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阿歡 申志成
(1.陜西省漢中市職業(yè)技術學院附屬醫(yī)院內三科,陜西 漢中 723000;2.陜西省漢中市中心醫(yī)院消化外科,陜西 漢中 723000)
結直腸癌是臨床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大多數結直腸癌是可以通過以手術為主的綜合治療達到根治的目的[1],化療為術后輔助治療的主要方法[2]。阿帕替尼是一種新型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劑,也是一種高度選擇性抑制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能有效抑制腫瘤血管生成,從而起到抗腫瘤作用[3]。目前阿帕替尼已廣泛應用于胃癌、肝癌等的輔助治療,本文探討輔助化療聯合靶向治療對Ⅲ期結直腸癌術后患者的療效及對免疫功能的影響?,F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我院診治且完成結直腸癌根治性手術的結直腸癌患者52例,隨機分為試驗組與對照組,各26例。試驗組男14例,女12例;平均年齡(60.13±2.34)歲;腫瘤部位:結腸16例,直腸10例;分化程度:高分化24例,中分化26例,低分化26例;平均體質量指數(20.10±1.85)kg/m2;臨床分期:Ⅲa期13例,Ⅲb期9例,Ⅲc4例。對照組男11例,女15例;平均年齡(60.93±3.10)歲;腫瘤部位:結腸12例,直腸14例;分化程度:高分化23例,中分化25例,低分化28例;平均體質量指數(20.19±1.10)kg/m2;臨床分期:Ⅲa期11例,Ⅲb期10例,Ⅲc5例。納入標準:年齡18~70歲,具有手術指征;行結直腸癌根治性手術患者(均于術前或術后得到病理學診斷證實),術后病理TNM分期Ⅲ期;無術后化療與靶向治療禁忌癥;預期生存時間>6個月以上;無出血性休克、梗阻性黃疸、腸梗阻;無嚴重臟器功能障礙;患者知情同意,本研究獲得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術后嚴重并發(fā)癥;雙原發(fā)或者多原發(fā)腫瘤者;合并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對本研究涉及藥物過敏者;臨床資料缺乏者;正在參加其他藥物的臨床試驗者;不依從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術后4周起給予mFOLF×6方案化療,共12周期。其中用藥奧沙利鉑(國藥準字H20064296,江蘇奧賽康藥業(yè)有限公司,OXA)85 mg/m2靜脈滴注,第1d;亞葉酸鈣(國藥準字H20023636,江蘇恒瑞醫(yī)藥股份有限公司,CF)200 mg/m2靜脈滴注,2h,第1 d、2 d;5-氟尿嘧啶(國藥準字H23021711,黑龍江福和制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5-FU)400 mg/m2靜脈注射,第1、2d,5-FU600 mg/m2微泵24h,持續(xù)泵入第1d、2d。試驗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給予靶向治療,口服阿帕替尼(江蘇恒瑞醫(y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40103)425 mg/d。治療后,兩組均常規(guī)隨訪。
1.3觀察指標 治療前后,觀察比較兩組患者腫瘤標志物(血清CEA、CA242)變化情況;治療后,比較患者的生存情況(中位生存時間與中位無進展生存期);觀察兩組在期間出現的毒性反應情況;治療前后,比較兩組患者免疫功能變化(CD3+和CD4+T淋巴細胞亞群比例)。
2.1兩組患者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變化對比 治療后,兩組患者的血清CEA與CA242水平低于治療前,且試驗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變化對比
2.2兩組患者生存情況對比 所有患者隨訪至2021年10月,平均隨訪時間為(18.32±2.59)月,試驗組的中位生存時間與中位無進展生存期都長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隨訪生存情況對比月 ]
2.3兩組患者毒性反應情況對比 試驗組治療期間的白細胞計數異常、胃腸道反應、肝臟毒性、皮疹過敏等發(fā)生情況與對照組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期間的安全性情況對比(n,n=26)
2.4兩組患者免疫功能變化對比 治療后,兩組患者的CD3+與CD4+T淋巴細胞比例高于治療前(P<0.05),試驗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免疫功能變化對比
甲磺酸阿帕替尼是一種小分子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受體2(VEGFR-2) 酪氨酸激酶抑制劑,可與腫瘤細胞表面的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結合后,抑制VEGF的表達,可促進腫瘤細胞的凋亡,還可腫瘤細胞正常的分化、遷移、生長、增殖過程,達到抗腫瘤的目的[4]。血清CEA與CA242是臨床診斷結直腸癌及評估預后的常用檢驗指標,其中CEA 是目前評價消化道惡性腫瘤病情發(fā)展的重要標志物。本文結果顯示,兩組治療后的血清CEA與CA242水平均低于治療前(P<0.05),試驗組腫瘤標志物的降低較對照組更為明顯(P<0.05)。表明術后采用輔助化療聯合靶向治療可對于腫瘤標志物的降低更有效。
阿帕替尼常見不良反應為包括血液毒性(白細胞減少、 粒細胞減少、 血小板減少) 和非血液學毒性(蛋白尿、高血壓、手足綜合征等)。本研究表明試驗組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與對照組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以上不良反應經調整藥物劑量及對癥治療后減輕或緩解,且未出現4級不良反應。表明化療聯合阿帕替尼臨床應用安全。試驗組的中位生存時間與中位無進展生存期都長于對照組(P<0.05)。表明輔助化療聯合靶向治療具有抑制或者殺滅腫瘤細胞作用,有助于降低腫瘤細胞轉移侵襲活。表明結直腸癌根治術聯合靶向治療能延長患者的無瘤生存時間,不會增加毒性反應的發(fā)生,具有抑制或者殺滅腫瘤細胞作用,有助于降低腫瘤細胞轉移侵襲活。機體免疫系統(tǒng)在腫瘤的發(fā)生與發(fā)展中具有重要價值,機體免疫功能的降低可促進腫瘤的發(fā)生,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能有效預防腫瘤的發(fā)生[5]。
在免疫指標中,CD3+T淋巴細胞是外周血中成熟T淋巴細胞的重要標準,也反映細胞免疫水平;CD4+T淋巴細胞可反映機體免疫平衡狀況,在臨床上的檢測應用也比較多[6]。本文結果顯示,兩組治療后的CD3+與CD4+T淋巴細胞比例高于治療前(P<0.05),試驗組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化療聯合靶向治療能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阿帕替尼為常見的靶向藥物,也為一種小分子抗血管生成靶向藥物,可抑制酪氨酸激酶活性,抑制腫瘤細胞信號傳遞,從而發(fā)揮抗腫瘤效應,促進恢復患者的免疫功能。
綜上,對Ⅲ期結直腸癌術后患者采用輔助化療聯合阿帕替尼靶向治療能降低患者腫瘤標志物水平,延長患者的中位生存時間與中位無進展生存期,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且不會增加毒性反應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