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燕,杜 旭
(陜西中醫(yī)藥大學,陜西 咸陽 712046)
亞健康狀態(tài)是指人體處于健康和疾病之間的狀態(tài),表現(xiàn)為一定時間內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適應能力減退的癥狀,但不符合現(xiàn)代醫(yī)學有關疾病的臨床或亞臨床診斷標準[1]。世界衛(wèi)生組織2016年報告顯示,全球范圍內亞健康人數(shù)超過60億,占全球總人口的85%,我國約占17.8%~60.5%[2-3]。中醫(yī)認為亞健康屬“未病”“欲病”范疇,亞健康已成為醫(yī)學領域研究熱點之一[4]。灸法為中醫(yī)特色療法,積累了諸多治療亞健康狀態(tài)的經驗,現(xiàn)將近十年來灸法干預亞健康狀態(tài)研究進行概括分析。
督灸主要是選取督脈及兩側一定區(qū)域為施灸部位,以藥粉或藥泥敷蓋,再敷以適量的姜泥或蒜泥墻,橫截面成上小下大梯形,其上施灸。督灸治療亞健康狀態(tài)方面總體療效穩(wěn)定,安全性較高。王進東等[5]以陽虛體質亞健康狀態(tài)者為研究對象,黨參、川芎、吳茱萸等組成督灸粉,姜墻上施錐形艾炷3壯,每次治療2 h,每30 d治療1次,3次為1療程,督灸組與口服金匱腎氣丸組比較,健康狀況量表(Medical Outcome Study 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SF-36)評價軀體功能、活力、機體疼痛、總體健康、精神健康方面,結果表明通督溫陽灸法可改善陽虛體質亞健康狀態(tài)患者的臨床癥狀、生活質量、疲勞狀態(tài),安全性高。劉驍?shù)萚6]主要以附子、肉桂、菟絲子、巴戟天等組成督灸藥粉,姜墻上施艾炷灸3壯,每10 d治療1次,3次為1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結果顯示督灸組SF-36評分中生理機能、生理職能、情感職能、社會功能、精神健康、活力、總體健康方面得分及免疫球蛋白IgA含量均顯著高于口服金匱腎氣丸治療組,可有效改善陽虛體質患者健康狀況、提升IgA水平。畢文卿等[7]以熟附子60 g、肉桂60 g、丁香60 g、菟絲子100 g、熟地黃100 g、杜仲100 g打粉混合與溫蜂蜜水調成糊狀敷督脈部位,每次治療約40 min,每周1次,4周為1療程,連續(xù)治療2個療程,結果顯示督灸組總有效率為96.9%,予針刺療法治療的對照組總有效率為93.5%,且督灸組在改善陽虛體質與平和體質亞量表評分方面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督灸法可明顯改善患者陽虛狀態(tài),遠期療效顯著。龐力[8]應用雙孔艾灸盒行督灸,溫陽粉由附片、干姜、麻黃、肉桂、細辛等組成,艾灸盒首尾緊密相連如蛇形,每次治療1 h,每周1次,4次為1療程,共治療1個療程,結果顯示督灸組在陽虛體質亞量表評分、疲勞量表中體力疲勞和疲勞總分評分、生存質量測定量表簡表(WHOQOOL-BREF)中生存質量主觀感受、生理領域、健康狀況主觀感受、心理領域、食欲、自我評分等領域評分以及抑郁自評量表、焦慮自評量表評分改善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表明督脈灸可有效改善患者畏寒肢冷、易疲勞等癥狀,提高患者生存質量。馮妮[9]研究顯示,三伏天督灸較隔物灸結合穴位貼敷療法效果較好,使偏頗體質趨近平和,改善患者亞健康狀態(tài)。董沛華[10]以亞健康氣虛證患者為研究對象,以黨參、黃芪、川芎、吳茱萸、紅花等組成督灸粉,督灸時要求艾炷直徑等同病人中指中節(jié)直徑,長度等同病人小指指節(jié)長度,2 h/次,每30 d治療1次,3次為1療程,結果顯示督灸組在FS-14積分、簡明心境量表積分方面優(yōu)于電針治療,表明督脈可有效改善氣虛癥狀,提高免疫功能和生活質量。綜上,督灸特色鮮明,療效穩(wěn)定,但施灸方法需進一步統(tǒng)一和規(guī)范。
Cai等[11]取亞健康狀態(tài)患者雙側天樞、三陰交、足三里及氣海、中脘、關元等穴位施以艾條溫和灸,每次5~10 min,以皮膚潮紅為度,1次/d,連續(xù)治療2個月,溫和灸組患者疲勞、困倦、耐力下降、活動后疲勞等癥狀改善率、免疫球蛋白IgM、免疫球蛋白IgG水平、NK細胞活性及機體疼痛、總體健康、活力、精神健康評分均優(yōu)于補中益氣丸治療,表明艾條溫和灸可顯著改善亞健康疲勞狀態(tài)患者臨床癥狀、免疫功能與生活質量。王春華等[12]將亞健康狀態(tài)患者隨機分為每日灸、隔日灸、每星期灸三組,選雙側足三里、三陰交及關元穴,施以艾條溫和灸,10 min/次,1次/d,30 d為1個療程,連續(xù)治療2個療程,三組總有效率分別為87.9%、84.8%、34.3%,每日灸組亞健康癥狀積分量表、IgA、IgM、IgG與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均優(yōu)于隔日灸、每星期灸組。Shen等[13]以絕經前后亞健康狀態(tài)女性為研究對象,取腎俞穴溫和灸15 min,1次/d,5 d為1療程,持續(xù)干預4個療程,結果顯示WHOQOOL-BREF評分、血清雌二醇、孕酮、抗苗勒管激素水平顯著提高,優(yōu)于口服天然維生素E軟膠囊治療,提示溫和灸腎俞穴可提高絕經前后亞健康狀態(tài)女性的生存質量,提高其性激素及抗苗勒管激素水平,延緩卵巢衰老。何璐等[14]取關元、足三里、三陰交穴對亞健康狀態(tài)患者施以艾條溫和灸,每2 d1次,10~15 min/次,30 d為1個療程,連續(xù)治療2個療程,與玉屏風顆粒治療比較,艾條隔日溫和灸在改善亞健康疲勞狀態(tài)、免疫功能與微循環(huán)障礙方面療效較好。溫和灸治療亞健康狀態(tài)操作簡便,療效較好。
壯醫(yī)藥線點灸療法是壯族的一種獨特民間外治法,主要是將多種藥物泡制過的苧麻線點燃,直接灼灸患者體表穴位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龐勇等[15-16]以氣虛體質亞健康狀態(tài)患者為觀察對象,取穴兩組,足三里、曲池、中脘、三陰交、絕骨、血海為一組,心俞、肺俞、肝俞、脾俞、胃俞、腎俞、關元俞為一組,施苧麻線點灸,一按火滅即起為1壯,每穴點灸3~5壯,1次/d,5 d為1個療程,每療程治療結束后休息2 d,共治療4個療程,苧麻線點灸在臨床療效、亞健康人群體質水平、氣虛癥狀分級表、康奈爾醫(yī)學指數(shù)量表(Cornell Medical Index,CMI)、癥狀自評量表等方面與雀啄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苧麻線點灸在改善患者神疲乏力、少氣或懶言、自汗癥狀方面優(yōu)于雀啄灸。以壯藥線點灸治療陽虛體質亞健康患者,治療后線點灸患者呼吸系統(tǒng)積分、消化系統(tǒng)積分雀啄灸組下降更明顯[17]。壯醫(yī)藥線點灸具有民族特色,但是治療過程需要一定材料,限制臨床應用。
郭大暢[18]以1.5 cm長艾段在華佗夾脊穴(T1~L5)溫針灸治療亞健康狀態(tài),留針20 min,隔天1次,15 d為1療程,治療2個療程,臨床癥狀積分優(yōu)于傳統(tǒng)取穴溫針灸治療。王曼蘇等[19]取雙側心俞、肝俞、脾俞、胃俞、腎俞及安眠、大椎、百會穴常規(guī)針刺治療亞健康狀態(tài),以1.5 cm長艾段在心俞、脾俞、腎俞穴施溫針灸,每穴2~3壯,1次/d,10次為1個療程,聯(lián)合耳穴法,共治療4個療程,溫針背俞穴加耳穴法治療亞健康狀態(tài)臨床療效優(yōu)于單純溫針背俞穴法、單純耳穴法,且不良反應少。溫針灸以針刺與艾灸聯(lián)合干預亞健康狀態(tài)效果較好。
火龍灸是灸療和中藥聯(lián)合的特色療法,常以背部督脈和腰部腎區(qū)為治療部位,施術部位放置中藥浸泡后的紗布條,覆蓋4~6層的溫濕治療巾,噴灑適量95%酒精后點燃,點燃呈“火龍”狀,10~20 s后用濕毛巾側面撲滅,10 s后重復上述操作,以局部潮紅為度,隔日1次。趙俐黎等[20]采用火龍灸治療陽虛體質亞健康患者,與普通艾灸法比較,兩組總有效率分別為88.9%、62.2%,火龍灸總有效率高于普通艾灸。陳雄杰等[21]采用火龍灸治療氣虛體質亞健康患者,督脈及兩側涂擦火龍液治療15次,結果顯示改良火龍灸療法對患者體質偏頗及健康狀態(tài)有更明顯改善作用?;瘕埦姆ň哂絮r明特色,但操作有一定技術要求,須保證安全。
熱敏灸療法注重穴位敏化問題,強調艾灸要消除穴位敏化狀態(tài),才能進一步調動經絡氣血運行,調整陰陽。熊俊等[22]采用熱敏灸治療心理亞健康狀態(tài)高校教師,探查心俞、百會、風池、命門、關元等穴位灸感,選取熱敏穴位施灸,時間以熱敏灸感現(xiàn)象消失為度,1次/d,10 d為1療程,治療4個療程,與常規(guī)心理教育比較,熱敏灸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理亞健康狀態(tài),在緩解抑郁、焦慮、緊張等不良心理狀態(tài)方面療效更好。代坤等[23]觀察熱敏灸治療陽虛體質亞健康狀態(tài)患者發(fā)現(xiàn),艾灸敏化態(tài)大椎穴能有效改善患者陽虛癥狀與生理、心理健康狀況。
隔物灸即間接灸,包括隔蒜灸、隔姜灸、隔鹽灸等。姜平等[24]取中脘、關元、氣海、足三里、內關穴對屬于亞健康狀態(tài)的慢性疲勞綜合征患者施以隔姜灸配合八珍湯治療,每穴灸5壯,每周灸6次,6次為1療程,治療3個療程,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3.3%,對照組為83.3%,隔姜灸聯(lián)合八珍湯治療慢性疲勞綜合征總有效率優(yōu)于電針治療。隔物灸屬于傳統(tǒng)灸法,簡單易行,患者易于接受,依從性較好。
“逆針灸”是在機體亞健康狀態(tài)施以針灸激發(fā)經絡之氣,提高機體自身抗病與應變能力,預防疾病的特色療法,體現(xiàn)了針灸的“治未病”作用。周鵬[25]采用逆針灸法治療亞健康狀態(tài)患者,取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常規(guī)針刺后,留針30 min,其間施用艾灸盒溫和灸,1次/d,5 d為1療程,每療程治療結束后休息2 d,共治療4個療程,結果表明逆針灸法可顯著改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中醫(yī)證候、睡眠情況、疲勞癥狀、生存質量,顯著降低患者經絡能量指數(shù)、精神狀態(tài)指數(shù)、筋骨氣血指數(shù)、新陳代謝指數(shù)、自律神經指數(shù)的異常等。祝曉忠等[26]采用逆針灸防治陽虛體質亞健康狀態(tài)患者,針刺取雙側足三里、脾俞、腎俞及神闕、關元穴,留針30 min,其中神闕禁針行隔姜灸,余穴艾灸溫和灸,按治療介入時間將患者分為三組,試驗組每日巳時(9:00~11∶00)、酉時(17:00~19:00)進行針灸治療,對照1組每日辰時(7:00~9:00)、未時(13:00~15:00)針灸治療,對照2組口服金匱腎氣丸治療,納子法擇時逆針灸在陽虛體質評分及SF-36量表評分方面均優(yōu)于其余兩組,提示逆針灸聯(lián)合時間因素可激發(fā)機體良性應激。逆針灸法體現(xiàn)了“治未病”思想,在預防亞健康狀態(tài)方面更具現(xiàn)實意義。
石學慧等[27]取雙側足三里、神門及氣海、關元、四關穴,采用麥粒灸治療軀體亞健康患者,以患者局部皮膚潮紅或者自感灼痛為度,重復灸5壯,1次/d,連續(xù)治療3周,比較兩組WHOQOL-BREF、疲勞量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shù)量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表明麥粒灸與毫針刺均可有效改善患者生存質量,緩解患者疲勞狀態(tài)、睡眠紊亂及疼痛癥狀,且麥粒灸在改善體力疲勞方面效果更為突出。麥粒灸法治療亞健康狀態(tài)操作簡便,使用過程應防止燙傷。
馬紅等[28]以臍灸聯(lián)合有氧運動治療疲勞性亞健康患者,將黨參、黃芪、白術、當歸各30 g,炙甘草、升麻、柴胡、陳皮各10 g,冰片3 g研末制成藥粉,置于神闕穴面圈中,灸6~9壯,每次約1.5 h,每周2次,連續(xù)4周為1療程,比較FS-14及亞健康狀態(tài)自測量表積分,結果提示臍灸可明顯緩解患者疲勞癥狀,改善患者亞健康狀態(tài),療效優(yōu)于單純有氧運動治療。臍灸法充分利用灸法、神闕穴與藥物的多重作用,操作簡便,具有舒適度高、無創(chuàng)、自然、安全的優(yōu)點,且患者容易接受,臨床應用前景良好。
龐勇等[29]在三伏天施以天灸治療陽虛體質亞健康患者,取穴:①大椎、肺俞、志室;②風門、膏肓、脾俞;③大杼、心俞、腎俞,除大椎穴外均取雙側穴;三組穴位交替使用,白芥子、細辛、甘遂、延胡索以4∶4∶1∶1比例研為細末,老姜汁調成1 cm×1 cm×1 cm大小藥餅貼敷,每次取一組穴位,每次貼藥2 h,從頭伏開始治療,5 d1次,共治療9次,與空白組比較,天灸法組陽虛體質積分、CMI總分均優(yōu)于空白組,在陽氣最盛的三伏天施天灸相得益彰,利用時間因素,最大化發(fā)揮藥物、腧穴的作用,共收扶正祛邪之功,操作簡單、安全有效、經濟實惠,是亞健康患者的理想療法。
陶瓷灸罐是應用現(xiàn)代材料技術,采用兩種導熱性能不同的陶瓷材料制作,將灸法與罐療結合的新型罐具,既有罐療產生的負壓作用,又有灸法的溫陽作用,可溫通經絡、扶正祛邪、調理臟腑、平衡陰陽,操作時借助支架托盤中酒精棉球燃燒時產生的負壓吸附罐體,再在罐底外面放置適宜的95%酒精棉片點燃,更換棉片,燃燒15 min,以2/3罐身溫度灼手為宜,1次/d,10 d為1療程。邵云等[30]采用罐灸法治療陽虛體質亞健康患者3個療程,罐灸法組總有效率、陽虛體質轉化分、SF-36量表、免疫學指標等均優(yōu)于口服金匱腎氣丸組,表明罐灸法可顯著改善患者陽虛體質體征及亞健康狀況,提高機體免疫力。罐灸法有一定新穎性,操作簡便,患者容易接受,安全性高[31-33]。
灸法體現(xiàn)了“治未病”思想,可以達成未病先防、早期防治、已病防變、保健延衰的目的,與亞健康防治十分契合[34-36]。灸法已在亞健康防治領域初步顯示出其優(yōu)勢,具有巨大發(fā)展空間,但仍存在一定問題,有待進一步規(guī)范與深入研究[37-39]。①研究領域不夠全面。目前研究多集中在陽虛證、氣虛證亞健康狀態(tài)方面,但亞健康類型多樣,如血虛證、陰虛證等,故應全面觀察灸法防治各型亞健康狀態(tài)臨床療效。②診療未規(guī)范統(tǒng)一。亞健康狀態(tài)概念及診斷標準需要進一步細化統(tǒng)一,本領域研究的頂層設計需要進一步探討。督灸、溫和灸等方法在施灸部位、灸量、治療頻次、療程等方面并不統(tǒng)一,即便同一具體方法,其方案也略有不同,如應用較多的督灸,藥粉成分、施灸頻次、療程均不統(tǒng)一,故需加大研究力度,逐步形成各自的標準方案。③臨床療效評價體系不統(tǒng)一。相關研究常以疲勞、睡眠、免疫學、心理等相關量表為評價指標,未形成全面的評價體系,科學性、邏輯性有待加強。④研究規(guī)模不足。目前的臨床觀察存在著樣本量偏少、對照不科學等設計不足,缺乏大型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真實世界臨床研究等。⑤灸法優(yōu)選方案研究鮮見。在眾多具體方法中究竟哪一種更適合防治亞健康狀態(tài),也是臨床亟需回答的科學問題,而相關優(yōu)選方案研究基本闕如。故應采用現(xiàn)代數(shù)據(jù)挖掘技術總結古代、近現(xiàn)代研究成果,逐步提出優(yōu)選方案。⑥機理研究有待加強?;谂R床的機理少見,且僅限于某些基本的免疫學指標觀察,應運用現(xiàn)代技術,更全面、更深入地提高相關機理研究水平,更好地支撐臨床治療。
總之,灸法干預亞健康狀態(tài)順應了人類最普遍的健康需求,既是“治未病”思想的深刻體現(xiàn),也是中醫(yī)藥、針灸學等學科臨床發(fā)展的時代要求,不斷全面地深入研究,充分發(fā)揮灸法“簡、便、廉、驗”的優(yōu)勢,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社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