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玉梅
(福建省漳州市中醫(yī)院骨科,福建 漳州 363000)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中醫(yī)骨傷科臨床常見病,屬中醫(yī)學“腰痛”“痹證”等范疇。其主要的病理因素是由于腰椎間盤的纖維環(huán)、髓核等出現(xiàn)退行性變化,且受到外力影響,導致纖維環(huán)破裂,髓核突出,壓迫刺激相應脊神經(jīng)引起腰部酸痛、下肢麻木感及神經(jīng)放射性疼痛等癥狀[1]。由于本病急性期可影響患者學習工作及生活質量,所以尋求積極有效的護理方案及中醫(yī)診療以減緩患者的病痛。本文將80 例腰椎間盤突出癥病例納入研究,探討中醫(yī)特色護理對血瘀氣滯型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擇2020 年9 月—2021 年9 月就診于福建省漳州市中醫(yī)院骨科的80 例血瘀氣滯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采取隨機數(shù)字表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 例。對照組男性20 例,女性20 例;平均年齡(53.83± 4.32)歲;平均病程(2.45± 0.36)年。觀察組男性21 例,女性19 例;平均年齡(52.43±4.92)歲;平均病程(2.37± 0.45)年。2 組患者基礎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1)符合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西醫(yī)診斷標準[2]及血瘀氣滯證中醫(yī)辨證分型標準[3]。(2)年齡20~65歲。(3)自愿加入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1)患者有嚴重脊柱外傷、脊柱腫瘤、脊柱感染性疾病、中重度骨質疏松癥、嚴重脊神經(jīng)損傷等骨傷科疾病。(2)妊娠及哺乳期婦女。(3)有明顯出血傾向或凝血功能異常者。(4)患有嚴重心肺腦等內(nèi)科疾病及精神疾患無法配合者。(5)腰背部局部皮膚損傷或感染者。(6)正在使用其他可能影響結果的藥物或參加其他研究臨床項目者。
1.4 剔除標準(1)不可耐受或嚴重的不良反應。(2)患者病情進展,無法繼續(xù)本試驗。(3)患者無法配合或要求中止試驗。
1.5 護理方法
1.5.1 對照組 給予骨科常規(guī)護理,睡臥硬板床,包括健康宣教、用藥護理、心理護理等,并遵醫(yī)囑予消炎、解痙止痛、脫水、營養(yǎng)支持等治療。
1.5.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加上中醫(yī)特色護理。中醫(yī)特色護理主要包括:(1)辨證分期施護:本病血瘀氣滯型的患者分為急性發(fā)作期和緩解期。急性發(fā)作期時,注意保溫,靜臥硬板床,避免陰冷涼濕。緩解期可遵醫(yī)囑行腰椎牽引,功能康復指導。(2)辨證施膳:少食油膩、生、冷刺激性食物,配合藥膳,如三七、杜仲等中藥和豬脊柱骨等煲湯活血化瘀。(3)情志調(diào)護: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常伴有腰背部及下肢功能受限,需臥床休息,易焦慮不安、煩躁難寐。所以充分運用中醫(yī)護理知識,舒暢患者情志,怡情養(yǎng)性,并配合選神門、交感、內(nèi)分泌等耳穴埋豆安神助眠。(4)功能康復指導:在急性期緩解后,盡早指導患者開展腰背肌鍛煉,如飛燕式、拱橋式等。(5)中醫(yī)護理:血瘀氣滯型患者以活血化瘀方中藥熱敷,以腰痛1 號方熏洗,其藥物組成包括當歸、木香、川芎、赤芍、大黃、紅花、制乳香、制沒藥、透骨草、丹參、防風等。具體護理方法:在中藥熏洗前對患者進行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健康宣教,告知患者腰痛1 號熏方治療腰痛的功效、注意事項,指導患者如何擺放體位,暴露治療部位,注意治療部位保暖,同時注意保護患者隱私,使用幔簾遮擋。具體方法:將腰痛1 號熏方放入容器中,加水1500~2000 mL,完全浸沒中藥,浸泡30 min,武火煎沸后改文火再煎煮15~30 min,加入黃酒約150 mL 后再煮10 min 后即停止加熱,用熱蒸藥氣熏蒸腰背部,以感覺皮膚有熱感且能耐受為度,根據(jù)患者感覺適度調(diào)整與腰背部的距離,持續(xù)15~20 min,每日2 次,7 d 為1 個療程,療程間隔1~2 d,共2個療程。在治療過程中密切觀察患者對于藥物的反應情況,適時詢問患者對熏洗溫度的感覺情況,避免燙傷或溫度過低而降低療效;密切注意患者對熏蒸藥物是否存在過敏情況,如出現(xiàn)皮疹、瘙癢等過敏反應,立即停止治療,并予預防過敏等處理。治療后觀察治療部位皮膚的顏色、對熱反應及全身情況,注意保暖,忌汗出當風,適時補充水分,并指導患者適度屈伸、旋轉腰部。
1.6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1.6.1 VAS 疼痛評分 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在紙卡上有一條長約10 cm橫線標尺,平均分為10 個刻度,其兩端分別為0 分和10 分,0 分表示無疼痛感,10 分為難以忍受的劇烈疼痛。讓標有刻度的一面背向患者,讓2 組患者在治療前后直尺上標出能代表自己疼痛程度的相應位置,再根據(jù)患者標出的位置評出分數(shù),比較2 組治療前及治療2 周后視覺模擬評分法情況。數(shù)值越低,疼痛指數(shù)越低。
1.6.2 JOA 腰腿痛評分 根據(jù)日本骨科協(xié)會評估治療分數(shù)(JOA腰腿痛評分)系統(tǒng),對比治療前及治療2 周后JOA腰腿痛評分差異。
1.6.3 臨床療效標準 參照JOA腰腿痛評分系統(tǒng)進行療效評價,改善率=[(治療后評分-治療前評分)/(滿分29-治療前評分)]× 100%。臨床控制:腰腿痛及相關癥狀消失,直腿抬高試驗陰性,恢復正常工作;改善率≥75%。顯效:腰腿痛及相關癥狀基本消失,直腿抬高試驗陰性,基本恢復正常工作;50%≤改善率<75%。有效:腰腿痛及相關癥狀減輕,直腿抬高試驗可疑陽性,部分恢復工作,但停藥后有復發(fā);25%≤改善率<50%。無效:腰腿痛及相關癥狀體征無改善,直腿抬高試驗陽性,或者加重;改善率<25%??傆行剩剑ㄅR床控制例數(shù)+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 總例數(shù)×100% 。
1.6.4 護理滿意度 由醫(yī)院自制滿意調(diào)查表了解患者滿意率,根據(jù)分值分為非常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倽M意率=(非常滿意例數(shù)+基本滿意例數(shù)/ 總例數(shù)× 100%。1.7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 軟件對所得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卡方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以α =0.05 為檢驗水準,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 組患者治療前后VAS 評分比較 治療前觀察組的VAS 評分(8.79± 0.84)與對照組的VAS 評分(8.86±0.96)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2 周后觀察組的VAS 評分(2.02± 0.54)與對照組的VAS 評分(3.42± 0.73)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 組血瘀氣滯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VAS 評分比較(,分)
表1 2 組血瘀氣滯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VAS 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1)P<0.05。
2.2 2 組患者JOA 腰腿痛評分比較 治療前觀察組的JOA腰腿痛評分(12.78± 1.94)與對照組的JOA腰腿痛評分(12.81± 1.86)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2 周后觀察組的JOA腰腿痛評分(27.52±0.24)與對照組的JOA腰腿痛評分(24.07± 0.73)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 組血瘀氣滯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JOA 腰腿痛評分比較(,分)
表2 2 組血瘀氣滯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JOA 腰腿痛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1)P<0.05。
2.3 2 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臨床控制13 例,顯效16 例,有8 例,無效3 例,總有效率92.5%(37/40)。對照組臨床控制8 例,顯效10 例,有效12例,無效10 例,總有效率75.0%(30/40)。2 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 組血瘀氣滯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2.4 2 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非常滿意29例,基本滿意10 例,不滿意1 例,總滿意率97.5%(39/40)。對照組非常滿意20 例,基本滿意16 例,不滿意4 例,總滿意率90.0%(36/40)。2 組護理滿意度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 組血瘀氣滯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腰椎間盤突出癥屬于中醫(yī)骨傷科常見病,多見于負重青壯年,男性多于女性,根據(jù)影像學突出部位以L4/L5、L5/S1多見,其診斷主要依靠詢問病史、癥狀、體征及結合影像學檢查。其中核磁共振對于本病的診斷及病變程度具有獨特優(yōu)勢[4]。在分類上根據(jù)影像學特點分為經(jīng)骨突出型、許莫氏結節(jié)、游離型、脫出型、突出型、膨出型[5]。根據(jù)病程又分為急性期、恢復期等[6]。在發(fā)病的機制上認為有物理性壓迫機制[7]和炎癥反應機制[8]。西醫(yī)主要采取手術和非手術的處理方法,本病絕大部分患者的治療以非手術方法為主,包括臥床休息、藥物治療、理療牽引等,只有部分保守治療效果不佳的患者才選擇手術療法。但無論手術還是保守治療,本病復發(fā)率仍較高[9],護理對于提高患者對于疾病的認知水平,指導患者的康復鍛煉及增強患者信心也十分重要,有效護理干預對于腰椎間盤突出癥提高臨床非手術成功率很重要[10]。
在中醫(yī)學“腰椎間盤突出癥”病名,根據(jù)其臨床癥狀歸屬于中醫(yī)學“腰痛病”“痹證”等范疇。在古代文獻中最早見于《素問·刺腰痛論》,書中說:“足太陽脈令人腰痛,引項脊尻背如重狀……肉里之脈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則筋縮急”。這與現(xiàn)代醫(yī)學腰椎間盤突出癥引起的腰痛或壓迫神經(jīng)放射痛等癥狀相似。在臨床實踐中,腰椎間盤突出癥的主要病因為跌撲閃挫,以腰痛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病勢急,以標實為主,其主要病機如《外科證治全書》中所言:“諸痛皆由氣血瘀滯不通所致”,在治療上急則治其標,當活血化瘀、理氣止痛為主,方法有外治與內(nèi)治,因行氣活血藥物多為辛溫苦燥耗氣之品,故內(nèi)治容易損傷脾胃。在中醫(yī)學中有豐富的外治理論及方法,如外治專著《理瀹駢文》所言:“外治之理即內(nèi)治之理”,雖然用藥途徑不同,也應嚴格根據(jù)中醫(yī)理論進行辨證論治。中藥熏洗是福建省漳州市中醫(yī)院骨科中醫(yī)護理特色之一,有效地提高了患者非手術治療的臨床效果。福建省漳市州中醫(yī)院骨科腰痛1 號熏方中用大量當歸甘溫補血活血止痛,因腰椎間盤突出癥疼痛多為外傷所致血凝氣滯,正如《本草蒙筌》所言,當歸可“逐跌打血凝”,緊扣病機,故為君藥。川芎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言川芎可治療“筋攣緩急”;赤芍、丹參能清血分實熱,散瘀血留滯,針對腰椎間盤突出癥外傷后紅腫痛療效顯著;紅花為血中之要藥,在《本草匯言》說:“紅花,破血、行血、和血、調(diào)血之藥也”,在治療“跌撲損傷而氣血瘀積……是皆氣血不和之證,非紅花不能調(diào)”,上述4 味藥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為臣藥。制乳香、制沒藥是傷科常用對藥,不僅有活血行氣止痛的功效,更重要的是有消腫散血祛瘀的功效;“風為百病之長”,腰椎間盤突出癥雖多為外傷血瘀氣滯所致,氣血不和,營衛(wèi)失司,風邪易侵襲,且閩南氣候潮濕,故多夾風濕之邪,方中透骨草祛風除濕止痛,可治新久風濕痹痛;防風祛風勝濕止痛,透風于表,引邪外出;《藥品化義》言:“木香,香能通氣,和合五臟,為調(diào)諸氣要藥”,木香可理氣止痛,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大黃可通腑瀉濁,并有活血化瘀的功效,祛邪下出,共為佐使藥。全方活血化瘀、理氣止痛,符合血瘀氣滯型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病機,而且外用中藥熏洗,藥氣直達病所,溫通經(jīng)絡,經(jīng)絡得通,通則不痛。
因此,運用中醫(yī)特色護理干預血瘀氣滯型腰椎間盤突出癥可降低VAS 評分,有效緩解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癥狀,提升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