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無論是從經驗的角度來看,還是從理論的角度來看,要想促進學生的思維生長,最關鍵的就是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 對初中生的數學學習干預來說,當目的確定為學生思維生長時,就意味著思維生長應當成為初中生數學學習干預的落腳點. 評價學生思維生長的指標可以明確為學生的比較能力、推理能力、概括能力. 學生出錯時就是學習干預時,此時干預往往容易讓學生形成深刻印象.
[關鍵詞] 思維生長;初中數學;學習干預;案例研究
基金項目:無錫市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促進‘思維生長’的初中生數學學習干預案例研究”(B/D2020/16).
作者簡介:周佳(1983—),本科學歷,中學一級教師,從事初中數學教學工作.
任何一個學科的教學都不能忽視思維這樣一個關鍵要素,只有學生在學科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思維的生長,那么這樣一個學科的教學才是有意義的. 筆者認真比較過多個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組成要素的表達,結果發(fā)現這些學科都在或隱或現地強調思維的重要性. 數學是一門高度注重思維的學科,當人們用通俗的語言說“數學學得好的人都聰明”的時候,實際上就是認同數學學習能夠促進學生思維生長這一基本事實. 實際教學中的挑戰(zhàn)在于,教師應當通過怎樣的教學方式去促進學生的思維生長?這可不是一個容易回答的問題,無論是從經驗的角度來看,還是從理論的角度來看,要想促進學生的思維生長,最關鍵的就是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 當然只有關注還是不夠的,因為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實際上只是學生學習所表達出來的信息向教師單向傳輸的過程,其只能夠讓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過程有一個分析的依據,要想在此基礎上促進學生的思維生長,教師還應當主動作為,在觀察學生學習過程的基礎上去干預學生學習,如果這一干預能夠起到撥亂反正的作用,那么促進學生的思維生長也就有了堅實的基礎.
學習干預不同于日常的教學,后者往往占據較強的主動性,學生是教師教學設計的被動承受者;前者雖然也具有主動性,但是這一主動性主要體現在當教師發(fā)現學生學習過程存在疏漏的時候所進行的干預. 帶著這樣的視角觀察當下的初中數學教學實際,可以發(fā)現現實與理想的差異. 從理想的教學形態(tài)來看,課堂教學應當是師生相互分享、共同促進的過程,然而在實際的教學中,可以發(fā)現當前不少教師囿于教材,過于強調接受學習,忽視了對學生學習經驗的積累和關注,包辦了學生提問和質疑,影響了學生學力的發(fā)掘、自主意識的形成、思維的深度開發(fā). 這些實際情形都是值得注意的. 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學習知識是學生對于知識網絡進行自主構建的一個過程,教師起到的只是引導和培養(yǎng)的作用.”所以關注生本,保證學、思并重一直是教育領域討論的熱門話題之一[1]. 而關注生本,自然就要關注學生的思維生長,同時也要關注教師對學生學習的積極干預.
本文以“中心對稱”這一數學概念的教學為例,談談如何為學生的思維生長而進行學習干預.
“思維生長”是初中生數學學習干預的落腳點
通常情況下,做任何一件事情都需要目的,確定了正確的目的,就意味著做事有了正確的方向. 對初中生的數學學習干預也是如此,當目的確定為學生思維生長時,這就意味著思維生長應當成為初中生數學學習干預的落腳點. 對于這一觀點,筆者想分三點來闡述.
第一,思維生長與學習干預是目的與過程的關系. 這一關系意味著思維生長應當是學習干預的目的,而學習干預應當在思維生長的引領下進行.
這是一個宏觀認識,盡管看起來與具體的操作沒有直接關系,但是如果沒有這一認識或者在學習干預的時候沒有這一意識,那么真正的學習干預就失去了基礎. 數學學科作為一門基礎性極強的學科,學生在數學學科學習過程中對方法的認識,會不知不覺地影響其他學科的學習,甚至還會影響日常生活中對事物的看待、對問題的理解等. 因此教師只有將思維生長作為數學教學的基本目的,才能將“用數學教”(而不只是“教數學”)真正落到實處.
第二,思維生長應當滲透在學生學習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與細節(jié)當中,學習干預應當針對學生學習的環(huán)節(jié)與細節(jié)來進行.
學生的學習總是在一定的時空當中發(fā)生,在相應的時間與空間里,學生的學習往往由多個環(huán)節(jié)組成,而每個環(huán)節(jié)中又存在著諸多的細節(jié),真正有效的學習干預應當堅持“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的原則,要將學習干預落實到學生的每個學習細節(jié)上,如此才能讓學生的思維生長像植物汲取養(yǎng)分后一樣獲得生長.
第三,以思維生長為目的的學習干預應當基于對思維生長規(guī)律的把握.
既然對學生學習干預的目的是思維生長,那么教師就必須把握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思維生長規(guī)律. 對于初中生而言,思維生長規(guī)律可以概括為“在思維的過程中實現思維的生長”,因此教師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為學生創(chuàng)設能夠激活其思維的空間,給予其足夠的時間. 在足夠的時間內實現空間的累積,那么思維生長也就有了極大的可能.
基于“思維生長”的數學學習干預案例及研究
對于教師而言,基于思維生長的數學學習干預研究,最好的方式就是案例研究. 此時教師要關注兩點:一是干預實際的把握. 有研究表明,當學生興趣低迷時教師進行干預,當學生產生數學疑問時教師進行干預,往往能收到較好的效果,而切實優(yōu)化干預的多種方法,則是教師優(yōu)化干預的基本思路. 二是干預策略的把握. 有研究認為,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思過留痕”,可以促進學生數學思維有條理、更全面、更靈活、更深刻、系統化和可持續(xù)發(fā)展.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思過留痕”可以成為學生數學思維生長的推進器,可以成為教師進行學習干預的策略權,因為它確實是一種提升學生數學思維品質的有效資源,自然也就是教師讀懂學生進行因材施教的有效策略[2].
“中心對稱”是初中數學“旋轉”這一知識內容. 相對于其他知識而言,中心對稱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那就是其需要學生的想象力作為支撐. 有經驗的教師都知道,學生在建構中心對稱這一概念的時候,常常會借助想象去獲得一個動態(tài)表象,這個動態(tài)表象越清晰,那么學生對中心對稱圖形的理解也就越準確與深刻. 想象力是思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想象表現的建構影響著學生的思維發(fā)展. 相應地,如果教師能夠基于思維發(fā)展的目的,對學生動態(tài)表象的建構過程進行積極干預,那么就可以為學生營造一個更好的學習空間. 基于這樣的思考,筆者設計這一課的教學時,重點安排了以下兩個環(huán)節(jié).
一是給學生呈現相關的圖形(如圖1所示),讓學生去判斷這些圖形的共同點,讓學生在證偽與比較中實現思維生長.
對于這兩個圖形的處理,教師千萬要注意不能出現教學“越位”的情況. 所謂越位,就是剝奪學生應有的思維時間與空間,急于將答案告訴學生,不允許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出現“另類”的思維結果——這并不是說不干預,而是讓學生充分暴露自己的學習事實,以提供更好的學習干預契機.
實際上對于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如果有足夠的時間與空間,那么學生的思維過程會非常豐富. 根據筆者對于教學現場的記錄,發(fā)現不少學生的第一反應就是“折疊后會重合”,甚至還有學生會直接說出“軸對稱”——第一個圖形還具有一點軸對稱性(不關注圖形中的細節(jié)),而第二個圖形顯然不是一個軸對稱圖形. 事實上,也有學生能夠發(fā)現這一點,所以會對上述學生的第一反應作出否決. 這個時候部分學生出錯與部分學生糾正,其實都給教師提供了良好的學習干預的契機. 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學習事實,用“你確信自己的判斷準確嗎?”“這真的是軸對稱圖形嗎?”等問題來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思考結果與過程.
在這里,無論是直覺反應還是推理否決,其實都是學生思維的結果,只不過思維的水平有所不同而已. 教師容忍學生出錯,并且引導學生從錯誤走向正確,本身就是一個思維生長的應用形態(tài).
二是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思維,促進學生思維進一步生長.
緊接著上一學習環(huán)節(jié),當學生發(fā)現這兩個圖形并不是軸對稱圖形后,學生確實會轉換思路. 如果注意觀察學生的思維過程,就能發(fā)現不少學生在這個時候會想:“這些圖形確實不是軸對稱圖形,但是在這些圖形中又確實存在著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每個圖形都是由兩個相同的圖形組成的,只不過這兩個圖形的位置關系無法通過折疊來實現重合,那么通過什么方法才能讓兩個圖形重合呢?”有了這個問題過后,再加上本章學習的內容是“旋轉”,學生自然會想到利用“旋轉”來實現圖形重合……這樣一段文字,是筆者根據多個學生學習后的回顧總結出來的,反映了學生學習的真實情況,反映了學生的真實思維. 同時通過這樣一段文字就可以發(fā)現,當學生的學習遇挫后,他們會自發(fā)地去解決遇到的問題,而這樣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的思維不斷生長的過程——從最初的判斷錯誤,到用“旋轉”來解釋事實,這正是思維生長的體現.
實際上學生的思維生長還不止于此,不少學生用“旋轉”獲得正確解釋后,發(fā)現“中心對稱”這個數學概念有點名不副實,原因是不少學生認為只有對折后能夠重疊的才叫對稱. 當學生出現這一學習困境的時候,教師就應當進行學習干預. 比如讓學生對“旋轉”與“對折”進行比較,通過比較,他們會發(fā)現旋轉是相對于一個“點”而言的,而對折是相對于一條“線”而言的,于是就知道了“對稱中心”與“對稱軸”的區(qū)別,也就知道了中心對稱與軸對稱的本質區(qū)別. 這種認識在傳統的教學當中很難發(fā)生,但是在這樣的時空里,只要教師進行恰到好處的干預,學生就能形成相關的認識. 毫無疑問,這也是學生思維生長的充分體現!
學生數學學習干預中“思維生長”的評價指標
從上面的案例可以發(fā)現,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基于學生的思維生長進行學習干預,在理論上是可行的,是能夠得到事實支撐的,更重要的是,這樣的教學模式在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背景下,依然有著強大的生命力.
要知道數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構建致力于學生數學抽象、邏輯推理以及數學建模等能力的發(fā)展,這些能力說到底都要得到思維的支撐. 只有思維生長了,那么這些能力才有可能發(fā)展. 因此可以說,數學思維是數學學習力的核心部分,培養(yǎng)數學思維是發(fā)展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關鍵[3].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需要關注,那就是如何判斷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生長. 畢竟思維生長更多的只是一種感性概念,是一種經驗表達,要從更加專業(yè)更加學術的角度去明確思維生長的評價指標,顯然需要教師更加理性地看待學生的學習.
理性是數學學科的基本特質,同時也是數學教師應有的基本特質. 在梳理思維生長的評價指標時,筆者以為應當牢牢把握住這樣幾個指標:一是學生的比較能力,二是學生的推理能力,三是學生的概括能力. 比較既是一種基本的生活技能,同時也是重要的學習方法和能力,很多發(fā)現都是在比較后獲得的,學生比較能力越強,往往數學學習的過程就越順利. 推理能力就不言而喻了,數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當中明確提出了邏輯推理這一要素,其所強調的就是在掌握一定邏輯(對于數學來說就是數學規(guī)律)的基礎上進行推理,以獲得新的發(fā)現. 可以說學生推理能力的發(fā)展過程,就對應著數學規(guī)律的理解與運用過程. 概括能力是至關重要的一種能力,當學生能夠用精確的語言來概括自己的學習收獲,或者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時,這本身就是思維生長的重要標志.
大量的案例研究表明,只要牢牢把握住了這三個指標,那么學生的思維生長就可以得到有力的保證. 除此之外,教師不妨在平時數學教學中,正確對待學生的錯誤,認真分析錯誤原因,引導學生在錯誤中吸取教訓,對學生的錯誤進行提前干預和現場跟進,能夠使學生的學習順利進行,并能逐漸提高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4]. 事實也表明,學生出錯的時候就是學習干預的時候,此時干預的效果往往更容易讓學生形成深刻的印象.
參考文獻:
[1]杜育林. 讓學引思,讓數學思維自然生長——以“一元一次方程章復習課”為例[J]. 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18(17):20-23.
[2]席愛勇. “思過留痕”:學生數學思維生長的推進器[J]. 教學月刊小學版(數學), 2016(11):29-31.
[3]宋雪珠,唐詩穎,王彬. 思維可視化,助力學生數學思維的生長[J]. 數學教學通訊,2021(07):6-8.
[4]曾繁僑. 初中“數學問題”中易錯點提前干預的教學探討[J]. 福建中學數學,2017(11):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