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潔 沈慧
[摘要] 德育對于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具有積極意義,但受各方因素影響,德育工作常會走進教條化、功利化、形式化的誤區(qū)。針對德育工作誤區(qū),本研究從教師在工作中對學生的主觀判斷和了解、活動成果的追求和預設及矛盾的處理和探究三方面,提出走出德育工作誤區(qū)的方法,為提升學校德育工作質(zhì)量提供借鑒。
[關鍵詞] 德育工作;誤區(qū);“深淺”;特征
一、德育工作的誤區(qū)及特征分析
1.缺少親和:德育內(nèi)容教條化
德育教學內(nèi)容不斷豐富,教條化特征顯著?,F(xiàn)行的德育教科書已改變了德育教科書長期以來內(nèi)容呆板、脫離實際的問題,增加了許多學生喜聞樂見的內(nèi)容,讓德育逐漸回歸生活化。然而,很多任課教師的思想還沒有轉(zhuǎn)變,教學理念陳舊,導致德育課所講的內(nèi)容仍然缺少號召力、親和力和影響力。德育依然存在著“高、大、全”的政治導向,弱化了德育的實踐價值。因此,我們應努力讓德育回歸“生活世界”,促進德育與時俱進。同時注重協(xié)調(diào)好德育過程中心理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和德育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層層遞進,和諧發(fā)展。
2.缺少體驗:德育形式知識化
德育是教育的根基。但如果把德育純粹知識化,就等同于一般意義上的知識傳授,甚至是灌輸與接收。于是,學生就成了“美德填鴨”,任由教師灌輸各種各樣的美德,缺少了機敏的靈動與創(chuàng)造。
德育的過程,與學科知識的傳授過程并不相同。離開主體的生命體驗與感悟,也沒有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與相互理解,道德知識就像一些難以消化的食物,很難轉(zhuǎn)變?yōu)閷W生的“道德營養(yǎng)”,更談不上內(nèi)化為學生的道德行為。因此,這種缺少主體體驗的德育是僵化的。
3.缺少人本:德育目的功利化
現(xiàn)代社會的浮躁風氣給校園帶來很多影響,校園的教育愈發(fā)功利,包括德育。教師和家長“望子成龍”的教育期望,促使學生在德、智、體、美多方面得到和諧發(fā)展。但無形的升學壓力及背后的利益誘惑,引導家長和老師逐漸把目光投向所謂的主學科,讓學生承受了過重的課業(yè)負擔。學生本該是接受熏陶、獲得成長的階段,卻被作業(yè)、考級填滿了;再加上社會的浮躁氣息,無不使德育有意無意地遭遇冷漠和輕視,德育常常成為點綴、工具和表演。學生在臺上激動地宣誓,而走下臺來,就把誓言丟之腦后。這樣虛假的、充滿功利的德育,帶給學生的負面影響甚至大于它所傳遞給學生的德育信息。
4.缺少實踐:德育過程簡單化
現(xiàn)行的德育更多依賴于教師的言傳和書本的閱讀,往往缺少實際訓練,學生也很難在實踐中親自去體驗甚至尋找做人的道理。另外,現(xiàn)行的德育實踐過于依賴已有經(jīng)驗,往往在實踐之前就給了學生過多的信息,使他們先入為主,對事物的認識過于主觀,忽視了事物的本質(zhì)或規(guī)律,缺少創(chuàng)新和真正的實踐知識,同時實踐工作也會因主體的盲目、保守而頻頻導致錯誤。經(jīng)驗在德育實踐的過程中有它的寶貴之處,但千變?nèi)f化的社會會使這些經(jīng)驗主義者措手不及,讓學生找到真正的實踐成果更有必要。
綜上,學校德育工作在更新發(fā)展的過程中,仍存在許多不容樂觀的現(xiàn)象。要走出這些困境,我們需要不斷審視自己的教育行為,努力處理好德育工作中一些充滿辯證的關系。
二、德育過程中“深”與“淺”的辯證解析
德育是一門藝術。有時候,濃墨重彩寫不出師生之間最純真的感情;有時候,看似隨意的輕描淡寫卻已經(jīng)勾勒出向往藍天的雙翅。
當學生稚嫩的臉龐和幸福的歡笑聲讓我沉醉,我總在思索: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應該給他們營造怎樣的成長氛圍,才能讓他們更信任、更親近我?我們的班主任工作該怎樣充滿智慧地“深”入“淺”出,才能教育好這些學生呢?基于上述,本研究將從以下三點展開論述。
1.德育的“淺主觀”和被教育者的“深了解”
教師不是律師,更不是審判長,因而在對學生實施教學管理的過程中,應該盡可能避免一些主觀的對錯評價。
“老師,淇淇把小飛推倒在地,兩個人扭打在一起!”值日班長驚慌失措地跑到班主任面前告狀。
“???這個淇淇,真是太過分了!”班主任怒氣沖沖,趕緊來到教室。
可想而知,班主任口中的淇淇,肯定是個不討人喜歡的孩子。也許,他以前就給班主任帶來過不少麻煩。一聽學生匯報淇淇的事情,班主任出于一種慣性思維,主觀上已經(jīng)認定是“淇淇惹事了”。
教師所要面對的學生,是差異巨大的不同生命個體,難以做到一視同仁。但是,作為一位教師,正是得知了這一點,我們才更應該記住:學生的不同,不能成為我們厚此薄彼的理由。如果老師僅憑直覺去解決事情,難保處理結果不會有偏頗。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任務首先是了解孩子,而為了了解孩子,就應該不斷地觀察、研究。不了解孩子,不深刻注意發(fā)生在他們內(nèi)心深處的復雜活動,我們的教育就是盲目的,因此也就是沒有意義的?!钡掠撬茉煨撵`的藝術。要使德育獲得好的效果,要抓好班級工作,教師必須“深了解”自己的學生。只有真正全面深入地了解學生,才能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了解學生,我們既要了解學生的身體發(fā)育情況,又要了解學生內(nèi)心的真正想法;既要了解學生的個體情況,又要了解學生的整體情況。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有這樣的感受:
用愛心和責任,找尋生命的靈動。班里的學生就是一個個精靈,他們有的活潑,有的聰慧,有的善解人意,但總有那么幾個,反應遲鈍,調(diào)皮搗蛋,讓我們傷足了腦筋。其實,他們也是精靈,只不過他們還沒意識到自己是多么聰明可愛。上文中的淇淇,其他任課老師口中古怪精靈的他除了調(diào)皮,也常有熱心的一面——社會實踐活動時,有位同學不小心掉進了小池塘,褲子濕透了。淇淇見狀,主動拉著同學來到廁所,將自己貼身穿的秋褲脫下,給同學穿上。這么熱心、善良的學生,怎能隨意地給他戴上“惹事”的帽子呢?如此靈動的生命,相信只要給他一個舞臺,他一定會讓期待的目光閃亮起來。
如果教師愛著班里的每個學生,對每個學生都存有一份指導成長的責任,就會細細地去觀察、去走訪、去思索、去研究,小精靈們身上閃光的品質(zhì)就會出現(xiàn)在你的面前。
用堅持和追求,體驗生命的感動。給學生一個小小的舞臺,他們會還你一個大大的驚喜。了解學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與時俱進:伴隨著學生的成長,教師總有新的了解學生的任務——工作能力、學業(yè)成績、興趣愛好,還有他們的思想動態(tài)、校內(nèi)外的交往情況等。你會走進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體會孩童世界的精彩。
時時關注學生,時時把充滿愛意的目光聚焦到學生的身上,才能細致入微地感受到他們成長的喜怒哀樂,才能體會到他們生命成長帶給你的絲絲感動。
用真情和信任,等待生命的涌動。教育是“等待花開”的藝術,教師是辛勤的耕耘者,也是忠實的守望者。真正的園丁,不會因為玫瑰的晚放而懷疑它是一棵雜草,也不會因為亂長雜枝而放棄一棵果樹。
學生小王,剛與他接觸時,他的眼神中總是充滿戒備,像一只恐懼的刺猬。我并沒有因為前任班主任“遠離他”的忠告而放棄對他的教育引導,我給他的關注和幫助比任何學生都要多:當他深秋時還光著腳穿著一雙涼鞋時,我給他準備了一雙厚實的襪子;當他渴望參加足球訓練卻被爸爸拒絕時,我主動聯(lián)系他的父母,最終實現(xiàn)了他小小的心愿。慢慢地,他不再戒備,不再叛逆,甚至樂意跟我說他的秘密。
別以為學生還小,他們不會猜透你的心思,其實在與老師的相處中,他們都能感受到老師的真心與否。只有相互信任,灌輸真情,我們的教育才會涌動出一股股勃勃生機。
2.成果的“淺追求”和活動過程的“深預設”
我們常能看見一些熱熱鬧鬧、風風火火的班隊活動,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xiàn)讓人嘆服。但活動過后,教育實踐經(jīng)驗豐富的輔導員老師們議論紛紛:這樣的活動看似精彩紛呈,實則僵化,缺乏真實性:每個活動環(huán)節(jié)都是精心設計的,一些對話、辯論也是設計好的,甚至一些學生“突發(fā)”的爭論,也滿是設計的痕跡。在這樣的活動中,我們無法感受到學生的靈動,也無法看到學生的成長。
班隊活動是師生相互溝通、互相了解的一個好形式,也是老師了解學生能力和思想狀態(tài)的好時機。好的活動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加油站,它可以鼓舞士氣、增強信心,使學生揚長避短,常能達到活動前預期的目的,也會受到學生們的歡迎。而那些由班主任包辦、由一小部分學生繪聲繪色演繹的班隊活動,又有多少個學生會真正喜歡它呢?
因此,我們不如把這種對成果的過分追求再淡化一點,再真實一點,把更多的時間精力放到活動前的“深預設”上來,使活動的設計更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發(fā)展需要。那么,我們在活動中見證的會是生命之花的燦爛開放。
我剛接了一個新班級,就接到活動展示的任務。但學生剛升入三年級,大多數(shù)學生很羞怯,也沒有哪個學生有不凡的才藝。那么,該舉行怎樣的活動來展示他們的風采呢?
班隊活動的教育性原則告訴我,一節(jié)好的班隊活動課,可以實現(xiàn)“五育并舉”的功效——它可以提升學生的道德水平,可以開發(fā)智力,可以鍛煉身體,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zhì),提升審美能力,還可以提高勞動技能等,這就是一節(jié)好的班隊活動課可以發(fā)揮的教育綜合功能。
于是,我細心分析了班級情況:學生管理班級的“主人翁”意識、“參政議政”的民主意識都有待加強。何不依照學生發(fā)展的需要,來個“民主競選”,讓學生們找一找當家作主的感覺?于是,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們開始嘗試策劃“相信我 我能行”這一活動,并在最后獲得了成功。
在這個活動中,我認識到德育的真諦,認識到學生成長中真正需要強化的東西,設計并指導學生策劃、開展適合學生身心發(fā)展的民主競選形式的班隊活動。
3.矛盾的“淺處理”和事件成因的“深探究”
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動力,而內(nèi)部矛盾則是事物發(fā)展的根本動力”。德育是一項包羅萬象的復雜工作,德育工作的成功與否直接關系著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學習成績和未來的前途、發(fā)展。同時,也正是因為德育的綜合性、復雜性,在實行德育的過程中,教師常常會發(fā)現(xiàn)許多師生間、生生間的矛盾,在社會交往和家庭生活中同樣存在。若處理不好,這些問題會消耗老師許多精力,還會引起師生之間的隔閡。
有個品學兼優(yōu)、全面發(fā)展的男孩子,突然要辭去體育委員的職務,并且拒絕參加這次的運動會。班主任問他是怕平時訓練太辛苦嗎?他回答不是;是擔心集訓耽誤學習嗎?他也搖搖頭;是和同學發(fā)生了不愉快的事情嗎?他繼續(xù)搖頭。最后,老師沒有耐心了,不再愿意花心思、花時間在這個原本討人喜歡的男孩身上。
慢慢地,老師發(fā)覺這個男孩變了,犯了錯誤一副無所謂的樣子,課上很少發(fā)言,成績也下滑了很多,而且他變得不愛和同學溝通、交流。老師非常失望、遺憾,再去跟男孩溝通時,他已經(jīng)堅硬得像一塊石頭,再也不愿向老師敞開心扉。就此,師生間的矛盾也就開始了。
后來,事件演變?yōu)榧议L跟老師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深,夫妻倆甚至將老師告到校長室。老師很不明白:那個男生怎么了?在他不斷蛻變的過程中,自己到底做錯了什么?
這是一個我始終關注著的案例,它就在我的身邊。如果老師一開始就能及時跟家長取得聯(lián)系,弄清事情的起因,事情不會愈演愈烈。男孩的“怪異”,只是因為他去做了一個“男孩子的手術”而已。自尊的男孩怕同學們?nèi)⌒λ?,死死地守著這個難以啟齒的秘密;而自尊的老師因為學生的“輕慢”,再也不愿原諒那個學生,也就沒法再去“淺處理”這個矛盾。于是,一路“窮追猛打”,不止不休。
面對矛盾,我們往往會失去一顆平常之心,不依不饒地認為“一定要弄清楚”,毫無理智地任矛盾發(fā)展,這就像去點燃一場不可救藥的大火。這個時候,如果能冷靜地進行一番“診斷”,仔細琢磨這件事背后真正的原因,對矛盾的根源進行一番“深探究”,再處理這個矛盾時,老師必定是胸有成竹,又怎么會讓自己在教育的過程中處于如此不利的被動地位呢?
“冷”——冷卻情緒。老師不是圣人,當矛盾發(fā)生時,不激動、不生氣,不太可能。但心里再生氣,我們也得馬上冷靜下來面對這些突發(fā)事件。只有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冷靜地與學生講道理,才會讓學生也冷靜下來反思自己的行為、接受老師的引導,才有利于老師及時對事情的成因進行“深探究”。
“靜”——靜心分析。矛盾發(fā)生后,有的老師總是急于解決:訓斥學生、找家長告狀,甚至去學校領導處尋求解決的辦法。這樣的做法,往往會使此時心理很敏感脆弱的學生變得更加難以接近,增加了矛盾解決的難度,甚至會導致不可想象的結果。作為老師,要靜靜地觀察、分析,更要想想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確,才有利于問題的解決。
“真”——真誠溝通。有了矛盾,老師覺得生氣,學生也會不開心。所以,缺乏誠意的交流,不僅無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還會讓“親其師,信其道”大打折扣,讓學生的學習變得消極起來,甚至學生就成了老師德育工作中的一根“絆馬索”。老師要先真誠地反思自己,從“真”心的一刻開始,矛盾才會迎刃而解。
“寬”——寬容相待?!皣烙诼杉海瑢捯源恕?,當老師做到這一點,不必多言,他磊落的行為就會讓學生自覺對照老師的做法,審視自己,反省自己,找到自己攀登的更高點——比大海更寬廣、更純凈的,是人的心胸。
德育工作的“深淺”藝術還有很多?!吧睢迸c“淺”的辯證,“深”的是責任與關愛,“淺”的是約束和包辦。通過對德育“深淺”關系的辨析,學校在今后的德育工作中應注重學生情感、藝術和生存能力等多方面的提升,適當降低教材難度,改革考試制度,改革教育評價體系。政府亦可采取相應措施,適當提升高中、大學等錄取率,改革校外學科性培訓機構,降低社會的成績壓力,讓教育回歸本源。教育是世界上最特別、最奇妙、最千變?nèi)f化的一項工作,教育者應成為一群深諳“深淺之道”的藝術家,給學生一片自由的綠地,我們也會收獲更多快樂和希望。
[參考文獻]
[1] 劉慧.小學德育實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朱永新.致教師[M].長江文藝出版社,2017.
[3]朱小蔓.中小學德育專題[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4]劉鑒文.小學德育管理的有效性探究——基于廣州市黃埔區(qū)15所重點小學的調(diào)研[J].教科導刊(下旬),2017(21).
[5]魏云生.學校德育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與實踐:德育教學的生活化[J].學周刊,2018(15).
陳 潔 沈 慧? ?江蘇省無錫市蕩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