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奕
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主要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品質和人格素養(yǎng),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當認識到知識水平、思維認知和價值觀念之間的區(qū)別,理解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的特殊性,通過融入生活化教學內容,強化學生從自身價值觀角度出發(fā),形成對于學科知識的判斷,從而發(fā)揮道德與法治在全面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
目前在初中階段的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并沒有擺脫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的認知思維,更多地強調學生的應試成績,強調學生對教材中的相關概念的記憶,忽視了道德與法治和學生的學習、生活、行為塑造之間存在的關聯(lián),未能將學生的心智成熟、道德品質提升作為教學目標。在以往的教學觀察中不難發(fā)現(xiàn),有一些道德與法治學習情況較好、考試成績較為理想的學生,在生活當中卻存在不遵守公德、欺凌同學、沒有禮貌等問題,知與行之間無法做到統(tǒng)一,這正是應試教育觀念所帶來的負面影響。[1]教師將教學重點、培養(yǎng)目標錯誤定位,導致學生更愿意追求理想的考試成績,而不注重對自身品行的約束和管理,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價值自然難以彰顯。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目的,就是希望借助有效的教育手段,塑造學生的道德品質、規(guī)范學生的日常行為,幫助學生建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因此,教師需要革新自身的教學觀念,重新認識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目標。
道德與法治并不是理論的空中樓閣,中小學階段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之間緊密相關,教材當中的道德與法治展現(xiàn)了大量的生活案例,通過生活中常見的事件、事例來教育學生。因此在開展課堂教學時,教師應當不斷融入生活化的內容、素材,增強學生對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正確價值觀的真實體驗,最終促進學生樹立獨立、健全、高尚的人格。例如,在“友誼的天空”單元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演講的方式,介紹自己生活當中曾經經歷過的令自己感動的朋友間的友誼,同時嘗試引導學生就自己的理解,對友誼是什么、友誼有怎樣的作用進行表述。[2]同時,教師可以通過播放社會新聞等視頻課件,展示錯誤的友情觀念,利用互動提問的方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友情認知,強化他們對于友誼的正確理解,避免走向彎路。
對于部分初中學生來說,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內容與自身的生活存在一定距離,學生常常抱有“事不關己”的心態(tài),認為道德與法治的學習并不能對自己的生活起到幫助。以往的教學中,教師照本宣科,沒有從學生實際生活出發(fā),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生活意義進行表現(xiàn),因此學生很難以課程中的道德素養(yǎng)作為標桿,進行自我要求和自我約束。為了提高道德與法治課程的人格塑造作用,教師可以營造更為逼真的生活情境,引導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代入到情境中,結合自身的習慣或者學習的知識,對如何做出選擇進行判斷。在較為復雜的情境中,學生會因為不同價值觀的交鋒而產生疑惑,但隨著對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的逐漸深入,學生能夠逐漸厘清對價值觀的錯誤認知,體驗到正確價值觀對于自己內心、未來發(fā)展所帶來的積極影響,從而建立起對正確價值觀、自我約束、自主管理等優(yōu)秀道德品質的信心。例如在“權利與義務”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模擬法庭的情境,組織學生通過扮演法官的方式,來對生活當中的放棄義務、亂用權力等行為進行“法庭審判”。學生在學習了道德與法治課程后,便會以正確的視角對問題進行分析,最終形成維護權力、保護公平、構建和諧社會的價值觀念。
初中階段的學生已經逐漸形成了富有個性的觀念和意識,產生了自己對于事物的獨立判斷。教師在開展道德與法治教育時,應當通過融入生活當中的經驗,來幫助學生判斷、分析自己的理解與認知,糾正錯誤的觀念,形成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初中學生容易受到外部環(huán)境影響,產生諸如消費主義、享樂主義、攀比等錯誤的價值觀念,教師應當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fā),結合生活經驗和人生教訓,幫助學生理解科學的精神、養(yǎng)成健康的生活態(tài)度。例如,教師在進行“在集體中成長”單元教學時,可以從生活中較為常見的集體生活出發(fā),結合集體生活的一般經驗,幫助學生理解個體在集體當中應當做到彼此尊重、相互理解,認識到個人與集體之間的關系。[3]唯有如此,學生才能更好地認識到集體分工和集體榮譽,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同時,教師還應當以家庭、學校為主要場景和案例,進行案例對比教學,幫助學生理解學校中的集體生活與家庭生活的區(qū)別,塑造學生班級集體意識。
生活化道德與法治教學,離不開生活案例。一些教師缺少對于案例選擇的思考,導致案例內容與學生真實生活體驗相距較遠,無法發(fā)揮生活化教學的優(yōu)勢。在生活案例的選擇中,教師應當樹立學生主體意識,通過深入學生生活,與學生進行積極主動的交流,來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找尋到學生擁有的生活熱情,使生活案例更能吸引學生的探究興趣,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一方面,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教學中應與時俱進地更新理念,認識到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行”比“知”更重要,理解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創(chuàng)新生活化教學的意義所在。另一方面,教師還要能夠充分認識到學生學習成長過程所展現(xiàn)出的階段性,以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成長變化特征為出發(fā)點,減少教學中說教內容,能夠站在學生角度,以學生更能接受的平等溝通來開展教學,避免學生產生叛逆情緒。[4]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評價應該進行方式與方法創(chuàng)新。初中學生內心敏感、心理發(fā)育不成熟、希望得到認同。在評價方面,教師應當積極兼顧形成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盡可能地發(fā)現(xiàn)學生在成長過程中表現(xiàn)出的諸多閃光點。通過發(fā)展性評價,使學生感受到教師、同伴的認可和關注,更加積極主動、快樂地投入到學習生活當中。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應當幫助學生明確道德品質塑造的主要目標、途徑,通過教學實踐,學生不僅要掌握理論知識,更要將價值觀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教師要結合初中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成長特點,引入生活化教學手段,將真實的生活情境引入課堂,提高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育人實效性,幫助學生成為身心健康、全面發(fā)展的時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