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東山,楊水法,李康,洪德時,王飛,王俊龍,楊恩明,王世先
(廈門醫(yī)學院附屬第二醫(yī)院 泌尿外科,福建 廈門 361026)
重復腎雙輸尿管畸形是較為少見的一種臨床先天畸形性疾病,合并復雜性腎結石更為少見,患者常因腰痛、血尿和感染等就診,主要采用經皮腎鏡取石術(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PCNL)治療。2013年5月-2020年12月本院21例采用一期雙通道PCNL治療重復腎雙輸尿管畸形合并復雜性腎結石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理想?,F(xiàn)報道如下:
本組21 例重復腎雙輸尿管畸形合并腎多發(fā)結石患者中,男15 例,女6 例,年齡21~61 歲,平均(39.2±10.1)歲;左腎結石12例,右腎結石9例;結石直徑1.0~4.5 cm。其中,合并尿路感染者6例(發(fā)熱患者體溫控制正常后3 d),合并腎功能不全者3例,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者2例,合并糖尿病和高血壓病2 例;10 例曾接受體外沖擊波碎石術(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lithotripsy,ESWL) 治療,但效果不佳。16 例采用雙通道PCNL,5 例采用標準通道和微通道相結合的PCNL。21例患者均行泌尿系彩超和計算機體層攝影尿路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urography,CTU)/腎、輸尿管及膀胱平片(kidney ureter bladder position,KUB position)+靜脈腎盂造影,完善三大常規(guī)、心電圖、生化全套、胸部CT和心臟彩超等檢查。排除凝血功能障礙者。
21 例患者行全身麻醉成功后,先擺截石位并常規(guī)消毒鋪巾,輸尿管鏡直視下在患側輸尿管內留置F5 輸尿管導管,預備行人工腎積水。體位更換為俯臥位,手術部位消毒鋪巾,GPS引導下,彩超定位于患側腋后線和肩胛線之間11肋間,行上腎腎盞穿刺,留置導絲并固定,再行下腎腎盞穿刺做第二個通道,同法留置導絲并固定。然后,在導絲引導下,于第一穿刺通道內用F6~F22 擴張鞘依次擴張,最后保留F22外鞘,置入腎鏡找到腎盞內結石,并用瑞士超聲碎石系統(tǒng)(EMS 四代)將結石擊碎至直徑約0.2 cm后,吸出碎石,較大碎石或硬度較高的結石,用取石鉗取出,明確未見殘石后,檢查通道是否有活動性出血,及時處理明顯的活動性出血,予輸尿管內留置F6雙J管,通道內留置一根F18腎造瘺管,固定并夾閉腎造瘺管。隨后在導絲引導下對第二穿刺通道進行擴張,用F6~F18或F6~F22擴張鞘依次擴張,保留F18或F22外鞘,再置入鈥激光擊碎結石或超聲碎石取石,激光碎石者利用循環(huán)水壓力沖出碎石,較大碎石者用取石鉗取出,仔細觀察是否存在殘石,檢查通道是否有活動性出血,及時處理明顯活動性出血,再次留置及固定腎造瘺管。
大于0.4 cm 的碎石,術后4 周配合ESWL 治療;無結石殘留或碎石小于0.4 cm的不予特殊處理。
根據術前彩超、靜脈尿路造影或CTU 結果,了解重復腎盂輸尿管、腎積水及腎結石等情況,術后3~5 d常規(guī)復查KUB或泌尿系CT,了解雙J管位置和結石殘余情況,無結石殘留或碎石小于0.4 cm視為結石清除。觀察有無腰痛、發(fā)熱、大出血、腹痛、尿液外滲及周圍臟器損傷等并發(fā)癥。
21 例均成功一期建立雙腎臟通道,平均手術時間(80.20±10.25)min;術后平均住院時間(7.30±1.90)d;術中平均出血量(85.38±10.14)mL;術中無感染性休克、通道丟失和大出血等并發(fā)癥發(fā)生;術后1 例出現(xiàn)高熱,及時更換高級抗生素(亞胺培南)處理后治愈,患者無尿液外滲、腰痛、腹痛、腎功能不全和感染性休克等并發(fā)癥。術后5~7 d復查泌尿系CT提示:19例未見腎殘石,2例存在腎殘石。腎造瘺管夾閉后,未出現(xiàn)腰痛、尿液外滲和發(fā)熱等不適,于次日拔出造瘺管。其中,1例拔除腎造瘺管后出現(xiàn)明顯出血,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檢查提示存在腎動靜脈瘺,及時行超選擇性腎動脈栓塞止血治療。術后4周復查泌尿系CT,顯示均無腎臟殘石,拔出雙J 管。2例腎殘石配合ESWL 處理,術后4 周復查,殘余腎結石擊碎并完全排凈。
重復腎雙輸尿管畸形是泌尿系統(tǒng)疾病中較為少見的畸形性疾病,臨床上分為不完全性和完全性重復腎雙輸尿管畸形,其發(fā)病率為0.5%~0.9%[1-2]。以女性、單側多見,由于其解剖異常,尿液引流不暢,易出現(xiàn)感染及反流,進而并發(fā)泌尿系結石,極少數合并復雜性腎結石。重復腎患者多無臨床癥狀,常因結石、感染和積水等并發(fā)癥而被發(fā)現(xiàn),其診斷主要依賴于影像學檢查,如:靜脈尿路造影、彩超和CTU等[3-4]。
PCNL 為復雜性腎結石的首選處理方式。李志軍等[5]指出,大于3.0 cm 的腎結石和重復腎合并復雜性腎結石均建議行PCNL,文獻[6-7]有同樣結論。由于重復腎雙輸尿管畸形集合系統(tǒng)的解剖異常和腎鏡不能拐彎等客觀因素,PCNL僅能取出腎盂和部分腎盞結石,無法取出上、下夾角較小的腎盞結石或平行腎盞的結石,過多扭動腎鏡易撕裂腎盞,導致腎實質損傷及明顯出血,如:腎盂腎盞穿孔、輸尿管損傷、感染性休克和失血性休克等[8]。術后腎殘石需要再次PCNL 或結合ESWL,但多次ESWL 可導致腎萎縮等損害,對腎功能造成不可逆的損害[9],且需要再次住院,會增加患者痛苦,還會增加術后血尿和發(fā)熱等發(fā)生風險,影響患者生活質量。
本研究顯示,一期雙通道PCNL處理復雜性腎結石是安全、有效和可行的手術方式。
3.2.1 術中出血量和感染性休克本組患者平均出血量為(85.38±10.14) mL,術中無需輸血處理。SINGLA 等[10]采用多通道PCNL 治療149 例復雜腎結石,術后主要并發(fā)癥是出血、假性動脈瘤和膿毒血癥等,該學者認為,采用多通道PCNL治療復雜性腎結石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方式,精準穿刺可有效減少術中術后出血和感染等并發(fā)癥。有文獻[11-12]報道,GPS超聲導航定位下行PCNL術,可提高精準定位穿刺率及結石清除率,減少術中術后并發(fā)癥。BULDU 等[13]將標準通道與微通道PCNL相結合,獲得了較高的清石率,且未出現(xiàn)術中輸血和感染性休克等并發(fā)癥。周可義等[14]報道,在超聲碎石時,采用負壓吸引,使腎盂內處于低壓狀態(tài),可減少術后高熱和菌血癥等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以上研究[10-14]均與本組病例手術方式一致,可見一期雙通道PCNL是安全的。
3.2.2 清石率高本組患者一期清石率為90.5%(19/21),這與國內外學者[10,15]處理復雜性腎結石效果一致。SINGLA 等[10]報道,2個以上通道PCNL 一期清石率可達70.7%,腎殘石行ESWL 后,清石率可達到90.0%;李遜等[15]采用微創(chuàng)PCNL 治療重復腎并發(fā)上尿路結石16例,一期清除率為81.3%,且術后無嚴重并發(fā)癥發(fā)生。因此,重復腎雙輸尿管畸形合并復雜性結石,也可采用PCNL 處理,且清石率高。有報道[16-17]指出,對于復雜性腎結石來說,雙通道PCNL避免了單通道中過度撥撬和扭轉等造成的損傷,可以減少術中出血量,縮短手術時間。因此,雙通道對于復雜性腎結石的治療效果更為明顯。潘鐵軍等[18]采用不同大小雙通道PCNL成功治療25例復雜腎結石,未出現(xiàn)明顯的并發(fā)癥,可一期完整取出腎結石。說明:治療復雜性腎結石可采用不同大小的雙通道PCNL,成功的關鍵是精準穿刺和碎石技巧。
本院在PCNL 中積累的經驗:配合GPS 超聲導航定位,可精準穿刺目標腎盞,且成功率高,減少出血量,縮短手術時間,結石清除率高。本組21 例中,有18例配合GPS超聲導航定位穿刺(另3例為普通彩超定位穿刺),均一次性建立雙通道,并完成手術。筆者認為,一期雙通道PCNL治療重復腎并發(fā)復雜性腎結石應該注意的是:①術中行逆行插管時,檢查是否為重復輸尿管開口,防止漏診;如果是完全性重復腎盂輸尿管患者,重復輸尿管內盡量分別留置1條輸尿管導管,方便術中制造人工腎積水及精準穿刺;不完全性重復腎盂輸尿管,在插輸尿管導管時,不要越過重復輸尿管的融合處;②重復腎盂輸尿管的上腎位置,一般比傳統(tǒng)的腎臟位置略高,常伴有旋轉不良,GPS引導下可以精準穿刺,減少胸膜損傷,術后需復查CT,了解有無腹腔積液或胸腔積液積氣等并發(fā)癥發(fā)生;③成功穿刺的第一穿刺點,可先保留導絲暫不擴張,這樣人工腎積水不易消失,有利于第二通道的穿刺;④術前常規(guī)行CTU 及三維重建,了解重復腎盂輸尿管情況及腎結石的位置、大小及腎盂輸尿管畸形情況。
綜上所述,采取一期雙通道PCNL治療重復腎雙輸尿管畸形合并復雜性腎結石,術中、術后無危及生命的并發(fā)癥發(fā)生,一期可清除絕大部分結石,清石率高,手術時間短,創(chuàng)傷小,并發(fā)癥少,恢復快,是一種臨床療效確切和安全性高的手術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