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伯翱先生的這一篇文章,初讀時,我還沒有發(fā)現(xiàn)其中的含義,就單純的以為只是茶品種變了,從開始喝開水茶到最后品龍井茶和各種各樣的名茶。茶被用來最常做的事情就是招待客人,不論是哪一種茶用來招待客人都代表主人家真心實意的歡迎,可后來第二遍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蘊藏在其中的,萬伯翱先生,一些真正想借茶喻人的事。
最開始的白水茶是因為普通人家買不起茶葉,但是中國人的好客之道,讓家里每每來了客人,都必須要招待,于是一杯杯開水茶,也就當(dāng)做是待客之道,而若是來了貴客會放入一些白糖或紅糖,這也便稱為糖茶,到后面很多地方的人漸漸開始用一些名貴的茶葉去招待客人。其中,我能看到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從一開始只有白水待客,到后面各種各樣的好喝的茶類,這是在改革開放之后生活富裕的表現(xiàn)。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的選擇也越來越多了,作者通過茶具寓意著新中國在不斷變好的征程,也通過茶代表了對祖國的熱愛。
在細品讀萬伯翱先生的茶文化同時,不禁讓我想起家鄉(xiāng)的“工夫茶”。家鄉(xiāng)人不可一日無茶,飯前飯后一杯茶,也是很多家鄉(xiāng)人必不可少的,而家鄉(xiāng)人平時待客,第一件事便是泡茶。即使是僑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家鄉(xiāng)人,也仍然保存著品“工夫茶”這個風(fēng)俗。文學(xué)家鄭板橋也曾說:“最愛晚涼佳客至,一壺新茗泡松蘿?!笨芍^茶香飄飄,香飄四海,人情冷暖,情暖人心。喝一杯“工夫茶”,享受許多溫暖的人情味,令人回味無窮呢。
另外,家鄉(xiāng)人把茶葉叫“茶米”,一種解釋就是:家鄉(xiāng)人嗜茶若命,茶與米不可分。這茶猶如米,故曰“茶米”。這個說法雖然有點勉強,可是卻描出“嗜茶若命”者的形象,也頗為有趣。由此可見家鄉(xiāng)人對茶的情有獨鐘。
古人云:酒壯英雄膽,茶引文人思,茶在許多文學(xué)、藝術(shù)家眼里成了不可缺少的物品?!安枧d留詩客,瓜情想戍人”,唐代以后的著名文化人多是茶人,加快了茶與相關(guān)藝術(shù)融為一體的過程?!拔娜似呒?,琴棋書畫詩酒茶”,白居易、杜牧、李白、杜甫,陸羽、蘇東坡、陸游等從古至今歷朝歷代著名的文人墨客們,他們不僅酷愛飲茶,而且還在自己的佳作中歌頌和描寫茶葉,創(chuàng)作了浩如煙海的茶文、茶學(xué)、茶畫、茶歌、茶戲作品。
北宋蘇軾不僅是一位偉大的文學(xué)家,也是一位熟諳茶道的高手,他一生與茶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能從茶中品出生活的真味、世間的真情、人生的真諦。
蘇軾給海南的朋友趙夢得寫茶帖,邀請一起喝茶,《致趙夢得一札》云:“舊藏龍焙,請來共嘗。蓋飲非其人,茶有語;閉門獨啜,心有愧?!庇猩虾妹?,非請趙夢得會飲不可,可謂相知也。這是蘇東坡的飲茶之道:只有配飲佳茗之人才可以分享,否則佳茗也會有意見的。他也不會獨自享用,因為他覺得如此佳茗不與知己好友共飲,心中會慚愧不已。
蘇轍有句:“閩中茶品天下事,傾身事茶不知勞?!逼凡璨粌H是品茶,還可以用茶的文化底蘊為自己添一抹神韻,用茶的清香之氣沖淡生活的煩惱,松弛繃緊的神經(jīng),充實自己的情感。
其中有一樁關(guān)于中美兩國元首的趣事。1972年2月21日,春寒料峭,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踏上了“破冰之旅”。這是美國自獨立以來二百多年間,第一位在任期間訪華的總統(tǒng),尤其當(dāng)時無論是中美兩國還是世界各地,都處于激烈動蕩的變革之中,因此,尼克松訪華立即吸引了全世界關(guān)注的目光,意義非同一般。
兩國領(lǐng)導(dǎo)人見面時有一個細節(jié)是互送“國禮”。毛主席很“隨意”地送給了尼克松一個小香囊,里面裝著四兩茶葉。尼克松接過這輕飄飄的禮物后,臉上流露出詫異的不解,可能他心里想,我精心送來那么高級的珍寶,您這只有一小包茶葉?對我也太不重視了吧?
在一旁周總理觀察到了尼克松的表情,就給他解釋說:“總統(tǒng)先生,這可不是普通的茶葉,這是中國頂級的名茶,武夷山大紅袍,產(chǎn)自懸崖峭壁上的野生古茶樹,全中國只有三棵樹,一年只能收獲八兩茶葉,無比珍貴,也是毛主席最心愛的,他等于一下子把半壁江山都送給你了!”
尼克松一聽,頓時笑逐顏開,還有些受寵若驚了呢。
萬伯翱先生講過,他在國家體委工作時,與中國奧委會副主席、宣傳司吳司長一同到武夷山一睹三棵古樹的“芳容”,在腳下,走到一位大嫂的茶攤前,我說這位司長的父親是吳覺農(nóng),你們知道嗎?大嫂聽后忙站起來朝我們鞠了一躬,并讓我們白白喝了一頓“工夫茶”呢。她不斷說,吳覺農(nóng)是聞名遐邇的當(dāng)代“茶圣”。
萬先生在這篇文章中講了很多關(guān)于茶道的故事。不同地區(qū)喝茶的方式不同,作者對于每一種品類的茶有什么功效以及各種茶的味道都做了研究,包括作者本人也說他喝過的茶也算是“大千世界”了,這讓我知道了作者對茶的喜愛之情,并且對茶文化還有很高超的研究。在如今快時代的生活中,品茶似乎成了一種慢生活的體現(xiàn),年輕人誰不是人手一杯咖啡匆匆去往上班的地點,而這種快節(jié)奏的生活,在不斷擠壓年輕人的精神空間。通過作者對茶的了解,也讓我看到了喜歡茶文化的人,生活節(jié)奏被主動放慢,在向外追求的時候,也常常關(guān)照自己的內(nèi)心,對每一種茶有不同的感悟,也能使浮躁的心漸漸地沉了下來。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也提到了其他關(guān)于茶與人的故事,比如作者的父親在安徽工作時曾經(jīng)給鄧小平同志贈送了幾斤自己覺得本地可口的茶葉,本意是將自己喜歡的茶品也推薦給自己的老首長,而被小平同志的夫人發(fā)覺之后忙著要付錢,可作者的父親執(zhí)意不要茶錢。從這一段我也看到了,那個時代喜歡喝茶的人,基本上都有著屬于自己的品性。
這篇文章最后一段又提到了開水茶,這是在蘭考縣政府招待所,縣級領(lǐng)導(dǎo)沒有招待任何茶水,只有一瓶開水和干凈的玻璃茶杯。作者與縣委書記以及焦裕祿的女兒守儀大姐在座談會上,只喝了白開水和吃了帶皮的花生。如今,很少再見到用白開水招待客人的了,但是提到蘭考縣,焦裕祿書記當(dāng)年的白開水精神給蘭考縣帶來了巨大的影響。焦書記把勤儉節(jié)約刻在了骨子里,并踐行了一生,其子女也得到了言傳身教。在他的帶領(lǐng)下,蘭考縣也繼承了艱苦樸素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快節(jié)奏的時代,有這樣一個縣城繼續(xù)踐行著焦書記的茶文化,不僅是作者覺得一震并感到親切無比,作為讀者的我,通過中國茶文化同樣深刻地感受到了中華民族骨子里勤儉節(jié)約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原來人生就是一杯茶,既能觀大千世界,也能照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