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榮,楊 英
(喀什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新疆 喀什 844006)
2022年教育部發(fā)布的《義務教育道德與法制課程標準》中提到培養(yǎng)學生的五大核心素養(yǎng),政治認同作為首位的核心素養(yǎng)是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必須具備的思想前提[1]5,教育者要從學生的思想、情感、意志與行為等多方面培養(yǎng)學生的政治認同,將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落到實處。政治認同教育是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教育過程,小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處于啟蒙的階段,其可塑性比其他年齡階段較強,因此小學時期培育學生的政治認同對學生后期樹立正確的政治觀、國家觀有基礎性的影響。中國知網近三十年以“政治認同”為主要主題詞或關鍵詞的相關期刊論文共有1308篇。張洋陽、葉繼紅[2]以農民為對象從政治“強信息”的角度探析農民政治認同的機理、困境及提出相應的策略;李慶四[3]以美國青年群體為對象通過分析選舉投票指出千禧一代的政治認同影響因素及現(xiàn)狀;顧美紅、王鑫[4]以大學師范生為對象研究了政治認同的影響因素及培養(yǎng)策略;馬喬恩、馬俊峰[5]以高中生為對象探討了政治認同核心素養(yǎng)及其培育策略。作者發(fā)現(xiàn),很難檢索到具身認知理論視域下以小學生群體為對象的相關文獻。因此,在大中小學一體化的政治認同教育前提下,結合小學生的特征,并運用具身認知理論進行小學階段的政治認同培育,是對不同年齡階段群體進行政治認同教育的補充。
政治認同在古今中外一直被探討。古希臘時期,亞里士多德就提出“適用于一切政體的公理:一邦之內,愿意維持其政體的部分必須強于反對這一政體的部分”[6]。中國古代也有人提出“得民心者得天下”“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等眾多的政治理論經驗。這些古文,一方面體現(xiàn)了政治認同的基本含義,另一方面也能從中看出政治認同對于民眾支持國家的作用。根據(jù)已有學者的歸納,新時代關于政治認同的內涵總體可以概括為:政治認同是人民對于政權的贊同態(tài)度、支持行為及由此呈現(xiàn)出的對政權所代表的國家的心理歸屬感[7],是一種贊同、認可、崇奉、追隨的心理機制。政治認同教育不同于政治認同,政治認同教育實際上是對政治意識的影響與改變的工作。[8]心理學中提到對某一事物產生認同要做到“知-信-行”中最基本的要求,因此,政治認同教育不僅讓教育對象在心理上存在認可的意識,這種認可的意識也可以轉化為在態(tài)度上、行動上的支持,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政治認同過程。政治認同教育的目標是要培養(yǎng)有認知、有情感、有信仰、有行動的公民,小學階段培養(yǎng)學生的政治認同要達到政治認同教育的目標,應該首先培養(yǎng)學生的政治意識,其次將意識升華為政治情感,再次堅定學生的政治意志,最后落實學生行動的教育過程。
1.小學階段培育學生政治認同有助于學生夯實自身的政治觀習近平總書記說青少年要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青少年是建設祖國大好河山的儲備軍,培養(yǎng)小學生正確的政治觀是青少年成為社會主義接班人的前提。學生在小學階段因客觀因素及自身認知因素的影響,政治素質仍然有所欠缺、政治立場觀念模糊等。學生作為發(fā)展中的個體,其從幼年到成年不可能突然獲得作為一個國家公民的認同感。小學生處于價值觀形成和塑造的關鍵時期,因此政治認同教育對其具有重要意義,為后續(xù)的政治觀起奠基影響,誠如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影響學生在未來是否愿意加入黨組織、學習中國共產黨精神等。學生由“自然人”轉變?yōu)椤罢稳恕钡倪^程[9],既受政治文化的影響,也是政治認同教育的結果。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作為影響學生最有效的路徑,從教育的起始階段培育學生的政治認同,堅定學生的政治立場,提升學生的政治品質,樹立學生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學習的信心,為后續(xù)階段政治素質的提升奠定夯實的基礎。
2.小學階段培育學生政治認同有助于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一直在賡續(xù),新時代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對中華民族歷史脈絡的梳理,是對共同的文化、共同的記憶、共同的血脈以及共同政治基因真實性的充分肯定,所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基于客觀事實上的政治認同,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政治認同為多民族國家中所有成員提供了價值追求的模板,幫助各民族充分理解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彼此相知相助。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過程中,政治認同即人們之間應該相互信任、相互幫助、團結一致,共同構建穩(wěn)定的共同體結構。通過共同構建穩(wěn)定的共同體結構從而獲得各民族有效真實的情感及行動的支持,將更有利于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當前錯綜復雜的多元化思想對兒童的影響較大,為讓小學生正確認識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真正含義,鑄牢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對學生加以政治認同教育,培育學生的政治認同,凝結學生民族共同體意識。
3.小學階段培育學生政治認同有助于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公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識深度離不開對國家的政治認同程度,一個國家所倡導的價值觀與這個國家的政治因素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政治認同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共同的價值依歸和宗旨——二者都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實現(xiàn)我國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而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國家、社會、公民層面隱射了政治制度、政治主張等理念;政治認同則從不同的角度引導公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小學階段的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識較淺,對于其中二十四字蘊藏的意義缺乏自身的見解,故應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緊密關聯(lián)的政治認同教育入手,使學生在政治認同中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國家、社會、公民層面的真正含義,將核心價值觀踐行到實處。
由勒內·笛卡爾(René Descartes)開創(chuàng)的身心分離二元論中,認知被歸結為大腦的產物,大腦被視為認知獨一無二的“母體”。隨著歐美哲學家對主客二元論的反思與批判,形成了具身認知(embodied cognition)理論,開拓了大眾的認知新視野,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關注的身體現(xiàn)象學。他認為,從具身認知的心理學角度分析認知過程是身體參與的過程,身體的知覺是行動產生的基礎[10],肯定了身體參與對產生認知的重要作用。教育家杜威雖未明確提出具身認知理論,但他在教育中強調的“做中學”“經驗中心”“兒童中心”及“學校教育與社會及兒童生活的聯(lián)結”等思想都蘊含了具身的思想。[11]具身認知理論傳入我國時,教育界的學者將具身認知與教育教學相結合,開始重視學生的感官體驗。根據(jù)已有學者對具身認知理論的研究,具身認知理論可以概括為三個基本的核心概念:生成性、情境性與具身性,三個核心概念并非各為一體而存在,而是三者相互影響而成的一個整體。
具身認知的第一個核心概念即生成性,具身認知生成性強調知識不是機械、固化、靜態(tài)的,而是靈活、開放、動態(tài)的,是認知主體在互動中主動建構而成。具身認知生成性使教育變得更具創(chuàng)造性與豐富性,強調教育不是一種既定的任務似的活動,不是簡單的輸入、加工和輸出的過程[12],而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推陳出新的過程,它追求的不是最優(yōu)化的教育,而是“以人為本”、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能動性的教育。政治認同教育中,傳統(tǒng)的課程目標和計劃是先于行動的[13],即認知是在行動之前發(fā)生的,其課程文本是靜止的,學生的政治認同培育是也是被動的“灌輸”。生成性的政治認同教育首先將分散的教師、學生與資源聚集起來,并允許他們進行各種交往和互動,在政治認同的場域中,學習者共同參與、協(xié)作解決問題、通過對話和探究參與集體的知識建構,并實現(xiàn)個人政治認同的持續(xù)性發(fā)展。其次,生成性教育理念塑造了政治認同教育的創(chuàng)造性特征,為政治認同教育提供了“人人平等”的交流平臺,促使學生在這種輕松、平等的學習環(huán)境下充分地參與政治認同的交流,激發(fā)學生潛意識的政治認同。最后,生成性教育促成政治認同教育開放性特征,教師和學生既能夠在環(huán)境中比較容易地擺脫封閉教室的限制,接觸外面的世界,也能夠從思想上擺脫壓抑的教育,以更廣闊的眼光了解政治。
具身認知的第二個核心概念就是情境性,情境是對生活與實踐模擬,創(chuàng)設符合學生特性的情境是情境教學的初衷和出發(fā)點,其闡述了身體與情境二者一體化的狀態(tài),認知過程中的身體與情境時刻相聯(lián)系[14]。這里所指的情境不僅僅包括生活中的物質環(huán)境,也包括大腦、身體與環(huán)境互動創(chuàng)建的情境。政治認同教育給學習者創(chuàng)設接近真實的模擬世界,使學生在模擬世界中進行大腦、身體與環(huán)境的互動,激發(fā)其“真情”、獲得其“認同”。受身心二分法觀念影響,意識形態(tài)的課堂忽視了知識與身體和情境是一體的、動態(tài)的特征,多以講授法為主,導致學生的身體被束縛、思維被固化,身體與思維處于空洞的狀態(tài),并且認知與身體處于分離的模式,學生只有聽覺和視覺系統(tǒng)在教學中發(fā)生作用,觸覺、動覺等處于無知覺狀態(tài)。面對政治認同教育,教育者僅依靠講解是無法觸動學生內心深處的政治認同的,并會在不同程度上引起學生的厭煩。烏申斯基說:“一般說來,兒童是依靠形式、顏色、聲音和感覺來進行思維的?!盵15]因此,政治認同教育應利用學生的感知性特征為學生創(chuàng)設動態(tài)的教學情境,使學生緊跟課堂節(jié)奏,融情入境,促發(fā)學生的多維感官同時發(fā)生作用,引發(fā)學生的政治認同。
具身認知的第三個核心概念就是具身性。約翰遜(Mark Johnsen)認為大部分經典認識論以知識為中心,并把思維看作一個純粹的和抽象的概念,這種觀點把思維與身體實踐放在對立面[16]。具身性提出認知是在身體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人的精神和身體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個形成于身體的精神,并且精神最終能夠通達各種事物的真理,是因為身體參與了各種事物。身體與精神二者相互依賴,相互作用,不可分割。杜威說:“教育為實現(xiàn)其目的,必須從經驗,即始終是個人實際的生活經驗出發(fā)”[17],經驗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橋梁,沒有經驗的認知如空中樓閣,學生的身心是一體化的,在身體力行的基礎上才能獲得認知的發(fā)生。身體不是機械的教學記憶、重復訓練的工具,其在政治認同教育過程中具有三個作用。其一,身體參與使政治認同教育更為完整,身體參與過的教育才能達成知行合一的教育。其二,身體在政治認同教育中具有本體性作用,身體參與是學生理解的基礎,使學生能夠迸發(fā)出自身的思維認知。其三,身體是有意義教學發(fā)生的場域,基于身體參與促使學生的政治認同從實踐與認知等角度全面發(fā)展。因此,單純的書面理論知識難以喚起學生心中的政治認同,教育者需要通過學生的實踐呼喚學生身體在政治認同中的自由與回歸,使學生的身體與環(huán)境產生互動,自動將自身的身體地位從“被動”變?yōu)椤爸鲃印?,將自身的身份由“客體”轉向“主體”。
政治認同教育是小學生德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政治認同對于小學生而言具有抽象性,如何讓學生真正產生政治認同是值得探討的問題。教育作為影響學生認知形成的主要渠道,理應符合學生的發(fā)展特征,建構有趣的課堂,創(chuàng)設動態(tài)的情境。
小學生具有能動性。能動性是人的主體性最重要的內涵和最鮮明的表現(xiàn),是人們能動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18]學生的能動性強調學生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構建知識,兒童可以在和諧的教學氛圍中通過他人的影響主動獲取相應的知識,內化建構自身的知識體系。在19世紀的西方,兒童被認為是消極、被動的,直至19世紀80年代新范式推翻了原有的觀點,提出學生是具有能動性、能夠積極主動構建其認知的主體。具身認知視域下,政治認同教育將不再局限于單純的語言交流,而是強調線上與線下、環(huán)境與個人、靜態(tài)與動態(tài)相結合的多種形式教育資源的統(tǒng)籌。資源是具身認知過程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這里的資源不僅包括顯性資源也包括隱形資源,顯性資源涵蓋政治認同教育環(huán)境、政治認同教育設備等,隱形資源包含師生、生生之間的關系等??傮w而言,教育者應從顯性與隱形兩方面實現(xiàn)主體之間的互動,達到政治認同教育的目標。第一,實現(xiàn)學生與環(huán)境的互動。環(huán)境是政治認同教育過程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遵循學生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的教育環(huán)境才能實現(xiàn)學生與環(huán)境的互動。具體的環(huán)境集中體現(xiàn)在教學場景的布置、教學資源的重組、教學策略的調整、學習方式的選擇等。例如,在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我們的國家機構”時,教師可以把以往的講授法轉化為討論法、自主學習法、探究法等動態(tài)教學方法,探討我們的國家機構都有哪些、其有哪些權力等等,再結合身邊已有的教學設備多角度了解國家機構,學生利用教育者提供的環(huán)境并與其發(fā)生互動,自發(fā)產生政治認同。第二,激發(fā)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競爭與合作。政治認同教育中,通過競爭與合作,學生會在群體的影響下形成自己篩選、總結、建構的政治認同,教育者可以利用這種現(xiàn)象讓學生之間產生聯(lián)動。如組織全體學生圍繞一個政治主題進行辯論,讓學生在辯論中發(fā)揮能動性,分清對與錯,實現(xiàn)相互監(jiān)督、相互學習,產生政治認同。需要注意的是,辯論的主題要具有時代性、經典性、可擴展性,這樣才能引發(fā)學生正面的、積極的政治認同情感。無效的辯題不僅難以引起學生的政治認同,反而會使學生產生矛盾。第三,促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教學相長。鏡像神經元能夠使人們在觀察自己或他人行為時在腦中自動完成編碼,即在類似的情境下做出相似的行動。小學階段的學生具有向師性,他們在跨進學校的那一刻起就產生了新的角色期待和角色心理,不自覺地希望從教師的身上獲得知識與能力以彌補自身的不足。他們會與教師發(fā)生互動,無意識地學習教師的言行舉止?;诖耍處煈趯W生面前樹立和藹的形象,使學生感受到教師的平易近人,進而用積極的情緒感化學生,同時,在學習者的表現(xiàn)和回應中不斷反思和提高自身政治素養(yǎng)??傊處熢谡n堂中可以發(fā)揮學生的能動性,以學生為主體,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提出相關問題,與學生平等交流,營造和諧師生關系,在互動中讓小學生的政治認同得到培育和升華。
小學生具有感知性。所謂感知性就是指在實施教學活動過程中,學生可以利用身體、大腦感知其政治認同內容。因此,政治認同教育應當為學生創(chuàng)設能夠參與的政治認同情境,其中的政治情境包含政治情和政治境,它賦予政治認知以情和境,使政治認知變得具體、形象和生動,在無形中引導學生積極學習,學生在舒適、祥和、民主的氛圍中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體意識,積極參加活動,提升學習熱情。小學階段政治認同學習情境可以分為課堂教學情境、校園活動情境與校外教育情境。教師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設具體的課堂情境,但由于課堂教學情境中時間與空間等客觀因素的限制,可以利用現(xiàn)代化的教學工具與設備構建虛實結合的教育情境,如運用音頻、PPT、視頻、AR、VR等新一代模擬技術引領學生“透析”“熱議”政治話題,在此過程中,新一代模擬技術利用其沉浸性、交互性、想象性等特征為學生構建具身學習環(huán)境,學習者通過與具身學習環(huán)境中的人或物的交互,實現(xiàn)與環(huán)境的互動,刺激感官,體驗外界[19],在情境中感知生動的政治氛圍,最終形成有活力的課堂,產生政治認同。校園活動情境中,學校秉持基于學生“身體主體”地位,以學生的身體構造、生理狀態(tài)、感覺運動系統(tǒng)為前提的原則,利用物質情境與文化情境對學生展開潛移默化的教育影響。如可以張貼贊揚中國共產黨的標語、擺設英雄人物雕塑、布置紅色文化櫥窗,也可以組織關于政治認同的競賽游戲、講座等活動,創(chuàng)設能充分發(fā)揮學生感知性的政治教育情境,使校園文化與政治認同教育有機融合,讓政治認同如春筍般在校園中發(fā)芽。校外教育中,可以“身體間性”的方式為學生建立與同伴、教師、政治環(huán)境等全息式的知覺關系,構建真實的、自由的、實踐的政治認同教育情境,促使其全身心投入與沉浸,以真實的體驗深化政治認知,以互動合作增強政治情感,以創(chuàng)造性的成果生成政治態(tài)度。如帶領學生參觀博物館等,讓學生在活動情境中感知先烈的紅色精神并且發(fā)揚光大。
小學生具有實踐性。小學生處于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但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通過身體的踐行能夠更好地深化腦部的認知。核心素養(yǎng)是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xiàn),是學生通過課程學習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1]5目前,小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亟需提升,政治認同教育是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必經之路。《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對課程目標的解讀提醒教育者不僅應從認知層面培養(yǎng)學生政治認同,更應從實踐層面培養(yǎng)學生的政治認同,將學生理論知識與直接經驗相結合,將學生的生活世界與科學世界相融通,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1.家庭層面小學生仰仗家長的權威,渴望得到家長的表揚與認可,會將家長的喜好作為自己的偏好取向。因此,作為學生的啟蒙教師,家長要通過與孩子共同參加的實踐活動表揚學生,令學生在生活中感受到在當今的美好社會離不開黨的領導、離不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道路與方向的優(yōu)越性,厚植學生的政治認同情感。
2.學校層面政治認同作為學生基本的核心素養(yǎng),學校應從不同的實踐角度對學生加以政治認同教育。其不僅應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有所體現(xiàn),同時也應貫穿于語文、數(shù)學、英語等課程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到農村,感受黨領導下的鄉(xiāng)村振興、扶貧攻堅帶來的巨大變化,切身體驗在黨和國家?guī)ьI下人民的幸福生活,以此鞏固政治認同。學校黨組織應積極引導學生參與校園實踐活動,唱響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旋律,讓學生感受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
3.社會層面社會對學生的政治認同教育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各群體、各部門都應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采取相應措施。各級政府要用實際行動為小學生樹立榜樣,讓學生在其生活的環(huán)境中感受當前優(yōu)越的政治制度、道路、國情等。相關德育部門可以不定期舉行主題活動,如在國慶節(jié)、建軍節(jié)、建黨節(jié)等節(jié)日里舉辦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多維度激發(fā)學生的共鳴,啟發(fā)學生對紅色的文化認同。相關企業(yè)要多為學生搭建踐行政治認同的平臺,如捐建政治實踐基地等。
總之,政治認同教育應該貫通于大、中、小學的各個階段。小學階段的教育作為教育的起始階段應立足于學生的特性,從多方面運用貼合學生實際的方法指引學生政治理論與實踐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