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東臺市頭灶鎮(zhèn)中學 孫 榕
新課程改革要求歷史教學應聚焦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提出大概念、大項目、大任務與大問題等理念,開展大單元的主題教學。在此教育觀念的指導下,初中歷史教學應當基于大單元主題教學的立場,構建歷史大概念、歷史大項目、歷史大問題等課堂教學內容,幫助學生實現(xiàn)歷史知識的結構化,構建更加完善高效的歷史知識體系,使學生養(yǎng)成整體的學習思維,提升歷史學習能力,發(fā)展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實現(xiàn)全面育人的教育目標。因此,初中歷史教師應當采用大單元主題教學,幫助學生在歷史課堂中開展深度學習,建立科學高效的歷史教學課堂。
在傳統(tǒng)的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嚴格依據教材的編排順序與歷史事件的發(fā)展等進行教學,并對某些重點歷史知識進行照本宣科式的多次講述,導致學生對歷史學習形成了枯燥、重復等偏差認識,不利于學生的學習。大單元主題教學指導下的歷史課堂可以打破課本中歷史知識的編排順序與客觀的歷史發(fā)展的展現(xiàn)形式,教師可以對課文中的歷史知識進行創(chuàng)造性地轉化,為學生刪改課內的部分重復性內容,并將學生的歷史學習延伸到課外,為學生補充與單元學習主題相關的歷史知識等,增加歷史課堂的教學內容,滿足初中學生好奇的心理需求,有利于學生產生濃厚的歷史學習興趣。
在傳統(tǒng)的歷史課堂中,歷史教學以教師的教學活動為主,重視教師“教”的過程,而新課改要求教師以整體教學的思路開展教學,創(chuàng)建大單元教學的初中歷史課堂。這樣的課堂將學生的“學”放在第一位,注重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依靠學生獨立完成歷史知識的建構,有利于達到新課程改革對于學生自學能力的要求。教師進行大單元主題的歷史教學,將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過程變成了主動探究歷史原理、主動發(fā)現(xiàn)歷史事件規(guī)律、主動提出歷史問題等一系列主動學習的過程。這樣的科學教育模式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自學意識,使其熟練掌握關于學習歷史的各種技巧,助力學生提升自學能力。
歷史學科的知識具有多樣性特點,涉及歷史發(fā)展的方方面面,如社會轉型、政治變革、思想迭代、文化變遷、科技發(fā)展等,知識點較為繁瑣,若教師僅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則可能導致學生記憶難度加大,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在大單元主題教學的總體指導下,教師可以運用全局性視野進行課程設計,構建歷史大概念、大框架、大設計等,有機地整合歷史學習中的各種要素,幫助學生系統(tǒng)化地進行學習,減輕學生對歷史知識點的記憶負擔和學習壓力,將消極的學習情緒轉變?yōu)榉e極樂觀的學習情緒,促進學生以良好的學習心態(tài)健康成長,有利于落實“雙減”政策。
如何確定大單元主題教學的目標是開展大單元主題教學最先面臨的問題,是教師正確運用大單元主題教學模式的關鍵任務,更是歷史大單元主題課堂教學好壞的重要評價標準,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實際學習效果。因此,教師應當高度重視大單元教學的目標選擇,為后續(xù)的歷史教學創(chuàng)造良好的開端。
學科教學大綱是教學的指導性文件,教師應當利用好初中歷史教學大綱,仔細研讀,對教育部規(guī)定的歷史學科教育目的產生更為清晰的認知,掌握初中大單元歷史教學的總體方向。同時,教師應充分利用單元目錄的信息,對每個單元的篇目編排、知識點編排等有一定的了解,并且結合學校課程的相關安排制定大單元主題教學目標。
以部編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上冊“秦漢時期: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與鞏固”大單元主題教學為例,首先,教師應研讀歷史教學大綱,并結合課本的目錄與單元導語,掌握大單元主題教學在全書中的知識定位。通過觀察本書目錄,教師可以知道這一大單元上承第二單元“夏商周時期:早期國家的產生與社會變革”,下啟第四單元“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因此本大單元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教師需要在大單元的教學目標中體現(xiàn)這一重要作用,幫助學生做好內容的過渡,順利從對夏商周早期社會的學習轉換為對秦漢大一統(tǒng)的封建社會的學習,再到對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多民族政權時期的學習,完成歷史知識的高效銜接。
其次,教師應當立足于大單元教學視野,觀察此單元中的課程設置,發(fā)現(xiàn)這一大單元教學內容中包含了七個子單元,按照課程排布順序分別是“秦統(tǒng)一中國”“秦末農民大起義”“西漢建立與文景之治”“漢武帝鞏固大一統(tǒng)王朝”“東漢的興亡”“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以及“兩漢的科技與文化”。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該單元是以秦與漢的發(fā)展歷史為大單元的基本線索,依據得出的這一大單元主題線索,教師可以明確大單元教學的目標是使學生了解秦與漢作為兩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建立過程與發(fā)展情況。最后,在確定了大單元教學目標后,教師需要時刻圍繞這一主題目標開展具體的教學,準確把握大單元的教學重點與難點等,使歷史課堂向著正確的發(fā)展方向不斷前進。
初中歷史大單元主題教學需要教師立足整體,以結構化的視野組織單元教學的內容。教師應當將歷史學習中零散的知識點統(tǒng)一為整體,努力發(fā)掘知識之間的內在關聯(lián),構建更為系統(tǒng)化的大單元知識結構體系,增強歷史教學的有效性。
在具體整合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注重知識的內在邏輯性,便于學生對知識點進行理解與記憶。同時,教師可以根據具體的大單元教學內容,引入其他學科知識,增強歷史學習的開放性,豐富歷史教學內容,并引進信息化教學資源,開闊學生的歷史視野,提高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
以部編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夏商周時期:早期國家的產生與社會變革”大單元主題教學為例,首先,教師應當站在整體的角度把握大單元教學的思路,在明確本單元的主題教學目標的基礎上開展內容整合。本單元的主題教學目標是了解夏商周早期國家的產生與發(fā)展情況。其次,教師還要對大單元教學內容進行深入分析,并整合這一大單元中關于早期國家的產生知識、關于夏商周時期的社會發(fā)展知識、關于青銅器的相關知識、關于甲骨文的重要意義、關于春秋時期的基本概況、關于戰(zhàn)國時期的時代風貌、關于百家爭鳴現(xiàn)象的產生與影響等,使大單元的學習內容更加系統(tǒng)化。教師可以參考教材中的歷史事件的排列順序或者突破時間限制,橫向地展開內容整合。
再次,教師可以結合本單元的教學目標與課本教學內容,在講解百家爭鳴這一現(xiàn)象時,結合語文課程中背誦的《論語》一書中的名言“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以及初中學過的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等。教師將這些語文知識與百家爭鳴的歷史現(xiàn)象結合起來,可以加深學生的感性認識,使學生進一步感受百家爭鳴時期思想上的開放包容,理解“百家爭鳴是中國思想文化共同體的重要標志”這一歷史知識。同時,通過孟子等的說理文了解百家爭鳴時期動蕩混亂的社會背景,幫助學生打通各個學科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促進學生形成知識的系統(tǒng)化理解。
最后,利用好信息化教學資源。在講習該單元“青銅器與甲骨文”知識時,教師可以利用網絡渠道帶領學生參觀線上的博物館,如利用虛擬技術參觀三星堆博物館,學生可以通過線上參觀看到早期的文物,如商金杖、商青銅立人像、商青銅神樹等,觀察到早期的文字符號。這樣的內容整合拉近了學生與早期社會的心理距離,加深了學生對青銅器與甲骨文等的了解,豐富了歷史課堂教學的內容,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探索欲與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大單元教學任務是大單元主題教學的重要內容,因此,教師應當合理設置歷史學習中的大單元學習任務,發(fā)揮大單元任務對學生歷史學習的正向驅動作用,讓學生在指定的學習任務中充分發(fā)揮學習的能動性,開展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使學生在任務中自主發(fā)現(xiàn)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培育問題意識,提升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優(yōu)化學習的思維方式,提升探究能力與自學能力,增強歷史教學的實際效果。
歷史大單元任務的合理設計應當建立在教師掌握學生實際的歷史學習情況基礎之上。教師應當考慮初中學生的實際水平,引導學生開展合作,提高任務完成的效率,發(fā)揚合作探究的精神。
以部編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明清時期: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fā)展”大單元主題教學為例,教師需要給出適宜的大單元學習任務,幫助學生順著任務的指引開展自主學習。本單元的課程設計一共有八個子單元的內容,首先,教師可以分別進行任務設計。針對第一個子單元“明朝的統(tǒng)治”,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探究任務,即朱元璋是如何不斷加強皇權的。針對第二個子單元“明朝的對外關系”,教師可以抓住鄭和下西洋與戚繼光抗擊倭寇這兩大歷史事件,讓學生思考鄭和下西洋與戚繼光抗倭的主要內容是什么。針對第三個子單元“明朝的科技、建筑與文學”,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教材總結明朝主要有哪些科技成就。針對第四個子單元“明朝的滅亡”,教師可以讓學生開展集體討論,反思明朝滅亡的原因。在第五個子單元“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fā)展”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從清政府的角度,思考其為多民族的鞏固與發(fā)展做出了哪些努力。教師還可以基于這五個子單元的學習為學生布置前五個單元的總結性學習任務,即探究與比較明朝區(qū)別于與前期朝代的特征,幫助學生把握關于明朝的總體概況,提升學生的知識總結能力。
在第六個子單元“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中,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共同探究清朝前期關于農業(yè)與工商業(yè)的發(fā)展狀況。在第七個子單元“清朝君主專制的強化”中,教師仍然可以從措施類的角度自主總結清朝君主強化的措施,并與明朝皇權的加強對比起來學習。在第八個子單元“清朝前期的文學藝術”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探究清朝有哪些主要的文學成就。
在各個子單元的任務布置完成后,教師應當立足大單元整體,讓學生開展最后的總結性學習任務,即將明清時期統(tǒng)一起來,了解我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fā)展過程。
由于學生在歷史教材中接觸到的大部分歷史知識多距離實際生活較為久遠,學生難以對這些歷史知識形成有效的感知。在大單元主題教學的背景下,教師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設適宜的大單元學習情境,幫助學生在情境中學習,豐富學生對歷史知識的體驗,構建輕松高效的歷史學習環(huán)境。
以部編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科學技術與社會生活”大單元主題教學為例,依據初中學生閱歷不足的發(fā)展規(guī)律,他們可能對本單元中涉及的20世紀社會生活知識與21 世紀的科技發(fā)展狀況的了解還存在一定的不足?;谶@樣的教學實情,教師應當充分利用初中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將本課學習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高度結合起來,先讓學生說一說在現(xiàn)實生活中接觸過哪些科技產品。學生由此想到手機、高鐵、移動支付、共享單車、移動充電樁等與實際生活息息相關的科技產品。學生找出這些極具代表性的科技產品后,教師應當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這些科技產品都反映出我國哪些領域的重大成就。于是,學生由手機想到現(xiàn)代通信技術的發(fā)展、由高鐵想到交通設施的完善、由移動支付想到貨幣的更新迭代等內容。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可以順利地進入本單元學習的生活化情境之中。
在這之后,為了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到近現(xiàn)代社會生活的變遷,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為學生播放兩個紀錄片片段,一個是針對20世紀的社會生活,一個是針對21 世紀的社會生活。視頻播放完畢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比較兩個紀錄片片段呈現(xiàn)出來的不同歷史時期的生活風貌。學生則可以從服裝穿戴上、交通方式上、思想觀念上、物質水平上、精神需求上、科技發(fā)展上等方面進行多維度比較。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突破了歷史的限制,感知20 世紀的生活與生產方式,從而進一步感受到我國科學技術建設事業(yè)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近現(xiàn)代以來我國社會發(fā)展歷史的深刻變遷,深化學生對大單元學習主題的理解。
教師在課堂中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打造了生活化的學習情境,同時利用互聯(lián)網教學手段使學生深入課堂情境之中,拉近了學生與歷史的距離,學生不再以“歷史局外人”的身份進行學習,而是在情境中化身“歷史當局者”,充分感知歷史事件對現(xiàn)實生活的意義,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念和良好的歷史價值取向,提升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
在大單元主題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當明確大單元主題教學的目標,把握好大單元教學的方向,并對單元教學的內容進行合理整合,豐富歷史課堂的教學內容。與此同時,教師還應合理設計大單元教學的相關任務,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有效指引,并為學生創(chuàng)設適宜的大單元教學情境,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提升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貫徹大單元的主題教學是初中歷史順應教育改革趨勢的必然選擇,教師應當把握教育改革的契機,及時更新自身的教育觀念,學會運用大單元教學新思路開展歷史的主題教學,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為學生構建高效的歷史學習課堂,提高初中歷史教學質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