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禹 朱友志 駱祥偉
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901醫(yī)院醫(yī)學影像科 (安徽 合肥 230031)
根據病變的不同位置,肺癌可分為中央型和周圍型。根據不同的生物學特征和組織學特征,肺癌可以分為小細胞肺癌(small-cell carcinoma, SCLC)和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cell carcinoma, NSCLC)。SCLC通常發(fā)生在老年男性,并且與吸煙密切相關,占所有肺癌的15%至20%,是最常見的肺神經內分泌腫瘤,包括典型的類癌,是一種低度惡性腫瘤;非典型類癌,是一種中度惡性腫瘤;大細胞神經內分泌癌和SCLC是高度惡性腫瘤[1-2]。SCLC比NSCLC更具侵襲性,其特點是快速倍增時間,高細胞增殖,易早期廣泛轉移,預后差[2]。大多數SCLC來自肺葉或主支氣管,呈現中央型肺癌的CT征象[1]。然而,少數SCLC可能偶爾會出現在相對較小的支氣管,發(fā)生于肺的外圍區(qū)域。就周圍性型肺癌而言,對于臨床分期為Ⅰ期或Ⅱ期的NSCLC,首先選擇手術治療,然而,對于SCLC的治療可能完全不同,只有少數分期早的SCLC或可從手術治療中獲益,而大多數SCLC患者無法從手術中獲益,多主張活檢獲得病理后實施放化療[3-5]。因此,早期和準確的CT診斷對SCLC具有重要意義,可能決定了下一步診療策略。本研究探討周圍型SCLC的CT征象,望有助于提高這一較少見類型肺癌的診斷和鑒別診斷能力。
1.1 臨床資料收集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901醫(yī)院2015年至2019年間經病理學證實的周圍型小細胞肺癌11例,1例行CT平掃+常規(guī)增強,10例行CT平掃+三期增強。本研究為回顧性分析,經倫理委員會同意免簽知情同意書。
1.2 CT檢查方法CT檢查使用SIEMENS 64排雙源螺旋CT,層厚5mm,層距5mm,管電壓120kV,管電流250mAs,增強掃描采用肘前靜脈團注三代顯注射液,劑量為1mL/kg體重,流速4mL/s,對比劑注射后用同樣速率注入生理鹽水20mL,動脈期25~30s,靜脈期80~90s,延遲期120~150s,所有患者掃描范圍覆蓋全肺。
1.3 CT評估內容CT評估內容包括:結節(jié)或腫塊的大小及形狀,邊緣特征(毛刺或光滑、有無磨玻璃樣病灶),輪廓特征(分葉或規(guī)則),內部特征(空氣支氣管征、空洞、鈣化等),CT強化模式,周圍結構改變(肺小葉間隔增厚、血管集束征、血管貼征、血管包埋征、支氣管血管束增粗等),胸膜改變(胸膜凹陷、胸膜局限性或彌漫性或結節(jié)狀增厚、胸腔積液),縱隔及肺門淋巴結腫大。評估過程中由兩名影像診斷主治醫(yī)生共同商討決定,如意見不一致,再與一名副主任醫(yī)師共同商討決定。
2.1 臨床與病理11例患者CT檢查均首先考慮為周圍型肺癌,均通過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術獲得病灶的組織標本,經病理學確診為小細胞肺癌。男性10例,女性1例,年齡52~80歲,中位年齡67歲。
2.2 CT特征卵圓形或橢圓形者10例(見圖1),臘腸狀1例(見圖2),分葉征9例(見圖1A),鈣化2例,胸膜凹陷征2例(見圖1A),邊緣光滑者10例(圖1A),邊緣毛糙者1例(圖2A),邊緣GGO征0例,胸腔積液和/或胸膜增厚者6例(圖1~圖2),血管集束征1例(圖2A),小血管貼邊征和/或包埋征8例,周圍小葉間隔增厚征4例(圖2A),支氣管血管束增粗征6例(見圖2A)。CT三期增強上7例呈緩慢進入漸進性輕-中等度強化(圖1B~圖1D),3例呈快速進入持續(xù)性中等度強化(見圖2B~圖2D);7例強化峰值出現在靜脈期(見圖1C~圖2C),其中3例于延遲期稍廓清;3例強化峰值出現在延遲期;靜脈期上9例不均勻強化,其中7例呈“沼澤樣”強化(見圖1C~圖2C)、2例呈中央區(qū)斑片狀局灶性低密度壞死,2例呈較均勻強化。雙肺門+縱隔淋巴結腫大者2例,單肺門+縱隔淋巴結腫大者4例(見圖2B),單肺門淋巴結腫大者2例,無肺門及縱隔淋巴結腫大者3例。軸位最大徑22.18mm~65.04mm,中位值31.61mm。
圖1 男,65歲,平掃右肺下葉兩枚結節(jié),邊緣光滑,可見分葉征及胸膜凹陷,兩枚結節(jié)之間可見類似于“淋巴管炎”的索條影相連(圖1A);動脈期輕度強化,并可見右側胸腔積液(圖1B);強化峰值出現在靜脈期且呈沼澤樣強化(圖1C);延遲期呈持續(xù)強化(圖1D);三期增強呈緩慢進入持續(xù)性輕-中度強化。圖2 男,80歲,右下肺臘腸狀腫塊,邊緣毛糙,邊緣區(qū)血管包埋,周圍小葉間隔增厚,血管支氣管束增粗(圖2A);動脈期呈不均勻輕-中度強化,右肺門淋巴結腫大(圖2B);強化峰值出現在靜脈期且呈沼澤樣強化,右側胸腔積液(圖2C);延遲期呈持續(xù)性強化(圖2D);三期增強呈快進中度強化。
肺癌是一種發(fā)病率和死亡率高的惡性腫瘤,是全球癌癥死亡的主要原因。在中國,肺癌也存在類似情況,因吸煙人數增加及霧霾,國內肺癌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呈升高趨勢,其中SCLC占肺癌的比率在2005至2010年之間從13.7%上升至18.3%[4-5]。隨著經濟發(fā)展,我國大多數醫(yī)院都安裝了對肺癌診斷最有效的非侵入性診斷設施,即CT掃描儀。臨床工作中對周圍型肺癌的CT表現有較深入的了解,但可能主要是基于常見的NSCLC診斷經驗,然而,SCLC雖然相對少見,但臨床策略明顯不同于NSCLC,因此,如果SCLC的CT特征的識別能力得到重視和提升,那么患者獲益或許可以得到進一步優(yōu)化。
3.1 SCLC的CT形態(tài)學特征在本研究中,SCLC的結節(jié)輪廓多表現為不同程度的分葉狀輪廓(9/11),文獻認為肺內腫塊的分葉狀輪廓可能是提示惡性腫瘤的征象[4],而SCLC易出現該征象,與NSCLC無差異[5]。SCLC常呈圓形或橢圓形,有時也可呈蠕蟲狀/分枝狀,而角狀或線樣結節(jié)多提示為良性結節(jié)[3-6],本組僅1例呈臘腸樣形狀,其余均呈圓形或橢圓形比較規(guī)則的形態(tài),無1例角狀或線樣結節(jié),符合一般規(guī)律,文獻報道認為非圓形的SCLC與腫瘤沿著小氣管/血管壁生長有關,該征象對早期SCLC的診斷有重要意義,但與早期鱗癌的鑒別診斷價值有限[6]。關于邊緣特征,在本研究的SCLC中大多數表現為邊界清楚及邊緣光滑(10/11),僅少數邊緣毛糙或出現“毛刺”征(1/11),劉臻等也報道SCLC的邊緣“毛刺”征相對少見,這與浸潤型腺癌常常出現毛刺征有一定的區(qū)別[7],而鱗狀細胞癌的毛刺征也相對少見,兩者之間鑒別需要結合其他特點。張亦飛等的研究表明GGO經常在周圍型腺癌中[8],另有些研究認為腺癌比包括SCLC在內的其他類型肺癌更容易出現充氣支氣管征、空泡征、邊緣GGO等征象,推測這些征象反映了腺癌浸潤性生長時肺結構的部分保留,而SCLC為快速的擴張性生長而不是沿著肺泡壁的鱗片狀腫瘤生長[3,5,6,8,9]。但也有報道極少數SCLC可出現充血性水腫、出血或肺泡內腫瘤侵襲,也可引起邊緣GGO[6],但這一特征非常少見。在本研究中,無1例出現充氣支氣管征及邊緣GGO,符合文獻規(guī)律,然而,有文獻認為鱗狀細胞癌也具有膨脹性地生長方式, GGO及空氣支氣管征也較少出現,該征象可能有助于區(qū)分SCLC與腺癌,而不是鱗狀細胞癌[8-9]。
3.2 SCLC的周圍改變文獻認為周圍型SCLC較少出現胸膜凹陷征,這可能與SCLC在肺泡內為簇狀或巢狀聚集的模式生長,瘤灶內缺乏纖維組織有關[5-8]。本組病例中2例出現胸膜凹陷(2/11),也屬少見征象。有報道發(fā)現38.7%的SCLC可出現胸膜受累(胸腔積液+胸膜結節(jié))[10],國內有報道周圍性SCLC約11.54%可出現胸腔積液(9/78)[6],胸水的出現提示可能存在胸膜轉移或受累[6,10],且文獻認為胸膜改變意味著SCLC預后較差[6],而本組中6例出現胸膜增厚、結節(jié)及胸腔積液,比例相對較高,可能是由于本組包含腫瘤緊貼胸膜引起的局限性胸膜增厚者,無論如何,胸膜受累并不少見。SCLC常出現血管支氣管束增厚,反映了沿淋巴道轉移或進展的特點,認為是SCLC較晚期的表現,且發(fā)生率高于周圍型腺癌和鱗癌[3,5,11],本組中6例也出現了該征象,且其中5例伴有肺門和/或縱隔淋巴結腫大,或許也表明該征象與淋巴道受累相關,驗證了文獻的推理。另外本組中4例發(fā)現腫瘤周圍出現網格影,即小葉間隔增厚,且均伴有肺門和/或縱隔淋巴結腫大及支氣管血管束增粗,推測可能與腫瘤周圍局灶性的癌性淋巴管炎或間質水腫有關,關于該征象的報道較少,張曉華等也認為SCLC可由于淋巴管擴散而引起小葉間隔增厚[2],國外學者報道的33例中僅發(fā)現1例有類似征象,且為非早期期的SCLC[3],高盼等報道20例周圍型SCLC中3例出現網格影,且他們推測該征象可能是在肺間質纖維化基礎上受到癌浸潤所致[12],本文認為這種基于多因素機制的推測可能過于復雜。而關于血管集束征的出現率報道不一致,肖永鑫等報道78例中僅1例出現該征象[6],而Kobayashi等報道則高達54.5%(18/33)[3]出現血管集束征,而Ren等則將“支氣管血管集束征”作為觀察指標,而非“血管集束征”,其報道的周圍型SCLC中約51%(26/50)出現此征象,且相較于NSCLC少見[5]。本組的發(fā)現與肖永鑫等的報道相似,10例中僅1例出現典型的血管集束征,但8例表現為血管貼邊和/或包埋征,本文推測可能不同研究者對血管集束征的觀察一致性欠佳,所謂的血管集束征可能包含了血管貼邊和包埋的表現。另外,本組中1例表現為右肺下葉多發(fā)結節(jié), 2枚結節(jié)之間出現粗索條影,其類似于“肺結核的原發(fā)綜合征”的增粗淋巴管影,符合SCLC沿著淋巴管蔓延擴展的特點,多病灶SCLC相對少見,Ren等[5]報道51例周圍型SCLC中7例為多病灶SCLC,但這種多發(fā)結節(jié)之間出現類似于“增粗的淋巴管影”相連的征象罕見報道,此征象的意義有待進一步探索。
3.3 SCLC的CT三期增強特點SCLC鈣化少見,約23%者可出現砂礫樣鈣化[6],本組2例出現斑點狀小鈣化,符合一般規(guī)律。文獻多認為[1-2,6,13]SCLC的呈不均勻的輕-中度強化,瘤內大面積的壞死少見,空洞罕見,這與容易出現廣泛壞死、形成空洞的鱗癌存在區(qū)別,多認為這些強化征象與SCLC瘤內易出現小灶性壞死有關,本組中大多數(9/11)SCLC呈不均勻強化,瘤內見彌漫性小灶性低密度壞死,本文稱之為“沼澤樣”強化,2例瘤內中央可見局灶性斑片狀低密度壞死,3例強化較均勻,符合一般規(guī)律,本文認為“沼澤樣”強化可能反映了SCLC內廣泛性微壞死,或許是SCLC的強化特征之一。然而,大多數報道主要為單期增強的強化方式,而有關于SCLC的CT三期增強體征報道較少,高紀稱等利用CT動態(tài)增強研究發(fā)現腺癌與鱗癌的強化凈增值均高于SCLC,SCLC的強化峰值時間早于鱗癌和腺癌,但SCLC的180s延遲掃描廓清率高于腺癌、鱗癌,他們認為與SCLC新生血管完整性差、細胞外間隙大導致阻力小、纖維間質少等有關[14]。王總飛等研究表明在CT動態(tài)增強上,SCLC的強化凈增值低于鱗癌和腺癌,但未比較肺癌的動態(tài)增強變化[15]。賀鋒等發(fā)現SCLC的靜脈期強化高于動脈期,強化程度也呈輕-中度強化,內部可見不規(guī)則壞死[1]。童三龍等[16]研究表明SCLC少強化區(qū)的CT灌注增強首過期強化峰值低于非SCLC,而全瘤灶和富強化區(qū)兩者之間的強化峰值及灌注值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他們認為CT首過期灌注增強的灌注值、強化峰值等參數與肺癌類型沒有明顯相關性,少強化區(qū)強化峰值的差異主要是因為兩者之間的壞死面積不同所致[16],這種方法反映的是注射造影劑早期腫瘤微循環(huán)灌注的狀態(tài),掃描范圍有限、輻射量較大、設備依賴性高,尚不能完全替代CT常規(guī)三期增強。本組病例的常規(guī)三期增強強化峰值的凈增值較低,小于20HU或20HU~40HU之間,屬輕-中等度強化,符合文獻規(guī)律[13-15],本組CT三期增強包括2種強化模式:(1)緩慢進入漸進性輕-中等度強化(7/10):(2)快速進入持續(xù)性中等度強化(3/10),6例強化峰值出現在靜脈期、其中2例出現延遲期稍微廓清;3例強化峰值出現在延遲期、但延遲期CT值上升小于10HU,本組大多數病灶延遲期未見明顯廓清,與文獻報道不完全一致[14],推測或許與延遲時間不相同有關,SCLC強化的動態(tài)變化趨勢對鑒別診斷的意義尚需要更多樣本量的總結分析。
綜上所述,周圍型SCLC多表現為圓形或橢圓形、分葉、邊緣光滑的腫塊或結節(jié),三期增強掃描多呈漸進性持續(xù)性輕-中等度強化,呈不均勻“沼澤樣”強化;常見淋巴道進展的CT表現,例如支氣管血管束增粗、縱隔及肺門淋巴結腫大、周圍小葉間質增厚等;而邊緣GGO、毛刺征、胸膜凹陷、空氣支氣管征、大面積壞死、空洞等相對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