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娜麗 鄭丹丹 許珍珍 何羅萍
親社會行為是指以造福他人或促進人際和諧為目的的自愿行為,如共享資源、幫助和安慰他人等[1]。作為積極心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有研究[2]發(fā)現(xiàn)親社會行為與個體更好的社會適應性和維持更好的人際關(guān)系有關(guān)。此外,另一項研究[3]也表明高水平的親社會行為不僅可以在高強度的工作環(huán)境中增強護士的社會功能,還對護理質(zhì)量和組織績效有積極影響。完美主義被定義為一種追求完美并設定過高標準的人格特質(zhì),作為一種多維結(jié)構(gòu),通常被分為適應性完美主義和非適應性完美主義[4]。由于護理專業(yè)性質(zhì)的特殊性,以及從業(yè)環(huán)境的客觀要求,護生群體可能會有較高的完美主義傾向。研究[5]顯示,適應性完美主義與親社會行為有一定的聯(lián)系,但這種聯(lián)系迄今為止尚未在本科護生群體中得到驗證。心理韌性又稱心理彈性,是指個體適應不斷變化的環(huán)境的行為傾向并從逆境中恢復過來的能力[6]。作為一種積極的應對資源,心理韌性能有效抵抗壓力的負面影響[6]。有研究[7]顯示,心理韌性對親社會行為有一定的預測作用。但心理韌性是否在本科護生適應性完美主義與親社會行為的關(guān)系中起到中介作用尚未得到研究。因此,本研究以本科護生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適應性完美主義、心理韌性和親社會行為之間的關(guān)系,并對心理韌性在二者之間的中介作用進行檢驗,為提升護生的親社會行為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jù)。
2022年3月-4月,采用便利抽樣法對河南省2所本科院校的545名護理專業(yè)學生進行調(diào)查。納入標準:(1)一、二、三年級全日制護理本科生;(2)了解研究目的,自愿參與研究。排除標準:因各種原因沒有完成問卷。
(1)一般資料調(diào)查表。自制一般資料調(diào)查表,內(nèi)容包括年齡、性別、年級、家庭結(jié)構(gòu)等。(2)中文Frost多維度完美主義量表(Chinese Frost multidimensional perfectionism scale,CFMPS)。由訾非等[8]翻譯并修訂。該量表共27個條目,分為擔心錯誤、條理性、父母期望、個人標準和行動的疑慮5個維度,其中條理性和個人標準為適應性完美主義維度,其余屬于非適應性完美主義維度。采用Likert 5級計分,該量表已被證明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在本研究中適應性完美主義維度的Cronbach′s α為0.808。(3)心理韌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該量表由堅韌、力量和樂觀3個維度組成,得分越高說明心理韌性水平越高,具有良好的信效度[9]。本研究中,其內(nèi)部一致性系數(shù)為0.909。(4)親社會行為量表(prosocial behavior scale,PBS)。該量表共包含23個條目,分為情緒性、依從性、公開性、利他性、匿名性、緊急性6個維度,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1~5分別代表“非常不像我”到“非常像我”,得分范圍為23~115,其中得分在23~46分為低水平親社會行為,46~92分為中等水平親社會行為,92~115為高水平親社會行為[10]。在本研究中其Cronbach′s α為0.846。
在取得調(diào)查對象所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門和院系輔導員同意后采用問卷星進行調(diào)查。調(diào)查開始前向參與者充分解釋本研究的目的和意義,參與對象知情同意自愿填寫問卷。最后,排除質(zhì)量不符合規(guī)范的問卷,共計回收有效問卷537份。
采用SPSS 25.0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描述,計數(shù)資料采用頻數(shù)、百分比表示,采用Pearson法進行相關(guān)性分析。采用Harman單因素檢驗衡量研究的共同方法偏差[11]。采用溫忠麟等[12]提出的逐步法,應用Hays開發(fā)的SPSS Process 4.1宏程序進行中介效應分析,并使用非參數(shù)Bootstrap方法進行驗證,Bootstrap隨機抽樣的次數(shù)設定為5 000,置信區(qū)間設置為95%。
采用Harman單因素檢驗進行共同方法偏差檢驗,結(jié)果表明,特征值>1的因素共有18個,其中第1個公因子的方差解釋比為14.90%,<40%的臨界標準。因此,本研究不存在嚴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537名本科護生平均年齡(20.05±1.19)歲;男性128例,女性409例;年級為大一147例,大二233例,大三157例;家庭所在地為城市190例,農(nóng)村347例;獨生子女75例。
本科護生適應性完美主義、心理韌性和親社會行為的總分及各維度得分見表1。
表1 本科護生適應性完美主義、心理韌性和親社會行為各維度得分情況 (分)
適應性完美主義總分與親社會行為和心理韌性總分呈正相關(guān)(r=0.266,P<0.001;r=0.370,P<0.001);心理韌性總分與親社會行為總分也呈正相關(guān)(r=0.360,P<0.001)。
將年齡、性別、年級、家庭所在地和是否獨生子女作為協(xié)變量,以親社會行為為因變量,以適應性完美主義為自變量建立方程1;以心理韌性為因變量,以適應性完美主義為自變量建立方程2;以親社會行為為因變量,以適應性完美主義、心理韌性為自變量建立方程3。結(jié)果顯示,方程1中適應性完美主義可正向預測親社會行為(R2=0.086,F(xiàn)=14.799,P<0.001),方程2中適應性完美主義可正向預測心理韌性(R2=0.153,F(xiàn)=15.965,P<0.001),方程3中適應性完美主義與心理韌性可正向預測親社會行為(R2=0.164,F(xiàn)=14.799,P<0.001)。表明心理韌性在適應性完美主義與親社會行為之間起到部分中介作用。見圖1和表2。
圖1 心理韌性在本科護生適應性完美主義與親社會行為間的中介效應模型
表2 心理韌性的中介效應分析
運用Bootstrap法,選取樣本量為5 000,置信區(qū)間95%,進行中介效應驗證。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心理韌性得分對親社會行為得分影響的結(jié)果中置信區(qū)間(0.030,0.069)結(jié)果不包含0,表明心理韌性在適應性完美主義對親社會行為的影響中具有中介效應。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41.4%。見表3。
表3 心理韌性的中介效應Bootstrap檢驗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本科護生適應性完美主義的總分為(42.21±6.66)分,與汪健健等[13]的研究結(jié)果具有類似性。護生的適應性完美主義水平較高,可能與護理專業(yè)性質(zhì)的特殊性有關(guān),護生在進行實踐操作訓練和核查文件時都被要求嚴格執(zhí)行查對制度,這使得護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更認真,對自己要求更高。本研究中護生心理韌性的得分高于唐秋碧等[14]的調(diào)查結(jié)果,其原因可能與該研究的調(diào)查對象為臨床醫(yī)務人員,而本研究的調(diào)查對象為尚未進入臨床的護生,護生在進入臨床實習環(huán)境前尚未受到工作環(huán)境的轉(zhuǎn)型沖擊,較少感受到來自實習環(huán)境的壓力,因此心理韌性相對處于較高水平。此外,研究顯示本科護生親社會行為的得分為(90.10±10.20)分,這與程麗楠等[15]的研究結(jié)果類似,表明了本科護生具有一定的社會責任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更樂于伸出援助之手。
本研究結(jié)果發(fā)現(xiàn),適應性完美主義與親社會行為呈顯著正相關(guān),這表明護生適應性完美主義水平越高,親社會行為的水平就會越高,這與以往的研究結(jié)果具有一致性[5]。適應性完美主義者追求成功,行動果斷,做事有條理且有合理的標準,處理事務總是能用盡善盡美的思維。而親社會行為是指個體在內(nèi)外動機驅(qū)動下表現(xiàn)的友善行動,其特點是使他人乃至整個群體獲益,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或整個社會的和諧關(guān)系。因此,親社會行為和完美主義都有社會期望的屬性,而且它們都有人際關(guān)系取向或社交性的特點[16]。此外,適應性完美主義與心理韌性呈正相關(guān),這與以往的研究結(jié)果[17]具有一致性,其原因可能與適應性完美主義作為一種積極的變量能夠促進心理韌性的發(fā)展有關(guān)[18]。最后,心理韌性與親社會行為呈正相關(guān),與已有的研究[7]結(jié)果一致,原因可能與心理韌性作為一種積極的資源,能幫助護生有效應對逆境有關(guān)。
中介效應分析結(jié)果顯示,心理韌性在適應性完美主義與親社會行為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這表明適應性完美主義不僅直接作用于親社會行為,還通過心理韌性的部分中介作用間接作用于親社會行為。心理韌性被認為是個體心理和行為的保護因素[19]。護生在日常學習生活和人際交往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困難和挫折,在這種情況下,為保持積極的心理狀態(tài),不僅需要護生具有較好的學習和生活環(huán)境,還需要護生有積極的心理資源,尤其是心理韌性[19]。心理韌性水平較高的護生在面臨不同的親社會情景時,能靈活調(diào)整自己的應對策略,以更加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從而表現(xiàn)出更多的親社會行為。心理韌性水平較差的護生在面臨不同的親社會情景時,更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Cleary等[20]認為護生正處于重要的發(fā)展階段,心理韌性是他們在學習和實踐中取得成功的必要特質(zhì)。因此,護理教育工作者可采取針對性手段提高護生的心理韌性,進而提升護生的親社會行為水平。
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本科護生適應性完美主義不僅與親社會行為直接相關(guān),還可通過心理韌性的部分中介效應間接作用于親社會行為。因此,護理教育工作者可在教育實踐過程中引導護生樹立合理的學業(yè)目標,以積極的心態(tài)對待學業(yè)上的困難,同時還可采取多種手段,如小組訪談、團體輔導等方法綜合提高護生的心理韌性水平以提高護生的親社會行為水平。最后,本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本研究為橫斷面研究設計,因此,尚不能得出變量間因果關(guān)系的結(jié)論,未來仍需進行縱向研究進一步探索;其次,本研究僅調(diào)查了河南省2所高校的護理本科生,未來研究可進一步擴大樣本來源,考察不同學歷層次和地區(qū)研究結(jié)論是否有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