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勁
荊州市沙市區(qū)教科院以行動研究為重點,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構建出“一書三段四課”名著閱讀教學課程化模式。“一書”指名著閱讀教學著眼于整本書閱讀;“三段”指讀前、讀中、讀后三個階段;“四課”依次為激趣導讀課、助讀推進課、研讀探究課、交流分享課。
一、激趣導讀課
激趣導讀課在學生閱讀之前或閱讀之初教學,目的是激發(fā)閱讀動力,讓學生都“讀起來”,包括激發(fā)閱讀期待、點撥閱讀方法、嘗試切片閱讀、約定閱讀進程四個環(huán)節(jié)。其中,需要用到信息技術的是首尾兩個環(huán)節(jié)。
激發(fā)閱讀期待的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方法是運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情境。例如,初中階段要求學生閱讀的第一本名著是《朝花夕拾》,教材設計的教學重點是“消除與經典的隔膜”。學生閱讀之前,教師可以通過信息技術手段,給他們講述魯迅為《朝花夕拾》設計封面、繪制《無常》篇“活無常”插圖的有趣經歷,并展示魯迅親手繪制的插圖。當學生覺得親近才華橫溢的魯迅后,他們就會有興趣閱讀他的著作。
約定閱讀進程的方法很多,教師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在班級空間平臺約定相對固定的打卡時間,定期或不定期地上傳初期閱讀成果,是陪伴閱讀、保證“真讀”的有效做法。打卡的方式多種多樣,如閱讀《駱駝祥子》時,學生可以用虛擬的祥子身份,持續(xù)以第一人稱“我”在朋友圈中發(fā)布“祥子個人生活動態(tài)”。
二、助讀推進課
助讀推進課在學生閱讀之初或閱讀之中教學,目的是幫助學生跨越閱讀障礙,讓學生都能“讀下去”,包括梳理閱讀困難、解決閱讀障礙、示范閱讀切口、商定探究議題四個環(huán)節(jié)。四個環(huán)節(jié)都適合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
梳理閱讀困難時,教師可以利用“問卷星”等平臺自制問卷,收集學生閱讀初期遇到的疑難,在平臺自動統(tǒng)計、分析得出數(shù)據(jù)的基礎上梳理出大多數(shù)學生感到困惑的問題,作為助讀推進課的重難點。
解決閱讀障礙可采用定點突破的方法。例如,針對學生遇到的閱讀困惑,教師可以錄制微課并發(fā)布到班級平臺上,讓有需要的學生點擊觀看。
閱讀切口的選擇,關鍵在于角度創(chuàng)新。例如,學生閱讀《駱駝祥子》時,總覺得祥子的形象無法在眼前立起來。教師如果引導學生用“偵探”的眼光讀小說,即抓住表達時間的語句,如“十八歲的時候便跑到城里來”“整整的三年,他湊足了一百塊錢”“妙峰山開廟進香的時節(jié)”“河岸北的麥子已吐了芒”等,推斷祥子每個階段的故事所在的時間節(jié)點。這樣閱讀,人物立即變得立體可感。選擇這種切口閱讀,涉及民俗(妙峰山開廟)、農業(yè)(麥子吐芒)、歷史(軍閥混戰(zhàn)、地名沿革)等知識,只有運用信息技術,才能便捷而生動地展開教學。
商定探究議題一般采用集體討論的方法。基本流程如下:學生先以小組為單位在微信群里商議計劃探究的專題,由組長決定之后,組員開始分頭準備。教師也可以在班級微信群里以“懸賞”的方式列出“專題探究菜單”,供學生選擇。
三、研讀探究課
研讀探究課在學生閱讀之中或閱讀之后教學,目的是幫助學生走進文本深處,做到“讀進去”,包括回讀提煉概覽、討論探究話題、引發(fā)質疑思辨、約定展示內容四個基本環(huán)節(jié)。其中,一、三兩個環(huán)節(jié)用信息技術手段展示,效果更佳。
思維導圖是概覽全書、凸顯結構的好方式,而運用動態(tài)方式呈現(xiàn),更能顯示思維的過程。法布爾的《昆蟲記》分13章,分別介紹了蟬、紅螞蟻等13種昆蟲。閱讀研討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繪制如下思維導圖,并用信息技術方式動態(tài)呈現(xiàn)。
這張思維導圖將全書13章內容巧妙重組,直觀呈現(xiàn)出本書科學嚴謹、哲學思辨等特征。
引發(fā)質疑思辨可以采用跨媒介對照閱讀的方法。例如《水滸傳》中的“武松打虎”,影視劇一般都以武松騎在虎背上打死老虎來表現(xiàn),但原著其實是這樣寫的:
那大蟲恰好把兩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將半截棒丟在一邊,兩只手就勢把大蟲頂花皮緊緊地揪住,一按按將下來。那只大蟲急要掙扎,被武松盡力氣捺定,哪里肯放半點兒松寬?武松把只腳望大蟲面門上、眼睛里,只顧亂踢。
“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把只腳望大蟲面門上、眼睛里,只顧亂踢”,這些語句充分證明武松是面朝老虎的。原著中的打虎方法與影視劇中的打虎方法對比,哪個更難?答案不言自明。難怪金圣嘆說:“武松,神人也?!?/p>
四、交流分享課
交流分享課在學生閱讀之后或回頭閱讀階段教學,目的是幫助學生走出文本,做到“讀出來”,形成自己的閱讀成果。
此課型與前三種有所不同。前三種以教師組織課堂為主,此課型則以學生展示為主,甚至可以完全由學生主持。教師的作用是課前幫助學生規(guī)劃分享流程、確定活動形式、相機啟發(fā)創(chuàng)意,課中隨時解惑答疑等。這個過程,教師往往需要借助網絡教學資源。
課堂展示既要保證盡可能寬的展示面,又要考慮課堂時間限制,所以運用信息技術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實物類成果可拍照制成電子相冊展示。手賬、手抄報、小書簽,以及自制的推介腰封、重新設計的名著封面、妙手繪就的人物插畫、創(chuàng)意十足的結構思維導圖等,拿在手上展示很難讓全班學生看清楚,如果拍照制成相冊,講解時就不會錯過細部的精彩。
文本類成果可上傳網絡平臺或用PPT配圖展示。賞析給經典片段所做的精彩旁批、給《海底兩萬里》撰寫的古典小說式回目、為水滸英雄制作的個性名片,以及讀完《艾青詩選》后創(chuàng)作的自由短詩、爭論《簡·愛》結局后整理的辯論詞等,都是彌足珍貴的原創(chuàng)文本,上傳平臺后可供學生反復咀嚼。
表演類成果可錄制成小視頻展示。排演課本劇最適合小組共同展示,但在課堂上分享,場地狹小,沒有音效,效果并不好,如果課前找到合適的環(huán)境排練并錄制下來,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以上依照“四課”順序,簡要闡釋了筆者借助信息技術促進名著閱讀教學的做法和思考,但“四課”結束并不意味著名著閱讀教學的終止,因為沒有評價的教學是不完整的。評價依然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如借助“問卷星”等制作評價項目,或者仿照“中國詩詞大會”形式,“看影視片段,猜名著情節(jié)”等。
(作者單位:荊州市沙市區(qū)教科院)
責任編輯 姜楚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