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世明
年輕人踏入職場,乃人生一件大事。外甥小清如愿入職一家心儀的單位,興沖沖地報了到,又興沖沖地與我煲起電話粥,探討職場新人的“體語”。
什么是新人的“體語”?這種身體語言,是非詞語性的身體符號,又叫肢體語言。這個話題新鮮有趣,讓我想起一段故事:明嘉靖年間,京城有位頗有名氣的裁縫,其所制衣服的長短、松緊、寬窄無不貼身。一次,他為一名御史縫一件圓領(lǐng)服,首先問詢的是對方的年限資歷。照理,裁縫裁衣量對方身體即可,何必問年限資歷?裁縫回應(yīng):官爺如果是新官上任,意氣正盛,往往挺胸凸腹,身體微微仰著,故而衣襟要前長后短;在職時間長了,意氣平和了,衣當前后如一;如果為官既久,又欲升遷,雖體態(tài)頹唐,但對上仍“彬彬有禮”,前肢微微下俯,衣襟則應(yīng)前短后長。若不知年資,恐怕就不合身??!原文這樣記錄裁縫的話:“相公輩初任雄職,意高氣盛,其體微仰,衣當后短前長;在事將半,意氣微平,衣當前后如一;及任久欲遷,內(nèi)存沖挹,其容俯,衣當前短后長。不知年資不能稱也?!?/p>
我把這個故事講給小清聽。他是古代文學專業(yè)畢業(yè)的,讀書不少。他讀到另外一個類似的故事,說的是清代各省都有成衣匠,而寧波尤多。有人“持匹帛命成衣者裁剪”,成衣匠問主人之性情、年紀、狀貌以及何年得科第等,獨不言尺寸。成衣匠說:“少年科第者,其性傲,胸必挺,需前長而后短;老年科第者,其心慵,背必傴,需前短而后長。肥者其腰寬,瘦者其身仄;性之急者宜衣短,性之緩者宜衣長。至于尺寸,成法也,何必問耶!”這一則寓言,可謂是“量體裁衣”的新解。
“量體裁衣”一語出自《南齊書·張融傳》,說是齊太祖手詔賜張融衣:“今送一通故衣,意謂雖故,乃勝新也。是吾所著,已令裁減稱卿之體?!睆埲谔幚碚潞苡胁拍?,且生活簡樸,日常穿著很簡樸,齊太祖很器重他,以“不可無一,不可有二”這樣的話評價他。一次,齊太祖專門派人給張融送去衣服,意思說這衣服是我曾經(jīng)穿過的,雖是舊的,但穿上會比新的舒服,叫裁縫重新按照你的身材改了。后人據(jù)此概括出“量體裁衣”這個成語。
這個成語和職場聯(lián)系起來倒也頗有意思。職場得意與否,心境不同,精神面貌不同,對衣服的要求也不同。無論是“前倨后恭”或“前恭后倨”,都很清晰地說明,有一只看不見的手規(guī)制著人們的身體語言。你居于人生的哪個階段、職場的何種層級,對自我有什么樣的認知,就有什么樣的身體語言。
小清贊同我的觀點,話題又引申到莊子的觀點。莊子提出“倒置之民”——“喪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謂之倒置之民”,小清對其中含義理解得頗為準確,他認為在身外之物上喪失了自我、在世俗中迷失了本性之人,就是本末倒置的人。蕓蕓眾生中的“倒置之民”可謂不少,放眼望向職場,有的人德才倒置,雖然有能力、點子多,但私心重、欲望多,德不配位;有的人黑白倒置,把黑當成白,把丑當成美,把溜須拍馬當作精明能干……
即便“倒置之民”為數(shù)不多,負面影響也會較大。因為某個地方或某家單位只要有一兩個“倒置之民”,就容易發(fā)生“一粒老鼠屎糟蹋一鍋粥”的現(xiàn)象。如此一來,真與假、是與非、美與丑便成了一筆糊涂賬。
正如《禮記·大學》所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弊鲆患虑?,掌握本末終始、先后次序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本末倒置了,往往會有誤本為末、倒末為本的疏失,“倒置之民”也就難以避免。
“您說得對。回到量體裁衣的話題,一個人是否‘倒置’,從肢體語言、從穿著舉止中就能體現(xiàn)?!毙∏逭f。
我對這名職場新人叮囑道:“對于領(lǐng)導(dǎo)和師父要充分尊重,不要溜須拍馬;要認真學習,但不要奴顏婢膝。說到底,體語、身態(tài)即是心態(tài)。心態(tài)端正,身態(tài)自然能放正。舉止既講文明,懂禮貌,又大方從容,多好!”但愿這些樸素的道理能助他一臂之力。
【原載《解放日報》】
●河南安陽 郭旺啟薦
插圖 / 卑躬屈膝 / 佚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