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浩涵
薩特(1905—1980年),法國著名的存在主義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和社會活動家,代表作有《存在與虛無》《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等。他早年致力于深入研究哲學方向,后來由于留學德國的緣由,在海德格爾和胡塞爾的學術(shù)影響下,形成了存在主義哲學思想體系,其影響深遠,甚至比肩于前行者。
薩特的存在主義基于十九世紀末尼采提出的“上帝死了,上帝不存在”這一觀點進行闡述,從而引導人們“向內(nèi)”追求依托,而非“向外”。這個“向內(nèi)”即人存在本身。薩特對人的存在、人的自由以及人所應(yīng)該擔當?shù)呢熑芜M行思考,認為人類是絕對自由的,強調(diào)人類的責任。他向世人傳達可以不依靠上帝,不依靠任何人,只依靠自己,憑借自己的選擇以及努力來改變生存條件的觀點。因此,薩特的存在主義為當時飽受戰(zhàn)爭苦難的人們點燃了新的生活希望,給予那些心靈家園迷失的民眾一個精神的伊甸園。
存在主義是西方哲學的重要流派之一,在對其進行探討時不可避免地會涉及哲學的本原。因此,仍無法避開存在與意識這一基本論點。薩特也是如此,他將存在劃分為“自在的存在(being-in-itself)”和“自為的存在(being-for-itself)”,這兩種存在樣態(tài)在存在方式和本質(zhì)差別上皆有所不同。
黑格爾在《精神現(xiàn)象學》中說過“精神的力量毋寧在于,在它的外化活動中保持與自身一致,作為一個自在且自為存在者,表明自為存在和自在存在都不過是一些環(huán)節(jié)而已”[1]。顯而易見,“自在的存在”與“自為的存在”并不是薩特率先提出來的,在此之前就有很多哲學家就此展開過探討,那么在薩特的觀點中何為“自在的存在”?薩特在《存在與虛無》中以精煉的語言向我們闡述:“存在存在。存在是自在的。存在是其所是。這是我們初步考察存在的現(xiàn)象之后,能給現(xiàn)象的存在規(guī)定的三個特點?!盵2]27“自在”是指該事物與其他物質(zhì)沒有關(guān)系,只對其自身而言存在的。自在的形式是實存,即使沒有被人們所意識到,這也不會影響到自在的存在。自在的本質(zhì)是自在,也就是存在于本質(zhì)是相同的,它包含意識以外的外面世界與事件,“自在的存在”亙古不變,不受人的主觀意志所左右、所影響、所改變,也不作用于人類社會。
薩特認為“自在的存在”是荒誕的、可笑的。它既不由自己創(chuàng)造,也不由自己改造;不由人的主觀意志所改變,也不用作用人類社會;沒有時間的限制,只存在于自身內(nèi)部。盡管世界斗轉(zhuǎn)星移,也不會對它有任何的改變,它是孤立的、靜止的。如果說事物的發(fā)展是呈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進的,一切皆有可能的。那么自在的存在就是什么都沒有,只有當下的存在,沒有過去和未來。這里舉一個例子:我們擁有一部手機,手機的這個名字是由人類所賦予的。當我們賦予物體或者存在物的名字時,其實就已經(jīng)加入了自己的主觀意識,那么這部手機就不再是它本身了,“手機”是它對人類的意義。因此,此時它便不再是“自在的存在”了。
手機這個例子很容易讓我們聯(lián)想到馬克思主義的客觀實在,實際上“自在的存在”與“客觀實在”有一定的聯(lián)系,但是又存在著不同,不能混淆?!白栽诘拇嬖凇本哂薪o定性、自在性和自然而然性,自在存在不依賴人的主觀意志而發(fā)生改變,也不依賴外界的客觀環(huán)境所改變,對于他物或他人而言,沒有價值和意義。當人類賦予一定意義的時候,它的本質(zhì)就會發(fā)生改變,不再是“自在的存在”。馬克思主義的客觀實在是指物質(zhì)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也就是人們能真真切切地感知到的,不以人的意志力為轉(zhuǎn)移的。如想讓手機震動,不能光憑意念讓它震動,而是需要一系列的操作,才可以讓它震動,震動后,它還是手機。這一系列的操作我們稱之為實踐,但是對“自在的存在”進行實踐改造后,它就不再是原來的那個它了,不再是“自在的存在”了。如果自在的存在對人類毫無意義,那么它與世界上不存在的事物有何區(qū)別?因此,“自在的存在”是孤立的、片面的、靜止的,而馬克思主義的客觀實在是與其相反的。
“自在的存在”與“自為的存在”有所不同,如果說“自在的存在”是其所是,特點是給定性、自在性和自然而然性,那么“自為的存在”就是其所不是,與之對應(yīng)的特點,即超越性、生成性、自由性,這表明了人類存在的基本特征,而這些自為的特點此時此刻用“自由”二字即可加以概括。換句話說,“自為的存在”就是人。如果“自在的存在”是存在,那么“自為的存在”就是虛無?!白詾椴皇莿e的,只不過是自在的純粹虛無化”[2]786,“自為的存在”與“自在的存在”有著根本的不同,前者是亙古就有的、不發(fā)生改變的,而“自為的存在”是建立在“自在的存在”之上的,自在是自為的基礎(chǔ),自在先于自為。
我們可以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對其進行解讀,可近似(但不是)將自在看成物質(zhì),自為看成意識。物質(zhì)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zhì)先于意識,先有物質(zhì)再有意識。也就是說“自在的存在”如果不存在,也就不存在“自為的存在”,因此自為不能單獨存在。相對而言,如果“自為的存在”不存在,沒有不斷否定和超越,那么“自在的存在”和不存在也就沒有差別了。人是有意識的主體性的存在,而不是由上帝直接給定或創(chuàng)造的存在,上帝已死。既然如此,人就要對現(xiàn)存的情況不斷地加以否定、不斷地進行超越,以此來改變自身處境或狀況。在此處仍然引入一個例子:十分鐘之前的“我”和十分鐘之后的“我”是不同的,是有所區(qū)別的。在這十分鐘內(nèi),“我”的意識發(fā)生了改變,現(xiàn)在的“我”不再是十分鐘之前的我了,因為人的意識是在不斷地發(fā)生改變,那么人的本質(zhì)也隨之發(fā)生改變。自為的存在是一種存在經(jīng)驗。薩特在《存在與虛無》中提到“它的實在純粹是拷問性的。它之所以能提出問題,是因為他本身總是處在問題中;它的存在不被給定,而是被考問的,因為相異性的虛無總是把他與他本身分開;自為永遠是懸而未決的,因為它的存在是一種永恒的延期?!盵2]788
恰如“自在的存在”與客觀實在的關(guān)聯(lián),“自為的存在”與人的主觀能動性存在一定的相似。自在是存在,自為是虛無,因為自為的虛無化,自在才有意義。物質(zhì)與意識的關(guān)系,自在與自為的關(guān)系,客觀世界先存在,然后人們主觀意識到世界,通過不斷地實踐,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以此來改造客觀世界。從原始社會的鉆木取火到如今的科技發(fā)達,筆者認為這可以看作是人們自為的存在的不斷地否定、不斷地超越。當時在資本主義不斷地物化下,人們逐漸忽視自我意識和內(nèi)心世界,不再是真正的人,趨近于“自在的存在”。馬克思在《關(guān)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說:“人的本質(zhì)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guān)系的總和?!盵3]135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質(zhì)的表現(xiàn)。我們需要成為真正的人,從person到man,確定人到底是什么,我們才能成為完整的人。薩特認為人類的自由活動是有目的、有意義的實踐活動,是與其他生物相區(qū)別的。動物的行為隨心所欲,僅限眼前當下,而人類的行為可以超越當下,真正實現(xiàn)主客體統(tǒng)一。
薩特以存在先于本質(zhì)為軸線,貫穿了他的哲學思想,這是他的哲學思想中最重要的問題。
在論述存在先于本質(zhì)之前,筆者認為應(yīng)該先闡述本質(zhì)先于存在這一觀點,以此來拋磚引玉?!按嬖凇迸c“本質(zhì)”問題,這與哲學的本原問題有些相似:物質(zhì)先于意識還是意識先于物質(zhì)?在本質(zhì)先于存在這一問題中,認同此觀點的或者在作品中依稀可以看到該觀點的影子比比皆是,例如在狄德羅、伏爾泰、康德的作品中我們能夠感受到一種叫做“人性”的東西。那本質(zhì)先于存在究竟為何?薩特以裁紙刀為例向人們生動形象地闡釋了該觀點,一個工匠師傅此時此刻需要一把工具來完成工作,師傅在腦海中簡單地思考了一下這把工具的雛形,在這把工具未被打造完成之前,就已經(jīng)想好了它的用途——裁紙。也就是說,裁紙刀制作的定義和公式是這把工具的本質(zhì),而它的本質(zhì)在它未被鍛造出爐(存在)之前,就已經(jīng)有了。從這個角度去理解本質(zhì)先于存在,此處以上帝為例,信仰宗教的教徒認為上帝按照自己的想法創(chuàng)造了男人和女人:亞當和夏娃。就如神話故事所說的那樣,由于亞當和夏娃偷嘗禁果導致犯了錯,使得人類是有原罪的,要不斷地贖罪。按此觀點,人在一出生就已經(jīng)被定義好了本質(zhì),定義了一生的軌跡,與裁紙刀又有何分別?那人類和物品又有何區(qū)別?因此人并非是本質(zhì)先于存在的。
薩特作為無神論存在者的代表,他認為神或上帝是無法創(chuàng)造人的,人的本質(zhì)是不由上帝所決定的,所以提出人是存在先于本質(zhì)的。尼采曾高呼上帝已死,如果人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本質(zhì)先于存在,那么在上帝死后,人又是誰創(chuàng)造的?因此秉持本質(zhì)先于存在觀點的擁護者,是無法自圓其說的。那存在先于本質(zhì)指的是什么?薩特提出:“意思就是說有人,人碰上自己,在世界上涌現(xiàn)出來——然后才給自己下定義?!盵4]6這也就是說,人的存在是先于人的本質(zhì)的,即存在主義的第一原則:存在先于本質(zhì),這也是薩特哲學的基本立場。這里的存在是指人是“自為的存在”,而不是“自在的存在”,正如薩特所說:“人確實是一個擁有主觀生命的規(guī)劃,而不是一種苔蘚或者一種真菌,或者一顆花椰菜?!盵4]7
人是主觀存在的,是自為存在的,人可以決定自己的本質(zhì),而其他物質(zhì)無法如同人一樣具有主動性,它們無法賦予自身本質(zhì),也無法改變自身、超越自身。例如:嬰兒在一出生時什么都不會,只能嚶嚶啼哭,對于陌生的世界,干凈得猶如一張白紙。在此期間,沒有人可以定義他的本質(zhì)是什么,他的未來是什么。人在不斷地成長學習過程中慢慢探索,充實自己的人生,自己賦予了自身的本質(zhì)。因此,只有人的自為的存在才能決定自身的本質(zhì)。存在先于本質(zhì)這一觀點再次說明了世界上不存在既定俗成的人性特質(zhì),神并不存在,是虛無的,因此無須去遵守他的規(guī)定。薩特談到:“我不能把我的信心建立在人類的善良或者人對社會改善的興趣上,因為人是自由的,而且沒有什么人性可以認為是基本的……”[4]19因此,在歷史的歲月長河中,人的一系列行為規(guī)定看似是與生俱來,但其實是人們在不斷地選擇過程中實踐而成的。
薩特的存在主義還認為:“世界是荒謬的,人生是痛苦的”,人為導致的各種各樣的斗爭充斥著整個社會、整個世界,人是痛苦的、消極的、落寞的,導致了精神世界的淪喪、物質(zhì)生活的蕭條,因此這種存在先于本質(zhì)的觀點,在薩特看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給予人們生存的力量。
在歷經(jīng)兩次世界大戰(zhàn)后,人心低迷,很多人沒有生活的希望以及斗志,因此薩特反駁社會層面上廣泛存在的“宿命論”以及“無為論”,這兩種觀點都秉持著無論人們多努力,此生的命運早已被注定,無法人為改變的悲觀態(tài)度。在這種消極言論影響下,許多人都開始了碌碌無為的消極人生。薩特認為,人要對自己是怎樣的一個人而負責任,無論是英雄還是匹夫,人生都是由自己的選擇而成就的,英雄與匹夫皆在自己的選擇,而非老天注定。英雄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心懷天下、匹夫有責,不斷砥礪前行鑄就的,而匹夫甘于自身現(xiàn)狀、無所作為。人們通過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進行努力,最終向自己選擇的方向發(fā)展,并且薩特也向人們表達了他的想法,“存在主義的第一個后果是使人明明白白自己的本來面目,并且把自己存在的責任完全由自己擔負起來”。也可以這樣說,人生是由自己做出選擇實踐而成的,只有通過自己的努力才能讓人生充滿意義,這也是存在主義的積極導向。
馬克思在《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中寫道:“因此,正是在改造對象世界的過程中,人才真正地證明自己是類存在物?!盵3]57這就是從人的實踐活動去尋找人的本質(zhì),而且實踐的基本形式就是勞動——勞動是人的一般本質(zhì)。存在先于本質(zhì),人類無法選擇參照物來解釋自己的實踐活動,也可以說決定論是沒有的,即人是自由的。自由無處不在,每個人可以依據(jù)自身條件或是意愿做出選擇,這就是自由。薩特認為人無法替他人做出選擇,只能由自己做出決定,但是基于客觀條件,人的自由選擇權(quán)利會受到制約。自由和存在之間的關(guān)系并非是時間先后關(guān)系,而是辯證統(tǒng)一的關(guān)系,即自由規(guī)定了人具體的存在方式,而人的存在也就是自由,這是薩特理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薩特所強調(diào)的自由是絕對的,人作為自為的存在,存在先于本質(zhì),不會從自然中得到已經(jīng)被確定的本質(zhì),并且一個不存在的上帝是不能夠規(guī)定人是這樣的,或是那樣的。人只能在不斷地自為存在中,自由地進行選擇,因此薩特的絕對自由思想可以分為兩方面:一方面,薩特認為自由先于本質(zhì),自由不是人類的本質(zhì)屬性,而是一種先決條件,以此來生成人的本質(zhì)。若沒有自由和存在,自在的存在就成為一種停滯不前的存在,正如前文所言,人是自為的存在,因其自由和主體的超越性,對自在進行了否定,自在是虛無的。另一方面,自由的絕對性體現(xiàn)在選擇的自主性和必要性,恰如人類的自由體現(xiàn)在自主規(guī)劃、自主表現(xiàn)、自主實踐甚至是在經(jīng)過一系列的實踐過程中,總結(jié)經(jīng)驗,自我否定,進而繼續(xù)實踐的螺旋式進步。
在薩特看來,人是自由的,但不能隨心所欲,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存在主義的自由理論可以分為兩方面:一是個體責任的絕對性,二是個體自由的絕對性。自由與責任密不可分,人們不能只享受自由,而忽略存在的責任。為自己的自由選擇和存在責任負責,這也是存在主義的基本原則。人想要實現(xiàn)自身價值,必須有所作為,人的價值是實踐活動之和,人只有不斷實踐,才能提升自己。不斷自由選擇,在每一個階段都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塑造更加優(yōu)秀的自己。理論指導實踐,薩特的理論觀點落實在實踐行動上,所以自為的存在,肩負責任才更有意義。
對于薩特的存在主義,我們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正確地、辯證地看待。盡管薩特提倡人的主觀能動性的作用,但是略有些夸大其中作用,但這并非絕對的唯心主義。絕對自由是自顧自地隨心所欲做事情,但是當今社會更提倡相對自由,在道德與法制下面,我們要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
在薩特的絕對自由和雙向責任的觀點中,我們可以認識到存在主義所秉持的是一種“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敢于直面困境,堅持個體的絕對自由和責任的一種觀點。這不是傳統(tǒng)的理性哲學,他所關(guān)注的不是普遍的、抽象的,而是人們現(xiàn)實的生存狀況。與盲目的樂觀主義不同,存在主義強調(diào)的是在困境中綻放不屈的花朵,對自由永遠的向往與獻身。上帝是虛無的,人的存在先于本質(zhì),自由的選擇無法擺脫應(yīng)盡的責任,所以人總是處于孤獨和痛苦的狀態(tài)中,薩特的存在主義把個體的自由理解為不斷超越現(xiàn)狀,勇?lián)熑蔚谋瘎⌒问降娜说乐髁x,人只有在超越主體之時才能掌握住客體,人只有主觀性宇宙,這種超越性和主觀性的關(guān)系就是存在主義的人道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