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琛林
自《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 年版)》發(fā)布以來,整本書閱讀的課程價值和教學實踐越來越受到關(guān)注。筆者所在的學校是一所普通鄉(xiāng)鎮(zhèn)初中,也在開展整本書閱讀,但在實踐中筆者發(fā)現(xiàn)鄉(xiāng)鎮(zhèn)初中的整本書閱讀教學面臨閱讀時間少、閱讀質(zhì)量低下兩大問題。如何解決這兩大問題,筆者從所在鄉(xiāng)鎮(zhèn)初中的實際出發(fā),思考并實踐了一系列教學策略。
面對整本書閱讀,不少教師和家長不知道如何選擇閱讀書籍,擔心學生會讀一些對學習沒有幫助的書。其實閱讀本身就不應該有門戶之見和高下之別,只要學生有興趣、讀得開心,一開始就不必苛求讀的效果,正如陶淵明所說“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最關(guān)鍵的是先讓學生在自由的閱讀中找到樂趣。
在教學中,筆者為了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為學生提供了不同類型的閱讀書目。如《破曉時分》《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驛道上尋找西南聯(lián)大》《我的靈魂騎在紙背上》《流俗地》《太多值得思考的事物:索爾·貝婁散文選1940—2000》《蘭波評傳:履風的人與盜火者》等文學類書籍;《瓜亞基印第安人編年史》《銀、劍、石》《切爾諾貝利的午夜》等歷史文化類書籍;《中國鳥類觀察手冊》《深時之旅》《我們星球上的生命》《我們?yōu)槭裁匆X》等科學類書籍;《挽救計劃》《魔戒》《納尼亞傳奇》《哈爾的移動城堡》《哈利·波特》等幻想類書籍。
當學生愿意讀書、有了閱讀的興趣之后,我們?nèi)绾我龑W生閱讀的方向呢?筆者認為,教師首先應了解學生感興趣的書,這樣就增加了與學生對話的機會。在這一點上,需要教師有一點教學智慧。例如,有學生喜歡閱讀金庸的武俠小說,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了解作者金庸的人生經(jīng)歷,讓學生繼續(xù)閱讀有關(guān)作者金庸的傳記,甚至讓學生了解金庸當年創(chuàng)辦《明報》、立業(yè)香江的傳奇故事;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閱讀狄更斯的《圣誕頌歌》,因為這是對金庸影響最大的書之一,是金庸小時候父親送給他的圣誕禮物;教師還可以通過金庸武俠作品,引導學生去讀宋史、元史,引導學生去讀李白和杜甫,了解《俠客行》這首詩;等等。教師要善于利用學生閱讀的興趣,積極加以引導,讓學生從閱讀一本書走向閱讀一類書,直至養(yǎng)成熱愛閱讀、勤于閱讀、善于閱讀的習慣。
當然,單靠語文教師一個人,是不可能這么細致地引導每一個學生的。因此,教師需要動員家長來參與學生的“整本書閱讀”。教師可以利用家長會、家長QQ 群、家長微信群等方式將引導學生閱讀的方法教給家長;舉辦班級讀書交流會,并邀請部分家長參加;定期在家長群中分享一些閱讀書目、學生的閱讀心得等,家校聯(lián)合、共同發(fā)力,引導學生進行閱讀。
主題式閱讀,就是閱讀者圍繞一個主題去仔細研讀一本乃至與主題相關(guān)的很多本書,并列舉出這些書與主題的相關(guān)之處,從而得出自己對這個主題的研究結(jié)論。借助所閱讀的書籍,閱讀者甚至能夠架構(gòu)出一個可能在任何一本書里都沒提過的新的主題分析。很顯然,主題式閱讀是一種需要極高的主動性、探究性的深層次閱讀。
那么,如何引導學生開展主題式閱讀呢?筆者認為,還是從興趣入手,教師選擇的主題必須能激發(fā)學生的閱讀和探究興趣。例如,閱讀《三國演義》,我們可以這樣來定主題:三國演義中有很多厲害的武將,通常都說武將排名是“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guān)五馬六張飛”,你同意這樣的排名嗎?對于《三國演義》的內(nèi)容,大部分學生都有一定的了解,不少學生心中都有自己偏愛的人物,對于武將排名都很感興趣,因此,這樣的閱讀主題一提出來就能夠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學生紛紛表示要從書中找出證據(jù)來證明自己喜愛的人物是最厲害的。在學生進行閱讀后,筆者設(shè)計了一次“三國軍師排行榜”的主題討論,學生對“諸葛亮和司馬懿誰是第一軍師”爭得難解難分。甚至有學生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還摘引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三國志》中的內(nèi)容來與《三國演義》互相比較印證。在這樣的閱讀中,學生真正做到了圍繞一個主題仔細研讀一本乃至與主題相關(guān)的多本書,并且有了自己的看法。
再如,引導學生對《西游記》進行主題式閱讀。筆者對所在學校初一的學生進行過調(diào)查,100%的學生都知道《西游記》的大概內(nèi)容,但看完整套原著的學生不到5%。當學生知道《西游記》是初一的必讀書時,都表示很輕松,因為感覺不用再去看了,反正內(nèi)容都知道。于是筆者問學生:“老師來考考大家,為什么大鬧天宮的孫悟空在取經(jīng)路上常常斗不過妖怪總是要去搬救兵?”學生七嘴八舌討論了一陣,都說不出緣由,課后就有不少學生圍在一起討論。很明顯學生對《西游記》又產(chǎn)生了新的閱讀興趣,此時筆者順勢引導學生圍繞這個問題再次閱讀原著,從書中去尋找答案。之后我們又研究了其他一系列問題,如妖怪捉了唐僧為什么不趕緊吃掉?唐僧為什么要取經(jīng)?取經(jīng)有什么作用?你最喜歡《西游記》中哪件寶物?等等。這些耐人尋味的問題構(gòu)成了一個個引人入勝的主題,學生帶著這些疑問去讀書,既有讀的動力,又保證了讀的效果。在對《西游記》進行整本書閱讀后,學生把閱讀成果改編成說書節(jié)目《悟空來了》,其中不乏對作品進行深入思考后產(chǎn)生的真知灼見,在區(qū)第一屆“讀書節(jié)”展示活動中獲得了一等獎。有了成果,學生讀書的興致就更濃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