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清滿
文化自信是文化創(chuàng)新的前提,是文化傳承的基礎,更是實現(xiàn)文化自強的關鍵途徑。從某種角度來講,文化自信與民族和國家未來發(fā)展有直接關系,同時也是中華民族興盛繁榮和實現(xiàn)偉大復興夢的一個重要途徑。鑒于此,立德樹人背景下如何培養(yǎng)初中生群體文化自信成為重要的教育目標之一。而地理課程中所涉及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眾多,并且該課程中包含很多祖國的大好河山、經濟、文化等知識,將該類知識視為培養(yǎng)學生文化自信的主要素材,對地理教學發(fā)揮和實現(xiàn)核心素養(yǎng)培育目標有著極大幫助。
初中地理主要由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兩部分構成,而文化地理則屬于人文地理分支,其帶有極強的“人文性”特征。首先,文化地理內容是中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所謂的中華文化包括革命文化、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以及先進文化等,而從課程角度來講,初中地理教材中包括不同地區(qū)民俗文化、建筑文化以及飲食文化等民族傳統(tǒng)文化;同時也包括各地域經濟、科技等先進文化。由此可知,地理教學內容中涵蓋的文化內容眾多,所以其屬于文化傳播的有效載體。其次,初中文化地理對引導初中生樹立文化自信有著較強促進作用,文化自知是形成文化自覺和文化認同的基礎,也是將其內化為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礎,而地理教學活動的開展則是初中生群體獲取和理解文化知識最為方便、快捷的方式之一。此外,初中階段是學生“三觀”建立的關鍵期,此時其思想觀念極易被外部環(huán)境所影響;與此同時,該階段也是其文化自信形成的關鍵期,基于該特征,教師應將地理課程中所蘊含的文化內容通過多樣化教學活動傳遞給學生,引領其正確理解民族文化,并由此樹立文化自信和提高民族認同感。[1]
通過對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下稱“教材”)展開分析可發(fā)現(xiàn),該教材中所涉及的先進文化和傳統(tǒng)文化眾多,而傳統(tǒng)文化中又包含生計文化。但教學實踐中部分教師在授課環(huán)節(jié)并未對文化資源深度挖掘,以至于地理課堂上文化教學內容的呈現(xiàn)較為狹窄和片面。從學生角度分析,大部分初中生都有十分廣泛的興趣愛好,尤其是針對民族文化會有強烈的探究興趣,甚至有一些學生提出希望通過地理課程來獲取更多未曾了解過的文化知識,由此可見初中生對文化知識學習的需求較大。而不少教師在講解地理知識時常會忽略學生群體這一需求,以至于其未能做到深度理解地理知識和挖掘文化教學資源。[2]
初中文化地理知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所以借助初中文化地理培養(yǎng)學生文化自信應重視營造課堂教學中的文化氣息。但過往的部分地理課堂教學過于注重教學任務與進度,對文化氛圍營造有所忽視。因此,教師應明確文化氛圍營造是輔助初中生理解文化內涵與本質的關鍵,故而要做到在相關教學活動中創(chuàng)設良好的文化氛圍,現(xiàn)實中很多教師并未做到這一點,而這也直接影響文化地理教學對文化自信作用的發(fā)揮。
通過對初中生展開調查發(fā)現(xiàn),絕大部分學生都能通過地理學習獲取文化知識,也有部分學生能夠對文化地理教學中所涉及的文化內涵與本質形成真正理解,但能夠圍繞文化現(xiàn)象與文化問題進行深度思考的學生卻十分有限,因此,初中文化地理教學過程中欠缺引領學生深度思考。對文化本質與內涵的深刻思考是初中生形成文化自覺與自信的重要過程,反之若未能做到對文化地理中所蘊含的文化進行分析,則不利于學生主體強化文化自信和民族認同。
課堂是初中生獲取文化知識的主要陣地,而教學資源則是學生形成文化自信和堅定民族信仰的重要媒介。為提高初中文化地理教學的有效性,教師應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度分析,并有針對性地挖掘和開發(fā)文化資源。在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可從鄉(xiāng)土文化資源入手,因為中國領土廣闊,并且不同地區(qū)的自然環(huán)境也有明顯差異,各地區(qū)的文化習俗、鄉(xiāng)土人情都有所不同,而這些資源皆可成為文化地理教學的重要案例和素材。此外,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指出初中地理教學應注重聯(lián)系生活實際,更要在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引領初中生了解地理知識的實用性。從教學角度來講,學生接觸更多鄉(xiāng)土文化熏陶,也能進一步幫助其奠定關聯(lián)文化知識學習的情感基礎,從而調動其學習主動性。[3]例如,在講解湘教版地理教材七年級上冊《世界的聚落》一課時,教師可對“重慶傳統(tǒng)民居——吊腳樓”這一鄉(xiāng)土資源進行開發(fā)利用:首先,地理教師需要深入閱讀“巴渝民居”和“重慶聚落歷史變遷”等資料內容,并從中篩選出適合地理教學的“吊腳樓”文化資源;其次,可在網絡上搜集現(xiàn)存吊腳樓的圖片或視頻資料,從而確保教學內容的文化性元素的準確性,同時教師還需要結合所挖掘的文化資源設置相關課堂活動;最后,面向學生著重講解“吊腳樓”文化知識,幫助其增加對重慶地區(qū)文化的了解,拓展其地理知識視野。
文化教學氛圍的全面營造能夠激發(fā)初中生的情感共鳴,幫助其在文化自知基礎上更深層地理解民族文化。具體來講,教師可借助音視頻、圖片等資源來營造教學氛圍,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仍以《世界的聚落》一課為例,地理課堂上的文化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可為學生播放與“吊腳樓”相關的視頻內容,如“吊腳樓”的外部特征或是建筑圖紙等,通過該方式引發(fā)學生對“吊腳樓”的探究和學習興趣,隨后引導其深入思考該地域文化所體現(xiàn)的內涵與本質,從而加深其文化自信。
對比教學法主要有實驗對比、異同對比和概念對比幾種形式,而在文化自信導向下開展初中文化地理教學,教師可巧妙應用文化異同對比這一教學方法,從而引領學生對文化進行深入思考和辨析。例如,在講解湘教版地理教材七年級下冊《認識國家》章節(jié)中的“日本”部分時,教師即可針對中國、日本的服飾、文字、建筑、飲食和藝術等諸多方面實施異同對比教學,這樣能夠引導初中生對兩國文化間的聯(lián)系展開思考,同時也能讓其學會正確理解文化異同,更清楚地了解日本文化形成過程中中國文化所發(fā)揮的重要影響,使其能夠在對比分析中進一步了解中國建筑、飲食以及漢字文化的優(yōu)勢和價值,加強其文化自覺。
綜上所述,文化自信導向下有針對性地開展初中文化地理教學,對于強化初中生民族自信和民族文化認同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因此,教師應通過開發(fā)文化地理教育資源、營造文化教學氛圍和應用文化對比教學等多種方式,引領初中生更深入了解和認知中華文化,從而提升愛國主義情懷以及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