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民商法教學典型案例》
作者:孫永全,劉學信
出版社:人民法院出版社
ISBN:978-7-5109-2230-5
出版時間:2018年8月
定價:145元
民商法課程是一門專業(yè)性與實踐性較強的法律學科。案例教學法作為民商法教學中常見的教學方式,真實生動的教學案例有助于學生深入熟悉與掌握民商法知識,培養(yǎng)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問題意識與主動性。由孫永全、劉學信編著,人民法院出版社出版的《民商法教學典型案例》全書按照裁判要旨、當事人基本情況、案件審理經過、當事人法律關系圖示、當事人訴辯主張、法院查明的事實、法院裁判理由與判決結果、案件評析、案例典型意義的結構詳細整理各案件,可方便讀者深入了解案情,深度理解民商法的法律理論和審判實務。結合書中案例與教學實際,文章就民商法教學中的案例教學應用的優(yōu)點與方式展開探討。
相較于傳統教學方式,案例的運用可有效深化學生相關法律條文的理解,鼓勵學生在民商法學習過程中積極思考與主動探索。該書上篇的18個案例均為民事案例,在課堂教學中引用其中的案例,可以使學生在學習民商法法律條文與教材案例的同時,充分理解法律實務的復雜性、多樣性及靈活性,同時鼓勵學生從多個角度深度理解民商法在案例中的運用方式與裁定結果,職業(yè)生涯發(fā)展奠定堅實基礎。
首先,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就教學流程角度而言,教師對民商法內容的講解建立在真實案例的分析基礎上,因此教師會在課程開展之前選取恰當案例,引導學生以課前預習的形式了解案例與教學內容之間的聯系。作者在下篇所選取的案例均為煙臺市中級人民法院所審理的真實案例,且皆為商事案例,其中涉及保險訴訟、擔保貸款、借款合同糾紛等內容。真實的案例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可以將學生引入特定的事件背景與情節(jié)中。為學生提供情境性與代入感,充分發(fā)揮學生在案例學習與研讀過程中的主動性。教師通過對案例的分析可以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分析能力與問題處理能力??紤]到選取的案例具有真實性,學生可在課上通過系統分析,明確民商法法律條文與法律實踐之間的差距,培養(yǎng)學生法律實踐能力。
其次,與傳統教學思路相比,案例教學法更為側重學生學習過程,而非學習結果。民商法課程作為法律專業(yè)中實踐性較強的科目,與得出“正確答案”相比,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思考、分析及對解決方式的多元化探究更具價值。該書不僅對案件背景與發(fā)展進行詳細講述,同時還包括案件評析、審判理由等諸多內容,有助于學生法律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以陜西職業(yè)警官學校為例,該校在具體民商法課程教學過程中,將現實案例導入課程,組織學生以小組合作、模擬法庭等形式將理論與實踐相聯系,學生不僅可在真實的案件中構建案件與法律條文之間的關系,同時根據案件的獨特性與特殊性,綜合運用自身所學的法律知識,借助案件分析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應變能力與問題處理能力。
最后,案例教學法的運用契合民商法課程特點,民商法課程并非傳統理論課程,其知識講授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民商法運用能力?!睹裆谭ǖ湫桶咐分校瑹o論民事案例還是商事案例,其對于當事人的基本情況、法院的裁判理由、判決結果都進行了闡述,深度分析現實生活中發(fā)生的案例與判決流程,打破了課本中知識的枯燥性,學生可以案例為媒介,了解民商法知識在法律實踐中的運用方式。加之案例的針對性與實用性遠高于課本示例,能夠使學生學習知識與運用知識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培養(yǎng)學生民商法思維,提高學生靈活運用民商法的能力。
首先,選取恰當合理的案例。案例教學法成功應用的關鍵在于案例選取,因此在民商法教育工作開展過程中,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選擇與之相匹配的案例。該書的案例類型多樣,所以需要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選擇恰當的案例,同時在案例選擇上要充分考慮教學內容、學生民商法知識儲備、案例的發(fā)生時間以及近年來民商法的改動情況,在課程組織上充分考慮學生的接受程度與學習能力,在與討論的基礎上選擇針對性較強的案例。以案例的真實性深化學生對民商法的理解,盡量做到在復習舊知識點的基礎上傳授新知識,從而提升學生對民商法知識的掌握程度與運用水平。
其次,打造專業(yè)的教師隊伍。與傳統教學方式相比,案例教學法不僅需要教師熟知民商法的法律條文,還需教師持續(xù)打磨自身的教學能力。所以,教師要深度研究該書的具體案例,全面掌握當事人的情況、案件經過、審理情況等內容,同時兼顧學生在民商法課堂中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民商法在實際生活與案件中的適用范圍,解答學生困惑,提升學生對民商法知識內容的感興趣程度,增強學生法律專業(yè)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