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棉 王金蒙 徐賢挺 李智銘
1溫州醫(yī)科大學定理臨床學院溫州市中心醫(yī)院皮膚科,溫州,325000;2溫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皮膚科,溫州,325000
太藤丘疹紅皮病(papuloerythroderma of Ofuji,PEO)是一種主要發(fā)生在老年男性的罕見慢性皮膚病,病因和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目前常見的治療方案包括系統(tǒng)應用環(huán)孢菌素、甲氨蝶呤等免疫抑制劑、糖皮質激素和維A酸類藥物,以及補骨脂素加長波紫外線療法(PUVA),局部外用糖皮質激素等,近年亦有相關外文報道度普利尤單抗對PEO有較好的療效[1],本文報道NB-UVB治療太藤丘疹紅皮病一例并復習相關的國內外文獻,對NB-UVB治療PEO有效的可能機制進行了分析。
臨床資料患者,男,78歲。因“軀干、四肢斑片1年,加重半年”于2022年2月來我科就診。就診前曾于外院診斷濕疹予外用糖皮質激素藥膏,口服復方甘草酸苷片及抗組胺藥,效果欠佳,皮損無明顯緩解,近半年來皮損逐漸增多增厚,瘙癢明顯,為進一步治療遂來我院就診?;颊叻裾J家族中類似疾病史,否認慢性疾病史,否認長期使用任何藥物史,否認藥物過敏史。
體格檢查:系統(tǒng)查體未見明顯異常。皮膚科檢查:腹部、背部、四肢泛發(fā)棕紅色、黑褐色扁平丘疹斑塊,融合成片,部分皮損呈鋪路石樣,沿皮膚張力線分布,面部、頸部、雙側腋下、手肘窩、腹股溝可見正常皮膚,呈“折疊椅”征(圖1)。
圖1 腹部、背部、四肢泛發(fā)棕紅色、黑褐色扁平丘疹斑塊,融合成片,部分皮損呈鋪路石樣,沿皮膚張力線分布 圖2 真皮淺層血管周圍見淋巴細胞、少量嗜酸粒細胞浸潤(HE,×100) 圖3 軀干、四肢皮損變平,顏色變暗
輔助檢查:血常規(guī)示白細胞12.2×109/L,嗜酸粒細胞百分數(shù)32.9%(0.4%~8.0%),嗜酸粒細胞絕對值4.0×109/L(0.02×109/L~0.52×109/L),單核細胞絕對值0.75×109/L(0.10×109/L~0.60×109/L),紅細胞計數(shù)、血紅蛋白、血小板計數(shù)均正常;IgE 2034.0 IU/mL(0~100 IU/mL);血生化:總膽汁酸47.70 μmol/L(0.0~10.0 μmol/L),總膽固醇5.789 mmol/L(2.84~5.69 mmol/L),甘油三酯1.92 mol/L(0.56~1.70 mol/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4.046 mol/L(1.55~3.36 mol/L),免疫球蛋白IgM 6.60 g/L(0.3~2.20 g/L),k/λ輕鏈比值3.03(1.47~2.95),余正常;男性腫瘤標記物糖類抗原153 16.9 kU/L(0.0~15.0 kU/L),余正常;游離前列腺特異抗原1.42 μg/L(<0.93 μg/L);尿常規(guī):尿蛋白質+;抗核抗體譜全套、抗丙型肝炎病毒抗體、乙肝兩半、抗梅毒螺旋體抗體、抗HIV抗體均陰性;凝血功能常規(guī)、血沉均正常。心電圖及胸腹部CT均未見異常。腹部皮損組織病理示:真皮淺層血管周圍見淋巴細胞、少量嗜酸粒細胞浸潤(圖2)。
診斷:太藤丘疹紅皮病。治療:繼續(xù)外用糖皮質激素藥膏,口服復方甘草酸苷片和抗組胺藥,加用NB-UVB照射,平均3天一次(起始劑量0.5 J/cm2,每次增加起始劑量的10%左右)。治療三周后患者瘙癢感明顯減輕,軀干、四肢皮損變平,顏色變暗(圖3),無新發(fā)皮損,復查血常規(guī)提示嗜酸粒細胞恢復正常,IgE下降至1734 IU/mL。目前仍在隨訪中。
討論太藤丘疹紅皮病(PEO)是一種以紅斑表現(xiàn)為主的慢性皮膚病,常發(fā)生在老年男性,由日本的Ofuji等[2]首次報道。它具有獨特的臨床表現(xiàn):①軀干、四肢見泛發(fā)的暗紅色或褐色的扁平丘疹,可融合成片,部分呈鋪路石樣改變,且皮疹沿Langer線分布,腹股溝、腋窩等皺褶處皮膚常不累及,即“折疊椅”征[3],伴瘙癢劇烈。②實驗室檢查:嗜酸粒細胞及免疫球蛋白IgE水平升高,外周血淋巴細胞降低。③組織病理無明顯特異性[4],鏡下表現(xiàn)為真皮血管周圍以淋巴細胞和組織細胞的炎性細胞浸潤為主[5],可見嗜酸粒細胞。由于PEO的病理改變無明顯特征,故其診斷尚需排除藥物性皮炎、老年性特應性皮炎(老年性AD)等皮膚病。本例患者病史較長,皮損具有典型的“折疊椅征”,病理上已排除了T細胞淋巴瘤、麻風等皮膚疾病[6],且其近期無使用新藥史,故藥物性皮炎不考慮;另老年性AD的皮損其患者或家屬有特應性皮炎病史[7],該患者并無相關病史。它的發(fā)病機制和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明確,主要認為與感染、腫瘤、藥物、免疫等多種因素有關,諸多研究提示PEO的皮損形成很可能和T 淋巴細胞介導的變態(tài)反應有關,部分和特應性皮炎相同[8,9]。目前傳統(tǒng)的治療方案如系統(tǒng)應用免疫抑制劑和糖皮質激素,療效個體差異性較大,且安全性無法保證。PUVA 能夠緩解患者的瘙癢和改善皮損,但該療法易導致光毒反應、白內障和皮膚癌等嚴重的副作用,故不宜長期應用。針對此病例患者,是在其原有的治療方案上,加用了NB-UVB光療,治療后,患者瘙癢感明顯減輕,皮損變平變薄,復查血常規(guī)提示嗜酸粒細胞恢復正常,IgE下降明顯。有相關報道指出,影響PEO發(fā)生的免疫機制和Th2關系密切[10],亦有研究表明Th2細胞對IgE的產生和嗜酸粒細胞的存活起著決定作用[11],而該患者這兩項指標治療前后的變化明顯,從而進一步支持了Th2可能參與到了PEO的發(fā)病中,再結合PEO的組織病理學特征,推測NB-UVB治療PEO有效的機制可能與NB-UVB有抗T淋巴細胞的作用有關。
NB-UVB是一種紫外線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長296~313 nm的窄譜中波紫外線[12],其能夠透達真皮層,不僅能夠改善皮損,還能緩解瘙癢癥狀,在臨床上已被廣泛應用于多種皮膚疾病,比如慢性濕疹、銀屑病、斑禿、特應性皮炎、白癜風等[13]。相關研究表明[14],NB-UVB照射皮膚后能對其免疫系統(tǒng)進行調節(jié),降低Th1的活性 ,調節(jié)Th1/Th2的平衡,減少T細胞的產生,并誘導皮損中浸潤的T細胞大量凋亡。NB-UVB還能通過降低患者的癢覺感受器的敏感性而減輕患者的瘙癢。
綜上,本文報道使用NB-UVB治療PEO患者取得了較好的療效,并通過文獻總結表明NB-UVB在治療一些免疫相關性皮膚病中具有療效佳、近期不良反應小、患者接受度高、患者臨床癥狀快速緩解的特點,考慮到PEO的發(fā)病機制,認為NB-UVB在PEO有較好的應用前景。筆者認為不足之處在于,需要對該病例進行更長期的隨訪以及大樣本的隨機對照研究,以確定此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使其可以在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