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歡
陶行知先生提出“六大解放”思想,包括解放學生的雙手和大腦,解放學生的眼和嘴,解放學生的時間和空間?!傲蠼夥拧睂τ趯W生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對于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具有重要意義,對于精彩課堂的構建具有實踐意義。文章對小學數(shù)學教學進行反思,論述踐行“六大解放”、構建小學數(shù)學精彩課堂的論題,結合教學案例進行分析和探究,以期對教學實踐給以啟示和幫助。
一、解放學生大腦,激發(fā)學生探究欲望
陶行知先生指出:要發(fā)展兒童的創(chuàng)造力,先要把兒童的頭腦從迷信、成見、曲解中解放出來。陶行知先生的解放學生的大腦,實質上就是解放學生的思想,改變學生被動聽、簡單接受的學習方式,給學生更多的課堂教學實踐,讓學生大膽討論、自主交流,激發(fā)他們探究學習的欲望。
如進行四年級《三角形三邊關系》的教學時,傳統(tǒng)的教學中,教師直接將三角形的三邊關系強加于學生,讓學生死記硬背: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兩邊之差小于第三邊。然后,給出任意三個數(shù)據(jù),讓學生判斷依次連接是否可以組成三角形、運用這個結論解決實際問題等。這樣的教學,束縛學生的思維、扼殺學生的探索欲望,不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而教學該部分內容時,融入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思想,給學生充分探索、自主探究的時間,讓學生動手做的同時,對“做”的結果進行歸納和總結,放飛學生思維,讓學生在做中思、思中做。如教師課前布置學生準備1cm、2cm、3cm、4cm、5cm、6cm等不同長度的塑膠小棒,課堂上拿出準備的學具,然后聽教師的指令:拿出1cm、2cm、3cm長的三根小棒,將三根小棒首尾相連,看看能不能組成一個三角形;再拿出2cm、3cm、4cm長的三根小棒,同樣操作,看看拼接的結果,能否組成三角形;同樣地,拿出1cm、3cm、5cm長的三根小棒進行拼接。再任意取出三根小棒,自主拼接,猜猜能不能拼接成三角形,再親自動手試一試,驗證自己的想法。根據(jù)自己猜測的原因以及操作的幾種情況,歸納出三角形三邊的關系。這樣的教學,滿足了兒童喜歡玩的心理,教師發(fā)揮了“導學”的作用,學生動手操作的同時,也在“做中思”,思考為什么有的三根長度不同的小棒可以拼接成三角形而有的則不可以,從而探索三角形三邊長的關系。這樣的課堂改變了教師的“一言堂”,每一個學生都喜歡。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對小學數(shù)學教學有著很大的啟示作用。教師應把知識的探究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主探究、思維綻放。
二、解放學生的雙手,營建數(shù)學應用課堂
陶行知先生在“六大解放”中提出“真正的解放是人類的手的進化”。小學數(shù)學知識,又都是實踐的產(chǎn)物。為此,小學數(shù)學教學時,教師應給學生操作、實踐、運用的機會,搭建學生“做”的平臺,讓學生通過“做”獲得知識、找到答案,學生通過“做”也會獲得探究的滿足感,收獲學習的自信。
以《6、7的分與合》的教學為例,筆者改變“滿堂灌”的低效、乏味的課堂模式,而是構建開放的課堂模式,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自主探究,通過“做”,構建6、7的分與合的幾種情況。如筆者首先讓學生課前準備6顆糖塊等實物、7個五角星等學具,課堂上首先帶領學生復習2、3、4、5的分與合的知識,然后提出問題:如果有6顆糖,讓你分給兩個小朋友,你有幾種分法?請你們親自分一分吧。然后,教師把問題的探究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動手分,比一比誰的分法多。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得出6可以分成1和5、6可以分成2和4,還可以分成3和3、4和2、5和1。
如此的動手操作活動的開展,學生自主構建了6、7的分與合的相關知識,學生的學習方式發(fā)生了根本轉化,課堂發(fā)生了翻轉。
三、解放學生的眼睛,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
解放學生的眼睛,是陶行知先生“六大解放”思想的主要方面之一。傳統(tǒng)的教育給兒童戴上了落后的有色眼鏡,脫離社會實際生活,學生“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成為了“書呆子”。陶行知先生綜合分析了當時的教育形式,提出“解放兒童雙眼”的思想,并指出:應教兒童觀察和分析,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此,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用自己的雙眼觀察,才能更好地理解問題。
對于小學生而言,觀察本身就是學習。解放學生眼睛,讓學生自主觀察,對于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意義非凡。發(fā)展學生的觀察力,首先應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明確觀察對象,并為學生呈現(xiàn)豐富多彩的觀察材料,為學生創(chuàng)造觀察的條件,把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觀察的對象上來,激發(fā)學生觀察的興趣,讓學生在觀察中發(fā)現(xiàn)、在觀察中提升。如進行《直線、射線、線段和角》的教學時,對于“角的認識”,筆者利用多媒體的動畫功能,為學生播放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等多種圖形的動畫,再為學生播放“圓形的滾動物”的情境。動畫的播放,為學生展示了趣味情境,激發(fā)了學生觀察的興趣,也提升了觀察的專注力。
其次,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教師應給予觀察方法的點撥以及問題的引領,讓學生觀察時從現(xiàn)象到本質。如“角的認識”的教學時,為學生播放各種形狀的物體運動的動畫后,讓學生再仔細觀察一遍,重點引導他們觀察各種圖形的物體的運動情況,觀察哪種新裝的物體的運動容易停下來,然后再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等形狀的物體容易停下來?有了這樣的指導,學生觀察才有針對性,觀察才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也才能不斷提升觀察力,發(fā)展綜合能力。
四、解放學生的嘴,促進學生暢所欲言
陶行知先生認為,中國一般習慣大人說什么,小孩就得聽什么,不許多說,也不許問,就得照著辦,沒有話語權,久而久之,會讓兒童養(yǎng)成盲從的陋習。于是,陶行知先生提出了“解放學生的嘴”的思想,改變兒童有問題不敢問、有話不敢說、有想法不敢談的弊端,讓他們敢疑敢問,鼓勵他們主動質疑、主動探疑,激發(fā)他們求知的欲望。
教學實踐中,教師習慣于給學生說答案的做法,而剝奪學生質疑、探疑的主動權,學生成為知識的容器,教師怎么講就怎么聽,教師說什么就是什么,課堂也因此而沉悶、低效。讓學生暢所欲言,可以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構建學生樂學、會學的精彩課堂。
解放學生的嘴,教師應傾聽學生的心聲,允許學生“奇思妙想”,鼓勵他們創(chuàng)新性地說出問題的思路、解決問題的方法等,否則,會讓學生“閉口”,形成思維的“桎梏”。如上文提到的6顆糖分給兩個人,有幾種分法?讓學生操作,動手親自分一分,有同學說出:“把6顆糖直接給一個小朋友,另一個小朋友一個也不給,也就是6除了分為1和5、2和4等外,還可以分為0和6。”這話一出,孩子們立刻哄堂大笑,認為與教材中的分與合不一致。此時,教師不能批評該學生,應該給予鼓勵和表揚,現(xiàn)實生活中“分糖”的確可以這樣分,然后給該學生豎起大拇指,長此以往,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上,敢說、想說,更會說,營建快樂的互動課堂氛圍。
解放學生的嘴,讓學生暢所欲言,也不能忽視解題方法的思考和交流,教師提出問題后,給他們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機會,然后他們充分思考后,進行展示,真正實現(xiàn)“讓學于生”。如進行“利用湊整法計算20以內加法”的教學時,教師給出一個例題8+5=?對于這道題,僅僅給予方法的引領,而不是將方法一覽無余地講給學生聽。教師這樣引導學生:你怎樣計算8+5?于是有的學生說出:“數(shù)數(shù)法,在8的基礎上再數(shù)出5個數(shù),是13”。教師給予肯定之后,指出:“這樣的計算有點笨,如果是9+9數(shù)數(shù)就費點時間,有一種簡便方法,叫‘湊整法’,就是把其中一個數(shù)分成兩個數(shù),使其中之一與另一個加數(shù)的和是10。那么,你打算怎么計算8+5?”于是有的學生說出分5為2和3,有的學生說出分8為5和3……課堂上,讓學生敢想、敢說,陶行知先生的“解放學生的嘴”落實到實處,課堂因學生的暢所欲言而充滿生機。
五、解放學生空間,提供學生創(chuàng)造平臺
陶行知先生指出:“從前的學校完全是一只鳥籠,改良后的學校是方法的鳥籠。”還指出“我們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間,讓他們接觸大自然,走進生活……”“創(chuàng)造需要空間,解放了空間,才能搜集豐富的資料,擴大眼界,發(fā)揮其內在之創(chuàng)造力?!碧招兄壬乃枷耄屛覀兊臄?shù)學教學得到啟示:讓學生走出教室,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數(shù)學,解決生活中的數(shù)學問題,從而為學生提供創(chuàng)造平臺,也促進學生“學以致用”。
如教學“多邊形面積”時,把學生帶出教室,讓學生運用提前準備好的米尺等工具,測量一個花園的長和寬,計算出花園的面積;測量教學樓前的彩磚的長和寬,計算出一塊彩磚的占地面積。教學“統(tǒng)計圖和統(tǒng)計表”時,讓學生動起來,根據(jù)班級同學中對電視節(jié)目的觀看、學科的喜歡程度等進行問卷調查,將搜集到的數(shù)據(jù)填入表格,再制作統(tǒng)計圖。教學了“三角形的面積”后,提出一塊長方形布料長和寬是多少,再給出一個三角形紅領巾的大小,算出紅領巾的面積,再算出布料可以剪裁幾條紅領巾……學生的學習空間從課堂走出,走入校園、走進社會和自然、走進生活,讓學生感受數(shù)學學習的價值,感受學習的樂趣,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得到發(fā)展,數(shù)學教學精彩也有效。
六、解放學生時間,促進學生自主發(fā)展
陶行知先生的“解放學生時間”,就是給學生一些空閑的時間去消化所學知識,給學生一些時間去學習自己要學的問題,給學生一些時間干自己想干的事。解放學生時間,終歸結底就是把學生從沉重的課業(yè)負擔中解放出來,還給學生童真童趣。
解放學生時間,單從教師的層面看,首先注重課堂40分鐘的教學效果,“課上不會、課后補”的做法,與“雙減”相悖。課堂提效,也是新課改的目的。為此,教師在課堂上應注重時間利用率和教學的有效性。如巧妙導入,快速把學生引領到課堂活動中;課堂主題環(huán)節(jié),精講精練,為學生學習“減負”,為課堂增效;課堂教學注重趣味性,激發(fā)學生投入的興趣和主動性;課后作業(yè)的布置,也應從“減負”的角度布置,讓學生對學生產(chǎn)生興趣。
總之,陶行知先生的重要教育教學思想“六大解放”雖然離我們很久遠,但是,卻為新課改背景下的小學數(shù)學改革指明了方向,讓我們一線的教師明確了怎么改革、如何創(chuàng)新課堂的根本問題。新時期的教師,應立足新課改、踐行“雙減”,以陶行知思想作為指航標,并加以拓展,使其更滿足我們現(xiàn)代化教學的需要,促進小學數(shù)學精彩課堂的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