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方
(仙桃市中醫(yī)醫(yī)院,湖北 仙桃 433000)
肺泡蛋白沉著癥又稱Rosen-Castle-man-Liebow綜合征,是一種病因不明、發(fā)病機制不清楚的罕見慢性肺部疾病[1]。肺泡蛋白沉著癥的臨床特征為肺泡內(nèi)出現(xiàn)富含脂質(zhì)的糖原染色陽性蛋白物質(zhì)沉著,這些物質(zhì)是磷脂和各種表面活性蛋白的混合物[2]。近年來肺泡灌洗在肺部疾病和支氣管疾病的臨床治療中得到應用,且獲得了良好的效果[3-4]。肺泡灌洗可分為分段肺泡灌洗(SBL)及全肺灌洗(WLL)[5]。本文就SBL 與WLL 對肺泡蛋白沉著癥患者肺功能、Borg 評分及血氣指標的影響進行分析。
選擇2020 年1 月至2022 年6 月某院收治的肺泡蛋白沉著癥患者20 例參與研究。納入標準:1)經(jīng)肺部活檢確診為肺泡蛋白沉著癥。2)心功能良好。3)臨床資料齊全。4)了解并同意參與研究。排除標準:1)存在肺泡灌洗禁忌。2)合并其他肺部疾病。3)其他器官存在嚴重疾病。4)合并嚴重的基礎(chǔ)疾病。隨機將其平均分入對照組和觀察組中。對照組10 例患者中,有男6 例,組內(nèi)占比60.00%;女4 例,組內(nèi)占比40.00%;年齡最大的55 歲,最小的31 歲,平均年齡(41.02±5.33)歲;病程最長的30 個月,最短的3 個月,平均病程(16.01±5.25)個月;其中6 例患者有吸煙史,組內(nèi)占比60.00%。觀察組10 例患者中,有男7 例,組內(nèi)占比70.00%;女3 例,組內(nèi)占比30.00%;年齡最大的53 歲,最小的33 歲,平均年齡(41.11±5.39)歲;病程最長的29 個月,最短的3 個月,平均病程(15.96±5.25)個月;其中7 例患者有吸煙史,組內(nèi)占比70.00%。兩組一般資料對比,P>0.05。
1.2.1 對照組 對照組采取SBL 治療:治療前口服適量地西泮,霧化吸入2% 利多卡因30 min。將支氣管鏡插入氣管、隆突、目標肺段,選取目標肺段的原則是先選擇病灶多、病變嚴重的肺段,每次灌洗2 ~4 個肺段。灌洗目標肺段的順序為從上至下、從左至右。利用支氣管鏡滴入2% 利多卡因,進行逐層麻醉。灌洗液選擇生理鹽水,將30 ~50 mL 生理鹽水加熱到35℃,灌入目標肺段,1 ~3 min 后吸出灌洗液。反復操作,每個肺段灌洗4 ~6 次,待吸出的灌洗液清亮后更換肺段灌洗。可根據(jù)患者的耐受程度增加灌洗液的用量。每周治療2 ~3 次,治療時間為1 個月。
1.2.2 觀察組 觀察組采取WLL 治療:取仰臥位,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并將套囊充氣膨脹,使得左肺、右肺分開,對病情較重的一側(cè)肺部進行灌洗,另一側(cè)肺部全程使用呼吸機進行純氧通氣。通氣10 ~15 min后開始灌洗,灌洗液選擇生理鹽水。灌洗液瓶需放在高于腋中線40 ~60 cm 的位置,引流瓶放在腋中線下50 ~70 cm 的位置。將1500 mL 生理鹽水加熱到35℃,灌入肺內(nèi),1 ~3 min 后吸出灌洗液。反復操作,待吸出的灌洗液清亮后停止灌洗。鼓肺5 ~10 min,促進肺復張。雙肺使用呼吸機進行純氧通氣5 ~15 min,逐漸降低氧濃度,待生命體征平穩(wěn)后拔管,10 min 后送回病房,5 ~11 d 后灌洗對側(cè)肺。
1)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的肺功能指標,包括一氧化碳彌散量(DLCO)、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用力肺活量(FVC)、最大通氣量(MVV)實測值與預計值的比值,檢測工具為肺功能儀。2)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的Borg 評分。讓患者以0 ~10 分漸進性描述呼吸困難強度,0 分代表完全沒有呼吸困難感覺,10 分代表能想象到的最嚴重的呼吸困難感覺。3)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的6 min 步行距離。要求患者在平直走廊里盡可能快地行走,測定6 min 步行的距離,距離越長代表運動耐力越好。4)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的血氣指標,包括動脈血氧分壓(PaO2)和血氧飽和度(SaO2),檢測工具為血氣分析儀。5)記錄并比較兩組的灌洗液使用量及回收率。6)記錄比較兩組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及治療后病灶的吸收情況,使用CT 觀察病灶的吸收情況。
經(jīng)統(tǒng)計學分析,治療前兩組組間DLCO、FEV1、FVC、MVV 實測值與預計值的比值對比無差異,P>0.05 ;兩組治療前與治療后組內(nèi)DLCO、FEV1、FVC、MVV 實測值與預計值的比值對比有差異,治療后均更高,P<0.05;治療后兩組組間DLCO、FEV1、FVC、MVV 實測值與預計值的比值對比有差異,觀察組均更高,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的對比(%,± 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的對比(%,± s)
組別 DLCO 實測值與預計值的比值 t 值 P 值 FEV1 實測值與預計值的比值 t 值 P 值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n=10) 68.27±4.51 73.03±4.70 2.311 0.033 64.17±7.23 70.93±7.11 2.108 0.049觀察組(n=10) 68.52±4.77 77.78±4.66 4.391 <0.001 64.25±7.30 77.79±7.05 4.219 0.001 t 值 0.120 2.269 0.025 2.167 P 值 0.905 0.036 0.981 0.044續(xù)表組別 FVC 實測值與預計值的比值 t 值 P 值 MVV 實測值與預計值的比值 t 值 P 值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n=10) 60.10±6.28 65.46±5.01 2.110 0.049 65.62±4.90 70.34±5.00 2.132 0.047觀察組(n=10) 60.38±6.30 70.27±5.07 3.867 0.001 65.71±4.93 75.83±5.11 4.507 <0.001 t 值 0.100 2.134 0.041 2.428 P 值 0.922 0.047 0.968 0.026
經(jīng)統(tǒng)計學分析,治療前兩組組間的Borg 評分、6 min 步行距離、PaO2、SaO2對比無差異,P>0.05;兩組治療前與治療后組內(nèi)的Borg 評分、6 min 步行距離、PaO2、SaO2對比有差異,治療后Borg 評分更低,6 min 步行距離更遠,PaO2、SaO2均更高,P<0.05;治療后兩組組間的Borg 評分、6 min 步行距離、PaO2、SaO2對比有差異,觀察組的Borg 評分更低,6 min 步行距離更遠,PaO2、SaO2均更高,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Borg 評分、6 min 步行距離及血氣指標的對比(± 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Borg 評分、6 min 步行距離及血氣指標的對比(± s)
組別 Borg 評分(分) t 值 P 值 6 min 步行距離(m) t 值 P 值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n=10) 6.12±0.93 5.29±0.71 2.243 0.038 402.18±32.56 432.66±31.29 2.134 0.047觀察組(n=10) 6.13±0.79 4.00±0.56 6.956 <0.001 405.67±32.81 465.97±31.82 4.172 0.001 t 值 0.026 4.511 0.239 2.360 P 值 0.980 <0.001 0.814 0.030續(xù)表組別 PaO2(mmHg) t 值 P 值 SaO2(%) t 值 P 值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n=10) 55.91±6.38 65.00±6.82 3.078 0.006 83.73±5.82 88.61±4.03 2.180 0.043觀察組(n=10) 56.02±6.43 81.77±6.37 8.997 <0.001 83.70±5.93 92.70±4.11 3.945 0.001 t 值 0.038 5.683 0.011 2.247 P 值 0.970 <0.001 0.991 0.037
經(jīng)統(tǒng)計學分析,兩組的灌洗液使用量、灌洗液回收率、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治療后病灶吸收率對比有差異,觀察組的灌洗液使用量、灌洗液回收率、治療后病灶吸收率均更高,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更低,P<0.05。詳見表3。在并發(fā)癥方面,對照組中有6 例患者發(fā)生肺部感染、1 例患者發(fā)生呼吸衰竭,觀察組中有2 例患者發(fā)生肺部感染。
表3 兩組灌洗液使用量、灌洗液回收率、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治療后病灶吸收情況的對比
肺泡蛋白沉著癥的主要發(fā)病人群為青中年,且男性的發(fā)病率高于女性[6]。肺泡蛋白沉著癥的發(fā)病原因目前雖未得到明確證實,但推測可能與免疫功能降低、微生物感染、遺傳、酗酒、吸入粉塵等因素有關(guān)[7]。部分學者認為,吸入粉塵等刺激物后可引起非特異性反應,導致肺泡內(nèi)的巨噬細胞分解,繼而產(chǎn)生富含脂質(zhì)的糖原染色陽性蛋白物質(zhì)[8]。肺泡蛋白沉著癥的發(fā)病比較隱匿,初期患者在活動后可感到氣急,隨著病情的進展,患者在休息時也會感到氣急,并出現(xiàn)咳痰、乏力、消瘦等癥狀[9]。對此病患者進行胸部影像學檢查可見雙側(cè)肺門有向外放散的彌散性邊緣模糊的細小結(jié)節(jié)陰影,常融合成片狀,病灶之間有代償性氣腫或形成小透亮區(qū)。肺泡蛋白沉著癥若得不到良好的治療,可導致患者的呼吸困難癥狀逐漸加重,進而引發(fā)呼吸衰竭。肺泡灌洗在臨床上常用于治療肺間質(zhì)疾病、肺部感染、支氣管哮喘等,能清除氣道內(nèi)潴留的痰液,也可用于診斷部分肺疾病[10-12]。采取肺泡灌洗的方式治療肺泡蛋白沉著癥,可吸出肺泡內(nèi)潴留的分泌物,有效清除肺內(nèi)富含脂質(zhì)的糖原染色陽性蛋白物質(zhì),改善肺泡的通氣、換氣功能,從而可緩解患者的呼吸困難癥狀,去除疾病誘因[13-15]。肺泡灌洗可分為SBL 和WLL,兩者均可用于治療肺泡蛋白沉著癥。本研究中,通過對比經(jīng)SBL 及WLL 治療患者的肺功能指標、Borg 評分、6 min 步行距離、血氣指標、灌洗液使用量、灌洗液回收率、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治療后病灶的吸收情況等指標,發(fā)現(xiàn)采用WLL 治療肺泡蛋白沉著癥的療效更優(yōu)。這可能是因為,WLL 可一次性較為徹底地清除患者肺內(nèi)的蛋白沉著物質(zhì),而SBL 則會因為分段治療而導致已治療部分和未治療部分在治療間隔期內(nèi)出現(xiàn)病情進展的情況,從而無法徹底完成對蛋白物質(zhì)的清除。此外,SBL 需要多次進行灌洗操作,會增加患者的痛苦。
綜上所述,在肺泡蛋白沉著癥的治療中,WLL較SBL 更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肺功能和血氣指標,降低Borg 評分,增加6 min 步行距離,促進病灶吸收,且灌洗液回收率更高,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更低。但行WLL 時,需要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部分患者的耐受性不高,因此對于此類患者應慎用WLL,可改行SB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