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庭漢
山水文化,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無論是畫卷、屏風、亭臺、水榭等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裝飾品,還是擁有收藏價值的藝術品,無一不滲透著山水文化的思想與精髓。由此可知,山水文化在中國文化中早已深入其精髓,有著不可忽視的地位。其中折射在壽山石雕刻中的山水創(chuàng)作題材,已從古至今流傳了千年,影響著無數從藝者的雕刻創(chuàng)作。
中國自然山水文化歷史悠久,具有深邃的文化內涵。山水是我國民族文化中一種獨特的景觀,揮灑、描摹了中國人骨子里、性格中獨特的風采。正如袁中郎所說:“意未嘗一刻不在山水”,自然山水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融注了中國傳承千古的人文觀念、對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宗教文化思想、民間風情等,形成獨具特色的中國自然山水文化。以自然山水為題材的雕刻作品集中反映了中國山水文化的意味和人文色彩,表現了人類的審美情態(tài)及其精神風貌。所以,要深入了解中國自然山水的文化,我們就要先理解什么是中國的山水內涵,從而探究自然山水的審美意義,提高我們對山水文化的認識能力,以便更深刻地領會以自然山水文化為題材的壽山石雕刻的魅力所在。
以中國自然山水為依據而創(chuàng)作出的壽山石雕刻藝術品,以石雕山水為載體從眼中之山水變成心中之山水,發(fā)展出了可觀、可居、可游三個層面??捎^是第一層境界,即視覺愉悅;可居是第二層境界,即心靈歸屬;可游是第三層境界,即有意趣,讓人流連忘返。一幅山水,有了云霧蒼茫之氣,亦有了高山仰止的高遠,一脈青煙的平遠,曲徑深幽的深遠。這個“氣”和“遠”,不但是壽山石雕以“福州工”名揚天下的技藝,亦是文人士大夫之品格。故比起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的山水說法,“山水論調”的三分法似乎傳播更廣,影響更深遠。究其背后原因,大概與中國文化密不可分。在中國,存量最大的“山水人文”形式為山水畫,其表現內容及其審美群體都影響著山水畫在藝術追求、文化意義上的發(fā)展。盡管山水畫是一門表現題材十分狹窄的藝術,表現對象十分有限,但卻是有著極高藝術情趣和審美追求的藝術。注重視覺效果,以黑為虛,通過墨色大體塊的構成和變化,宏偉甚至抽象的幾何圖案造型突顯,局部細微、柔和、連續(xù)的變化,充滿了時代特色和神秘感,用中國水墨的墨法和墨韻,用潑墨、積墨、破墨等用墨手法,在流暢細膩的墨韻和墨色變化中,營造出遼闊天空、巍峨大山、陡峭巖石、奔騰流水,配以若干點景人物或生活小景致,或農夫、或牧童、或樵夫、或三兩牛羊、或月夜、或暮色。山石蒼勁,云水也恍如山石,鐵壁式背景造型,刀砍斧劈式的點皴,通過拉近遠景、壓縮空間,置人物于浩瀚的空間里,突出山水作品在平面結構中的藝術張力和視覺沖擊力。以此應用于壽山石的雕刻創(chuàng)作中令中國自然的山水雕刻作品雄渾自然,充滿神秘感,畫面氣勢磅礴,云山浩蕩,莊嚴肅穆,恢宏浩大,有一種雕塑的立體感和厚重感,且兼有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的韻味和思想。
而關于人生境界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即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重境界: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這就是山山水水中蘊含和引發(fā)的文化現象。這是中國的寶貴財富,也是全人類的自然與文化遺產,在世界上有顯著的地位。
圖1 《盛世凝香》 施庭漢/作
圖2 《碧水丹山夢武夷》 施庭漢/作
圖3 《敦煌飛天 —— 天女散花》施庭漢/作
翻開中國山水文化史,我們可以看到許多詩、文、詞對中國自然山水的贊美和描繪。優(yōu)美的詩文與如畫的山水融為一體,構成一幅賦有內涵的大畫面,以表現出人類文化的情感。自南朝顏廷之吟誦的“末若獨秀者,峨峨郛邑間”以來,歷經許多文人,留下了眾多山中有水,水中有山的佳景,體現了中國自然山水的神奇之處。在這如詩如畫的山水中,我們可以領略到獨秀奇峰、瑰麗奇絕、妙趣橫生的山水之景,諸如“朔風從東來,吹落遙空雪;灑向堯山頂,相看最奇絕”,詩文流傳千古,不僅吟誦了山水,還賦予了山水獨特的文化內涵,凸顯自然山水的靈性。
山水境界講究的就是“天人合一”,即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也就是呈現出“自然統(tǒng)一的人世”以及“人性化的自然風情”。在壽山石雕山水意境的體現中,人物通常不是畫面主體,雖然渺小但是令人驚艷,有時是以一身蓑衣的垂釣老翁形象入場;有時是以登山飲酒遠望群山的隱士形象入鏡;有時又是撐起游蕩水上的漁舟的船夫……無一例外,都是和景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壽山石雕中的山水意境和文人墨客追求的也是這樣一種山水自然之道,可見中國山水文化的形成及本質是追求天人合一的自然境界。在山山水水中孕育出來的人類,與山水相互依存,山就是人類的安身立命之所,是構成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基礎,為人們提供了生活資源,這便猶如母親的乳汁養(yǎng)育著她的兒女,而這又是人們實踐的主要對象,人們在這個廣闊的舞臺上,從事著形形色色的活動,壽山石雕刻就是在此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傳統(tǒng)的寫意藝術品主講風趣和意境,在創(chuàng)作中的主體對象范圍廣闊,梅蘭竹菊、飛禽走獸、各類人物,應有盡有。山水主題的藝術品在該類寫意藝術品中所占比例極大,經過藝術家的精心雕刻,展現出五光十色、美輪美奐的湖光山色,是人們內心對美的體現和向往。
例如,在人們的普遍看法中,“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鄉(xiāng)居生活;“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的山林景致;“茅檐長掃靜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的隱居風情,都是意境作品的主要題材。這類作品相對來說感情平穩(wěn),閑情逸致溢于言表,作品整體風格淡泊明志、平靜舒緩。部分寫意雕刻家格外喜歡“山水游行”的相關題材,同樣也展現了這類悠閑自在的情感主題。這些關于山水的題材,應照著人們情感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對自然具象化的情感體驗,于壽山石雕刻中熔鑄生活的體驗、情感,特別是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從古代開始,山水一直都是文人墨客抒發(fā)感情的對象,無論是精妙絕倫的詩詞歌賦,還是美麗動人的畫作,幾乎都離不開山水的存在。在壽山石雕刻的眾多題材中,山水同樣是一種經常出現的雕刻題材。首先,雕刻山水對壽山石材料并沒有像雕刻人物那樣要求高。山水大類可以包容壽山石材料的一些瑕疵,像小裂紋、小棉絮、小雜質等,在雕刻山水的時候,雕刻大師可以避開或者把這些瑕疵隱藏起來,通過雕琢來化腐朽為神奇。
我國美學家宗白華先生曾說:“自有人類歷史以來,山水和血肉相連,人類世代感情、思想、希望和動物都在山水里刻下了深刻的烙印?!敝袊剿q若人們的精神風貌,正如古人所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體現出中國的自然山水環(huán)境對周圍人的影響極大。故此,許多文人志士對奇特的自然山水充滿了向往之情,從古至今,無數文人墨客都賦予中國山水一種美,給自然的生活帶來悠然自得的樂趣,更給后人留下一種知、情、樂、趣,為游覽山水之增添了幾許樂趣與精妙。如今,后人在山水中的體味更深,情感更濃,離不開前人的傳承與影響。
壽山石質地晶瑩透亮、光滑脂潤,色彩豐富而亮麗,渾然天成,且色界分明,有著豐富的色彩變化,所以在創(chuàng)作中要注意墨色與雕刻技法的把握,讓刻刀變成毛筆游走在石材之間,形成豐富的變化,利用繪畫的形式使自然景觀人文化、人文景觀自然化。景觀,是在人的觀看中呈現出的某個特定時空的綜合現象,其中起關鍵作用的是人的視覺投射,即你能看到什么。山水畫中的景觀,是被視覺分解并再度拼集,之后被藝術表現形式統(tǒng)合的異質空間區(qū)域,其中起關鍵作用的是形式媒介,即你怎么表現或用什么表現。
在藝術問題上,形式構建涉及個人的風格手法,而在思想觀念的表達方面,如何看不僅可以了解創(chuàng)作者的意圖,還體現出一種審美傾向。傳統(tǒng)的壽山石雕刻山水,其觀看方式多是“以大觀小”,以高視點的審美觀使山水“重重悉見”,這是一個觀看與構圖的法則。以此作為中國人特有的“山水觀”,與歐洲焦點透視拉開距離,形成不同的觀看與表現體系。這種山水觀就是自然觀、全局觀,強調人的思想、知識與心靈所能達到的“視野”,而不是在某一確定的位置因眼睛正視前方所涉及的“視域”或“視界”而劃定畫面空間。因為前者是動的,后者是靜的,其表現的是“自然山水”,而不是“寫生山水”。
山水的色彩可以是五顏六色的,什么顏色都比較合適,山水與壽山石原石一樣都是大自然的產物,因此對壽山石色彩的完美性就沒有那么嚴格,只要雕刻設計得當都會非常漂亮。山雖無言,然非無聲,水雖無語,卻非無情,壽山石雕刻作品將山水意境融入雕刻品之中,把山河的美用壽山石表現出來,將大好河山納入一塊小小的石料中,方寸之間容納大千美景,細微之間呈現意境悠然。如在壽山石的雕刻中涵蓋“山水游行”,雖然路程顛簸,可能還會面臨風餐露宿和各種意外,但同時也是悠然自在、浪漫風趣的,雖然跋山涉水、舟車勞頓,但是游山玩水,不亦樂乎。高樹林立掩蓋了艱險的路途,層疊峰巒和甘洌清泉又讓人心生向往。在山水之間的游行,春去秋來帶來了迷人的四季景致,春日百花齊放,夏日陽光燦爛,秋日黃葉滿地,冬日白雪皚皚,各不相同,各有千秋,美不勝收。
壽山石雕是中國石雕領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與豐富的創(chuàng)作題材,尤其是在山水題材創(chuàng)作方面更是獨樹一幟。山水題材是壽山石雕創(chuàng)作的精髓所在,很多山水題材的壽山石雕都是經典之作。
山水題材的壽山石雕講究天人合一的創(chuàng)作方法和心態(tài),山水意境主張以意為主,意造境生,營造“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的境界,山水石雕創(chuàng)造的意境不光是優(yōu)美的景色、山川的風光,更多的是匠者理想境界的追求,是超脫于煩瑣與庸俗社會的心靈居所。故此,以中國自然山水為題材的壽山石雕境界給人的是可觀、可行、可游、可居的神游場所,或是仙境一般的蓬萊樓閣,或是悠閑的隱居之所。多表現的是逸居山林的情趣、素樸自然的大好風光,不同的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心靈居所,這也是匠者與觀者的心靈溝通。山水題材的壽山石雕中的“山水”二字絕不是簡單的風景概念,它包含著中國文化的諸多含義和象征。比如:山是陽、水是陰,象征著陰陽互補;山是剛、水是柔,體現了剛柔相濟;山是實、水是虛,代表的是中國文化中虛實相生的概念。中國的山水文化所賦予雕刻創(chuàng)作題材的精神寓意也非常美好,所謂山管人丁,水管財祿,高山流水,源流不止,寓意財源不斷,生生不息??梢娚剿3W鳛榈窨虒ο笫且驗樯剿}材有著各種優(yōu)勢,并且也一直被人們所喜愛著、推崇著、向往著。
而壽山石雕刻通過詮釋中國自然山水文化的深邃內蘊來體現源遠流長的發(fā)展軌跡,以及中國傳統(tǒng)的和諧思想,研究壽山石雕山水題材的創(chuàng)作,離不開對中國自然山水的借鑒,其中山水的自然理論成熟、人文精神豐富,是壽山石雕創(chuàng)作中需要借鑒的知識,希望以此可以讓壽山石雕山水題材創(chuàng)作變得得心應手,進而提高壽山石雕創(chuàng)作的技法水平。壽山石雕山水題材的創(chuàng)作被大眾所喜歡,促使雕刻師重新關注山水題材的創(chuàng)作。而創(chuàng)作者在雕刻山水題材時,山水意境通常會渲染雕刻者崇尚自然的心境。崇尚自然也就是道家所說“道法自然”,意思是遵循自然的發(fā)展規(guī)律,效仿自然的思想境界,同時也是說世間萬籟的生存發(fā)展都是在大自然的運行規(guī)律中,這也是我們所說的“道法”,涉及的范圍很廣,有社會之道、為人之道等。
綜上所述,山水之間,既有具象依托,又含虛無境界。山水之間,以壽山石為載體,山水為題材的作品既貫穿哲思,又在山重水復之間浸染著作者本人的生活氣息。因而要想雕刻優(yōu)秀的融匯中國自然山水的壽山石雕刻藝術品,就必須將自己置身于山水之間,用心、用眼真切地體驗自然美景。所以但凡有機會,創(chuàng)作者便會將自己置身于山水之中,到各地的名山大川去走訪、采風,切實領略山水世界的美景,真實感悟山水之間的意境,爾后創(chuàng)作出最貼近生活的山水石雕作品。作品之中除了表現世間美景之外,同時也蘊藏了作者的個人精神,將才思、經歷與作品相結合塑造出獨屬于作者自己的山水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