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技術的應用是時代發(fā)展下的必然趨勢,也是教學改革的有效手段。小學科學具有一定的實踐性,教師可利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新小學科學教學模式?;诖?,文章從興趣激發(fā)、情境創(chuàng)設等五個方面入手,闡述了信息技術在小學科學課堂中的有效應用。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應用策略
作者簡介:吳彩霞(1984—),女,江蘇省淮陰師范學院第一附屬小學。
信息技術的有效應用可以使課堂教學變得更為形象生動,還可以豐富教學形式,激活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各項能力。小學教學的目的是為小學生未來的學習與發(fā)展打好基礎,為學生適應社會做準備,因此教師可采取有效策略,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優(yōu)勢和作用,增強小學科學教學的實效性。
一、在小學科學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需要注意的問題
雖然信息技術的有效應用可以提高小學科學的教學效率,但是在實際教學中,仍然存在不少需要注意的問題,教師要確保教學效益得到最大化的發(fā)揮。
(一)教學的設備儀器要到位
要想使信息技術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發(fā)揮最大化效用,學校就需要配備相應的教學設備。教師可以向學校申請引進先進的教學設備,如果學校的資金不夠,可以向當?shù)卣南嚓P部門申請,盡量改善學校的硬件條件。
(二)基于實際情況進行信息技術的利用
信息技術再怎么厲害也只是一種教學手段,是為提高教學效率而服務的。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擺正對信息技術的認知,而且要結合實際情況合理運用信息技術。
具體而言,教師不能過度使用信息技術。因為信息技術的過度使用容易使學生失去動手實踐的機會,削弱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此外,不是所有教學內(nèi)容都適合使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教師在制作課件時不能添加太多花里胡哨的內(nèi)容。
綜上所述,教師需要基于教學實際情況合理應用信息技術,以實現(xiàn)小學科學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有效整合,真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
二、信息技術支撐下的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策略
(一)通過信息技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對知識進行探究
小學階段的教育重在打基礎,又被叫作啟蒙教育。小學科學與語文、數(shù)學等存在根本性差異,因其不僅有理論知識的教授,還注重實踐探究,需要學生通過做實驗探究知識。由于這種特殊性,多數(shù)學生對于科學保持著濃厚的興趣。
然而調查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教師的教學觀念較為老舊,導致教學效果并不理想,這在一定程度上會消磨學生對科學的興趣。而將信息技術運用于教學中,可以有效改善這一問題。
例如,在教學“觀察一朵油菜花”這部分內(nèi)容時,因大部分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直接接觸到油菜花的機會,若教師只是簡單地按照教材內(nèi)容進行教授,通過口述的形式描述植物的形態(tài),學生會覺得很抽象,而無法獲得課堂的參與感。
為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感,教師可以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搜集相關植物的圖片、視頻等,然后通過整理歸納制作PPT課件。由于課件將植物的不同部位、生活的環(huán)境等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展示了植物的真實形象,因此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融入課堂教學中。
由此可見,教師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將教學內(nèi)容生動形象地展示出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和知識面,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同時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通過信息技術解析抽象知識,突破教學重難點
小學科學教材中蘊含著大量的知識,對小學生而言具有一定的理解難度。為提升教學質量,教師可在多媒體技術的輔助下詳細直觀地呈現(xiàn)教學中的抽象知識,使教學更為高效、易懂。
通過信息技術的有效應用,學生更容易在教師的引導下突破教學重難點,從中獲得豐富的學習體驗,掌握更多的科學知識。
例如,在教學“拱形的力量”這部分內(nèi)容時,筆者就根據(jù)“學生的思維能力處于發(fā)展之中,差異較為明顯”這一特點設計教學活動。
筆者基于此創(chuàng)設了相應的教學情境,將抽象的知識直觀地呈現(xiàn)于學生面前,讓學生通過觀察對比找到不同類型橋梁的優(yōu)點,了解拱形結構的特點。
在開展課堂教學之前,筆者搜索了不同拱形類橋梁的圖片和視頻,將其制作成PPT課件。在實際教學中,筆者通過多媒體設備播放課件,讓學生在對比觀察中了解不同形狀橋梁和不同功能橋梁的異同之處。
在介紹具體的拱形橋梁時,筆者結合放大、旋轉、透視等功能對橋梁的材料及用途進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介紹。
之后,筆者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對本節(jié)課所學知識進行總結歸納,通過圖示表格的形式,總結不同橋梁的異同點。
借助這種方式,學生可以深入了解不同拱形結構之間的差異,快速掌握重難點知識,學習成效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三)通過信息技術使教學更為趣味化,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階段學生的身心皆處于發(fā)展之中,具有極強的可塑性,同時也有一定的不穩(wěn)定性,很容易在課堂上開小差。但倘若是學生感興趣的內(nèi)容,學生就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提高課堂專注度。
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就可以根據(jù)學生的這一特點設計教學活動,通過增強教學內(nèi)容的趣味性及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等手段,實現(xiàn)高效教學。
例如,在教學“晝夜交替的模擬實驗”這部分內(nèi)容時,教師要先讓學生對地球形成基本的概念和認知。
教師:“我們都知道地球是一個很大的球體,人和動物、植物都生存在地球中,而且與地球是共同運動的。但是我們生活在地球上,是沒辦法看到地球的,而且也沒辦法感受到地球的運動?!?/p>
教學這部分內(nèi)容時,即便教師再怎么詳細地講解,還是有部分學生認為這部分知識難以理解,甚至會產(chǎn)生認知的偏差。
而要想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就可以通過PPT演示的方式演示晝夜交替現(xiàn)象,模擬地球繞著太陽公轉、地球自轉的情景,把地球自轉和公轉、晝夜交替、四季變化等知識直觀地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
在逼真的課件演示下,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充分調動,主動積極地進行思考和學習,還會對小學科學這門學科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
綜上所述,在信息技術支持下的小學科學教學有助于實現(xiàn)教學目標,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小學科學課堂教學充滿活力。
(四)通過信息技術擴大課堂容量,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互聯(lián)網(wǎng)具有豐富的教學資源,教師在課堂上有效地運用信息技術,結合豐富的教學資源,可以擴大課堂教學容量,拓寬學生的視野,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例如,在教學“奇特的身體構造”這部分內(nèi)容時,鑒于這部分內(nèi)容涉及了大量的昆蟲習性、興趣等方面的內(nèi)容,加上學生不容易有親眼觀察昆蟲的機會,于是筆者便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展開教學。
具體而言,筆者捕捉了一些生活中常見的昆蟲,將其制作成標本。之后,筆者讓學生對這些標本進行觀察,然后記錄下自己觀察到的內(nèi)容。
之后,筆者將提前制作好的課件展示出來,讓學生結合課件加深對學習內(nèi)容的體會。課件內(nèi)容是筆者搜集的介紹各類昆蟲的圖片和視頻。
教材內(nèi)容是有限的,但是借助信息技術,筆者最大限度地補充和延伸了教學內(nèi)容,給學生提供了直觀的學習環(huán)境,為教學效果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礎。
筆者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這種教學方式更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教學內(nèi)容,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學習到更多的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科學素養(yǎng)。
(五)通過信息技術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
小學階段的學生大多好奇心旺盛,對周圍的事物十分好奇,存在一定的探索欲。因此,開展小學科學教學時,教師就可以從學生的這一特點入手,以問題導學,讓學生對所學內(nèi)容產(chǎn)生疑問,進而帶著問題走進科學的世界,體會科學的趣味。如此,便可使學生的探究欲望和學習需求得以滿足,通過參與探究活動獲得愉悅的探究體驗。
例如,在教學“電磁鐵磁力與線圈圈數(shù)關系研究”這部分內(nèi)容時,教師就可以在課堂伊始播放PPT課件。PPT課件的內(nèi)容是起重機利用電磁鐵移動廢鐵。
由于這個內(nèi)容較為震撼,因此會引發(fā)學生的思考,他們會對此產(chǎn)生大量的疑問,比如為什么電磁鐵的磁力如此之強,居然能把數(shù)噸重的廢鐵吸起來?電磁鐵磁性應該是由通電線圈產(chǎn)生的,如果線圈變少,磁力的大小會受到影響嗎?電磁鐵一聽就是和電有關的,如果電磁數(shù)量減少的話,磁力大小會發(fā)生變化嗎?電磁鐵的鐵芯粗細會對磁力造成直接影響嗎?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通過播放PPT課件使學生產(chǎn)生疑問,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從而使學生進行深入思考。之后,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對電磁鐵磁力大小與線圈多少的關系進行探究。
之后,教師可繼續(xù)通過播放課件引導學生探究“電磁鐵的發(fā)現(xiàn)”這部分內(nèi)容,并整理歸納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提出的假設,提出這樣的問題:“如何驗證與電磁鐵磁力大小有關的其他因素?”
以問題牽引課堂教學的方向,可以使學生的學習具有明確的方向,并使他們始終保持探究興趣,進而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和學習能力。
又如,在教學“生物細胞的觀察”這部分內(nèi)容時,筆者提出了一些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如細胞的作用是什么,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教材內(nèi)容,并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搜集相關資料,進行自主學習。
在學生搜集完資料后,筆者引導學生借助思維導圖的形式整理歸納資料,以此幫助學生建立知識體系。在實際教學中,筆者先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結合資料制作思維導圖,然后派一名代表在課堂上展示并介紹本組的思維導圖。
在展示過程中,每個學生都可以給予評價,筆者做最后的總結。之后,筆者再展示和講解自己制作的完整的思維導圖,讓每個小組在對比教師思維導圖的過程中不斷修正本組的思維導圖,完善自身的知識體系。
由此可見,將信息技術運用起來,可以幫助學生有效融合新知和舊知,完善知識體系的構建,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科學素養(yǎng)得到顯著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熊永奇.信息技術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8(09):114.
[2]黎淑儀,郭恵群.信息技術在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有效應用[J].教育與裝備研究,2019,35(02):79-81.
[3]陳權.基于信息技術的小學科學教學探究[J].科學咨詢,2019(08):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