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燕新 楊心悅
王叔岷先生曾兩次箋注鐘嶸《詩品》,前者稱《鐘嶸詩品疏證》,初稿撰于一九四三年,一九四八年補正后發(fā)表在《學原》三卷三、四期。一九八九年秋,始補訂前書,為《鐘嶸詩品箋證稿》(下文簡稱《箋證》)三卷。這次補訂箋證,王先生在此前研究的基礎(chǔ)上,薈萃眾長、考辨正誤、證釋補闕、匯存諸說,無論是學術(shù)還是文獻層面,均有較高價值。每次翻檢《鐘嶸詩品箋證稿》,皆有不同程度的收獲。
《箋證》博引諸家成果,從引述對象看,主要參考古直《鐘記室詩品箋》(下文簡稱古《箋》)、陳延杰《詩品注》(下文簡稱陳《注》)、許文雨《鐘嶸詩品講疏》三書(下文簡稱許《疏》),兼及葉長青《鐘嶸詩品集釋》(下文簡稱葉《釋》)、李徽教《詩品匯注》(下文簡稱李《注》)及楊祖聿《詩品校注》等??v觀《箋證》征引,其對古直之研究成果最為關(guān)注。以《詩品總序》箋注為例,本部分計有注釋二百零三條,其中引證古直箋注一百四十二條??傮w上看,王叔岷先生箋注《詩品》征引學界研究成果,其有以下兩個特點:
第一,匯存諸說。如注《詩品序》“《卿云》之頌”:“陳延杰注:‘《尚書大傳》曰:“舜將禪禹,于時俊乂百工相和而歌曰:卿云爛兮,糾嫚嫚兮,日月光華,旦復旦兮。”’古直云:‘此歌近儒多言其偽?!S文雨《講疏》:‘此處“歌”“頌”互文,非另體也?!?1)王叔岷撰:《鐘嶸詩品箋證稿》,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第51頁。據(jù)此可見,其特點主要在“匯存”,即《箋證》有相當多的注釋,以存錄諸家箋注《詩品》成果為主。又如,注《詩品總序》“太康中,三張、二陸,兩潘、一左”云:
古直云:“《晉書·張載傳》:‘弟協(xié),協(xié)弟亢,時人謂載、協(xié)、亢、陸機、云曰二陸、三張?!瘍膳耍^潘岳、潘尼也?!稌x書·潘岳傳》,附有從子《尼傳》。一左,謂左思。鄭玄《詩譜序》:‘民勞板蕩,勃爾俱作。’《離騷》:‘及前王之踵武。’又曰:‘芬至今猶未沬?!浮辔淝巴酢^太康文學,繼建安之盛也?!比~長青云:“《文心雕龍·明詩篇》曰:‘晉時群才,稍入輕綺。潘、張、左、陸,比肩詩衢。采縟于正始,力柔于建安。或析文以為妙,或流靡以自妍?!湔f與記室異?!?2)王叔岷撰:《鐘嶸詩品箋證稿》,第60-62頁。
“三張、二陸,兩潘、一左”,前人注釋甚多。故此條注釋,《箋證》僅僅匯釋古《箋》與葉《釋》。然而,縱觀《箋證》之匯注,其絕非簡單地采摘羅列。具體分析,有以下兩個特點:其一,客觀并錄諸家觀點。如“古直云:‘《晉書·張載傳》:“弟協(xié),協(xié)弟亢,時人謂載、協(xié)、亢、陸機、云曰二陸、三張?!眱膳?,謂潘岳、潘尼也?!稌x書·潘岳傳》,附有從子《尼傳》……’”;“時人謂載、協(xié)、亢、陸機、云曰:‘二陸’‘三張’”,見《晉書》卷五五《張載傳》(3)房玄齡等:《晉書》卷五五,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1524頁。。可見,這條注釋材料的出處十分明顯,且前人典籍記載無誤。若復加闡釋箋證,則有畫蛇添足之嫌。其二,匯存諸說,以為駁論緣起。如,注《詩品》卷上“魏侍中王粲詩”之“發(fā)愀愴之詞”云:“陳延杰云:‘粲之《七哀詩》,寫兵亂之象,悽愴欲絕,所以沈約稱《灞岸》之篇,而嘆為茂制也?!胖痹疲骸鞍l(fā)愀愴之詞”,指《七哀詩》。謝靈運《擬鄴中集詩序》曰:“王粲遭亂流寓,自傷情多。”亦指《七哀》言之?!囍h(huán)云:‘《詩人玉屑》引“發(fā)”上有“若”字,蓋“善”之形誤。有“善”字,文意較備。中品評應(yīng)璩詩有云:“善為古語”,評謝朓詩云:“善自發(fā)詩端”,與此句法并相似。又中品評劉琨詩云:“其源出于二張,善制形狀寫物之詞?!迸c此句法尤符。則今本“發(fā)”上捝“善”字,明矣?!浮l(fā)’上當補‘善’字,車說是。中品評盧諶詩……”(4)王叔岷撰:《鐘嶸詩品箋證稿》,第161頁。這條注釋,《箋證》引陳延杰等諸說,其旨是為了更好地對比辨析,以闡明“發(fā)”上當補“善”這一觀點。類似者,又如,《箋證》注《詩品》卷中“晉太尉劉琨”之“琨既體良才,又罹厄運”云:“古直云:‘劉琨《答盧諶詩》曰:厄運初遘,陽爻在六?!囍h(huán)云:‘《吟窗雜錄》本“罹”作“離”,《詩人玉屑》引同,古通。’”(5)王叔岷撰:《鐘嶸詩品箋證稿》,第246頁。以《箋證》匯錄諸家觀點觀之,其援引最多者為古《箋》,次為陳《注》,次為許《疏》,次為葉《釋》等。
第二,援引諸家注以為己說。這一特點,與上文不同的地方,在于其匯存諸家觀點的方式與目的。諸家觀點,有完全相同者,有相近似者,亦有分歧較大者。相同、相近似,或少部分有分歧而不能確考者,《箋證》或補充材料而不作考釋,或僅僅將諸家觀點予以匯集存錄。其中,部分有疑需要考辨者,《箋證》往往加案語,考論其正誤(詳論見下文)。相比之下,《箋證》以摘引者為己說,情形則要直觀得多。具體分析,其亦有兩個特點。其一,在相對明晰的條目之下,援引某家觀點作為《箋證》之注釋。如注《詩品總序》“義熙”云:“古直云‘晉安帝年號。’”(6)王叔岷撰:《鐘嶸詩品箋證稿》,第67頁。古直注,大致等同于《箋證》觀點(7)鐘嶸著,古直箋注:《鐘記室詩品箋》,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7年,第7頁。。類似例子,《箋證》尚多。又如,注《詩品》卷中“宋參軍顧邁”云:“古直云:‘《隋志》:“宋《王微集》下注云:梁又有《宋征北行參軍顧邁集》二十卷,亡?!庇酂o考?!?8)王叔岷撰:《鐘嶸詩品箋證稿》,第256頁。又如注《詩品》卷下“晉征士戴逵詩”之“裁長補短”云:“葉長青《集釋》:‘馮振案:“絕長補短?!币姟睹献印?《滕文公篇》)?!?9)王叔岷撰:《鐘嶸詩品箋證稿》,第348頁。又如注《詩品》卷下“宋孝武帝”云:“陳延杰云:‘《宋書》曰:武帝諱駿,字休龍,文帝第三子,封武陵王。元兇劭弒逆,舉兵誅劭,遂即帝位。’”(10)王叔岷撰:《鐘嶸詩品箋證稿》,第358頁。同頁注“孝武詩”云:“許文雨云:‘《隋志》:“《宋孝武集》二十五卷,梁三十一卷,錄一卷?!薄庇秩纾ⅰ对娖贰肪硐隆八沃袝钍妨晷拗?、宋典祠令任曇緒”云:“古直云:‘未詳?!?11)王叔岷撰:《鐘嶸詩品箋證稿》,第363頁。其二,在相對復雜的條目之下,客觀匯錄多家觀點,以為己說。如上文注釋“太康中,三張、二陸,兩潘、一左”引古直、葉長青語,客觀上表示其對二家觀點的認同。又如,注《詩品》卷上“魏陳思王植詩”之“粲溢今古”云:“車柱環(huán)云:‘《御覽》引此句作“粲然逸古”,葉《集釋》本同?!对娙擞裥肌芬鳌棒尤灰绻拧?,逸、溢義近。作“粲溢今古”,較勝。’”(12)王叔岷撰:《鐘嶸詩品箋證稿》,第151頁。是“粲溢今古”,還是“粲然逸古”,抑或是“粲然溢古”,《箋證》沒有作具體的考訂,而引車柱環(huán)語為其觀點。這樣,不僅匯存了資料,又具有??脊π?。
除了匯存諸說以為《詩品》研究者提供豐富匯編,《箋證》的又一成就是注析與釋證。如箋證《詩品序》“至乎吟詠情性,亦何貴于用事”:
案《詩大序》:“吟詠情性,以風其上?!彼^“以風其上”,乃因詩立教之旨。仲偉之意,只在“吟詠情性”耳。梁簡文帝《答湘東王和受試詩書》:“若夫六典三禮,所施則有地;吉兇嘉賓,用之則有所。未聞吟詠情性,反擬內(nèi)則之篇;操筆寫志,更摹酒誥之作。遲遲春日,翻學《歸藏》;湛湛江水,遂同《大傳》?!笨膳c仲偉之說相輔。夫詩緣情而發(fā),直寫衷懷,若詳故實,則略性情。雖文繁而理富,其喜怒哀樂,亦難以逼真矣(13)王叔岷撰:《鐘嶸詩品箋證稿》,第93-95頁。。
這段文字,可以看出《箋證》注析與釋證的特點?!对姶笮颉匪^“吟詠情性,以風其上”,見《毛詩正義》卷一之一(14)阮元刻:《十三經(jīng)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本,第271下頁。。簡文帝《答湘東王和受試詩書》,題亦作《與湘東王論文書》(15)蕭綱著,肖占鵬等校注:《梁簡文帝集校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717頁。。據(jù)“可與仲偉之說相輔”等可知,《箋證》所采用的方法是,先援引諸說,在此基礎(chǔ)上引《詩大序》以溯源,再征引相關(guān)資料進行比較考辨。
這一特點,在《箋證》中最為常見。又如注《詩品》卷上“晉步兵阮籍詩”之“可以陶性靈,發(fā)幽思”云:
許文雨《講疏》引劉熙載《詩概》云:“此為以性靈論詩者所本。杜詩亦云:陶冶性靈成底物,新詩改罷自長吟?!比~長青《集釋》:“陳石遺先生曰:《詠懷詩》實八十余章,《文選》止十七首,顏延年、沈約注。陳沆《詩比興箋》錄三十八首,詮次翔實,多悲魏氏、憤司馬氏之辭,非徒‘陶性靈、發(fā)幽思’已也?!崩罨战淘疲骸啊额伿霞矣枴の恼缕罚骸劣谔找毙造`,從容諷諫,入其滋味,亦樂事也。’《文選》班孟堅《西都賦》:‘發(fā)思古之幽情。’”案宋章如愚《山堂考索》引“性靈”作“性情”?!队[》五八六“幽思”作“幽致”??植⒎瞧渑f?!额伿霞矣枴贰疤找毙造`”,宋邵博《邵氏聞見后錄》十七亦引作“性情”?!段男牡颀垺ふ魇テ罚骸疤砧T性情,功在上哲?!币杀咀鳌靶造`”。齊、梁以前絕少言“性情”,蓋皆倒作“情性”也。陳氏謂《詠懷詩》“非徒‘陶性靈、發(fā)幽思’”。下文既言“頗多感慨之辭”,則仲偉之意自非徒“陶性靈、發(fā)幽思”而已(16)王叔岷撰:《鐘嶸詩品箋證稿》,第165-167頁。。
案語中的“陶冶性靈”,王利器《顏氏家訓集解》卷四曰:“性靈為六朝新起之文藝思潮,即司空圖《詩品》所謂‘自然’也?!?17)顏之推撰,王利器集解:《顏氏家訓集解》(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第290頁?!渡凼下勔姾箐洝肪硪黄撸骸吧倭辏骸找毙郧榇娴孜铩?,本顏之推:‘至于陶冶性情,從容諷諫,入其滋味,亦樂事也?!?18)邵博撰:《邵氏聞見后錄》,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第137頁。這里,不難看出,顏文原作“性靈”,邵文引作“性情”。由此可見,這段箋注,《箋證》先匯集許文雨、葉長青、李徽教三家觀點。在此基礎(chǔ)上,王先生又做了三方面工作:一是指正錯訛。如“宋章如愚《山堂考索》引‘性靈’作‘性情’”“《御覽》五八六‘幽思’作‘幽致’”,指出宋章如愚《山堂考索》等典籍所引《詩品》文字訛異。二是補充材料、進一步闡釋。如為了論證“性靈”與“性情”孰是孰非,《箋證》征引《顏氏家訓》《邵氏聞見后錄》《文心雕龍·征圣篇》等比較論證。三是提出自己的思考所得。如“恐并非其舊”“疑本作‘性靈’”“下文既言‘頗多感慨之辭’,則仲偉之意自非徒‘陶性靈、發(fā)幽思’而已”等等。類似箋注,又如注《詩品》卷中“晉著作王贊”之“正長朔風之后”云:
陳延杰云:“王贊《雜詩》曰:‘朔風動秋草’,故以名此。蓋學《古詩》。”古直云:“王贊《雜詩》曰:‘朔風動秋草,邊馬有歸心?!端螘ぶx靈運傳論》曰:‘子荊零雨之章,正長朔風之句,并直舉胸情,非傍詩史?!痹S文雨《講疏》引《過庭詩語》云:“孫楚‘晨風飄歧路’,王贊‘朔風動秋草’,自陳思詩‘驚風飄白日’來,而陳思乃得之《楚辭·悲回風》也?!卑浮段男牡颀垺る[秀篇》:“‘朔風動秋草,邊馬有歸心?!瘹夂聜?,此羈旅之怨曲也。”然則此詩蓋源出李陵,非學《古詩》,李陵源出《楚辭》……至如方東樹《昭昧詹言》卷一云:“正長朔風,原本《風雅》,韻律似《十九首》,然無甚警妙。若子荊零雨,非所知也。(下略。原注)”(許文雨《講疏》亦引此。原注)直以為無可稱許矣。夫正長朔風,氣寒事傷,當本《楚辭》,非原《風雅》(19)王叔岷撰:《鐘嶸詩品箋證稿》,第230-233頁。。
這段文字太長,征引時有刪節(jié)。據(jù)所引文字可以看出,此處箋注引陳《注》所云王贊《雜詩》“勁風”句“蓋學《古詩》”、許《疏》引《過庭詩語》所謂“孫楚‘晨風飄歧路’,王贊‘朔風動秋草’,自陳思詩‘驚風飄白日’來,而陳思乃得之《楚辭·悲回風》也”等,這些觀點,略同考論引言,為下文進一步辨析“此詩蓋源出李陵,非學《古詩》,李陵源出《楚辭》”提供必要的駁論依據(jù)。《箋證》引《文心雕龍·隱秀篇》、謝脁《落日悵望詩》、劉禹錫《敘董侹文集》、張溥《孫子荊集題辭》、方東樹《昭昧詹言》等,溯源述流、比堪推論,旨在考訂“正長朔風,氣寒事傷,當本《楚辭》,非原《風雅》”。很顯然,從源流角度分析,《箋證》在陳《注》、許《疏》的基礎(chǔ)上更進了一步。其所云“《文心雕龍·隱秀篇》:‘“朔風動秋草,邊馬有歸心?!睔夂聜肆b旅之怨曲也。’然則此詩蓋源出李陵,非學《古詩》,李陵源出《楚辭》……”;“可知子荊、正長二詩影響之深遠矣。張溥《孫子荊集題辭》云:‘子荊零雨,正長朔風,稱于詩家,今亦未見其絕倫也。’則未深許。”則是《箋證》研究結(jié)論。可見,《箋證》在充分援引前人資料的基礎(chǔ)上,注重以提出問題為導向,以解決問題、澄清錯訛為旨歸。
類似例子很多,現(xiàn)再舉數(shù)例。如《箋證》注《詩品》卷上“古詩”之“而清音獨遠”云:“陳延杰云:‘《雕龍》(《明詩篇》)曰:觀其結(jié)體散文,直而不野,婉轉(zhuǎn)附物,怊悵切情,實五言之冠冕也?!浮妒酚洝げ牧袀鳌罚骸畮r穴之士,趣舍有時,若此類名堙滅而不稱,悲夫!’即仲偉詞意所本?!?20)王叔岷撰:《鐘嶸詩品箋證稿》,第129-139頁。又如,注《詩品》卷中“魏尚書何晏”之“平叔鴻鵠之篇”云:“陳延杰云:‘何晏《擬古詩》“鴻鵠比翼游”,故云。此詩風骨振絕,是學劉公干者?!浮欩]之篇’,頗見風骨。但言‘風骨振絕’,似太過?!?21)王叔岷撰:《鐘嶸詩品箋證稿》,第230-232頁。又如,注《詩品》卷中“宋參軍戴凱詩”云:“古直云:‘戴凱無考。《隋志》:“宋《湯惠休集》下注云:梁又有《戴凱之集》六卷,亡?!贝鲃P或即凱之,而奪一字,未可知也?!腹湃嗣谢蚰郑钥墒÷?。戴凱之當即戴凱,惟仲偉稱戴凱乃宋人,非梁人?!?22)王叔岷撰:《鐘嶸詩品箋證稿》,第255-257頁。又如,注《詩品》卷下“齊朝請吳邁遠”云:“古直云:‘《南史·檀超傳》曰:“時又有吳邁遠者,好為篇章,每作詩得稱意語,輒擲地呼曰:曹子建何足數(shù)哉!”案史不言邁遠為朝請,而《隋志》則云:“宋江洲從事《吳邁遠集》?!迸c《詩品》異?!浮垺杀咀鳌畯氖隆?,涉下‘齊朝請’而誤也。”(23)王叔岷撰:《鐘嶸詩品箋證稿》,第381頁。等等,這些例子,或在諸家注基礎(chǔ)上引征注析,或考誤辨疑,顯示了《箋證》不同于諸家注的箋證特征。
《箋證》援引諸家注,其又一旨趣是為其箋釋作佐證,即《箋證》先提出自己觀點,并予以考論辯析,然后,引學界觀點資證之。如,注《詩品》卷上“晉黃門郎張協(xié)詩”之“風流調(diào)達,實曠代之高手”云:“案摯虞《左丘明贊》:‘誕宣圣旨,曠代彌休?!队[》五八六‘高手’作‘高才’。車柱環(huán)云:‘《御覽》、《詩人玉屑》引“高手”并作“高才”。于文較雅?!笆帧鄙w“才”之形誤,或由聯(lián)想而誤?!侗阕印ね馄もx世》有云:“諸碩儒高才之賞文者?!薄额伿霞矣枴妨稌C》第十七云:“然其文義允愜,實是高才?!辈⑴c此作“高才”同例?!浮度龂尽の褐尽り惾簜鳌罚骸攪兹?,高才倨傲?!啻俗鳌卟拧宰C?!?24)王叔岷撰:《鐘嶸詩品箋證稿》,第185-188頁。據(jù)這條引文可知,《箋證》引車柱環(huán)箋注,主要目的是為了佐證其提出的有關(guān)“高手”與“高才”的考訂。
又如,注《詩品》卷中“梁太常任昉詩”之“善銓事理”云:“案‘善’,舊誤‘若’。據(jù)《吟窗雜錄》本改。陳延杰注本已改為‘善’。”(25)王叔岷撰:《鐘嶸詩品箋證稿》,第306-307頁。又如,注《詩品》卷下“晉征士戴逵詩”之“安道詩”等云:“‘安道詩’以下三十字。許文雨《講疏》云:‘各本均脫評語,今據(jù)《對雨樓叢書本》引《吟窗雜錄》補入?!~長青《集釋》本從許說補此三十字。案‘晉征士戴逵’后,無涉及戴逵之評語,當有脫文。《對雨樓叢書本跋文》,稱陳學士《吟窗雜錄》本有評語‘安道詩’云云,三十字,差與仲偉之言相近,然是否《詩品》之舊,未敢遽斷,姑亦補錄于此?!?26)王叔岷撰:《鐘嶸詩品箋證稿》,第347-348頁??v觀《箋證》援引諸家注為該書箋注之資證,其有兩個特點:一是先提出自己之觀點,然后援引已有學界成果,以之為《箋證》佐證材料;二是先提出自己之觀點,然后援引他注,在此基礎(chǔ)上進一步補正辨析,最后得出自己的結(jié)論。
若諸家未注,或諸家注無可取者,《箋證》往往廣征博引,詳加考論。此類情況,在《箋證》中,極為常見,這也是彰顯該書箋注成就的地方。如《詩品》卷上“漢都尉李陵詩”謂李陵“其源出于《楚辭》”,《箋證》注云:
清劉熙載《詩概》云:“《古詩》十九首,與蘇、李同一悲慨……”陳石遺《平議》云:‘夫五言古,首推蘇、李……’案劉氏謂《古詩》與蘇、李詩,“有陽舒、陰慘之不同”。不知《古詩》陽舒,正合乎《國風》之體,亦即仲偉所謂“文溫以麗”也。蘇、李詩若相比,則蘇詩陽舒,李詩陰慘,蘇詩近《國風》,不得概以陰慘例之也。又《文選》有蘇武詩四首,而《文心雕龍》、《詩品》皆不涉及蘇武,(《詩品序》下篇“子卿《雙鳧》”,乃少卿之誤,前有詳說。原注。)……李陵《雙鳧詩》即是比體,非直賦也。明宋濂《答章秀才論詩書》云:“蘇子卿、李少卿之著,紆曲、凄惋,實宗《國風》與楚人之詞。”蓋蘇詩宗《國風》,李詩宗《楚辭》,深符仲偉之旨?!对娖贰凡环Q蘇詩,正由蘇詩宗《國風》,疑仲偉將蘇詩歸入《古詩》,蓋《古詩》源出《國風》也(27)王叔岷撰:《鐘嶸詩品箋證稿》,第140-142頁。。
這條注釋,原文約有六百字(文中省略,均引者刪節(jié))?!豆{證》先引劉熙載《詩概》論述蘇、李詩與《古詩》的不同。為了體現(xiàn)材料的完整性,其將劉熙載論證文字大段摘錄,雖有累贅之嫌,然,為讀者提供了征引觀點及其辨析,為下文提供了有力證據(jù)。為了進一步展開論證,《箋證》的方法頗有可取之處。征引劉熙載論證之后,《箋證》又引陳石遺《平議》:“夫五言古,首推蘇、李,子卿與少卿并稱,李詩固悽怨,所謂愁苦易好也。蘇詩則懇至悱惻,豈遂歡娛難工乎?鐘氏上品數(shù)少卿,而不及子卿,深所未解……《楚辭》者,香草美人,語多比興,李陵則直賦而已。溝而合之,非知言也。”這段引文,計有二百余字,論述蘇、李詩與《國風》《楚辭》的關(guān)系。引文之后,又引證《文選》《文心雕龍》《詩品序》以及明宋濂《答章秀才論詩書》等,不僅溯源述流、旁征博引,而且對比分析、假設(shè)推論,最后得出考訂結(jié)論“蓋蘇詩宗《國風》,李詩宗《楚辭》,深符仲偉之旨”,“疑仲偉將蘇詩歸入《古詩》,蓋《古詩》源出《國風》也”。由此可見,《箋證》全文征引,既給讀者提供了觀點材料,也為研究者展示了完整的辨析過程。在此基礎(chǔ)上,《箋證》指出:“蘇詩或即在彥和、仲偉所稱《古詩》中也?仲偉謂李詩源出《楚辭》,非以其怨相同,蓋近似耳。其悽愴悲感之懷,亦非《小雅》之怨悱,《國風》之《氓》與《谷風》可比?!焙茱@然,這個結(jié)論,是在研究劉熙載《詩概》、陳石遺《平議》基礎(chǔ)上提出來的。
類似例子很多。又如,注《詩品》卷下“宋詹事范曄詩”之“乃不稱其才”云:
案“乃”猶“固”也。(《孟子·梁惠王篇》:“是乃仁術(shù)也?!薄澳恕币嗒q“固”也。原注)王先謙《后漢書集解序》,稱蔚宗《后漢書》“比類精審,屬詞麗密,極才人之能事”。而其詩“乃不稱其才”。班固亦然。蓋史重才,而詩重情也。《世說新語·容止篇》:“王敬豫有美形,問訊王公,王公撫其肩曰:阿奴恨才不稱?!薄安挪环Q”,猶此言“不稱其才”也(28)王叔岷撰:《鐘嶸詩品箋證稿》,第356頁。。
這個例子雖不像上例征引廣博,然,據(jù)此亦可見《箋證》這類箋注特點。其意義,概括起來主要有三點:第一,凡諸家箋注未注或不足以引征者,《箋證》多予以詳加考定,使全書頗多新見。第二,《箋證》搜蒐資料,往往注重溯源逐流,力求反映《詩品》所涉及內(nèi)容的文化發(fā)展演變歷史,便于引導讀者。第三,《箋證》箋釋諸家未注者,引證資料旁征博引,考述詳盡周密,考辨方法多樣,對注釋法有諸多借鑒意義。
據(jù)上文析論,《箋證》既注重援引他人成果,又注重考辨注釋。箋注過程中,講求資料翔實、考論嚴密、方法靈活。要之,該書既有繼承,又有創(chuàng)新,自成一家之言,具有較高的文獻價值。
第一,為學界提供一部內(nèi)容豐富的資料匯編。《箋證》匯集古《箋》、陳《注》、許《疏》、葉《釋》、李《注》等注釋成果,儼然一部內(nèi)容豐富的資料匯編。有時,《箋證》僅僅征引一家箋注材料;有時,《箋證》摘錄一兩家主要觀點;有時,為注釋一項內(nèi)容,《箋證》不遺余力地征引數(shù)家成果。類似例子,前文已涉及,現(xiàn)再舉一例。如卷上箋注“魏文學劉楨詩”之“其源出于古詩”云:“葉長青云:‘釋皎然《詩式》:鄴中七子,陳王最高。劉楨辭氣偏正得其中,不拘對屬,偶或有之,語與興驅(qū),勢逐情起,不由作意,氣格自高。與《十九首》,其流一也?!?許文雨亦略引《詩式》。原注。)陳延杰云:‘楨之《公燕》、《贈從弟》、《雜詩》等篇,皆所謂情高會采,而質(zhì)樸頗類《古詩》?!?29)王叔岷撰:《鐘嶸詩品箋證稿》,第156-157頁。由此可見,《箋證》匯集諸家成果,使該書具有一冊在手、盡得諸家注釋精髓的功用。因之,在這方面,《箋證》有較高的匯集文獻資料的價值。
第二,考辨正誤,澄清學術(shù)史上的是非。類似例子很多,前文有論,現(xiàn)再舉一例。如注《詩品》卷上“晉黃門郎張協(xié)詩”之“雄于潘岳,靡于太沖”云:“陳延杰云:‘景陽與安仁,雖同出王粲,而骨氣橫絕,潘視之稍羸矣;左思不假雕潤,而沖淡有味,非若景陽之以綺靡相尚焉。’許文雨《講疏》引陳祚明《選評》云:‘《詩品》謂“雄于潘岳,靡于太沖?!贝嗽u獨當。一反觀之,正是“靡類安仁”。其情深語盡同,但差??;有斬截處,正是“雄類太沖”。其節(jié)高調(diào)亮同,但不似太沖簡老,一語可當數(shù)語。故當勝潘遜左?!妇瓣枴对伿贰罚骸屣L激萬代,名與天壤俱。’《雜詩》:‘龍蟄喧氣凝,天高萬物肅?!垲H類太沖,安仁無此等句也。太沖《詠史》:‘長嘯激清風,志若無東吳?!朴瓢偈篮螅⒚藚^(qū)。’句之雄與景陽相似。景陽《雜詩》:‘浮陽映翠林,回飚扇綠竹,飛雨灑朝蘭,輕露棲叢菊?!翌H類安仁,太沖乏此等句也。(《招隱》詩句差近。原注。)安仁《河陽縣作》:‘幽谷茂纖葛,峻巖敷榮條,落英隕林趾,飛莖秀陵喬?!渲遗c景陽相似。陳延杰謂景陽詩‘骨氣橫絕’。四字移評太沖之雄較當,景陽則稍遜也?!?30)王叔岷撰:《鐘嶸詩品箋證稿》,第185-188頁。據(jù)這條注釋可知,學界研究之可信者,《箋證》予以援引。對待學界研究觀點有誤或有疑需要進一步考辨者,《箋證》詳加考論辨析。因此,在學界研究的基礎(chǔ)上,《箋證》存正辨非,更為謹嚴精準。
第三,箋釋立說,提出自己的研究論點?!豆{證》不僅在文字校注、句意箋釋等方面正補學界觀點,提出其研究論點。難能可貴的是,其在詩文化溯源述流方面,也往往新見迭出。如注《詩品》卷中“魏侍中應(yīng)璩詩”之“得詩人激刺之旨”云:“陳延杰云:‘《雕龍》曰:“應(yīng)璩《百一》,獨立不懼,辭譎義貞,亦魏之遺直也。”(《明詩篇》。原注)。又曰:“休璉風情,則《百一》標其志?!?《才略篇》。原注)。’古直云:‘《文選注》引張方賢《楚國先賢傳》曰:“應(yīng)休璉作百篇詩,譏切時事?!薄~長青云:‘《應(yīng)璩傳》:曹爽秉政,多違法度,璩為詩以諷焉?!浮队[》五五六引應(yīng)璩《新詩》曰:‘野田何紛紛!城郭何落落!埋葬嫁娶家,皆是商旅客,喪側(cè)食不飽,酒肉紛狼藉!’(諷刺葬埋薄,婚嫁厚邪?原注)八三四引璩《新詩》曰:‘洛水禁罾罟,魚鱉不為殖,空令自相啖,吏民不得食?!⒌眉ご讨?。因憶及唐社會派詩人白居易,所作諸諷諭詩平易近人,與應(yīng)璩詩由淺近以達激刺之旨頗相似,此大可注意。世人但知白詩多學習杜甫,但杜詩辭意深刻,白詩與之不類也?!?31)王叔岷撰:《鐘嶸詩品箋證稿》,第236-238頁。這段考述,其范圍不僅僅局限于《詩品》內(nèi)容。《箋證》論及白居易與杜甫詩風的異同,并云“與應(yīng)璩詩由淺近以達激刺之旨頗相似”,不僅拓寬了《詩品》研究視野,對研究中國詩歌史、詩文文化批評史,也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