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萬祥
心理學家加拉德做過一個實驗:行刑前,法官把死囚帶進一間黑屋子,綁在床上,告訴死囚,他會滴血而死。然后,法官讓人用木片在死囚的左腕上劃了一下。接著,打開水龍頭,對著床下的銅盆滴水,發(fā)出叮咚的聲音。滴水聲由快到慢,死囚心里產生了巨大的恐懼。他感應到手腕劇痛,自己的血正在一點一點地流失。過了半天,法官再次來到這里,發(fā)現(xiàn)死囚已經暈死過去了。監(jiān)測記錄顯示,暈死癥狀與因失血而死一樣,但是,實際上,他一滴血也沒有流。于是心理學家得出結論:死囚暈死于自我折磨。
自我折磨最典型的狀態(tài),便是如此,身體不動,思想活躍。俗話說“可慮多則心散,心散則志衰”。唯有拒絕自我折磨,才是人生最好的解藥。
北京冬奧會期間,短道速滑男子1500米半決賽中,世界排名第一的任子威,因為被判罰犯規(guī),提前出局,無緣決賽。復盤自己的失誤時,任子威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我之所以失敗,是因為想得太多。”半決賽前,大家都看好任子威,期待他能夠拿下第三塊金牌。任子威自己也一直在思考決賽中該怎么沖第一、用哪種戰(zhàn)術贏得快、拿不到第一怎么辦……賽前的思慮過度,讓他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以至于正式比賽時,任子威滑行狀態(tài)差,犯下低級錯誤,因碰撞犯規(guī),被取消成績。
很多時候,人活得累,并不是因為遇到的困難有多大,而是源于自己想得太多。一件小事,你想多了,就會悶悶不樂;一件大事,你想多了,就會背負壓力;一件好事,你想多了,就會患得患失;一件壞事,你想多了,就會輾轉難眠。要牢記:心簡單,世界就簡單;心復雜,世界就復雜。
心理學家邁克講過一位患者的故事:一天,霍爾臨睡前翻看朋友圈,發(fā)現(xiàn)同事艾倫給共同的好友都點了贊,唯獨沒給自己點贊。霍爾心情失落,他聯(lián)想到自己工作業(yè)績平平,跟領導關系也一般,近期也沒有升遷希望。他覺得不只艾倫,好像同事們都瞧不起自己?;魻栐较朐诫y過,以至于整晚失眠。第二天一大早,霍爾送女兒去幼兒園。經老師提醒,霍爾才想起,幼兒園今天搞活動,老師昨天發(fā)了通知要穿禮服,自己把這事給忘了?;丶覔Q衣服已經來不及了,女兒被取消了活動資格。望著孤零零站在一邊的女兒,霍爾非常自責,覺得都是因為自己沒出息,家人才會受到排擠。從那以后,霍爾變得意志消沉,別人隨便一句不經意的話,都讓他陷入深深的自責和難過中。他開始失眠,大把大把地掉頭發(fā),人也變得憔悴不堪。
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著名的“菲斯汀格法則”指出:生活中的10%,是由發(fā)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的,而另外的90%,則是由你對所發(fā)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決定的。對于心思敏感的人而言,別人一句簡單的話,一個不經意的動作,都可能牽動他的內心,左右他的情緒,影響他的心情。你越在乎什么,什么就會越折磨你。一個人最清醒的認知,是明白別人的言行與自己無關。
人生總有不如意,與其自我折磨不休,不如用行動去治愈自己。也許,行動不能馬上帶給你效果,卻可以讓你慢慢擺脫困境的陰影。電影《阿甘正傳》中,資質平庸的阿甘,最終成了戰(zhàn)斗英雄、體育冠軍、政界名人、百萬富翁。人們毫不懷疑阿甘的成功,對阿甘成功之道的剖析也從未停止。網上有一個獲得高贊的說法:“阿甘為什么會成功?因為阿甘從來沒想過要成功。做任何事,他只管去做,不問結果?!贝蜷蠙烨颍玫角蚓鸵恢蓖芭?;打乒乓球,他牢記“眼睛不要離開球”的教導。這就是他取得成功的專一念頭。
日日行,不怕千萬里;天天做,不懼千萬事。那些看起來比你優(yōu)秀的人,只是比你更早地擺脫了自我折磨。不被外界的事物干擾,才能豐富自己的靈魂;不用別人的過錯懲罰自己,才會活得輕松自在。立即行動,拒絕自我折磨,是人生變好的開始;平和心情,走出自我折磨,才是人生強大的開始。
(責任編輯/劉大偉 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