媒體的主陣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