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清利
學生時代經(jīng)常會遇到考修辭的題目,尤其是比喻中的三種類型,極易混淆。為此,我當老師時,認真?zhèn)淞艘还?jié)課,要為學生講清它們之間的區(qū)別。
因明喻句和暗喻句中本體和喻體都出現(xiàn),相對好判斷,而借喻句中僅出現(xiàn)喻體,是比喻中的高級形式,學生往往分辨不清,我便通過諸多例子,說明什么是借喻。
我從學生們兒時都熟悉的一個寫花生的童謠“麻屋子,紅帳子,里面睡個白胖子”說起,并充分利用課本中的例子幫學生理解。魯迅在《故鄉(xiāng)》一文中寫道:“當見到中年閏土時,我似乎打了一個寒噤,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我再也說不出話?!蔽艺f這里的“厚障壁”就是用了借喻手法。
楊朔的散文我很喜歡。我也常列舉《茶花賦》中“童子面茶花”的例子。文中寫道:正在這時,恰巧有一群小孩也來看茶花,一個個仰著鮮紅的小臉,甜蜜蜜地笑著,唧唧喳喳叫個不休。
我說:“童子面茶花開了?!?/p>
普之仁愣了愣,立時省悟過來,笑著說:“真的呢,再沒有比這種童子面更好看的茶花了?!?/p>
當時也常聽到“只有中國共產(chǎn)黨,才能帶領中國人民,徹底推翻壓在頭上的三座大山”的言論,我也拿來做了例子。
那時候,習題集中還有一個“大躍進”時期流傳極廣的順口溜:“稻谷堆得高又圓,社員堆稻上了天。撕片白云揩揩汗,湊上太陽吸袋煙。”我讓學生判斷用了什么修辭,雖內(nèi)容浮夸,但因生動形象,加深了學生對借喻的理解。
改革開放初期流行一句歌詞:“1979 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蔽腋嬖V學生們,只要留心,借喻可隨手拈來,寫作時用得恰如其分,不僅能很好地表情達意,而且可以使語言和內(nèi)容生動生輝。
如果現(xiàn)今我還從教,我會列舉當下最新的例子?!皻q月不居,時光如流”中含有明喻,“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暗喻,“下足繡花功夫,實施精準扶貧”“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則是借喻。語言是時代的反映,修辭的應用也與時代同步,活躍在我們的生活中。
這是一個充滿修辭的世界,不論哪種修辭手法,只要運用得當,就能點石成金。
這令我想起中學時代看過的一部越劇電影,它也是我的愛情啟蒙課?!笆讼嗨汀笔瞧渲械囊粋€經(jīng)典情節(jié)。
從紅羅山書院到梁家,十八里相送,情切切,意深深?!扒嗲嗪扇~清水塘,鴛鴦成對又成雙?!薄澳憧淳變蓚€影,一男一女笑盈盈?!睗M是浪漫與美好。祝英臺借一個個物象暗示和表白自己的心意,而梁山伯則渾然不覺。
作為同門學子的梁山伯不會不懂修辭,他只是壓根兒沒想到,同窗三年的英臺原是女兒身。臨別依依難分開,誰知一別在樓臺。
世人身上皆有梁祝,而每一段梁祝卻各不相同。
我與愛人在洛陽師專學習時都在中文系。在書店中我看上了一本《徐志摩詩選》,一直下不定決心購買。有一次,我在教室中看到她正在閱讀此書,便向她借閱。
“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碧扉L日久,我們越走越近……同為同窗,我們從相知到牽手,似兩只蝴蝶,在歲月的花叢中相伴而飛。而彼此相愛的梁祝,卻勞燕分飛,只能化蝶而舞。
豈止《梁?!罚拙右着c鄰家小妹湘靈“在天愿做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陸游與表妹唐婉“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多少梁祝似的美好情感之花,都被扼殺在那個時代的凄風苦雨中。
梁祝有知,該會慨嘆生不逢時、早生千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