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家忠
[摘 要] 高中英語教學中“應景”材料的運用,是從語言學習的需要出發(fā),創(chuàng)設符合學生認知的情境,也是回應課標提出的“培養(yǎng)什么人”的需要。教師通過“應景”材料的文化輸入,使學生將所學語言知識運用于實踐的同時,拓展文化知識,提升文化能力,樹立文化自信,塑造文化品格,實現(xiàn)學科育人,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關鍵詞] “應景”選材;文化自信;教學運用
一、“應景育人”概念的提出及手段
體驗是最深刻的教育。對于青少年學生來說,從生活中獲得的體驗最為深刻,且具有深遠的意義。為了幫助“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學生與時俱進地了解社會萬象,教師不可避免地需要在課堂中提供“應景”材料,以促進學生從自身文化視角看待“人類命運共同體”,從而更加堅定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皯啊睆淖置嫔辖忉?,即呼應或適應當前狀況而采取某種舉動或反應,在本文中,是指教師將現(xiàn)實生活中引起師生關注的事件,根據(jù)主題意義的需要運用于英語課堂教學中,以吸引學生進入英語學習的狀態(tài),激發(fā)學生進行知識探索和文化思辨的欲望,在深度思考中提升學生的學習品質(zhì),融文化自信于學習全過程,達到育人、化人的目的,最終實現(xiàn)立德樹人。
(一)“應景”導入
“Half begun, well done.”是英語教師耳熟能詳?shù)囊痪渫鈬V語。它給英語課堂教學一種強烈的暗示,即良好的課堂開端對后續(xù)學習效率的提升至關重要。“應景”導入意味著教師利用創(chuàng)設的情境喚醒學生的學習欲望,營造英語學習氛圍,也為確立課堂學習的主題語境拉開序幕。通常,學生通過教師精心設計的導入活動,對當堂課學習的主題心領神會,從而主動思考,進入主題語境學習。
鑒于此,“應景”導入作為課堂教學中一種有效的育人手段,顯得尤為必要。首先,教師的導入設計必須應合當下課程學習的主題語境?!镀胀ǜ咧杏⒄Z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提出了主題語境、語篇類型等六要素構成的英語課程內(nèi)容。其中,語言及其所承載的主題語境和文化內(nèi)涵又是英語學習的“核心內(nèi)容”和形成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基礎資源”。主題意義之下的“應景”導入不僅承擔了課堂學習開場白的作用,而且其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又極具潛移默化的育人效果。其次,導入設計的“應景”還應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能在短時間內(nèi)聚焦學生的注意力。最后,“應景”導入設計基于學生的學情,在學生的思維方面起著建橋搭架的作用,促進學生的思考不斷攀升。
(二)“應景”辯論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英語課堂的學習形式不斷豐富。例如,小組討論或辯論成為教學日常。在公開課上或者賽課中,學生針對教師給定的話題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參與討論辯駁已不鮮見。但是,日常教學中的討論或辯論經(jīng)常出現(xiàn)學生淡漠對待、說不了幾句話就冷場的狀況。究其原因,這跟教師設計的話題有很大的關系。與生活實際相關的話題,以及社會熱點、科技前沿等,學生都會表現(xiàn)出巨大的關切,自然能積極投入。反之,面對那些遠離生活的、陳舊的或過于深奧的內(nèi)容,學生的表現(xiàn)則是淺嘗輒止,應付性地完成教師的任務,甚至出現(xiàn)無話可說的尷尬場景。
賈志峰指出,在論題選擇方面,應選擇和學生的生活或他們所關心的問題密切相關的話題,即論題選擇的“應景”性。一方面,“應景”立足學生認知,使他們在辯論時能夠調(diào)動所學舊知識,從中抽取當前所需要的事例、理論;另一方面,“應景”辯論還兼有“知識越辯越明,道理越辯越清”的育人功能?!皯啊痹掝}將青少年學生關心的國際時事、政策制度、科學技術、網(wǎng)絡熱點融入英語課堂,教會學生在辯論中區(qū)分事實、觀點、信仰、立場,培養(yǎng)健康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鑒賞能力,加深對祖國文化的理解,增強愛國情懷,堅定文化自信。
(三)“應景”寫作
英語寫作具有主題鮮明的特點,寫作形式基本固定。無論是新高考還是單獨命題的高考,寫作常以應用文寫作、概要縮寫或讀后續(xù)寫三種形式出現(xiàn)。其中,出現(xiàn)概率最高的是應用文寫作和讀后續(xù)寫。應用文寫作是一種實用文體寫作,和學生生活聯(lián)系緊密,本身就反映在學生生活的各個方面;讀后續(xù)寫作為高考寫作的一種創(chuàng)新形式,綜合考查學生的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zhì)和學習能力等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寫作主題仍然與學生休戚相關。教師如果還沉醉在訓練學生的語言技巧中,盡管學生學會使用高級詞匯、復雜句型,但東拼西湊的句子,文不對題,脫離主題意義,寫作也難以獲得想要的效果。如果教師在教學中能讓寫作內(nèi)容關乎學生身心,經(jīng)常做主題語境下的“應景”寫作訓練,就能達到培養(yǎng)學生語感、拓展學生思維的目的,最終“立言立心,以文化人”。
二、“應景”育人的理論依據(jù)
學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人,他們無時無刻不接受著來自社會的影響。網(wǎng)絡無縫不鉆,通過手機、電視等將信息送入學生的視野;報刊又以文字的形式用大量信息充斥著學生的課余閱讀;人際交流也口口相傳著良莠不齊的信息。學校育人如果不對這些生活實際加以審辨、加工、再造,處于心智成長時期的青少年學生便會茫然不知所措。美國教育家杜威在《教育即生活》中指出,學校生活應與兒童自己的生活相契合,滿足兒童的興趣和需要,使兒童在現(xiàn)實的學校生活中得到樂趣。
2022年8月18日,江蘇省教研室何峰老師在全省英語教師培訓會上說,教師要創(chuàng)設新情境,促使學生嘗試運用所學語言和文化知識分析問題,創(chuàng)造性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思想。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應景育人”是中外教育理論在實踐中的一種探索,旨在將英語學習內(nèi)容與學習方式和當前現(xiàn)實生活緊密結合,形成有效的“應景”活動材料,讓青少年在東西方文化的碰撞中了解差異,放眼世界,進而增強他們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認識,培養(yǎng)出具有國際視野、心懷天下的新時代建設者。
三、當前高中英語教學“應景”活動存在的主要問題
多少年來,英語教師都把英語作為交流的工具和了解西方文化的渠道,教會學生掌握使用語言知識,而對于英語課程核心素養(yǎng)重視不夠,課堂上偏重知識介紹,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與語言知識缺少必要的關聯(lián),導致文化育人、生活育人的課程育人功能如同空中樓閣,不能落地生根。
(一)“應景”材料的時效性問題
英語課堂教學的實質(zhì)是在特定的氛圍中師生互動交際,共同成長。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為了促進交際的展開,需要選擇與主題相關的“應景”材料,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疏于與時俱進地搜尋材料,盡管引入、討論、探究的材料準備充足,但由于材料的選擇與學生當前的生活相去太遠,失去了鮮活的時效性,常常使學生難以理解,甚之產(chǎn)生厭煩的情緒。 例如,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二第三單元話題為computers,有的教師在引發(fā)學生討論生活中電腦的使用時,呈現(xiàn)給學生的還是多年前的臺式電腦圖片,使用的還是陳舊的文檔編輯、數(shù)字計算等話題材料,絲毫不能激發(fā)學生深入探討的欲望。
(二)“應景”育人的重視度問題
一方面,在日常英語課堂教學中,雖然新課標進入了教師的視野,教師對新課改、新高考也有一定的認識,也意識到課堂不能僅傳授語言知識,但部分英語教師囿于自己的認識,認為傳統(tǒng)的知識教學足以應付目前的考試,不愿意付出精力去搜集相關“應景”材料;另一方面,很多一線教師不知如何將課堂語言教學目標和文化意識培養(yǎng)的目標有效結合,特別是與課標中“國家認同”“家國情懷”“文化自信”“人類命運共同體”“學會做人做事”“文明素養(yǎng)”“社會責任感”等宏觀理念對應起來,難以在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中將這些內(nèi)容具體化、操作化。
四、“應景”育人在教學中的運用
英語課程如同所有其他課程一樣,立德樹人是根本任務。首先,教師應該精心挑選鮮活的“應景”材料,激活學生的思維,點燃學生的探索熱情,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其次,教師還要通過一次次的思辨活動幫助學生習得跨文化交際能力,堅定文化自信。
(一)“應景”導入,讓學生一秒入境促感
高中英語課堂教學時間緊湊,容不得半點拖沓,更不允許分秒的浪費。所以,通常高中英語課堂教學的導入都是短而精,教師利用“應景”的導入活動在極短的時間內(nèi)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出當堂課學習的主題,在不經(jīng)意之間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學習中,讓學生“一秒入境”。
例如,高一新生開學第一課,恰遇高溫天氣。學生受燥熱的天氣影響,呈現(xiàn)心浮氣躁的狀態(tài)。此時,教師若一如往日,用千篇一律的自我介紹開啟課堂,不僅缺乏新意,還不能讓學生立刻將注意力轉(zhuǎn)移到課堂上。筆者轉(zhuǎn)換思路,將第一課主題確定為英文歌曲賞析,一個問題“Do you know what’s the temperature now?”引起共情,一首歌曲“Love you at 105 degrees.”激發(fā)學生好奇心,引出學習的話題。當學生沉浸在“應景”中,外界的熱度感受就讓位給了英語學習的熱度追逐。順利開啟英語課堂的交流后,學生沿著歌詞的軌跡在欣賞中經(jīng)受一次文化的熏陶、品格的提升。
(二)“應景”辯論,讓學生一觸即發(fā)促思
語言的主要功能是交流信息,表達思想情感。高中英語課堂是學生使用英語進行互動交際、思想碰撞的主陣地,尤其是語篇教學中的讀后環(huán)節(jié),教師都會設計一個反思提升活動,加強學生的深度學習。在此階段,教師有責任也有能力根據(jù)育人立場選取對應主題的“應景”材料,為學生創(chuàng)設可以激發(fā)他們思辨的話題。一方面,思辨引起的思想碰撞可以引導學生在認同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尊重和理解西方文化;另一方面,來自生活、取自當前的材料,有利于學生轉(zhuǎn)換角色,從西方文化的視角來反觀本土文化,錘煉良好的思維品質(zhì)。
例如,高三復習到英語第一冊第3單元時,筆者根據(jù)單元主題“Getting along with others”,選取了美國議員佩洛西竄訪臺灣的事件作為學生主題反饋活動的材料,通過PPT展示相關圖片和外交部發(fā)言人華春瑩的推特留言:“The Chinese people will never forget their national shame and will never allow those bandits to bully and plunder China again.”由于材料“應景”鮮活,學生思維一觸即發(fā),本來5分鐘的辯論,不得不延長到8分鐘。學生暢所欲言,盡情發(fā)聲。在酣暢淋漓的思想碰撞、情感表達中,學生不僅收獲了許多與主題相關的英語詞匯短語,而且將認識從人與人之間的簡單相處,上升到了國家之間關系的處理,最后在文化認同中堅定了文化自信,培養(yǎng)了家國情懷。
(三)“應景”寫作,讓學生一語中的促悟
高中英語的寫作教學通常為應用文寫作和讀后續(xù)寫。應用文本身就是一種實用文體,在教學中教師很容易提取實際材料幫助學生進行寫作練習。例如,校園重大活動通知、新聞報道,學生會招聘啟事、申請信、應答信等都能結合學生生活實際,讓學生在寫作中迅速落筆中“的”,并感悟?qū)懽髦械膯栴},提升情感方面的認識。讀后續(xù)寫盡管文章變化萬千,但是弘揚核心價值觀的主題不變。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現(xiàn)實中的師生交往、親子互動,幫助學生暢敘愛的意義;還可將鄰里相幫、災后救助的暖心舉動提供給學生作“應景”書寫練習,弘揚人間善意。這些具有鮮明特點的“應景”材料,有些是學生的親身經(jīng)歷,有些是新聞不斷滾動的實況直播,學生感同身受,能迅速打開寫作思路,聚焦寫作思想。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鄒進.現(xiàn)代德國文化教育學 [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
[3]王薔.《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六大變化之解析[J].中國外語教育,2018,11(2):11-19,84.
[4]賈志鋒. 英語教學中辯論的作用及形式 [J].校園英語,2021(52):122-123.
[5]武銀強,武和平.以文化人——文化教學的課標理念與課堂實踐[J].英語學習,2022(3):4-12.
[6]余娟,郭元祥.論外語課程的文化回應性教學[J].全球教育展望,2011,40(3):76-8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