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徐州市邳州市開發(fā)區(qū)中心小學(221300)毛伶俐
STEAM教育理念將科學、技術、工程、藝術、數學等學科融合到一起,形成關聯(lián)性教育體系,帶有跨學科屬性,為學科教學提供了信息技術支持。在小學美術學科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引入STEAM教育理念,符合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基本要求,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美術與科學、數學、技術等學科融合時,教師要精選教學內容,利用多種教輔手段,給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實踐機會,以滿足學生綜合能力發(fā)展的需求。
美術與科學融合時,要從生活科學和科學實驗等角度進行思考,引導學生自然進入學習環(huán)節(jié),在美術創(chuàng)作實踐中形成學科核心素養(yǎng)。
在生活中,科學知識的運用隨處可見,許多事件、現(xiàn)象等都屬于可以利用的教學契機。教師需要有融合意識,將美術學習與生活科學融合,帶給學生更自然的學習體驗。教師從美術視角來展示生活科學內容,不僅能夠讓學生學到豐富的科學知識,還能夠在生活對接中培養(yǎng)學生的美術學科素養(yǎng)。美術學科與科學學科的多點對接,能夠展現(xiàn)美術之美,也能夠讓學生發(fā)現(xiàn)科技應用之美,這應是一種自然的結合。
如教學浙美版教材三年級下冊《臺燈造型設計》一課時,教師先讓學生對家里的臺燈進行描述:“大多數家庭都有臺燈,其形狀各異、特點突出,你能夠描述一下自己家的臺燈嗎?如果從美術角度來看,你家臺燈具有什么樣的特點?”學生對這個內容比較熟悉,都積極響應。在介紹過程中,教師要求學生利用更直觀的形式進行展示。學生開始創(chuàng)作簡筆畫,將自己家的臺燈用簡單的畫面展示出來。為激發(fā)學生的美術創(chuàng)作熱情,教師要求學生展開深入思考,設計一款有創(chuàng)意的臺燈,可以利用多種形式進行呈現(xiàn)。學生接受這個任務后開始深入思考,通過小組合作,呈現(xiàn)出自己認為最獨特的臺燈外形。
在這個教學案例中,教師先從學生的生活認知基礎展開教學,引導學生介紹自己家里的臺燈的特點,然后布置設計任務,這些設計都屬于美術學科和生活對接的范疇。學生都有一定的生活經歷,為學科學習奠定了基礎。教師適時展開教學組織,確保了美術學習活動的順利展開。
在小學美術學科教學中,教師組織一些寫生創(chuàng)作活動,可以給學生帶來鮮活且立體的學習體驗,如果能夠結合科學學科的實踐性內容組織美術觀察寫生活動,其助學效果會更強??茖W實驗呈現(xiàn)多變性,而美術創(chuàng)作呼喚靈動性,二者之間有許多關聯(lián)點,教師有意識地展開融合設計和組織,勢必能讓學生在實踐體驗中形成美術學科綜合能力。
如教學浙美版教材三年級下冊《巧折巧剪》一課時,教師先拿出一些剪紙作品,要求學生細致觀察,說說這些剪紙作品有什么特點,再研究其操作方法。學生拿出一些白紙,開始模仿操作,自主研究白紙的折疊、剪裁等操作方法。教師巡視指導,對學生操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糾正。在反復多次實踐操作之后,學生逐漸找到剪紙要領,創(chuàng)作出一些剪紙作品。在課堂展示環(huán)節(jié),教師鼓勵學生展開互動評價,在反復對比分析中總結歸納出剪紙的特點和操作要領,為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
在這個教學案例中,教師將美術創(chuàng)作和實踐操作相融合,引導學生通過多次實驗性操作逐漸形成美術創(chuàng)作能力。
美術與數學圖形、數學操作有密切關聯(lián),教師將兩者進行融合,引導學生自然進入美術學習環(huán)節(jié),能夠提升學科教學品質。
數學學科中包含豐富的圖形資源,如果從美術角度展開解讀和鑒賞,可以給學生帶來更多的美術設計啟迪。教師要對學生的數學認知基礎有一定了解,以便進行針對性的任務設計,使學生在對數學圖形的觀察分析中建立美術認知。數學圖形眾多,其美術元素極為豐富,而學生的直觀思維比較發(fā)達,教師從美術角度展開引導,可以收到更好的教學成效。
如教學浙美版教材三年級下冊《圖形的聯(lián)想》一課時,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一組建筑圖形,要求學生從數學角度展開聯(lián)想:“這些建筑都有一定的形狀特點,如果從數學圖形的角度展開聯(lián)想,你會做出怎樣的判斷?”學生先觀察圖片,然后從正方形、長方形、圓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等方面展開聯(lián)想和判斷。教師鼓勵學生再從美術角度進行聯(lián)想,可以根據圖形特點,說說這些圖形和生活中比較常見的東西有什么相同點。學生的思維不斷拓展,有的說像大白鵝,有的說像孔雀開屏,有的說像展翅的白鴿。教師對學生的美術聯(lián)想情況進行評價,并鼓勵學生利用繪畫形式將這些建筑畫出來。
數學學科不僅有許多圖形內容,還有一些數學操作方面的活動。如果能夠將美術學習與數學操作相融合,就能夠給學生帶來更多的學習體驗。美術學科包含一些制作內容,與數學中的操作活動有很多相似點。學生對美術制作任務比較感興趣,教師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在美術教學中有意識地進行學科融合設計,可以給學生帶來更多的學習啟迪。
美術制作和數學操作之間沒有嚴格界限,教師在具體設計和組織時需要有融合意識,讓學生在融合性學習中形成學科核心素養(yǎng)。如教學浙美版教材三年級下冊《綠色家園》一課時,教師拿出一張綠色的紙:“這是一張綠色的紙,如何將它變成一棵樹呢?”學生開始熱議,有的主張折疊,有的主張剪裁。教師讓學生自行準備一張紙,開始自己的美術創(chuàng)作。學生接受任務后,利用自己最擅長的方式展開操作。教師深入到課堂之中,對學生的美術操作情況進行觀察,并與學生進行交流,師生就制作方法展開討論。在課堂展示環(huán)節(jié),學生都能夠對自己的操作進行個性化解讀,課堂學習進入良性互動階段。
上述教學中,教師要求學生從美術角度展開創(chuàng)意制作,而在具體執(zhí)行階段,學生大多會運用數學學科知識和方法解決操作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這無疑是最為自然的學科融合。
美術與技術融合時,教師要注意做好學情調查,有針對性地提出美術制作任務,結合技術的應用來培養(yǎng)學生的美術學科素養(yǎng)。
美術學科中有不少制作方面的內容,而技術學科中也包含諸多制作活動。如手工制作、雕塑、手工編織、刻畫等,這些內容既屬于美術學科范疇,也屬于技術學科范疇,有很強的融合性特點。在美術教學中,教師可以對制作方面的內容進行融合處理,幫助學生在具體實踐中建立學科綜合能力。技術屬于綜合類學科,其內容包羅萬象,當然也會涉及美術學科知識。因此,美術教師要有觀照意識,利用多學科融合的契機,提升學科教學水平。
如教學浙美版教材三年級下冊《我們愛勞動》一課時,教師先利用多媒體播放歌曲《夯歌》,要求學生仔細聆聽,再對歌曲中的勞動者進行討論:“歌曲中的人物在做什么工作?這些工作有什么特點?”由于學生對打夯這項工作比較陌生,于是,教師先借助多媒體展示一些圖片和視頻信息,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然后根據實踐條件,讓學生通過泥塑、雕刻等途徑,自行設計制作一件美術作品,準備參與班級展示活動。學生對制作類美術活動十分感興趣,積極展開互動交流,對制作材料的選擇、制作程序的設計、制作方法的運用等問題展開討論,為美術制作任務的順利展開創(chuàng)造了良好條件。
美術制作任務與技術學科有許多的對接點,教師展開對應設計,學生積極響應,學科融合教學自然能達成好的效果。
技術學科涉及眾多工具的使用,而美術學科往往離不開一些技術工具的支持,如網絡媒體工具在美術學科教學中就有著豐富的應用。學生利用網絡搜集美術信息、制作電子繪畫、展開交流活動等,都可以促進學科學習進程。教師要做好教學設計,通過融合性學習活動和任務帶給學生全新的學習體驗,讓學生在主動操作的過程中形成美術素養(yǎng)。
媒體助學功能眾多,如教師借助網絡搜集美術信息,利用多媒體展示與美術學科相關的圖片和視頻,往往能夠給學生帶來更直觀的學習體驗,從而成功激發(fā)學生的美術學習熱情;學生借助網絡自主搜集相關內容,也可以形成美術學習契機。如教學浙美版教材三年級下冊《我家的廚房》一課時,教師先利用多媒體展示一組圖片,要求學生對不同年代家庭的廚房進行對比觀察,找到美術創(chuàng)作的契合點,然后選擇一個角度展開美術創(chuàng)作,用畫筆展現(xiàn)廚房的特點。學生開始研究圖片,通過互動交流,逐漸達成學習共識。為豐富學生的美術學習體驗,教師在課堂教學結束后,給學生留下生活化作業(yè)任務:“回家之后,利用手機去拍攝家里的廚房,并精選一兩張圖片,提交到班級交互平臺上?!睂W生聽說有拍照任務,欣然接受,思考著要尋找最好的角度來展示家里的廚房。
美術是藝術的組成部分,藝術的概念范疇很廣泛。美術欣賞與藝術欣賞的融合點眾多,教師在教學設計和組織時要有學科滲透意識,在思想滲透和情感滲透中幫助學生形成學科綜合素養(yǎng)。
美術欣賞不是單純地評價美術作品的特點,其內涵是極為豐富的,美術審美、構圖特點、色彩搭配、主題揭示、情感體現(xiàn)、文化表現(xiàn)等都屬于美術欣賞范疇。在美術教學中,教師需要對學情進行客觀評估,給學生提供藝術鑒賞方面的指導,讓學生結合藝術認知體驗展開美術鑒賞,以使學生的美術素養(yǎng)獲得有效發(fā)展。
學生對美術作品的理解還比較淺顯,教師要適時給予提示,給學生設定鑒賞路線,這樣可以給學生帶來更多的學習啟迪。如教學浙美版教材三年級下冊《小小建筑師》一課時,教師出示提前準備好的一些材料,讓學生分組展開搭建設計,利用這些材料設計并搭建出一座建筑。學生對搭建游戲比較熟悉,都能夠積極參與其中。教師跟進觀察,與學生進行對話交流,了解學生的設計意圖,從美術和藝術角度進行評估,給出一些建設性的意見。學生根據教師的指導進行設計調整,美術實踐操作順利展開。在展示評價環(huán)節(jié),教師鼓勵學生從審美角度進行自評和互評,給學生提供更多交流的機會。學生踴躍發(fā)言,對自己設計的美術作品展開個性化解讀。從學生的學習表現(xiàn)中可以看出,教師的指導是比較到位的,成功激發(fā)了學生的美學思維,在與藝術欣賞的多點融合中培養(yǎng)了學生的美術素養(yǎng)。
在平時的生活中就存在著美術欣賞,生活里有太多的畫面和色彩,這些美術元素已嵌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師引導學生對生活中的美術元素進行鑒賞,通過藝術欣賞帶給學生更多的學習觸動,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如對自然風景的欣賞,學生如果從美學角度進行思考,其感知體驗就是比較單一的,如果從藝術角度進行思考,學生就能夠開闊視野,形成系統(tǒng)性的美學認知。
學生對生活中的美術欣賞并無意識,如果教師能夠給予必要的提示,甚至布置一些生活化的欣賞任務,就能對學生形成一定的啟發(fā)。如教學浙美版教材三年級下冊《奇石》一課時,教師拿出一些奇形怪狀的石頭,讓學生進行觀察。學生大多只能從石頭的形狀上進行分析,不能給出太多的鑒賞意見。于是,教師進行引導:“這些石頭不僅形狀奇特,其色彩、質地、光澤度等也存在一些差異。請看《黃山奇石》這篇課文中石頭的照片,作者將石頭比喻成多種活的動物。據此,你們能夠發(fā)揮聯(lián)想對所看到的石頭進行比擬思考嗎?”學生根據教師的指導,先閱讀語文課本中的信息,再觀察教師提供的石頭,然后展開聯(lián)想思考。有的學生指著其中一塊石頭,說像胖乎乎的小豬;有的學生說另一塊石頭像小猴子;還有的學生找出一塊形狀特殊的石頭,說很像唐僧。學生的想象不再局限于美術這個范疇,而是逐漸延伸到了更廣闊的范圍,將自然現(xiàn)象與語文學科和藝術學科進行了連接。
美術與科學、數學、技術、藝術等學科的融合,體現(xiàn)了STEAM教育理念的基本精神,具有更為廣闊的實踐空間。教師要從教學實際出發(fā),利用多種教輔手段,積極推動美術學科教學的進程,使學生在跨學科學習實踐中獲得美術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