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水游
清康熙年間,蘭考出了有名的清官張伯行,其《卻贈檄文》有言:“一絲一粒,我之名節(jié);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誰云交際之常,廉恥實傷;倘非不義之財,此物何來?”此乃為官之箴言,當敬畏,為百官之鏡鑒。當中道理,關涉名節(jié);廉恥為要,關乎天地。同籍作家劉海潮致敬鄉(xiāng)賢,創(chuàng)作了六卷本的長篇歷史小說《張伯行》,實屬難得,為當代這一領域拓寬了視域,增添了色彩。當代長篇歷史小說,印象較深的姚雪垠多卷本《李自成》,毀譽參半,然其標桿作用不可忽視。二月河的清代系列帝王小說多數(shù)改編為電視連續(xù)劇,影響很大。如此,唐浩明《曾國藩》《楊度》《張之洞》、熊召政《張居正》、王躍文《大清相國》等,氣勢恢宏,盡現(xiàn)崢嶸,為當代文壇的繁榮積蓄了力量、壯大了氣魄。私以為,作家的最高目標應為歷史小說。以史為鑒,可知興替矣。
這些年,湖南青年學者、作家予湖湘文化投入相當大的熱情,研讀之勤、之精,尤令人亢奮。湖湘子弟,理當崇敬前輩,理當為湖湘杰出人士建碑立傳。之前,讀湘籍歷史學家吳相湘的近代人物列傳,寫到湖南前輩總是筆端有情,自然流露,抑止不住的歡喜與欽慕,細節(jié)分明、情節(jié)豐沛、人物圓滿、栩栩如生,與粗線索、重判斷的列傳體例相悖離?!皫状孀x書人,半部中國近代史”,王開林以《湖南人的境界》登場,以一百多位人物作眼,領略兩千年湖湘文化,呈現(xiàn)四重境界,可謂一小結。而譚伯牛《戰(zhàn)天京》、孟澤《獨醒之累》、徐志頻《左宗棠與曾國藩》、彭曉玲即將出版的《譚嗣同》等,史實與史識兼?zhèn)?,文筆老辣,得老輩史學家的真?zhèn)?。稍覺遺憾的是,黃興、蔡鍔以武當行,建造民國,他們的學問之研究卻欠缺,在此呼吁,有志于此,可大作為。
去年底,不少著名學者去世,殊為惋惜。與雜志結緣的比如馮天瑜、古遠清教授。其中,古遠清教授生前最后一篇文章在雜志刊發(fā),他的同事劉中國替家屬索要此文的電子稿時,我們才得知。馮天瑜作為知名學者,謙謙君子,一派溫和。因為前幾年有作者透露他的病情,我們每次都是搶著發(fā)表,不敢懈怠,生怕錯過。但有一二篇文章,因故無法用上,退還給他,至今遺憾。古遠清贈送的《當代作家書簡》一直擺在案頭,以為紀念,據說其續(xù)編也在整理、出版中,“書比人壽”,理所當然。
當代著名作家白先勇去年抱恙,兼之疫情影響,未能如約在下半年將書法、文章完成,許多讀者甚為盼望。前不久,接到信息,他正在寫作,完成后第一時間交我們發(fā)表。如此,我們的等待是值得的。龍源期刊網去年國內人文類期刊評比,依閱讀量排列,挑出百家,《書屋》從原來的八十位躍升至五十九位。我們將竭盡心智,辦好刊物,回報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