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如拉
摘?要:本文以《新經典日本語基礎教程》第三冊的“ゴミの減量化”為例探討了《大學日語》課程教學設計中如何融入思政元素,將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結合,通過思政教育和人文教育,將對學生進行思想信念,培養(yǎng)其正確的價值觀、思想觀和道德觀。?在學習中日兩國的不同文化中,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思辨能力,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關鍵詞:大學日語;課程思政;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2.075
0?引言
“課程思政”不是一門思想政治課、而是一個教育理念。所謂“課程思政”不是改變專業(yè)課原有的本來屬性,而是充分發(fā)揮專業(yè)課的德育功能,挖掘并提煉專業(yè)課中蘊含的思想政治因素,將其轉化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潤物無聲”的知識學習中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1?大學日語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必要性
1.1?大學日語課程現(xiàn)狀
大學日語課程目前還停留在語言的學習,課程教學處于以教師為主導地位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另外大學日語學生需要參加全國大學日語四、六級考試,而且考試成績與能否順利拿到畢業(yè)證和學生證有一定的關聯(lián)。因此課堂教學以基礎日語語言知識(日語發(fā)音、語法、詞匯、篇章結構)為主,忽略了本國文化和跨文化知識的傳授。
1.2?《大學日語》課程特點
《大學日語》是本科基礎階段開設的公共外語課。本課程的教學目的是傳授系統(tǒng)的基礎語言知識(日語發(fā)音、語法、詞匯、篇章結構),同時培養(yǎng)學生日語綜合應用能力,具有較強的閱讀能力和一定的聽、說、讀、寫、譯的能力。促使學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日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洞髮W日語》課程覆蓋面廣泛包括哲學、經濟、科技、教育、歷史、文學、藝術、社會習俗、地理概況以及職場文化和企業(yè)文化。其中蘊含豐富的人文知識和思政元素。
現(xiàn)在的年輕人生長在網(wǎng)絡時代,他們很容易接受新的技術,如果沒有很好的辨別能力的話,會被網(wǎng)絡中惡意的現(xiàn)象所迷糊甚至出現(xiàn)仰慕外國詆毀中國的情況。這對于我國優(yōu)秀民族文化的傳播和繼承造成不利影響。因在《大學日語》課程教學中融入中國文化因素、將中國文化和日本文化加以比較,探討中日文化的異同、認識文化的多樣性和普遍性,學習異國文化的同時繼承并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加強并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跨文化思辨能力。
2?大學日語課程教學設計案例分析
2.1?教材基本情況
《新經典日本語基礎教程》第三冊是以中國高等院校零起點的日語專業(yè)本科學生為對象,以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綜合語言交際能力為目標而編寫的教材。本教材的編寫依據(jù)《高等院校日語專業(yè)基礎階段教學大綱》同時還參照了《國際交流基金日語教育標準2010》。本教材不僅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譯的綜合能力,引導學生有效參與課堂活動以及進行語言探究。本教材的“正文”部分涉及小說、散文、演講、議論文等各類體裁,凸顯了日本文化的同時,也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皯脮挕辈糠种匾晱膶嶋H生活出發(fā)創(chuàng)設情景、貼近生活、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學習本冊的學生已具備扎實的日語語言知識、用所學的語言知識講授中國故事以及傳遞中國聲音的能力。因此“正文”部分的教學設計中融入思政元素是一個合適且具有重大意義的探索和嘗試。
2.2?學情分析
本課程的授課對象是2020級大學日語本科學生,本班95%以上學生在高中三年中系統(tǒng)地學習了日語知識,有較好的日語語言基礎。但本班學生來自于不同省份,日語基礎參差不齊。給教師的授課帶來一定的挑戰(zhàn)。整體來看,本班學生的日語水平相當于國際日語能力測試N4級別。
2.3?教學目標
在知識目標上,使學生理解掌握所學單詞和重點句型的意義及用法。
在能力目標上,使學生積累生活垃圾分類的相關詞匯、句型,針對“環(huán)境問題,特別是日常生活垃圾的減量化問題”進一步思考、交流。同時提升其用日語交流的能力。
思政教育目標上,“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是教師追求的思想境界也是課堂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的最好的方法。本教學案例要抓住兩個思政基點。首先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生態(tài)文明思想“環(huán)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其次結合課文的內容給學生介紹2019年上海正式實施《上海生活垃圾管理條例》與此同時,全國各地陸續(xù)進入了垃圾分類“強制時代”。通過講解上述內容使學生懂得保護環(huán)人人有責,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2.4?教學方法和手段
任課教師首先認真研讀教材并準確掌握本課程的思政元素。只有任課教師自己準確掌握了思政元素才能夠引導學生探索思考。任課教師上課前讓學生閱讀課文內容相關的學習資料,以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課中應該先設計與課外閱讀資料相關的問題,以便學生邊回顧閱讀內容邊思考。同時課文內容與社會熱點相結合,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任課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合作學習,設計小組討論環(huán)節(jié),使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在探討、交流中運用,在運用中提升。
2.5?教學過程設計
課程章節(jié):第四課“ゴミの減量化”。本說明文的主要內容是:近幾年,在日本重新審視環(huán)境問題,期初的大型建筑逐漸轉移到我們日常生活的小事。其中之一是垃圾減量化。并且為減量垃圾而個人做出的貢獻以及行政方面的對策等問題。
知識點1:根據(jù)課前發(fā)放的資料“ゴミ分別はいかにして日本人の基本的「機能」になったのか”(選擇人民網(wǎng)日語版)中找到(1)日本的垃圾分類有幾種?(2)為什么在日本分類垃圾的基準是“最嚴格”的?(15分鐘)
知識點1?內容較簡單教師可以提問的方式要求學生在資料中找到原文并用自己的語言總結出來,主要鍛煉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歸納能力。
然后教師給學生準備一段錄音,聽錄音之前讓學生觀看PPT中的圖片寫出“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濕垃圾、干垃圾”等詞匯,鍛煉學生的語言輸出能力。緊接著教師讓學生分組討論如下問題:
(1)“中國的垃圾分類和日本的有什么不同?”
(2)“你會正確分類垃圾嗎?”
(3)“2019年上海正式實施《上海生活垃圾管理條例》說明什么問題”。學生討論后教師進行點評,并進入本課程的第一個思政元素(15分鐘)。
思政元素1:跨文化思辨能力?中國民生問題(5分鐘)。
價值意義1:日本“處理垃圾”的嚴格要求,讓我們明白了在日本,從政府的政策到國民生活的各方面反映了能源節(jié)約意識,中國人處理垃圾時可以借鑒日本的做法,從而引導學生在學習中日兩國文化的對比中提高跨文化思辨能力。
價值意義2:2019年上海正式實施《上海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我國以上海為首個試點陸陸續(xù)續(xù)各個城市實行強制垃圾分類。這個條例的實施體現(xiàn)了我國對環(huán)境保護的決心和信心。也是社會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標志。
內容:介紹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的關于民生的日文翻譯。
“民生を保障、改善するには、人民が最も関心を持ち、人民にとって最も身近で、最も現(xiàn)実的な利益問題をしっかりと捉え、可能なかぎり盡力し、力量に相応した事業(yè)を実施し、一つ一つ事業(yè)を処理し、一年また一年と打ち込んでいかなければならない。”(來源于人民網(wǎng)日文版公眾號,2017-10-19)
知識點2:“保護環(huán)境人人有責”對于這個詞語你如何理解?為了建設美麗的中國我們應該做什么?如何去做?(15分鐘)
本知識點培養(yǎng)學生對社會現(xiàn)象的辯證思維能力。教師可以使學生分組討論并分享討論結果。
思政元素2:社會責任感、使命意識。(15分鐘)
教師可以給學生介紹疫情期間全國各地的醫(yī)生、護士、社區(qū)干部、志愿者為人們做出的貢獻。學習他們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及奉獻精神。
價值意義:社會責任感是一個民族賴以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是大學生成才的必然要求。大學生是國家未來建設的生力軍,當代大學生應該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為祖國為國家貢獻自己的力量。
內容:介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初心的論述的日文翻譯。(5分鐘)
“忘れなければ、目標は達成できる。中國共産黨員の初心と使命は、中國人民の幸せを追求し、中華民族の復興を追求することにほかならない。)(來源于人民網(wǎng)日文版公眾號,2017-10-19)
2.6?教學評價
據(jù)學生的課后反饋、學生普遍認為本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非常自然、生動。本課程的思政教育既提高了學生的政治素養(yǎng)、思想品德,增強了學生的家國情懷、民族自豪感。同時有助于提高學生日語專業(yè)知識的增加。比如教師引用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的金句的日文版,學生學到了課文中沒有的知識、擴大了日語詞匯量、提高了日語口語表達能力。另外授課中播放課文內容相關的音頻資料和視頻資料使課文內容更加有趣,同時達到了“立德樹人”的目標。
2.7?教學反思
(1)提高教師的政治和歷史文化素養(yǎng)。課程思政是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和課文知識結合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道德觀、思想觀和人生觀。教師作為課程思政實施的指導者,應該不斷提升自身的育人能力,培育堅定的理想信念,才能引領學生成長。
(2)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任課教師認真研讀教材從中發(fā)現(xiàn)問題、并把問題創(chuàng)造性地融入課堂教學中是一件值得思考的問題。通過本課程的備課、寫教案、制作PPT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課文的很多知識點都可以作為思政元素來研究并融入課堂教學中。認真研讀教材不僅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也可以積累教學經驗。使教師、教材和學生成為課程中和諧的統(tǒng)一體。
(3)總結知識點。每單元課程內容結束后教師應該認真進行教學反思,總結課堂教學中的優(yōu)點和不足點,充分挖掘本單元的育人元素,找到單元知識點和思政元素的切合點,不斷豐富教學內容和互動模式。通過有效地教學活動來增加師生之間的“溝通”與“合作”為下一次課的課程設計打好基礎。
(4)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學生應該課前通過線上資源查找課文知識點,課中根據(jù)教師的講解掌握課文的難點和疑點,課后結合線上線下的資源鞏固所學的知識。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對課堂教學與思政元素的有機融入起到很好的作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活躍課堂氣氛的同時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4?結語
本文主要介紹《大學日語》課程設計中如何融入思政元素以及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學過程。課堂教學中巧妙融入思政元素,引導學生思考和探討國家熱點問題,促進“思政”與專業(yè)相長,達到育人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會議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1209.
[2]教育部印發(fā)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剛要》?(高教{2020}?3號)[Z].
[3]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yè)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0315.
[4]楊陽.課程思政背景下基礎日語教學設計[J].科技文匯,20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