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啟濤
俗話說,“善打當面鼓,莫敲背后鑼”。意思是善于把話說在當面,莫在背后議論他人,才能搞好團結。
打當面鼓,是解決矛盾、增進團結的重要方法之一。俗話說,牙齒和舌頭還有打架的時候。一個單位的班子成員,由于性格、經(jīng)歷、文化素養(yǎng)的不同,以及觀察和認識問題的高度、角度不同,對某些問題在見解上產(chǎn)生分歧和矛盾,屬于正?,F(xiàn)象,而化解矛盾就需要打好當面鼓。打當面鼓,需要班子成員站在黨性原則的高度,以事業(yè)為重、以大局為上,把看法和意見擺到桌面上講,直言事實與差錯,對事不對人,以誠相待。就集體領導的組織原則和運行方式來講,科學、可行、合理的決策和行動,往往要通過反復商討、切磋、論證和實踐,班子成員難免會有差異和矛盾、爭論,班子內(nèi)部最終形成的決策或決定,一些也是經(jīng)歷了彼此分歧到取得最大公約數(shù)的過程。因此,班子成員工作中有了分歧、矛盾,需要思想敞亮,直言不諱,當面講出來。這樣心無雜念、心不設防地打好當面鼓,是對同志的真愛護,是心齊風正、并肩奮斗的真團結。
所謂敲背后鑼,正是與打當面鼓相反,同志之間有了意見當面不說背后說,難免激化同志間的矛盾、破壞團結,尤其是在班子中危害更大。在觀念多元化的社會里,意見的碰撞與交融不可避免,任何時候背地苛責別人、背后使絆子,都不是消除分歧、化解矛盾的良策。班子成員之間有了矛盾,甚至產(chǎn)生了誤會、隔閡,如果彼此心存芥蒂,當面不指出,背后亂指責,必然會種下不利于團結的種子。事實上,一些單位黨委班子搞不好團結,多多少少都有這方面的原因。明明對某個同志有意見,卻因為怕傷情面、影響關系,而當面不說背后亂說、開會不說會后亂說。殊不知,世上沒有不透風的墻,這背后鑼幾經(jīng)傳遞,往往會傳走樣、傳變調(diào),反而使同志間的純潔關系蒙上陰影,最終的結果必然是既傷了別人也傷了自己。打當面鼓,可能會引起同志間一時的心情不愉快、臉面掛不住,但唯有如此才能使矛盾得以化解和克服。倘若表面一團和氣,思想上不交鋒,一味地去敲背后鑼,往往是“一年客客氣氣,二年話不投機,三年各奔東西”,而班子調(diào)整事小,給部隊建設造成損失事大。所以,敲背后鑼不僅與緊密團結的要求不符,更與黨性原則格格不入,千萬敲不得。
當面鼓打好了會愉悅?cè)诵?、激發(fā)活力,打不好就會成為噪音,也會成為誘發(fā)不和諧的音符。那么如何打好當面鼓呢?對那些事關原則的問題,敢于大膽指出是好的,但務必堅持實事求是,既不回避矛盾,也不言過其實,以明辨是非、糾偏正向為尺度;既要曉之以理,又要動之以情,以講清道理、耐心說服為初衷,和風細雨,開誠布公,善言相告;既可以會上講,又可以通過個別談心的方式說,具體情況具體對待,絕不能以勢壓人、簡單粗暴,要用真誠在同志間建立起信任。這樣,當面鼓打起來,往往能使人心悅誠服、反躬自省,達到預期目的,從根本上化解矛盾、促進團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