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炳武
[摘 ? ?要]好的語文課堂應該在“慢閱讀”的助力下彰顯語文知識的生命力和積極作用,其彰顯的重要因素就是語文學習力。慢下來,可以讓學生的語文學習力得到深度實踐,讓學生真正獲得語文素養(yǎng)的浸潤?!奥喿x”可以促進語文課堂中閱讀理解的自然生長、促進閱讀素養(yǎng)的自我成長、促進閱讀動力的汩汩而出。從慢誦讀、慢共情、慢引領、慢延伸四個方面展開對“慢閱讀”在小學語文學習力的深度體驗的闡述,以此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開辟新路。
[關鍵詞]“慢閱讀”;語文學習力;實踐
小學語文課堂應該是靈動、活潑且搖曳生姿的,而這恰恰離不開“慢閱讀”的助力,離不開“慢閱讀”的浸潤。所謂的“慢閱讀”并非閱讀速度的延緩,而是指語文閱讀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這樣的語文課堂應該是充滿詩情畫意的,應該在實踐中體驗文本的情感,在體驗中演繹文本的內涵,開闊學生思維視野,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學習力。無論學習什么知識,只有讓知識成為學習者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因子之后,才能激發(fā)其學習興趣、激活其思維意識。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能夠促進學生積極學習的主要因子便是學習力,而這種學習力的培養(yǎng)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實現(xiàn),需要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將靜態(tài)的理論性學科知識轉化成一種動態(tài)的外在呈現(xiàn)形式。這樣,語文知識才能真正實現(xiàn)它的價值,學生的精神生命和學習能力才能在語文課堂中得到精彩綻放。
“在閱讀中能‘產(chǎn)生新問題,并能把新信息和已知的舊信息結合起來解決問題,這個思辨的閱讀過程指向的就是深度閱讀”。深度閱讀,其實就是“慢閱讀”,因為只有“慢下來”,才能促使學生語文學習力得到深度實踐,才能真正體會到語文學習的快樂和幸福?!奥喿x”主要表現(xiàn)為:慢誦讀,促進學生深度參與語文學習;慢共情,促進學生真實體驗文本情感;慢引領,促進學生深刻演繹文本內涵;慢延伸,促進學生深度開闊思維視野。語文教師,只有做精做實做細這“四慢”,必將最大限度地演繹語文課堂的精彩與厚重,必將最大限度地提升學生的學習力,促進學生深度閱讀,促進師生共同成長和提高。
一、慢誦讀:深度參與語文學習
“慢誦讀”,其實并非速度方面的“慢”,而是誦讀方式的一種創(chuàng)新。它可以通過學生視覺感官方面的欣賞和聽覺感官方面的聽賞,助力語文課堂的搖曳生姿,助力學生語文學習力的逐步提高。
(一)音樂伴讀:助力學生感悟文本情感
“音樂作為表情達意的重要手段,如果能夠在閱讀課堂上恰當運用,會對閱讀課堂助益良多”。的確,有時候音樂和文學之間是相通的,是相輔相成的。語言文字中的美好情感可以通過美妙的音律來表現(xiàn),讓人產(chǎn)生一種欲罷不能的感覺,同時,音樂中所蘊含的某些思想情感又可以通過優(yōu)美的文字來表述。因此,美妙的音樂伴隨著優(yōu)美的文字,引領學生入情入境地閱讀,從而進入文本深處,進入作者的內心世界,這樣,學生才能真正體會到作者的寫作意圖,真正感受到文本所要表達的思想內涵。
在部編版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七律·長征”一課的教學中,因為詩歌中所描述的長征途中的經(jīng)典歷史事件距離學生實際生活較遠,所以他們不易理解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情感。此時,教師不妨借助音樂的魅力來輔助學生理解,當歌曲《長征》雄壯的旋律響起,當視頻中“飛奪瀘定橋”的畫面在眼前再現(xiàn),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跟著音樂大聲學唱,并在富有感染力的旋律中感悟作者所要抒發(fā)的情感。還如,在“父愛如舟”一課的教學中,不妨引領學生聆聽《父親》這首歌曲,并理解歌曲所表達的情感。當熟悉的音樂旋律響起時,師生伴著旋律一起朗讀課文,濃濃的親情伴著深情的音樂互相傾訴,師生不自覺地隨著音樂進入文本,感受文本所表達的美好情感。
(二)插圖參與:助力學生理解文本意境
語文教材中的插圖,貌似只是課文的點綴部分,好像和學生理解文本內容沒有什么關系,其實這是一種誤區(qū)。教材插圖,不僅僅是課文主要內容的“濃縮展示”,而且助力學生深刻理解文本意境。它引領學生根據(jù)文本內容,結合畫面內容進行豐富的想象,從而拓展教材寬度、升華教材高度和廣度。教材插圖中形象的畫面意境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因子,在一定程度上帶給學生與眾不同的感受,并在激發(fā)學生想象力的同時,浸潤學生心靈世界,陶冶學生精神生命,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力。
在“開國大典”一課的教學中,如果僅僅通過文本的朗讀和關鍵詞的理解,不足以理解新中國成立這一盛況的壯觀場面,不足以引領學生深切感受這一盛典的激動人心。此時,教師不妨引領學生觀察教材中的插圖,通過偉人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宣讀“開國宣言”的情景,參會人員激動而莊重的表情,感受人們溢于言表的激動。同時,還可以引領學生借助插圖想象當時天安門廣場上人山人海的場面,想象開國大典的喜慶和隆重。這樣可以激勵學生進一步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意義,進而對偉大祖國產(chǎn)生深深的熱愛之情。
二、慢共情:真實體驗文本情感
“慢共情”指的是在語文閱讀教學中,不僅僅局限于教材內容的逐句理解、重點詞語的反復推敲以及對主題思想的機械總結,而是引導學生聯(lián)系實際生活,在真實體驗中感悟文本思想情感。
(一)在“生活共情”中獲得真實感悟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欣賞文學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這種體驗就是“生活共情”。也就是說無論是文學作品的欣賞,還是教材內容的理解,都需要學生在生活中有過真實的體驗,才能真正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同時,這種“共情”不是“快餐式”的,而是“細嚼慢咽式”的;不是走馬觀花,而是細細回味。唯有如此,文本中的細膩動情之處,生活中的感動難忘之處,才能在學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或許還會成為影響學生價值觀走向的重要拐點。
部編版五年級下冊語文教材中“祖父的園子”這篇課文的教學,教材中作者蕭紅所描述的童年生活是當下小孩子最真實的向往。文章中“祖父園子”里的一花一草、一蟲一鳥都足以將孩子們的思緒和自己的生活體驗聯(lián)系起來并產(chǎn)生“共情”。雖然部分孩子不一定體驗過“祖父園子”里的快樂,但或許感受過大自然中的自由,他們都會為文中“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的自由而感動,也期望成為文中那個“拿著小鋤頭隨意亂勾”、備受祖父寵愛的、自由快樂的“蕭紅”??傊?,無論是實際生活中的“共情”,還是理想生活中的“共情”,都會成為孩子們腦海中印象最豐滿的場景。多年后,或許其他課文的內容會越來越模糊,唯有這個“園子”會伴他們一生。
(二)在“知人共情”中獲得深度感悟
當學生在“生活共情”中獲得真實感悟之后,就會極力將這種體驗和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聯(lián)系在一起,用以指導自己的思維走向。除了“生活共情”之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在“知人共情”中獲得對文本的深度感悟。所謂“知人共情”,即在閱讀理解文本之前,先引導學生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搜集相關資料,借此了解文本主人公的成長過程、心路歷程,并被其優(yōu)秀品質所感動。如此,學生就會把自己的情感移入文中的人、事、物,實現(xiàn)情感方面的“共情”,獲得深度理解和感悟。
“軍神”和“清貧”兩篇課文的學習,盡管劉伯承將軍的意志如鋼和方志敏烈士的矜持不茍都給學生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是畢竟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有點距離,使得學生無法“移情入境”,無法感受人物優(yōu)秀品質的情感基礎。此時,教師不妨在課前搜集有關劉伯承將軍和方志敏烈士生平簡介的文字性資料,或者出示劉伯承在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中的一些經(jīng)典視頻片段,輔助學生進一步了解他們。因為有了“知人共情”做基礎,所以學生在閱讀并理解文本內容時就能和主人公“同頻共振”,就能順利“移情入境”,進而深度體驗文本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使閱讀達到一種飽滿、理想而有深度的境界。
三、慢引領:深刻演繹文本內涵
慢引領,即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另一種方式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如借助繪畫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依托表演傳遞創(chuàng)造力。這樣就可以助力學生深刻演繹文本內涵、深刻理解教材內容,激發(fā)并傳遞創(chuàng)造力。
(一)“繪畫”引領,激發(fā)創(chuàng)造力
對文本的閱讀和理解,既需要教師啟發(fā)學生將實際生活和個人情感“移情入境”,也需要空間思維的拓展和色彩的搭配來引領。如此,繪畫進入了我們的語文課堂,在學生閱讀過程中發(fā)揮了不容忽視的作用。它引領學生深入文本深處,助力學生理解文本內容,助力學生進入事件“現(xiàn)場”、進入人物“內心”世界,以另一種方式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同時,這種引領既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力,又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
“四季之美”這篇課文的學習,教師除了引領學生通過感情朗讀來感悟季節(jié)的美好之外,還可以指導他們用眼睛觀察生活、用畫筆描繪生活。當學生理解了文字所表達的情感之后,如果能拿起畫筆,用簡單的線條和色彩來“再現(xiàn)”文本美景,則又是一種創(chuàng)意性的表達方式。在學生筆下,春天的黎明、夏天的夜晚、秋天的黃昏以及冬天的早晨,都會以一種獨特的感受或活潑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這樣,文本和繪畫的合作,讓四季的美不僅流淌在文字中,而且在學生的畫筆下“慢慢呈現(xiàn)”。同時,也讓創(chuàng)造力、學習力在學生身上逐漸體現(xiàn),讓熱愛生活的快樂因子在學生心中落地生根。
(二)“表演”引領,傳遞創(chuàng)造力
如果說繪畫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力,從而激發(fā)了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那么“表演”引領,則將這種創(chuàng)造力進行有效傳遞,才能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理解和滲透。在閱讀理解之后,教師要嘗試將文本改編為小品、課本劇等形式,讓學生在各自的角色里體驗不同人物的生活。當學生以“文中人”的心境體驗他們的生活、以“當事人”的心境觀察這個世界,就會將靜態(tài)的文字描繪以一種動態(tài)的形式再現(xiàn)在我們面前,真正實現(xiàn)教師與文本、學生與文本、理論與實踐的有效對接。
“將相和”一課的教學,為了真實再現(xiàn)文本場景,表現(xiàn)人物的個性特征,教師不妨把課文改編成課本劇,讓學生通過表演來深刻體會廉頗、藺相如以及秦王的思想情感,進一步感悟時代背景對人物的影響。在表演過程中,無論是高高在上的“秦王”,還是顧全大局的“藺相如”,抑或是知錯就改的“廉頗”,都在學生精彩的演繹中“再現(xiàn)”于觀眾面前。其間,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繪聲繪色的對話留白,入情入境的心理描寫都讓表演者和欣賞者沉醉其中。不僅僅是學生的理解力、實踐力得以提高,同時提高的還有學生的學習力和創(chuàng)造力。只有置身于實踐中的體驗才是最真實的理解,也只有通過表演才能將創(chuàng)造力互相傳遞。
四、慢延伸:深度開闊思維視野
“慢延伸”,也就是通過文本的續(xù)寫和改寫來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閱讀,并將這種閱讀形式內化為一種個人品質和閱讀能力。在這種形式中,學生的思維視野得以開闊,語文學習力得以提高。
(一)文本續(xù)寫,自覺拓展主題思想
經(jīng)過大量實踐研究,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兒童積極的情緒和正向情感是他們認識世界和參與獲得的內驅力。對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而言,“教學的過程又是一個雙邊的過程”,在學習過程中,既需要教師引領學生對文本進行續(xù)寫,也需要學生自覺主動地拓展文本主題。這樣,不僅加深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而且穩(wěn)定學生正向閱讀情緒,在強化閱讀能力的基礎上助力語文學習力的培養(yǎng)。
“跳水”一課的學習,教師不妨在引領學生理解文本主題思想的同時進行課文的續(xù)寫。根據(jù)課文結尾“水手們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了上來”設置問題:孩子是救上來了,你們可以想一想,此時船長的表情變化、語言表達和心理活動會怎樣?甲板上其他人的反應又如何?還有那個“導火線”——猴子,它此時又在哪里呢?一問激起千層浪,這樣,引導學生圍繞這些問題進行續(xù)寫,一方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另一方面豐富了其想象力。同時,這樣做還拓展了文本主題,鼓勵學生主動從文本中“走出來”,在開闊思維視野的同時自覺進行思維延伸。如此,學生語文學習力的提高也是自然而然的結果。
(二)文本改寫,豐富想象拓展思維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對于文本的改寫,大多用在文言文和古詩詞的教學方面。對于文言文改寫,可以將形式短小精煉、語言晦澀難懂的文本改寫為生動形象、語言優(yōu)美的現(xiàn)代文,有利于學生理解其主題思想。對于古詩詞改寫,則將詩詞言語的精煉和畫面意境的豐滿完美結合,引導學生通過合理想象將幾十個字的古詩文改寫成語言流暢、意境優(yōu)美的散文或者記敘文,則更能實現(xiàn)思維的拓展、延伸,實現(xiàn)語文學習力的提高。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首詩的教學,教師在引導學生借助注釋理解了古詩內容之后,不妨指導并布置學生將這首詩改寫成一篇小短文。在改寫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豐富的想象將教材插圖個性化、具體化和細致化。如可以加上自己對古詩寫作環(huán)境的描寫、對詩中人物語言、動作、神態(tài)的描寫,甚至完全可以換位思考,想象詩人杜甫當時的心理活動以及他今后的生活狀況。這樣,學生不僅僅是理解了杜甫“喜欲狂”的前因后果,更重要的是促使語文學習力的逐漸提升。
小學生語文學習力的提升,需要“慢閱讀”理念的不斷滲透,需要教師循序漸進地引領。如果離開“慢”的浸潤,語文課堂將進入“急功近利”的誤區(qū),閱讀也就變成了“速度”“快餐式”閱讀。這樣,課堂中師生之間的對話將逐漸失去靈性,學生語文學習力的提高也將成為一句空談。因此,語文教師要善于“放慢”思維,善于通過“慢誦讀、慢共情、慢引領、慢延伸”的閱讀模式,引導學生用自己的心靈解讀文本,才會在悠然自得中收獲閱讀教學的花香。這樣,提升的不僅僅是學生的語文學習力,還有學生對語文學科更為深刻的理解,將助力學生在后續(xù)的語文學習中愈走愈遠。
參考文獻:
[1]周一貫.深度閱讀“產(chǎn)生”機制的基本模式[J].福建教育,2021(5).
[2]韓衛(wèi)娟.屈楚函.音樂在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小學教學(語文版),2018(10).
[3]蔣其琪. 學科核心素養(yǎng)與語文教師專業(yè)發(fā)展[J].高考,2020(3).
(責任編輯: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