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梓
1
恕我孤陋寡聞,如果沒有移居蘇州,真的不知道這里的端午節(jié)紀念的竟然是伍子胥!
在蘇州,伍子胥是一個傳奇人物。
他本為楚人,因父兄為楚平王所殺,投奔吳國,協(xié)助闔閭奪取吳王之位,并率軍伐楚,五入楚都郢城——既報了家仇私恨,又為吳王開拓疆土立下赫赫戰(zhàn)功。吳王闔閭死后,其子夫差繼位,夫椒之戰(zhàn)越國大敗,詭計多謀的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草草答應。而忠心耿耿的伍子胥建議徹底消滅越國,可惜吳王夫差不但不聽,反而寵信越女西施,加上太宰伯嚭受越國賄賂后從中挑撥,讒言陷害伍子胥——最終,夫差賜伍子胥寶劍自刎。伍子胥視死如歸,臨死前也放下了狠話:“我死后,請把我的眼睛挖出來掛在城門上,我要親眼看著越軍入城滅吳?!闭f畢,伍子胥自刎而死。昏庸無道的吳王夫差還不罷休,又下令將伍子胥的尸體裹入皮革,投入滔滔胥江。
這就是伍子胥悲情的一生。
相傳,尸體投江的這一天,恰好是農(nóng)歷五月初五。吳地百姓憐其不幸遭遇,不僅立祠于江邊,還奉其為濤神——莫非,取的是怒火成濤的意思?但別有意味的是,在漫漶的歷史長河里,有據(jù)可查的是最早發(fā)起紀念伍子胥的人竟然是死對頭越王勾踐。據(jù)《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是在越王勾踐的倡議下,越地人民在這一天以龍舟競渡來表達對伍子胥的哀悼和敬意,且以國家的意志固定下來,這便是越地端午節(jié)的由來——倘若以時間來推算的話,這一事件要早于戰(zhàn)國末期詩人屈原的投江,這也就是說,在端午節(jié)紀念的人物譜系里,伍子胥的歷史要早于屈原。
歷史的迷霧過于深重,越王勾踐為什么這樣做?
我不得而知。
歷史學家對此也是說法紛披,有消弭災禍之說,也有撫慰臣民之說,但將伍子胥作為濤神的祭祀,大抵就是此時發(fā)端于錢塘江畔,并漸漸盛行于整個吳越地區(qū)。也不難理解這種風俗的漸進,畢竟,古時吳越皆屬古越族,頭頂是同一片吳方言語系,風俗相近也正常不過。不過,對于以蘇州為中心的吳地來說,這種民間的自發(fā)行為還有一個更充足的緣由,那就是伍子胥在蘇州“相土嘗水,象天法地”,負責筑造的闔閭大城是今日蘇州古城的雛形——一座布局合理的城池,讓他成為蘇州古城史上一個無法繞過的關鍵人物。
這樣的人,怎能不彪炳史冊,又怎能不被后世時時惦念呢!
2
我是2015年遷居蘇州的。
這些年,和蘇州人談起歷史,他們私下里最感恩的歷史人物似乎是張士誠。當年朱元璋大開殺戒,張士誠善待蘇州人的恩澤口口相傳,流芳百世,以至于蘇州至今還有酒釀餅、講張、燒“狗屎香”等紀念張士誠的習俗。但除過張士誠,蘇州人心心念的另一個人非伍子胥莫屬,只要他們說起伍子胥,就像說起自己家的老祖宗,一臉自豪。在蘇州民間,盛傳著一句“子胥死、水仙生”,意思是說,浩渺太湖水里赫赫有名的“水八仙”,就是伍子胥化身而來。有了如此深沉的情感支撐,自然也會留下不少伍子胥的遺跡。
護城河邊上的伍相祠,就是專門紀念他的地方。
祠分東西兩院,東院由廳堂、廊亭和花園組成,庭院內(nèi)點綴著花木湖石;西院莊重肅穆,正殿三間為伍相祠,“氣壯山河”的橫匾下,彩繪的伍子胥塑像栩栩如生,令人肅然起敬。在伍相祠,有一塊千年夾石,實際上是古時廟宇的旗桿石——典籍記載,古人在此做佛事,白天必在夾石中立桿掛幡旗,晚上則掛起長明燈,“凡入城者必敬禮之”。每一個人,倒不是為一塊石頭而“禮之”,真相當然是尊崇伍子胥的不朽功勛,當然,這份心意里也有著對他“忠而見謗,信而見疑”的惋惜。在蘇州,有關伍子胥的遺跡不止一處,胥口的胥王廟,水陸盤門的伍員廟,就連太湖之畔的古村落楊灣靈順宮里,也有一座胥王殿,這一個個以胥字命名的地方,印證了一座古城跟一個歷史人物之間的秘密情感。
其實,何止是蘇州呢。
詩人陸游的《入蜀記》里有一句“大抵自荊以西,子胥廟甚多”的閑筆,字數(shù)寥寥,足見對伍子胥的祭祀早在南宋就已超出吳越,在荊楚以西,以及安徽、閩廣一帶,子胥廟就像遍布村頭鎮(zhèn)尾的土地廟一樣,隨處可見,顯然,在黎民百姓的心中,伍子胥被尊為一位能夠庇護人間福祉的大神。
3
蘇州是典型的江南水鄉(xiāng),到處都是江、河、湖、蕩,自古以來,蕩龍舟一直是一項熱度不減的民間活動。而龍舟之源,就跟伍子胥有關。據(jù)《事物原始》載:“競渡之事,起于勾踐,今龍船是也?!壁w曄在《吳越春秋》里也作如是觀,認為龍舟“起于勾踐,蓋憫子胥之忠作”。這也就是說,伍子胥為了社稷江山,冒死勸諫吳王,拳拳忠心讓對手越王勾踐都心生悲憫,故以蕩舟而念之。
蘇州的龍舟競渡,最早源于“胥門塘河”。
其實,這也就是清代詩人邵長蘅用“五月胥江怒,水嬉歡競渡”之句詠嘆過的胥江。《清嘉錄》記載,蘇州龍舟賽的奇特之處在于日夜兼?zhèn)?,“入夜,燃燈萬盞,燭星吐丹,波月?lián)u白,尤為奇觀”,俗稱“燈劃龍船”。依《清嘉錄》描述,每條龍舟四角都懸掛彩旗,中艙還有鼓吹手,兩旁劃槳的有十六人之多,俗稱“劃手”,而船頭站立的篙師則名為“擋頭篙”。這樣的場景在蒲松齡的小說筆法里更加詳盡:“五月五日,吳越有斗龍舟之戲:刳木為龍,繪鱗甲,飾以金碧;上為雕甍朱檻,帆旌皆以錦繡。舟末為龍尾,高丈余,以布索引木板下垂。有童坐板上,顛倒?jié)L跌,作諸巧劇。下臨江水,險危欲墜。故其購是童也,先以金啖其父母,預調(diào)馴之,墮水而死,勿悔也。吳門則載美姬,較不同耳?!?/p>
——藉此可見,清代的蘇州,端午之日,龍舟競渡可謂盛極一時。
即便在生活節(jié)奏越來越快的今天,賽龍舟也是蘇州人端午節(jié)的一大樂事。無論是城西南的石湖,還是伍子胥當年因訓練水軍特意開鑿的胥江,都會如期舉辦龍舟賽。賽前,也要舉行祭龍、祭濤神等儀式,隨后,條條龍舟開始角逐,熱鬧非凡的場景仿佛在還原著某一個歷史上的精彩瞬間。
每一艘龍舟,何嘗不是奔往歷史深處的時間之箭呢。
4
和好多地方一樣,包粽子也是蘇州端午節(jié)的一門必修課。
寶歷元年(825) 3月,詩人白居易出任蘇州刺史。這一年的夏天,蘇州粽子的香甜給這位“蘇州市長”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他在《和夢得夏至憶蘇州呈盧賓客》一詩里滿懷感慨地回憶:“憶在蘇州日,常諳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鵝鮮?!比缃竦奶K州,端午吃粽子也是常規(guī)動作了。而大街小巷婆媳們圍坐一起包粽子的場景更是氣壯山河,令人嘆為觀止。我記憶最深的是在盤蠡老街偶遇的一位老婦人,她在臨街的屋檐下包了整整一個下午的粽子。她的邊上放著幾只鋁盆,盆里分別是糯米、肉末、赤豆以及棗子。她的動作極其熟練,裹粽子時用牙齒咬住一根稻草的一端,一只手握住鮮嫩的筍葉包裹成形的粽子,另一只手熟練地用稻草在粽子上繞幾下,一只粽子,就妥妥地包好了。
我,只是一個陪她閑聊了一會兒的異鄉(xiāng)人。
臨離開時,她很客氣,非要送我?guī)字?,我的婉拒竟然讓她有點小小的不開心。她的身后是一條千年歷史的老街,眼前就是濤聲不絕滾滾而去的大運河。如此慈祥的老婦人,真讓人喜歡。和她的偶遇,讓我讀懂了生活中緩慢的美學,讓我看到了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到來,讓時光停頓下來的樣子。甚至,我能聞到她家廚房清新?lián)浔堑聂障恪?/p>
一個老蘇州人,最難釋懷的還是灰湯粽。
它的獨到之處,是待粽子包好后,將蠶豆殼倒進火盆,燒成灰,冷卻后取一小撮,用紗布包好扎緊,做成一個類似袋泡茶的“灰包”。然后,將粽子跟“灰包”一起投入鍋中,注入清水,一起煮。幾個小時后,有著獨特香味的灰湯粽就可以出鍋了。如此古法而成的粽子,要算老蘇州的味道,又糯又軟。據(jù)科學人士分析,其理論依據(jù)是這樣的:蠶豆殼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鉀,碳酸鉀溶于水后呈強堿弱酸性,而糯米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堿性物質與淀粉發(fā)生化學反應后能破壞淀粉分子中的氫鍵,使得淀粉糊化黏度升高。
民間的智慧真是讓人佩服得五體投地。
然而,這樣的工藝畢竟過于繁瑣、費時,在人人都在拼命逐利的今天,有多少人會靜下心來認真地做一只灰湯粽呢。不過,聽說蘇州老城的葑門橫街,倒是每年都能買到正宗的灰湯粽。
5
人在異鄉(xiāng),我仍能想起少年時代在甘肅老家度過的端午節(jié)。
天麻麻亮,早早起床,攀到柳樹上折下許多細細的柳條,再折成半圓的圈,掛在門楣上。被柳枝柳葉圍起來的三個字“耕讀第”,和母親提前做好的甜醅子,是我最美好最溫暖的記憶。蘇州,卻和我的家鄉(xiāng)不同,這一天要在門口懸掛艾草。艾草,這種古老又詩意的植物在中國南方的民間,有避邪的美意。新鮮的、沾著露珠的艾草帶回來,老蘇州人是要用一小塊紅紙包扎一下,然后掛在門口。
他們還在家里掛鐘馗像。
鐵面虬鬢、相貌奇異的鐘馗,是中國民間傳說里能驅除鬼怪、法力無邊的神。早在唐宋,他就是千家萬戶門神隊伍里的重要一員,而他的來歷一直籠罩著一層神秘色彩。相傳,唐玄宗某次巡游,忽染大病,御醫(yī)用了好多法子也不見好。一天夜里,他夢見一個穿著紅衣服的小鬼正要偷走他的珍寶,小鬼的身邊突然出現(xiàn)一個戴著破帽子的大鬼,一口竟把小鬼吞到肚子里。唐玄宗問,來者何人。大鬼答曰:臣本終南山進士,名曰鐘馗,因皇帝嫌我長相丑陋,沒有錄用,我一氣之下就撞死在宮殿臺階上,之后一直從事捉鬼之事。
夢中醒來的唐玄宗,病竟然好了。
于是,他讓吳道子把夢中鐘馗的形象畫下來。唐玄宗本身就是一位狂熱的道教信徒,有了皇權的加持,鐘馗捉鬼之神的地位就被確立下來。但是,這些年,蘇州懸掛鐘馗像的人家,并不多見——就連鄉(xiāng)下也不多見了。不過,這樣的習俗在《清嘉錄》里卻敘述得言之鑿鑿:
堂中掛鐘馗圖畫一月,以卻邪魅。
為什么只掛一個月呢?
不得而知。
但我想起了家鄉(xiāng)的一種習俗:端午節(jié)給孩子們編織的五色線手環(huán)——鄉(xiāng)下叫“手手款”,六月初六一定要扔到房頂。據(jù)說,天上的好心人會把它們收集起來,搭橋,好讓牛郎織女七夕相會。
6
舊時蘇州,飲杯雄黃酒,端午才算過去了。
雄黃是一味中藥,和于酒中,即成雄黃酒?!秴强q華紀麗·卷五》里就這樣記載:
今吳俗,午日多研雄黃末屑、蒲根和酒以飲,謂之雄黃酒。又以余酒染小兒額、胸、手足心,云無蛇虺之患。復灑余瀝于門窗封凍壁間,以祛辟毒蟲。
雄黃酒,只是蘇州民間端午節(jié)吃“五黃”之一,另外四樣分別是黃鱔、黃魚、黃瓜和咸蛋黃。后四樣現(xiàn)在還能輕易得到,只是雄黃酒的制作技藝已經(jīng)基本失傳了——畢竟,雄黃酒不是將其和于酒中那么簡單潦草。我請教過幾個土生土長的蘇州人,他們打趣地說,都什么年代了,早就改喝黃酒了。從雄黃酒到黃酒,歲月如飛,多少往事盡付流水中。但是,一個老蘇州人,喝喝黃酒,也是能喝出儀式感的——他們不忘把酒涂抹在兒孫的面頰或者耳鼻上,還有人會在額頭上寫一個“王”字。
這種“畫額”習俗,也快要雪泥鴻爪了。
被“畫額”的孩子,則必佩掛香囊。
這種在西北叫作荷包的香囊,還有一個極古意的名字:佩幃。舊時蘇州崇尚麗巧,所以繡制香囊是一項極為重要的女紅,每到端午節(jié)前夕,閨閣女子、媳婦妯娌都要早早準備,好讓自己的香囊以新奇取勝。常常,她們會在十二生肖、獅子、雙魚、花草等固定圖案上附以珍禽、瑞獸,而香囊的形狀也是千奇百怪,長方形、正方形是最普通的,還有三角形、棱形、雞心形、菱形、斗形、月牙形、扇面形,輔之花、草、蟲、鳥,款式極為精美。
香囊中的香料,名目繁多,有雄黃、艾葉、菖蒲、冰片、佩蘭、蒼術、甘松、白芷等。
7
江南謠曰:
端午節(jié),天氣熱,
五毒醒,不安寧。
五毒者,蝎子、蛇、蜈蚣、蜘蛛和蟾蜍。
農(nóng)歷五月,草長鶯飛的江南迎來了濕塌塌的梅雨季節(jié),潮濕又溫熱的天氣里,蚊蟲經(jīng)常出沒。蘇州人把這個月也叫“惡月”。這段時間,人身上容易生痱子、長癤,尤其是小孩子,免疫力差,更容易得病,于是,大人們以端午的名義,給他們穿戴五毒衣,寓意避邪消災——五毒衣的名字,聽起來,挺嚇人的。其實,只是在杏黃色布料縫制的衣服上印制了蛇、蛤蟆、老虎、蜈蚣、壁虎五種毒蟲罷了?,F(xiàn)在是追求品牌的年代,五毒衣自然也呈式微之境。幸運的是,這些年,蘇州有不少社區(qū)會在端午前組織一幫老蘇州縫制五毒衣,再分贈給小朋友們。我不知道拿到新衣的孩子們會不會穿,但這樣的新聞每年總會見諸報端。社區(qū)的初心是美好的,無非是想讓一種風俗綿延下去,但殊不知一種風俗只有沉潛于日常生活,才會有持久而旺盛的生命力。
盡管端午前后的蘇州街巷,見不到一個身穿五毒衣快樂奔跑的孩子,但不得不承認,經(jīng)過兩千多年的傳承與演變,蘇州的端午節(jié)已經(jīng)形成了與自然條件、日常生活、經(jīng)濟特征、文化底蘊相適應的風俗體系。無論是龍舟表演等大型市民體育綜合活動,還是包粽子、吃端午飯的美食文化,以及展現(xiàn)蘇州絲織文化的繡香囊,它們都是這個節(jié)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且深深地烙上了傳統(tǒng)的印記。
8
專門記錄蘇州風俗的《清嘉錄》里,有一節(jié)寫道:
士人采百草之可療疾者,留以供藥餌,俗稱“草頭方”。藥市收癩蛤蟆,刺取其沫,謂之“蟾酥”,為修合丹丸之用,率以萬計。人家小兒女之未痘者,以水畜養(yǎng)癩蛤蟆五個或七個,俟其吐沫,過午,取水煎湯浴之,令痘瘡稀。
在蘇州人眼里,端午節(jié)前后是一年草木藥性最強的時間。正因為有了“百草為藥”的執(zhí)念,蘇州的端午節(jié)還有采百草的習俗。有一年,我在太湖邊的東山古鎮(zhèn),邂逅了一位八十多歲的老人。他回憶說,農(nóng)歷五月,南方的天氣已經(jīng)很熱了,舊辰光里,老百姓為了防御疾病,都會遍踏山野采集藥材。他一直記得這個細節(jié),長輩們?yōu)榱斯膭钏?,端午這一天,先是讓他早早吃一只粽子,就跟隨大人上山采蜈蚣了。
他笑瞇瞇地說:以前啊,山上蜈蚣很多,每次都能抓一籮筐。
后來,我在《吳郡歲華紀麗》里也找到了佐證之詞:
今吳俗,亦于午日,采百草之可療疾者……又收蜈蚣蛇虺,皆以備攻毒之用。
如果把時間溯回到西晉的話,文學家陸機(也是蘇州人)的《要覽》一書里,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端午制藥的細節(jié):“萬歲蟾蜍……以五月五日取陰干,以其足畫地,即流水,帶之于身,能辟兵?!碧K州舊俗里,確實有端午藥浴之事,即在家里用中草藥熬水,給孩子們和大人洗澡??晌覇柹磉叺奶K州朋友,卻都說這都是上輩人做的事了。
蘇州是吳門醫(yī)派的發(fā)源地,傳統(tǒng)制藥曾經(jīng)極為興盛。明末崇禎十五年(1642),蘇州人吳有性完成的《溫疫論》,是我國第一部治療傳染病的專著。這兩年,新冠病毒來襲,打亂了每個人、每座城市的日常與節(jié)奏,于是,吳有性和這本書被屢屢提起。在他看來,瘟疫的傳播途徑主要有兩條,一為“天受”,一為“傳染”,而瘟疫的病因是由于“四時不正之氣”,感染“戾氣”所致。古代的吳地,在端午節(jié)掛艾葉、灑雄黃、佩香囊,何嘗不是為了抵御人間的戾氣呢。
如此說來,蘇州的端午節(jié),也彌散著一股清雅的中藥之香。
9
端者,端正,人為天地之心,故端為始;午者,正中之意,一縱一橫即為午。古老的漢語譜系里,端午兩字相連,則是中華民族一個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但是,一方水土一方風俗,這一天,吳地紀念的是伍子胥,湖南又在紀念詩人屈原,山西紀念的是春秋時期晉國忠臣介子推,而浙江會稽紀念的又是曹娥。這些歷史傳說與地域風俗雜糅一起,成為端午節(jié)最為迷人的一部分。2009年,“蘇州端午習俗”與湖北秭歸“屈原故里端午習俗”、黃石“西塞神舟會”以及湖南“汨羅江畔端午習俗”打包而成的“中國端午節(jié)”,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作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中國端午節(jié)”囊括三省四地,正是它內(nèi)容駁雜、風俗殊異的真實體現(xiàn)。
盡管四地的端午習俗各有千秋,但寓意生活吉祥如意的愿景卻是共同的情感底色。
湖北黃石、秭歸,還有湖南的端午習俗,我不敢妄加揣測,而蘇州,在賡續(xù)端午習俗的同時,也在無時無刻地承繼著伍子胥的精神內(nèi)核。如果說喝雄黃酒、包粽子、賽龍舟這些風俗傳達的是一種江南風情,那么,伍子胥實干創(chuàng)業(yè)的精神也正在被蘇州這座城市發(fā)揚光大。日新月異生機勃勃的蘇州,無論是它的文明程度還是GDP,都已經(jīng)無法用一個地級市的標準去量化。所有這些,都是求真務實的蘇州人干出來的。這些年,我親眼看到一個又一個外地人到了蘇州,就不想再離開了,這里既是創(chuàng)業(yè)的天堂,又是美麗的宜居之城,他們一個又一個地從天南海北而來,很快融入其中,又視其為故鄉(xiāng),像一滴水融入茫茫大海。
也許,這正是蘇州的魅力之一。
我在蘇州生活的這幾年里,端午前后,一邊吃著大肉粽,一邊細數(shù)流年。偶爾,也會去人影熙攘的觀前街,在同德興吃一碗鮮得掉眉毛的三蝦面。吃畢,穿過曲曲折折的小巷,會遇到賣白蘭花和梔子花的老婦人。
“阿要白蘭花?”
老婦人的叫賣聲,甜而糯軟,很江南。
舊時蘇州,女人喜歡買一朵白蘭花,扣在自己的衣扣上。這種傳統(tǒng),至今還有,很是風雅。
2021年6月14日定稿于天水,時值辛丑年端午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