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雯
教材中,愛國主題的優(yōu)秀古詩詞眾多。如何引導學生感受古詩詞的魅力,獲得審美體驗,領會作者的愛國情懷呢?開展項目化學習是有效途徑。本項目實踐中,筆者結合《春望》《相見歡·金陵城上西樓》,創(chuàng)設了“古詩詞藝術展覽”任務情境,設計了以下四項子任務,引導學生賞析佳句,并利用想象和聯(lián)想將古詩詞的場景還原出來。
任務一:配樂朗讀
學生先查閱相關資料,了解古詩詞創(chuàng)作背景,通過梳理背景知識,結合作品內容,初步判斷詩詞的情感基調,再選擇合適的背景音樂。筆者提示學生,可以根據傷感、哀婉、激昂、雄壯等詩詞風格選取伴奏樂曲。經過提示,不少學生結合詩歌情感選取了合適的背景音樂,如朗誦《春望》時選擇的背景音樂是悲憤、哀傷的古箏曲《臨安遺恨》,朗誦《相見歡·金陵城上西樓》時選擇的背景音樂是傷感而深情的同名歌曲《相見歡·金陵城上西樓》。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自選背景音樂,用平仄、重音、節(jié)奏、語氣、語調等凸顯詩歌感情。
任務二:賞析小短文
筆者先講解《春望》中國泰民安的理想與離亂現實的矛盾,引導學生舉一反三,嘗試分析《相見歡·金陵城上西樓》。學生發(fā)現《相見歡·金陵城上西樓》中理想與現實的矛盾是恢復中原和亡國之痛。隨后,筆者引導學生用形象化的語言描述古詩詞畫面,描繪古詩詞大意。小組代表分析如下:“中原亂”概括了靖康二年北宋首都東京(現在為開封)淪陷,徽宗、欽宗二帝被俘,長江以北的廣大地區(qū)慘遭兵亂的歷史內容;“簪纓散”寫出了當時統(tǒng)治階級中的上層人物在國難當頭的時刻,只顧自己逃亡的情景;“幾時休”三字飽含衷心的期望,表達了當時廣大人民期待早日收復失地的心聲;“試倩悲風吹淚,過揚州”中的“悲風”,是詞人的主觀感受,因為主觀心情悲傷,感到風也是悲傷的。筆者乘機引導:揚州是抗金的重鎮(zhèn),詞人要請悲風吹淚到揚州去,表現了對前線戰(zhàn)事的關切,以及深沉懷念的情思和緬懷國土的意念。
任務三:撰寫解說詞
筆者先讓學生構思如何呈現將要復原的詩句,口頭描述本場展覽的設計要素(創(chuàng)意、形式、背景音樂等)。接著,筆者讓學生為這場展覽撰寫一段解說詞——想象自己是一名導游,正在帶領大家參觀此展覽。為了降低難度,筆者為學生提供了《雨霖鈴》的解說詞:“游客朋友們,現在展示在您面前的是《雨霖鈴》的詞意。柳永離京赴任時,他的知己為他送別。二人難舍難分,縱有千言萬語也說不出口了,只能緊握雙手,淚眼相對。這一形象的刻畫,看似簡單,實則是‘此時無聲勝有聲,是‘相對無言,惟有淚千行?!庇辛朔独Ъ埽幻麑W生結合自己的思考,寫出了如下解說詞:“‘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詩人借家書表達了對親人的眷戀之情?;叵胍幌?,戰(zhàn)爭已經持續(xù)了三個月,‘我也在長安囚居了很長一段時間,現在的一封家書簡直能抵千金、抵萬金?!业募胰嗽诶戎葸^得怎么樣,能吃得飽嗎?真是既想收到家書又怕收到家書,想收到家人安定的好消息,卻又怕收到噩耗。‘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面對淪陷的山河,一位滿頭白發(fā)的老人因焦慮憂愁不停地撓頭嘆息,難以排遣的憂愁以及對親人的思念讓老人長長的頭發(fā)紛紛脫落,現在已稀疏得無法插簪了。‘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感時傷懷,思念家人,面對春意盎然、鳥語花香的春景,詩人靜靜地站在花前,落下串串淚珠。《春望》中詩人借‘白頭‘簪‘花‘鳥等意象,抒發(fā)憂國之愁?!?/p>
此環(huán)節(jié),筆者引導學生代入自己參觀展覽或旅游景點的經歷,將自己想象成小導游,通過小組合作探究,明確所要展出的景物或人物,使觀展者能從解說詞中體會作者的情感。這個過程強化了學生對核心知識(情景關系)的理解,鍛煉了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寫作能力等。
任務四:展覽呈現
學生先小組討論用什么形式呈現本場展覽,如PPT、微電影、視頻、表演等,再分工合作,由小組成員分頭查閱《春望》《相見歡·金陵城上西樓》的相關資料,并通過小組交流深入理解它們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在準確把握作品的語言風格和情感基調后,學生自行討論決定背景音樂的選取,之后組內兩人負責撰寫文本,另外兩人根據文本制作電影、視頻或者進行表演。最后,全班分組呈現所設計的展覽內容。其中一組學生創(chuàng)作了《唐宋悲歌》,并以杜甫和朱敦儒的角色演繹詩歌,其具體內容如下。
我站在秋風瑟瑟的金陵城門上,回望。
我站在春風料峭的長安古道邊,四望。
望不見笑插梅花時醉了的洛陽。
望不見萬家燈火明媚的盛唐。
眼前只有萬里長江流入夕陽盡頭的黑暗。
眼前只有一片荒蕪瘋長在斷壁殘垣。
我站在西風浩蕩的長江邊,側耳。
我站在鐵蹄踏過的瓦礫上,側耳。
聽不見五陵縱馬時中原千里麥浪的濤聲。
聽不見九重城闕千秋節(jié)上美人歌舞的絲竹。
耳中只有秋風的嘆息。
耳中只有離人的嗚咽。
我是誰?我曾是那片大好河山里給雨支風的快樂游子。
我是誰?我至今仍是行走在烽煙戰(zhàn)火里看遍疾苦聽盡悲歌的旅人。
我站在晚宋,聽得見你說“萬里悲秋常作客”。
我站在亂唐,聽得見你唱“西風北客兩飄零”。
何時,執(zhí)筆為刀斬胡虜。愿此時,長風萬里,蕩盡征塵。
小組展演的過程鍛煉了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溝通交流能力,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作者單位:武漢市卓刀泉中學)
責任編輯? 孫愛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