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伯陽
摘 要: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課堂的核心內(nèi)容,作文是學生知識應用能力的綜合體現(xiàn)。良好的寫作能力既能不斷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水平,也能開發(fā)學生的語言思維,讓他們更加深入準確地理解語言文化,從而實現(xiàn)文化的有效傳承。而小學高年級是學生作文能力快速提升的階段,是培養(yǎng)語言水平的關鍵時期,教師應當從現(xiàn)時的作文教學困境出發(fā),立足學生的需求,探索靈活多樣的作文教學方法,以幫助學生有效提升作文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高年級;作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24?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2097-2539(2023)03-0098-03
寫作能力是小學階段需要培養(yǎng)和鍛煉的重要能力。它是語言運用的一種形式,更是思想和情感流露的具體方式。也就是說,寫作過程是讓學生的知識與思維、情感與能力相互融合滲透的過程。由此可見,寫作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而同時,作文教學也是小學階段的難點內(nèi)容,教師不但要教會學生如何運用語言知識,還要教會學生如何運用寫作方法,所以,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作文教學漸漸與學生綜合能力與素質掛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
1.當前高年級作文教學的困境
小學高年級是提升學生作文能力的關鍵時期,此時學生的思維更為活躍,情感體驗也更加充實和立體,由此,他們對語言的理解能力逐漸增強,能夠逐漸看到事物的本質特征。這對他們寫作能力的提升有重要的促進作用。而就當前小學高年級作文教學實踐而言,仍然存在諸多問題,使高年級作文教學常處于一定的困境之中。
第一,學生缺乏豐厚的素材支撐,作文空洞乏味,缺乏真情實感。無話可寫是當前作文教學中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學生腦海中沒有豐富的素材,他們的作文通常就會缺乏深意,行文也就沒有真實情感的自然流露,這就使作文缺乏思想深度和真實性。所以,引導學生積累素材、體驗真情實感是寫作教學的核心任務,然而教師卻只追求課堂目標的實現(xiàn),忽視了學生素材的積累需求和情感的體驗需求。
第二,教師以傳統(tǒng)教學手段為主,強調(diào)作文成果,忽視了實踐性。教師是教學活動的實施者,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而當前高年級教師在開展作文教學時還是停留在傳統(tǒng)的觀念中,以學生作文是否完成及完成的質量如何為目標,卻忽視了作文中蘊含的學生對生活的感悟和認知需求,繼而就使學生的作文存在缺乏情感和事實依據(jù)的情況,由此,學生的作文實踐性欠缺,也無法寫出感人至深的好作文。
2.小學語文高年級作文教學方法
(1)觀察記錄法:通過觀察積累豐富的作文素材
觀察記錄法是一種以觀察對象為依據(jù),結合觀察過程并運用一定的方法進行記錄的活動。它在教學中應用廣泛,無論是實驗類的還是人文類的,都可以依據(jù)觀察記錄法來提升對研究對象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就作文教學而言,高年級學生作文素材不足,這就使他們無話可寫,或者作文無深度、無水平,這是高年級學生作文一直存在的不足之處。而運用觀察記錄法,可以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因此,教師在作文教學時,要引導學生積極觀察,通過認真仔細地觀察以及靈活地記錄,將自己對景物、人物、事物等的觀察內(nèi)容表達出來,為自己積累豐富的作文素材,提升作文的可讀性。
以部編版五年級上冊“介紹一種事物”習作教學為例,生活中的事物繁多,各色各樣,而如何去介紹事物呢?從哪些方面去著手呢?這通常是學生最為困擾的問題,無論是人還是動植物,都有各自的特點,但在作文過程中學生往往還是感到無話可寫,這是缺乏觀察的表現(xiàn)。所以教師可以利用觀察記錄法,引導學生先進行細致入微的觀察活動,而后借助記錄將素材迅速積累下來,長此以往,就能夠積累出足夠豐富的作文素材。如引導學生觀察路邊的樹木在不同的天氣下是什么狀態(tài)?觀察每天路過的商店,有什么特點及變化?觀察湛藍的天空,白云是什么形狀?等等,通過觀察,學生往往會產(chǎn)生一些想法,而且經(jīng)常一閃而過,此時,就需要依托記錄來推動。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準備一本素材本,采用自己喜愛的方式,將日常觀察內(nèi)容記錄下來,譬如事物的外觀、發(fā)生的變化、對人的心情影響等。學生及時將靈感與觀察的事物一同記錄,就能夠很好地積累相應的作文素材,并且便于寫作時獲得靈感來源。比如,有的學生看到路邊的菊花開了,五顏六色,而此時不一樣的花瓣形狀吸引了他,他立即將其用勾畫的方式記錄下來,繼而,在寫作時就能夠從顏色、氣味、形態(tài)及差異性方面去介紹所觀察的菊花,從而對菊花的剖析更為深刻詳細,由此寫出的作文也就更加飽滿生動,具有豐富的細節(jié)和情感。
(2)情境模擬法:通過體驗感受生動的語言能力
情境模擬法是語文教學中最有效的一種體驗方法。它由學生結合一定的文本內(nèi)容,創(chuàng)設逼真的場景,并在其中開展活動體驗。這樣的方法可以使學生更加透徹地理解文本,幫助他們抓住場景中的思想精髓,從而不斷提升對語言的感知能力。情境模擬法在語文作文教學中經(jīng)常被使用。它的趣味性和探究性是符合學生學習成長需要的,因此教師在教學時應當善于運用情境模擬法,引導學生在真實的場景中體驗和感受,從而更好地理解文字、領悟生活,提升語言運用能力。
以“縮寫故事”習作教學為例,教師可以采用情境模擬法,讓學生分組選取不同的故事進行閱讀和角色演繹,讓學生真切體驗故事內(nèi)涵,并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比如,有的學生以《獵人海力布》為題材,開展角色扮演活動,幾個學生選取不同的角色進行表演,而在表演過程中,他們會先深入了解故事的內(nèi)涵,了解人物的性格,并體會其中的情感,如此就能夠生動地演繹出海力布故事的感人之處。繼而教師再讓學生借助情境中的真實體驗,去縮寫故事,學生就能夠有很大的觸動,繼而清晰地寫下故事的大概內(nèi)容,如“獵人海力布是個熱心人,有一天他在山上救了一條白蛇,小白蛇為了報答他,讓他跟隨自己去找父親龍王要酬謝,海力布什么珍寶都不想要,最后龍王將自己嘴里含的石頭送給了他。有了這塊石頭,海力布就能聽懂動物說的話,但如果將動物們的話對別人說,海力布就會變成石頭……海力布為了解救村民,說出了鳥兒們對大山崩塌、洪水泛濫的議論,然后變成了石頭,最終村民得救了?!蓖ㄟ^這樣的縮寫,雖然省去了很多細節(jié)講述,但故事的經(jīng)過卻十分清晰,所要表達的思想內(nèi)涵也很明顯。通過情境,學生很好地把握了故事的精髓,繼而在縮寫時更加能夠掌握語言的運用方法,提升語言能力。
(3)生活實踐法:通過實踐體驗生活的真情實感
生活實踐法,顧名思義,是立足于生活實踐的作文教學方法。也就是以生活為基點,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體驗和感受,讓學生在實踐中收獲真實的情感,體驗真切的思想。而真情實感是作文內(nèi)容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可以說,真情實感是作文的靈魂,有了靈魂的作文才能夠打動人、吸引人。由此,教師應當在教學中充分立足生活實踐,引導學生通過實踐領悟生活,體驗生活,從而激發(fā)學生真實的情感,為作文增添真實性和靈動性。
以“那一刻,我長大了”習作教學為例,該篇作文要讓學生敘寫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情、一個時刻、一個瞬間,從自己真實感受的角度出發(fā),用真實的事情去體現(xiàn)“我長大了”的含義。如果在真實的生活中學生并未用心留意和體會,則很難在作文時迅速找到著手點,繼而也就無法順利地寫出優(yōu)秀的作文。所以教師可以推行生活實踐法,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開展實踐,用心去體驗和感受,從而收獲真實的情感。比如,有的學生對家人的付出并沒有深刻的印象,教師可以引導他們在生活的細微之處用心去體驗,由此,學生看到了媽媽辛勤勞動而變粗糙的雙手,看到了爺爺辛勤的汗水打濕的錢幣,感受到了爸爸默默無聞的關心,還感受到了姐妹兄弟之間的相互幫助……在實踐中,學生能夠正視生活中的不同活動,感受細微之處體現(xiàn)出來的情感,長此以往,學生對生活的理解就更加深入,所收獲的情感更加豐富,由此,他們在寫作時就能融入深厚的情感,體會自己長大了的思想變化,繼而賦予作文更真切、更靈動的精神內(nèi)涵。
(4)讀寫結合法:通過讀寫促進知識的遷移應用
讀寫結合法是培養(yǎng)綜合性文化能力的核心方法。它充分考慮閱讀與寫作的協(xié)同性與關聯(lián)性,將閱讀與寫作合理地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從閱讀中體會語言魅力,在寫作中抒發(fā)思想情感,實現(xiàn)了知識吸收到外輸?shù)倪w移過程。讀寫結合法是推動作文能力的重要途徑,在教育發(fā)展歷程中已經(jīng)逐漸成為主要的教學方法。由此,教師應當積極采用讀寫結合法,引導學生通過讀寫的有效結合,促進知識的理解和吸收,繼而實現(xiàn)知識的應用,提升作文水平。
以“神奇的探險之旅”習作教學為例,冒險題材是很多優(yōu)秀著作中所經(jīng)常涉獵的,由此教師可以轉變視野,借助讀寫結合法,引導學生在閱讀中發(fā)現(xiàn)新的素材,感受新的思想,從而激活寫作創(chuàng)新能力。比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閱讀《海底兩萬里》《三毛流浪記》《魯濱遜漂流記》等以冒險為主題的作品,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能夠接觸到豐富的想象元素,如尼莫船長的見識、鸚鵡螺號的經(jīng)歷,如三毛的成長以及魯濱遜如何遭遇風暴、如何在荒島求生等,這些無不顯示了對于探險過程的豐富想象。在這樣的閱讀活動中,學生的視野被打開,他們不再局限于日常生活中的經(jīng)歷,而是從更加廣闊的知識角度去探尋冒險的旅程,繼而在多樣的閱讀支持下,學生的腦海中有了更多關于問題:會遇到什么困境、如何求生、會產(chǎn)生怎樣的心情等的有效解決方法。而后教師引導學生開展作文練習,從不同維度敘寫自己對作品的理解,這樣就使學生對閱讀作品的把握更加深刻,這能夠使學生在寫這篇主題作文時有更多的想法和創(chuàng)新點,能夠表現(xiàn)出更為真實的情感和活動過程,這就實現(xiàn)了知識的有效遷移。
(5)導圖總結法:通過導圖實現(xiàn)清晰的作文思維
導圖總結法是梳理學生寫作思維的有效方法,它如同作文的索引,用全局性的思維和連貫性的圖畫將作文的思想、內(nèi)容概括呈現(xiàn),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斷地梳理自己的思維,搭建自己的知識框架,從而有效地實現(xiàn)作文的連貫性和深化。由此,利用思維導圖進行總結和梳理,對學生的作文能力提升有較強的促進作用。所以教師需要適時地運用思維導圖,引導學生進行總結和概括,幫助他們建立清晰的作文思維,梳理有效的作文思想,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作文質量。
以“圍繞中心意思寫”習作教學為例,立意是作文開始的基礎,好的作文首先要有好的立意,而后有豐富的內(nèi)容,由此,如何讓學生學會圍繞立意去寫作文是非常重要的。而高年級學生經(jīng)常會遇到詞不達意的問題,寫著寫著就偏離主題,這使作文很難達到好的水平。為此,教師可以利用導圖總結法,借助思維導圖等工具,幫助學生在作文時有效立意,搭建框架,從而構建清晰的寫作思路,推動有效的作文思維。比如,以“暖”為主題,有的學生想到了一直樂于助人、給人以“溫暖”的同學,此時借助思維導圖,學生可以先明確中心點:XX同學暖人心,而后再發(fā)散式地搭建二級主題,如語言、行為、表情等,而后再搭建三級主題,以“行為”為例:幫同學補習作業(yè);幫教師擦黑板;幫同學修補書本等等。通過這樣的思維導圖的梳理,學生的作文立意就會變得越來越清晰,整個作文思路也逐漸明朗,他們能夠從更為細致入微的環(huán)節(jié)中挖掘出作文對象的品質和特點,而這正是寫人物的作文所必須達到的。人物類作文最容易出現(xiàn)的問題就是沒有細節(jié)、不合主題,而借助導圖總結法,學生要寫的主題以及主題下的細節(jié)都清晰地體現(xiàn)出來,這就幫助他們更好地梳理寫作思路,逐步構建起清晰的作文思維,并逐步使寫作思維體系化。
3.結語
寫作能力是小學階段培養(yǎng)的重點能力,尤其對高年級學生而言,良好的作文能力能夠幫助他們更好地應對語文知識挑戰(zhàn),同時作文能力的高低也決定著學生的語言理解和運用水平。而作文能力的培養(yǎng)并非一朝一夕能夠實現(xiàn)的,需要日積月累、持之以恒的堅持和努力。由此,在作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挖掘更多靈活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作文過程中體會到寫作的真正樂趣,感受文字運用的魅力,體會情感思想的熏陶,繼而創(chuàng)新思維,突破桎梏,表現(xiàn)出更為喜人的作文表現(xiàn)力,繼而使他們的作文內(nèi)涵更加豐富,語文綜合素養(yǎng)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劉潔梅.探析小學高段作文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J].華夏教師,2019(08).
[2]王越.小學高年級作文有效教學研究[J].文學教育,2021(01).
[3]唐詩英.小學語文高年級習作教學實施建議[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02).
[4]石曉艷.小學語文高年級作文教學策略分析[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