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芳
(亳州市第十六中學 安徽亳州 236800)
合作學習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國著名教育學家David Koonts提出,是指在課堂教學中以小組合作學習為主要形式,學生通過互相討論交流,培養(yǎng)人際交往和團隊合作能力的方式。小組合作學習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自覺性,激發(fā)了他們互相討論、共同提高的能力,一改以往的灌輸式教學,學生為學習主體,在一起以相互交流的方式提出問題、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共同討論從而解決問題。如果學生在一種非常民主、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中獲得知識,并且能夠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發(fā)揮各自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那么學習效率的提高是必然結果。
小組合作學習作為重要的教學方式,其提倡教學過程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起輔助作用,劃分小組,以組長帶頭的模式帶動小組成員學習。組內學生英語學習能力有高有低,成績好的學生在小組內負責幫助其他的同學,這種責任感和榮譽感會促使他們學習英語更加認真和有信心,這樣在帶領其他同學時就會得心應手,不慌不忙。而成績不太好的學生由于是在小組內向其他同學請教,不需要在全班同學面前發(fā)言,因此,他們就不會那么緊張和不安,溝通交流起來就更大膽。而這部分同學為了不拉同組人員的后腿,會學得更加努力。他們會提前做好預習,查好知識點,盡量跟上同組人員的節(jié)奏。這種學習模式有利于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學習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是全體參與的學習方式,學生能在完成共同任務的過程中實現自己的學習目標。所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形式是廣大教師經常使用,也是廣大教師最喜歡使用的課堂教學形式。小學英語新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英語課程的學習是學生通過英語學習和實踐活動,逐步掌握英語知識和技能,提高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過程?!?/p>
小組合作學習符合新課改中提出的以人為本的教學宗旨,強調學生才是教學的主體,強調每個學生都應當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而小組的劃分以及組長、副組長和各個職位的設立又加強了學生之間互相督促和管理的能力,極大提升了學生對于學習的欲望和熱情。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互相幫助、互相鼓勵、互相影響,學習更加認真。
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英語教學要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因此,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的習慣,使其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為其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合作學習最重要的就是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英語能力分為聽、說、讀、寫四種能力,而每個學生的特長也不一樣,有的學生聽力比較好,有的學生口語比較好,有的學生語音語調比較好,有的學生寫作表達能力比較好。小組合作學習可以促進擅長不同方面的同學互相學習、優(yōu)勢互補。特別是組長,作為小組的領導者和管理者,其付出的努力要更多,從而得到的鍛煉也更多。在組長的帶領和指引下,小組各個成員也積極踴躍地加入討論和學習。因此小組合作學習可以有效促進學生互幫互助和取長補短,通過團隊合作來提高學習效率。
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如問路、買東西、打電話、問時間、問天氣、逛動物園等,為學生提供運用英語交流的機會。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到主動要求參與進去,想要積極地展示自己,從而激發(fā)學習英語的熱情。例如:PEP小學英語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在學習At the zoo這一課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角色扮演,在具體的情境,都能很快地進入角色。大家表演得非常投入,非常形象生動。每個人都發(fā)揮了作用,為自己的小組爭了光。最后再由學生選出最佳小組和最佳表演組等,學生合作交流學習英語的熱情和興趣,對用英語進行口語交流也有了很大的信心。
另外,語法這一重要知識體系,其對學生的語感和學科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作用不容小覷。同時,語法知識點又有著瑣碎且內容龐大的特點,給小學生的英語學習帶來了很大的難度,也歷來都是英語教學的重難點。因此,在英語課堂教學上,教師要及時利用教材中每個章節(jié)的對話設置對話練習,除了引導學生完成聽力部分的填空,還可以引導學生還原對話內容,與小組內的同學交流語法知識,并以小組為單位脫離教材進行情境的重演,鼓勵學生對內容進行再加工和修改。通過表演充分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也幫助學生在對話實踐中理解語法的意義,實現教學質量的提升。
在小學階段,英語教師會結合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興趣愛好來設定一些既讓學生感興趣又能貼合教學目標的任務,以此完成教學。例如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制作英語手抄報,以“SALE”為主題。而如果每個學生都制作一份的話,會占用很多的時間,因此,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形式進行分工合作,一部分學生畫圖,一部分學生書寫,一部分學生負責廣告語,每個人負責不同的部分,合作完成這份報紙的制作,這樣既節(jié)省了時間又能鍛煉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實現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
英語教學不能僅滿足于對英語段落的朗讀或背誦,這往往容易使學生思維固化,對發(fā)展學生的開放式思維非常不利,所以教師要不斷思考如何將教材內容和學生日常生活進行有機結合。在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Part B中,我就讓全班同學分成六個小組,每組選出兩名學生扮演“John”和“John’s mother”,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比賽,看哪組表演得最好,或者組織學生在小組內進行交流討論,鍛煉學生英語口語,鼓勵學生進行交流,并學習不同學生的思考方式,這極大提升了學生對課堂活動的參與熱情和樂趣。合作和競爭相互依存、相互貫通。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好合作與競爭的關系,只有開展合理的合作與競爭,才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英語教學,才能幫助教師發(fā)現自身教學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處,進而提高小學英語教學的質量。
小學階段的學生在生活中沒有較多的英語語境來進行英語練習,所以課堂上教師也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經常復習的習慣。例如,教師在每堂課的末尾對本堂課中出現的語法知識或是核心單詞進行總結,組織學生以小組形式進行原創(chuàng)例句展示。小組間互相交流完成例句的創(chuàng)作,再由其他小組的學生進行審核批改,最后教師進行總結。通過這種方式練習和鞏固知識,可以加強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很多家長認為小學英語不重要,反正到初中還是得從26個字母開始學起。如果學生也受這種思想影響,認為小學英語不重要,反正初中還是得重新學習,那么上課的時候就不會好好配合老師,也不會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還有的家長只強調分數,忽略學生其他各面的發(fā)展,在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中會產生英語學科不重要的思想。所以,教師要經常和家長取得聯系,幫助家長重新樹立對小學英語教學的正確認識,充分認識到小學英語教學對學生成長的關鍵作用。同時,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的指導和幫助對學生的發(fā)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的教學理念影響著學生對于學習的態(tài)度,所以,教師必須改變傳統(tǒng)思維模式,試著和學生成為朋友,理解學生的喜好。這是在小學英語教學中開展師生合作學習取得成果的基礎,加強教師的引導作用,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課堂中盡量讓學生自主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欣賞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綜上所述,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十分廣泛,小組合作會使學生在學習英語時越來越自信。學生合作與交流的能力得到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也更加濃厚,教學效果也更好。在小學英語課堂中,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可以增強學生的競爭和團隊意識,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教師要加強對這種學習模式的理解,在課堂中適時適度的引導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提升英語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