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家庭教育中親子關系邊界的挑戰(zhàn)與對策

    2023-02-10 08:00:11李芋錦南京工業(yè)大學南京211800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2023年2期
    關鍵詞:場域親子邊界

    李芋錦(南京工業(yè)大學,南京 211800)

    一、引言

    良好的親子關系是家庭教育得以有效開展的基礎,而在建立良好親子關系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維持好親子關系邊界。只有維持好親子關系邊界,才能使親子雙方都處于一個舒適、接納的狀態(tài),進而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保證有效的家庭教育。2021 年10 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其中要求家長針對不同年齡段未成年人的身心發(fā)展開展家庭教育、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保護未成年人的隱私權等。這恰恰指出了中國當今的家庭教育所存在的問題:家長沒有把孩子當作一個發(fā)展中的個體來看待,沒有把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人格作為家庭教育內(nèi)容之一,不能很好地把控與孩子相處的邊界等?;诖?,本研究注重孩子的發(fā)展過程與獨立人格的完成過程,聚焦家庭教育中的親子關系邊界,從探討親子關系邊界的內(nèi)涵出發(fā),對當下國內(nèi)的親子關系邊界所面臨的挑戰(zhàn)進行分析,最后給出相應的對策。

    二、家庭教育中親子關系邊界的內(nèi)涵

    (一)親子關系邊界的內(nèi)涵

    研究聚焦親子關系的心理關系意義,在此基礎上對親子關系邊界的內(nèi)涵進行了解釋。親子關系邊界的涵義:根據(jù)孩子和家長的獨立發(fā)展需要,在親子之間的意識與時空層面建立的動態(tài)防線,身處防線兩邊各自領域中的個體均處于穩(wěn)定的心理狀態(tài)。

    1.親子關系的內(nèi)涵

    “親子關系”一詞最先被用于遺傳學,指的是生物意義上的血緣關系,但在教育學領域中的親子關系常指的是父母與子女之間的相互關系[1]。作為相互關系的親子關系,是隨著父母同子女的成長而一同發(fā)展的,是一種人際關系。根據(jù)心理學對人際關系的解釋,人際關系是一種在人際交往中發(fā)展出的心理關系與心理距離。據(jù)此,本研究所探討的親子關系是一種人際關系和心理關系。

    2.親子關系邊界的內(nèi)涵

    既然親子關系是一種心理關系,那么親子關系邊界則是一種心理邊界。基于現(xiàn)有研究對心理邊界的解釋,本研究參考了以下兩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心理邊界是“自我存在所需要的空間和時間、生理距離和心理距離、主權距離和情感距離、自我意識和自我責任等”[2]。進一步可以認為,心理邊界是基于自我存在需求下,對時空與意識層面進行的界限劃分,心理邊界包括意識邊界與時空邊界。

    第二種觀點對心理邊界的解釋是:人與環(huán)境交互作用中形成的心理活動限制線,是人能夠?qū)崿F(xiàn)心理控制功能的“閾限值”——既能承受相應的刺激,又不出現(xiàn)異常反應的界線[3]。上述定義據(jù)心理控制功能與心理反應的正常狀態(tài)來對心理邊界進行描述。此外,這種觀點還認為,這種心理活動限制線是在人與環(huán)境的交互中形成的,因為人與環(huán)境的交互是動態(tài)的、持續(xù)性的,所以心理防線應該是動態(tài)的,隨著交互過程而變化。

    根據(jù)對以上兩種觀點的分析,本研究對親子關系邊界的定義是:根據(jù)孩子和家長的獨立發(fā)展需要,在親子之間的意識與時空層面建立起來的動態(tài)防線,在防線兩邊各自領域中的個體均處于穩(wěn)定的心理狀態(tài);同時,親子關系邊界包括意識邊界和時空邊界:意識邊界劃分了親子各自的心理距離、情感距離、自我責任與意識等——如家長不過度參與孩子的社交圈,且孩子也不會主動參與家長的社交圈;而時空邊界劃分了親子的共處時間及各自的私人空間——如父母的上班時間與孩子的上學時間不是親子共處時間,孩子的臥室和家長的臥室是各自的私人空間。

    (二)親子關系邊界的特征

    研究基于以Minuchin 為首的結構式家庭治療理論與父母掌控力量三階段理論,對親子關系邊界進行特征描述。

    第一,界限的范圍與界限的清楚程度出自結構式家庭治療理論對家庭子系統(tǒng)的邊界的維度劃分[4]。在本研究探討的親子關系邊界中,“界限的范圍”指孩子與家長雙方的自我功能及范圍;“界限的清楚程度”指親子關系邊界的清晰或模糊,家長或孩子是否能互相參與或代替對方的角色。第二,發(fā)展心理學根據(jù)父母對孩子控制力量的變化,把控制分為三階段:父母控制、共同控制、兒童控制。孩子6 歲之前處于父母控制階段,大部分關于兒童的重要決定由父母做出;孩子6 歲至12 歲處于共同控制階段,父母多數(shù)時候在指導、協(xié)助兒童完成自我決定,以培養(yǎng)兒童的獨立性;孩子12 歲后則是兒童控制階段,兒童大多時候自己獨立做抉擇,與父母保持一定距離[5]。

    隨著控制階段的發(fā)展,親子關系邊界在清晰程度與邊界范圍上呈現(xiàn)不同特征:孩子0~6 歲時,因自我功能不完全,需要父母照顧生活,所以親子關系邊界模糊,兒童的界限范圍較??;孩子6~12 歲時,隨著孩子自我功能的發(fā)展,親子關系邊界逐漸清晰,兒童的界限范圍逐漸擴大;孩子12 歲后,自我功能發(fā)展近乎完全,親子關系邊界清晰,兒童的界限范圍近乎穩(wěn)定。

    (三)親子關系邊界的意義

    第一,從生理發(fā)展的角度看,孩子意識到親子關系邊界,說明孩子可以區(qū)分自我與他人,這意味著孩子的心理結構的發(fā)展,同時也意味著孩子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發(fā)育成熟[6]。

    第二,從獨立人格發(fā)展的角度看,親子關系邊界保護了孩子與家長各自的私人場域——如各自的手機、臥室和日記等,以此提供了家長與學生保持或發(fā)展獨立人格的空間[7]。

    第三,在親子的主觀感受上,親子關系邊界維持了雙方的心理舒適感,任何一方跨過邊界,至少會有一方感到抵觸、焦慮或不適等負面情緒。

    三、親子關系邊界所面臨的挑戰(zhàn)

    親子關系邊界所面臨的挑戰(zhàn),主要是來自孩子對親子關系邊界的需求與家長想跨越親子關系邊界的傾向所產(chǎn)生的對抗,這兩股力量都試圖把親子關系邊界推向?qū)Ψ?。而社會的發(fā)展、孩子的心理發(fā)展、父母的認知問題都加劇著兩股力量之間的拉鋸。

    (一)社會發(fā)展對親子關系邊界所造成的影響

    1.對孩子:私人空間的壓縮

    陌生人社會帶來了安全壓力,人們對兒童的關注度逐漸提升,兒童越發(fā)處于一個設計好的、安全的環(huán)境:學校、超市、游樂場等空間都離不開成人的監(jiān)控……這種被規(guī)定的兒童文化反映出了成人對兒童的期望,而不是兒童自己的期望[8]。兒童在形成獨立人格的過程中,需要一些自由、不被成人監(jiān)控的空間,這些空間能讓兒童獲得天性的釋放,從中發(fā)現(xiàn)、認知自我,從而為獨立人格的形成提供基礎。但是現(xiàn)在,兒童無時無刻不處于被管控的狀態(tài),兒童與真正的自然接觸的空間被大幅壓縮,兒童被放到特定的模具里進行雕刻,兒童真正意義上的私人空間也被壓縮。在這樣一種環(huán)境下,孩子對私人空間的需求、對清晰的親子關系邊界的需求越發(fā)強烈。

    2.對父母:社會安全感的降低與補償性地參與孩子的生活

    (1)陌生人社會下安全感的降低

    中國在從熟人社會轉(zhuǎn)向陌生人社會,在新的陌生環(huán)境中,誘拐、欺凌等事件常有報道,而兒童的天真單純往往就是不法分子的突破口[9]。父母對社會的安全感降低,勢必會影響親子關系邊界。家長會為了保障孩子的“絕對安全”,過多地參與孩子的生活。為此,家長常采取的保護手段有:偷看孩子的日記或手機以確保孩子沒有和一些“壞孩子”交往,過度限制孩子的出行,過度夸大環(huán)境的危險性以灌輸“只有和父母在一起才是安全的”觀念等。在陌生人社會下,家長以“安全”為由,以犧牲親子關系邊界為代價,換取孩子生存的安全指數(shù)上升。

    尤其是中國屬于一個信奉“身”大于“心”的親子關系文化的國家,常見的表現(xiàn)是:家長與孩子之間的問候大多是“吃飯沒”“身體怎么樣”等有關生存的問候,而少有“今天心情怎么樣”“最近開心嗎”等有關生活的問候。在這種文化背景下,家長會犧牲盡可能多的親子關系邊界以換取孩子的“絕對安全”。

    (2)父母補償性過度參與孩子的生活

    家長因過長的工作時長而缺少親子共處時間,這會導致家長補償性地過度參與孩子的生活。對于許多成年人來說,加班已是常態(tài),他們的上班時間與部分下班時間都被工作所占據(jù),所以他們擁有的工作外時間十分有限。在工作時,父母的親子共處的需求與了解孩子的需求是得不到滿足的,那么父母脫離工作后,就會補償性地滿足該需求。

    但是,兒童在一段時間內(nèi)可以滿足父母親子共處需求的量是有限的,比如父母可以從日常與孩子的聊天中了解孩子當日的生活,但卻不能在一次談話中要求兒童講述他一周甚至一個月的生活,該需求的滿足應是量的積累。那么這些忙碌的家長們想要在有限的時間里盡可能地了解孩子,就有可能突破親子關系的邊界去搜尋自己需要的“材料”——比如通過偷看孩子的日記了解孩子的生活。

    (二)孩子安全感來源的變化

    孩子安全感來源的發(fā)展影響著孩子對親子關系邊界的需求。隨著孩子慢慢完善自我功能,形成獨立人格,其需要的安全感的來源從父母慢慢轉(zhuǎn)到空間環(huán)境,而親子關系邊界能很好地為孩子營造私人場域。

    1.嬰幼兒期的安全感

    在嬰幼兒時期,孩子的安全感主要源于撫養(yǎng)者。心理學對依戀的解釋是:孩子早期通過哭、笑、牙牙學語等方式與撫養(yǎng)者建立情感紐帶,這會使得撫養(yǎng)者精心照顧孩子。通過父母的照顧,孩子從父母那里獲得了足夠的安全感[10]。

    2.兒童期及之后的安全感

    隨著孩子自我功能的完善、獨立人格的形成,孩子所需的安全感也隨之改變。第一,基于建構主義觀點,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也在主動建構對環(huán)境的認知,孩子的私人領域——比如臥室、學習空間等,在建構時被認為是少有父母參與的,當這些場域只存在那些已經(jīng)被建構入該領域的人或事物時,孩子的心理狀態(tài)是穩(wěn)定的、舒適的;第二,基于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有安全需求,即需要一個安全、有秩序、能免除恐慌的環(huán)境。根據(jù)以上兩個觀點,當不屬于該場域的人或事物——比如父母,未經(jīng)允許突然闖入時,就會讓孩子覺得該場域的秩序受到破壞,從而引起恐慌,導致安全感的缺失。所以,當孩子逐漸具備自我功能,他的安全感需要從一個穩(wěn)定且有秩序的環(huán)境中獲取,這就使孩子對親子關系邊界的需求更加明顯。

    (三)父母在認知上存在的問題

    1.停滯于早期相處模式

    部分家長與孩子的相處模式還停留在父母控制階段,屬于相處模式的停滯。一位高中心理教師對家長不讓鎖房門的原因作調(diào)查時發(fā)現(xiàn),有的家長不讓鎖房門是為了禁止孩子的獨立主權:“房子都是我買的,他有什么資格甩臉色?”[11]

    在孩子0~6 歲時,父母與孩子的相處模式是父母控制,即父母為孩子作絕大多數(shù)選擇,這是親子早期的相處模式[5]。但是,隨著孩子自我功能的形成及發(fā)展,很多父母未能隨著孩子的成長而變換親子相處模式,仍然以早期相處模式相處。正如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會抱怨:自己的孩子都這么大了,還需要父母幫著做很多事。這看似孩子過于依賴父母,實則是父母仍以早期相處模式與孩子相處,繼而為孩子提供了可依賴的環(huán)境。孩子處于發(fā)展中,孩子所需的親子關系邊界也在發(fā)展,當父母的認知固著于早期的親子關系邊界時,當下的親子關系邊界就容易被父母突破。

    2.投射與自我修復

    家長跨越親子關系邊界的原因可能是,家長把“未完成的自我”投射到孩子身上,想通過孩子完成自己未完成的愿望,繼而對自己有遺憾的童年或其他時期進行自我修復。Z 先生的孩子在物理考試中發(fā)揮失常,Z 先生親自做了試卷,結果發(fā)現(xiàn)分數(shù)比自己的孩子高。Z 先生還用心良苦地給孩子買教輔、指導等,但孩子卻不領情[12]。首先,該家長似乎在以一個思維發(fā)展健全的成人身份對“當時物理成績沒這么好的自己”進行自我修復;此外,該家長的行為讓孩子感到自己的學習空間被侵入,但家長卻陷入了自我感動,進而形成對親子關系邊界的挑戰(zhàn)。

    細品父母說的“一切均為了孩子”,這個現(xiàn)象背后其實是父母在自我修復,通過繼續(xù)完成自己童年或者先前“未完成的事件”,以此來修復與自己的關系[13]。家長在孩子身上繼續(xù)“未完成的自我”,潛意識中把孩子作為自己的延伸,這是跨越親子關系邊界的表現(xiàn)——家長嘗試把自我意識“復制”到孩子身上,這明顯跨越了親子關系的意識邊界。

    3.家長的心理控制

    家長的心理控制指家長不直接告知孩子期望,而是間接地操縱孩子的感受、思想,從而使孩子做出家長期望中的行為;如果孩子沒有達到期望,則會面臨家長的消極情緒或情感上的拋棄[14]。家長依據(jù)自己理想中的孩子的模樣來培養(yǎng)孩子,很多時候甚至不顧孩子的反對,執(zhí)意以“為你好”的借口對孩子進行控制。父母對孩子的愛存在矛盾——既希望孩子獨立又不希望孩子離開自己[15]。家長的心理控制行為,首先,跨越了親子關系中的意識邊界——應尊重孩子的獨立意志;其次,這種行為往往還會以時空層面的控制為手段——比如當孩子做出違背家長意愿的行為時,對孩子實行禁足,這明顯突破了親子關系中的時空邊界。家長的高心理控制可能會造成孩子的健康危險行為:吸煙、飲酒、網(wǎng)絡成癮行為均與父母的心理控制程度呈正相關[16]。

    四、親子關系邊界所面臨挑戰(zhàn)的改善對策

    根據(jù)上述分析的親子關系邊界所面臨的挑戰(zhàn),本研究在建構私人場域、安全教育、父母陪伴、自我暴露和教育知識運用這五個方面給出了相應的改善對策。

    (一)家長允許孩子建構私人場域

    從建構主義的角度看,孩子的私人場域的穩(wěn)定存在能給孩子安全感;從構建自我同一性的角度看,一個不受父母干預、可以自由與同伴交流的場域能促進孩子自我同一性的建構[7]。本研究由此給出的對策是:第一,盡量允許孩子擁有手機,允許孩子在手機里進行私人場域的建構和同伴交流;第二,不隨意進入孩子臥室,讓孩子的私人場域保持完整,給予孩子充分的空間安全感;第三,不翻看孩子的日記,讓孩子擁有一個不被干擾的自省空間。

    (二)家長對孩子進行安全教育

    為了提升家長的安全感,從而使家長不隨意跨越親子關系邊界,需要家長對孩子進行意識與行為上的安全教育。第一,在對孩子進行安全意識的教育時,家長應盡量采用客觀不偏激的觀點讓孩子意識到外界存在危險,切記不可為了“藥效”而肆意加大“藥量”——通過夸大危險讓孩子乖乖守在父母身旁。第二,家長可以訓練孩子相應的安全技能——比如,家長警戒孩子不要給陌生人開門后,扮演陌生人來敲門,用各種語言引誘孩子開門,通過多次練習與糾正使孩子習得“不管陌生人說什么都不給陌生人開門”等。

    (三)父母需積少成多地陪伴孩子

    家長首先應該明白,對孩子的陪伴與了解應該是日常行為,而不是補償性“暴食”行為。忙于工作的家長該如何保持與孩子的日常交流呢?第一,將與孩子的日常交流任務化。家長可以嘗試把與孩子的交流當作一項任務,規(guī)定每日的交流時長,并將其納入自己的工作計劃中。第二,采用留言式的交流。對于工作實在太忙、回家時孩子已經(jīng)入睡的家長,可以采用留言的方式與孩子交流——比如在家設置一塊留言白板,或者使用平板電腦、學習機等具有的文檔功能。孩子可以在上面與家長分享生活,家長也可以對孩子的留言進行回復。第三,親子分享閱讀,比如一段時間內(nèi)父母與孩子閱讀同一本書,這樣不僅可以與孩子擁有共同話題,還會激發(fā)孩子主動與家長交流的欲望[17]。

    (四)孩子適當向父母自我暴露

    自我暴露,即對他人袒露自己的心聲、想法等,若恰當使用,可拉近交談者之間的距離。在家長想要跨過親子關系邊界來滿足自己了解孩子的需求時,若孩子主動向家長袒露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想法,就有助于遏制住家長想跨越紅線的傾向。第一,當家長已被動得到一些滿足,他們就有可能思考自己是否還需要通過主動跨越邊界的方式來獲得滿足。第二,孩子還可以在交談中,根據(jù)對輸出內(nèi)容的把控——比如拒絕討論某些問題,以此讓家長感受到孩子的親子關系邊界,從而使家長能夠意識到親子關系邊界的存在。

    (五)家長學習運用教育相關的知識

    家長不僅需要根據(jù)控制三階段理論來把握親子關系邊界,還需要提升元認知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時刻監(jiān)控自己有無越界行為。第一,家長需要根據(jù)孩子的年齡階段來把握與孩子之間的距離。家長可以根據(jù)控制三階段中的不同階段對孩子進行教育:0~6 歲——父母控制階段,父母決定孩子的大部分選擇;6~12 歲——共同控制階段,父母監(jiān)督指導孩子自己作出大部分選擇;12 歲以后——兒童控制階段,這時候大多數(shù)選擇都應該讓兒童自己作出[5]。在因階段不同進行的教育中,需要遵循的準則是,把孩子培養(yǎng)成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人,這是所有父母都應該銘記于心的。第二,提升元認知能力。元認知能力是對自身認知的計劃、監(jiān)控與調(diào)節(jié)的能力。家長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反復問自己“為什么”,以此來認識自身的思想及自身行為背后的思想——比如家長下意識地對孩子的某種行為生氣時,就需要問問自己:“孩子真的錯了嗎?是我的什么觀念認為孩子是錯的?我的觀念一定正確嗎?”以此深挖自己的思想,從而更加了解自己。良好的元認知能力能夠使家長察覺到自己的投射與自我修復、心理控制,及時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調(diào)整,降低對孩子的心理控制。

    猜你喜歡
    場域親子邊界
    基于“自主入園”的沉浸式場域教研
    幼兒100(2023年36期)2023-10-23 11:41:34
    民主論辯場域中的法律修辭應用與反思
    法律方法(2022年1期)2022-07-21 09:20:10
    拓展閱讀的邊界
    中國武術發(fā)展需要多維輿論場域
    武術研究(2019年12期)2019-04-20 12:22:48
    論中立的幫助行為之可罰邊界
    組織場域研究脈絡梳理與未來展望
    “偽翻譯”:“翻譯”之邊界行走者
    外語學刊(2014年6期)2014-04-18 09:11:49
    思考新邊界
    親子臉
    親子臉
    临洮县| 文山县| 新民市| 阿拉善盟| 利津县| 太保市| 五大连池市| 梓潼县| 敦煌市| 湾仔区| 灵寿县| 太仆寺旗| 武威市| 攀枝花市| 江油市| 图们市| 襄垣县| 阿克陶县| 和林格尔县| 双流县| 郧西县| 图木舒克市| 修武县| 横峰县| 南和县| 庆云县| 天全县| 石阡县| 蕲春县| 赞皇县| 丹阳市| 隆尧县| 巴彦县| 梁河县| 文登市| 凌海市| 措勤县| 哈巴河县| 中西区| 普宁市| 瓦房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