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莫笑君,原名胡姚雨。東南大學碩士畢業(yè),青年作家。曾獲香港中文大學第五屆全球華文青年文學獎一等獎、2013全國冰心兒童文學新作獎等。已出版青春中短篇小說集《余聲不回》。
文言寫作是一種“劍走偏鋒”式的考場作文手段,用得好將以一敵百、出奇制勝。歷史上不乏依靠文言文在中高考作文中一舉奪魁、名滿天下的考生,引得無數(shù)家長、考生為之驚嘆,這都讓我們躍躍欲試,也想嘗點兒甜頭。退一步講,就算考場上我們不用文言文寫作,作為日常練筆,優(yōu)雅、深厚的文言文本身,對寫作技藝的提升也是大有裨益的。為了降低入門難度,我們以大家熟悉的兩篇文言課文為模板,初探文言寫作的三種方法,讓你快速擁有文言寫作的語感和自信。
文言文的一大特點就是簡練。因此,學習文言文的第一步,就是“簡化”。這如何做到呢?我們可以借助文言文向白話翻譯的過程,來直觀地了解。
印象很深的是,我自己在中學學習文言文,特別是學到寫景、游記類文言文時,總能遇到一些寫景、寫物格外簡短卻又意蘊豐滿的短詞、短語,把這些短詞、短語翻譯過來,字數(shù)突然增加了許多,可涵義依然是那么個涵義,甚至還不如原來的挺拔、干凈,這時就能十分直觀地感受,古人的凝練功夫都下在了哪兒。
我們來看歐陽修的功夫——
原文: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
白話:那西南的幾座山峰,樹林和山谷尤其優(yōu)美。遠遠望過去樹木茂盛,又幽深又秀麗的,是瑯琊山。
原文長度不過一行,白話文就成了兩行,這種直接“減半”的做法,文言文是如何做到的呢?首先,“幾座山峰”在古人筆下直接就寫成了“諸峰”,其實這個表達到今天也在盛行,比如“諸位覺得如何?”
“樹林和山谷尤其優(yōu)美”,白話讀來十分平淡,但“林壑尤美”就突然給人一種錯覺:咦?這看著好像是個成語??!其實,這就是一個普通短語。這一寫法在下半句繼續(xù)沿用,“蔚然而深秀”,指的是“林木茂盛,又幽深又秀麗”。
光是這短短一句,我們就可以總結幾個心得,古人的簡潔往往是通過這樣幾種方法實現(xiàn)的:第一,運用別稱。比如,“山谷”被簡稱為“壑”。第二,同義替換。比如,“幾座”被替換成更為簡潔的“諸”。第三,取詞一半。比如“深”是“幽深”的一半,“秀”是“秀麗”的一半。
先看前兩種方法,最保險也最便捷的學習手段,就是通過閱讀來識記!比如,“山谷”和“壑”的轉(zhuǎn)換,你不讀古文,怎么知道“壑”有這種用法?你寫成“溝”、或直接寫成“谷”,都要在心里打個問號,這是你想表達的那個意思嗎?古人認嗎?只有古人這么寫過用過,我們才算真正有了依據(jù)和底氣。
再說“取詞一半”,這其實是一種反向歸納,因為古人寫作時,可能本來就沒有今天“幽深”、“秀麗”這樣的用法,故而寫出“深秀”也并非是刻意取詞一半導致,只是后人用來擴充文言語言、便于理解的組詞方法而已,但也是這個做法,對我們理解文言構詞,學會簡潔是有幫助的。
從“取詞一半”這一點繼續(xù)往下說,是不是我們只要從某些形容詞里取其中一半,然后堆在一起,就能形成所謂的“文言感覺”了呢?有時候是可以的,比如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里有一句:
“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
其中的“奇?zhèn)ァ本褪恰捌婷钚蹅ァ比∑湟话?,“險遠”也是“險阻僻遠”的一半。但很多時候,這種方法不一定行得通,比如,“安靜”“憂傷”這兩個詞要組合在一起,用文言文進行表達,還能取其一半嗎?是叫“安憂”或“靜傷”?還是“靜憂”或“安傷”?合著這是一道排列組合題呀!
是不是挺可笑的?滿滿的刻意造詞、故作憂傷之感。事實上,這也是很多同學初學文言寫作時常犯的錯誤,以為簡單地“取詞一半”就能實現(xiàn)所謂的簡潔、古化了。這兩個詞要放在一起,該怎么寫呢?柳宗元給了我們的范例——他在《小石潭記》里寫:
“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p>
其中,“悄愴”才是真正的“安靜”與“憂傷”的結合體。
我們要想寫出文言的語感,關鍵就是把寫作落腳到單個字、單個詞、單個句子上,因為文言文實在太簡練了,一篇文章本來就沒幾個字,每一個字和詞都因此顯得關鍵。而這些字和詞,又該怎么打磨呢?最好的辦法,就是識記。記住古人的用法,直接挪用并適度加以發(fā)揮,就能夠呈現(xiàn)相對準確,有依據(jù)的文言質(zhì)感。
比如上面說的,“奇?zhèn)ァ薄半U遠”,古人這樣用過,那你就可以放心大膽地挪用,當然,你稍加替換,寫成“奇險”“奇遠”“險深”“險幽”,問題也不大。但像“悄愴幽邃”這樣的詞,就不是一般人適度發(fā)揮就造得出來的,只能識記。此外,像“寂寥無人”這種今天還在用的詞,你會發(fā)現(xiàn),都不用怎么更改就能直接當文言文用,這也要通過閱讀、識記,才能心里有數(shù)。不然你硬生生簡化成“寥無”“寂無”,是不是也很奇怪?
再如,眼淚紛紛掉落,可以表達為一個文言詞“涕零”;十幾里的山路是父親一步一步走出來的,可以用文言表達為“父行十里,一步一量”;雪花落在漫山遍野的情景,可以轉(zhuǎn)換成“蒼山負雪”;想描繪春天的美景,可以用文言表達為“山色如蛾,花光如頰,溫風如酒,波紋如綾”。
這些華美瑰麗的短語,它們既不是成語,卻又顯得那樣工整、簡潔,這種就只能從經(jīng)典文言篇章里去識記來應用。關于這一點,我向大家強烈推薦《洛神賦》這篇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杰出作品,當你讀到這篇賦時,放眼望去,會看到所有形容、贊美、想象,都被曹植裁剪成了四字連排的形式,無論形式還是內(nèi)涵,都極盡瑰麗與優(yōu)雅,展現(xiàn)了古文的無限光芒與風采。保你看了以后,會忍不住趕緊拿小本本記下來!
方法二:
多用只由“主語+動詞”構成的短句
方法一講的是短詞、短語。寫句子的時候,我們往往又要拋開過多華美的修飾,讓句子只剩最關鍵的頭和軀干,這也是文言文之所以簡潔凝練的又一大原因。
文言文的很多句子基本都是由主語和動詞直接構成的,沒有別的贅述。這一點在《孫權勸學》中尤為典型——
初,權謂呂蒙曰……。蒙辭以軍中多務。
權曰:……。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蒙曰:……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通過保留文章中這些關鍵的句子主謂,你會發(fā)現(xiàn),這篇短短的文言文,就是通過對話來塑造人物的。而在對話過程中,也就只有魯肅“大驚”是對其談話狀態(tài)的描述,其他都是上來就“曰”,沒有特別多的贅筆。
值得一提的是,《孫權勸學》是《資治通鑒》第66卷中的一小段,并未單獨成篇。據(jù)我了解,這一小段,也是司馬光從更早的史書里精當剪裁、擇要組織后呈現(xiàn)的精華,不僅保留了先前史書中原文的精華和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精練的文筆突出了人物的風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寫之作。其中的成功,從上面的舉例中就能窺其一二。
因此,要想快速掌握文言寫作技巧,句子層面,可以先試著用現(xiàn)代文寫出完整句子,然后進行縮句,再對縮句后的字詞進行替換,一點點捏出文言質(zhì)感。
我們來看幾個好玩的實例——
白話版:演講(某學生)
登上講臺,開始講了,心里特別慌,手腳都不知該如何放。只得緊緊抓住稿子,中途沉下心,漸漸不慌啦,因?qū)Ω遄硬惶炀?,又開始緊張啦,舌音又不準,想說:“磁石”,卻舌頭打結,竟說成“吃屎”,眾人笑翻。暈!我最后一段升華之段卻全然忘記,只得隨機應變,才勉強講完。下臺,如釋重負,同學們給予了熱烈的掌聲,我心里歡喜極了。這真是鍛煉人的好方法。
如何改寫成文言文版本呢?用我們說的“主語+動詞”的方法來大幅精簡試試——
登臺,講也,初慌,抓稿,漸沉。亦慌,舌音不準,欲云:“磁石”。舌結,竟曰“吃屎”,眾笑。末忽忘,只機變,畢。下臺,樂也。聞掌聲喜極矣!此乃煉人之術也。
這是一位同學的當堂習作嘗試,你會發(fā)現(xiàn),在改寫過程中,整體的文言風格轉(zhuǎn)換,就是通過一系列“主+謂”實現(xiàn)的,“登臺”“講也”“抓稿”“舌結”等,事實證明,這就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文言快速入門法。
關于這一點,建議大家在平時的生活學習中,高度重視對一些細小感悟、體會的記錄,甚至可以用一點段子、調(diào)侃式的寫法,把這種感受寫下來,這樣你的文言語感就會突飛猛進。再給大家舉幾個好玩的例子——
吾跑,千米,圈一快活似神仙,圈二神仙下凡,圈三神仙陣亡。
試卷者,萬爪撓頭,千釘刺腳,分數(shù)如卷風,吹寒吾心也!
口罩者,悶鼻、堵氣、擋嘴,然,不可不戴也!實乃人生之艱也!
作業(yè)如山,試卷如海,窈窕作業(yè)能廋否?
在下某某某,敢問閣下,未到交卷時,有何貴干?
這樣簡單有趣的嘗試,你也可以!
方法三:
學習古文的謀篇布局之道
方法一和方法二,終歸還是在語言文字本身上面花心思、作文章,可真正要想靠近古文,寫出古意款款的好文章,重點還是在思想和篇章邏輯上,能否達到與古人一致的水平。
事實上,古人寫作,因為言簡意賅、篇幅簡短,其謀篇布局、結構架設,看上去就一目了然的。如《游褒禪山記》《登泰山記》里的寫作思路,就是我們學寫文言文游記類文章的極佳范本。
像《廉頗藺相如列傳》《完璧歸趙》等,則是我們寫人記事類文章的范本。有人做過總結,傳記類文言文有著以下經(jīng)典的寫作結構:
開頭段一般要交代主人翁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字號、出生地等。主人公之所以具備一些優(yōu)秀的品質(zhì),是由于家族的傳承,父母的言傳身教,以及自我的勤學苦練等。所以,文言文的開頭還往往會交代父母及祖上的事跡。
接著,就是主人公走上為官從政之路,這條路往往又分為事業(yè)上升期、事業(yè)下降期、歸隱徘徊期,上升就是開始階段,下降往往是因為巨大轉(zhuǎn)折,比如上書為民請命,替忠臣申冤,被小人讒言中傷,親友連累等。
最后,主人翁去世,朝廷發(fā)現(xiàn)這人的好,再追加謚號、追認官職、追授后代等,這樣的做法在文言傳記中司空見慣。而若是某位社會名流對主人公的生平進行“總結式”評價,在傳記末尾也會引用這一評語。
瞧,學會文言文的謀篇思路,以后去做文言文的閱讀理解題,似乎都不難了!
趕緊提起筆,和古人來一次親密接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