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 皎
克孜爾石窟第38 窟左疊澀
疊澀本是一個建筑學名詞,是指用磚、石等建筑材料層層疊加起來的結構,或向外出檐,或內收成拱。疊澀有時候需要承托上方建筑的重量,有時候則只是單純作為裝飾。古代印度從佛塔到石窟的外立面,都可以看到層層堆疊出檐的疊澀裝飾。
克孜爾石窟是在明屋塔格山體上向內開鑿而成的洞窟,現(xiàn)存洞窟內看到的疊澀,大多是在開鑿時就已預留好了巖體,也有一些疊澀是在壁面上開孔插入木梁,然后敷以地仗層形成的。疊澀上與其他壁面一樣繪制壁畫作為裝飾,壁畫內容以紋飾居多,箭頭紋、忍冬紋和卷草紋最為常見??俗螤柺咧性诏B澀面上繪制水面和水中生物題材的洞窟僅有數(shù)例,以第38 窟為代表,保存較為完整。
第38 窟位于克孜爾石窟谷西區(qū),開鑿于公元五世紀,克孜爾石窟的繁盛期內。是一座畫風精美,顏色鮮亮,保存狀況較好的中心柱窟,也是克孜爾石窟的代表性洞窟??俗螤柺叩闹行闹咧饕从承〕朔鸾桃磺杏胁俊拔ǘY釋迦”的思想,洞窟內的塑像與壁畫題材安排有其固定的程式,但第38 窟改變了原本以紋飾來裝飾疊澀的做法,在疊澀面上繪制了綠色的水面和螺貝、摩尼寶珠、禽鳥、寶花、白蛇等。結合佛經(jīng)記載,筆者試析第38 窟疊澀上的壁畫內容。
克孜爾石窟第38窟疊澀面上繪制的大法螺
孜爾石窟第38 窟疊澀面上繪制的摩尼寶珠
第38 窟的整個疊澀面以綠色為底,兩側繪有兩條波狀紅色線條,線條內的區(qū)域滿繪水渦紋,這一表現(xiàn)與克孜爾石窟其他洞窟中對河流或水池的表現(xiàn)一致。水渦紋在克孜爾石窟中的應用極其廣泛,以水波紋來表現(xiàn)水面的情況反而少見。但實際上,在龜茲地區(qū)很早就有了水波紋的應用,黃文弼先生曾在1958 年對龜茲古城的哈拉墩遺址進行了發(fā)掘,出土的一些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陶片上就繪有紅色的水波紋,發(fā)掘者還在城內的多處遺址中發(fā)現(xiàn)了其他繪有水波紋的陶片,主要為唐代遺物①。這說明在古代龜茲地區(qū)水波紋的應用較早且較為普遍。克孜爾石窟山前就是木扎提河,千年前的龜茲畫師一定經(jīng)??吹轿L吹拂下的木扎提河泛起的層層波浪,但他們似乎對水渦紋有著近乎執(zhí)著的偏好,這一表達的背后是否有其他原因,值得我們進一步探討。
第38 窟疊澀面上還繪有數(shù)只白色的螺貝,這是一種佛教法器,稱為“法螺”,也通稱為“梵貝”,它們本是一種產(chǎn)于海中的軟體動物,在螺頂上穿孔后可以吹出聲音。海螺象征意義豐富,一則因為其聲音洪亮悠遠,象征佛祖的說法能夠廣度大眾;二則因為其聲音威武勇猛,比喻佛法強悍且威嚴;三則因民間戰(zhàn)斗時常吹螺以號令三軍,代表佛祖以說法降伏魔眾。②后來隨著佛教的傳播與發(fā)展,法螺成為了藏傳佛教的典型法器。位于西藏日喀則的薩迦寺供奉著一只大法螺的實物,據(jù)傳這只大法螺來自印度,為釋迦牟尼所用,后來被印度國王贈與中國,作為薩迦派的圣物被珍藏至今③。這只大法螺與克孜爾石窟第38 窟疊澀面上繪制的法螺十分相似,形狀圓潤飽滿,通體潔白無暇,且皆為右旋。佛教吸收了古代印度的傳統(tǒng),以右旋為尊貴吉祥。禮佛時,通常右旋繞佛三匝以示敬仰。第38 窟疊澀面上的法螺均以側面觀的形象繪制,但在螺頂?shù)牟课?,卻以俯視的角度清晰地畫出了法螺右旋的狀態(tài),表示它們不是普通的螺貝,而是吉祥的右旋大法螺,也同時呼應了疊澀下方左、右側壁上繪制的正在為眾生講經(jīng)說法的釋迦牟尼。
疊澀面上還繪有多個形象不一的摩尼寶珠。摩尼寶珠也叫如意珠,其基本構成為寶石外包覆著火焰。也許是因為寓意美好,龜茲人對摩尼寶珠極為偏愛,在以克孜爾石窟為代表的龜茲石窟中,摩尼寶珠是一種極為常見的裝飾圖案,且有許多不同的變體,寶石的形狀從矩形、方形、桃形到圓形、心形不一而足,外層包覆的火焰也有多種變化。
關于摩尼寶珠的來源有諸多解釋,第一種說法是摩尼寶珠來自海底龍王的腦中,如果人擁有摩尼寶珠,就可以毒火不侵;第二種說法是摩尼寶珠本是帝釋天的武器,帝釋天與阿修羅大戰(zhàn)時,所持的金剛杵碎裂掉到了閻浮提地,變成了摩尼寶珠;第三種說法是摩尼寶珠是過去諸佛的舍利,法滅后,諸佛的舍利變成了摩尼寶珠;還有第四種說法認為摩尼寶珠是因為眾生積累福德自然產(chǎn)生的,④《恒水經(jīng)》與《法海經(jīng)》中也都提到了摩尼寶珠來自于海底。
相傳摩尼寶珠的功能也十分豐富。首先,摩尼寶珠可除百病,被毒物蟄咬,或身體病痛生瘡時,將寶珠放在身上,就可以瞬間毒滅病愈。其次,摩尼寶珠可以照明、調節(jié)溫度與氣候,有摩尼寶珠在的地方,無黑暗,不寒不熱,十分宜居。再次,摩尼寶珠可以加熱,《世紀經(jīng)·欝單曰品》記載欝單曰州上的人們不需要自己勞作,那里自然生長糧食,自然產(chǎn)生釜缽,把一種名叫焰光的摩尼寶珠放在釜下,便可以自然加熱,飯熟后摩尼寶珠會自動熄滅火焰⑤。第38 窟疊澀面上繪制的摩尼寶珠皆為長方體寶石,矩形的面為紅藍兩色,兩個側面均為白色,其中寶石的紋理用細線勾勒。這是龜茲石窟壁畫的一大特色,即在規(guī)定的題材內容中盡量尋求多變的表達方式,使得壁畫細節(jié)更加豐富,要仔細觀察才能體味龜茲壁畫的有趣之處。
禽鳥也是第38 窟疊澀上的重要內容,左疊澀上的鳥大多成對出現(xiàn),一前一后,頭部和脖頸潔白如雪,身體上的羽毛為純色,一深一淺。這些禽鳥圖案沒有太多細節(jié)的描繪,只是用較粗的線條勾勒輪廓和羽翼的形狀,鳥喙等細節(jié)有可能是顏色脫落,也有可能在繪制時就只追求形似。左疊澀上現(xiàn)存有四組對鳥和一只單獨的禽鳥,全都面向正壁,脖頸伸起,似在奮力向前游。右疊澀上現(xiàn)存有三只禽鳥,都是單只出現(xiàn),皆面向前壁,其中前兩只與左疊澀的禽鳥為同一種,顏色一淺一深。不同的是第一只淺色的鳥脖頸繃直向前,第二只深色的鳥脖頸繃直向后,與左疊澀的鳥表現(xiàn)不同。右疊澀的第三只鳥與其他的禽鳥形象皆不相同,通體潔白,體態(tài)豐滿,頭部有紅色鳥喙,白色羽翼下是被羽毛覆蓋的腿部和腳掌,其形象和體態(tài)都十分像一只鴨子。
佛典中記載鳥類是一種吉祥安樂的象征,《長阿含經(jīng)》中描繪須彌山上的天宮:“周匝圍繞有園觀浴池,……香風四起,悅可人心,鳧雁鴛鴦,異類奇鳥,無數(shù)千種,相和而鳴。”⑥閻浮提地大雪山頂上的阿耨達池周圍也有許多園觀浴池,里面開有種種寶花,香氣撲鼻,還有多種禽鳥鳴叫相和??俗螤柺叩谋诋嬛袆游锓N類十分豐富,禽鳥也廣泛分布在各類壁畫題材中,如尸毗王割肉貿鴿、獅王舍身不失信、四獸自分長序等本生故事中就有鴿子、老鷹、鸚鵡等鳥類;在一些中心柱窟券腹的菱格故事中,也有成對出現(xiàn)的鳥兒棲息在菩提樹的枝頭。另外,古龜茲地區(qū)本身就有許多鳥類生存,《北史》卷九十七記載,龜茲“土多孔雀,群飛山谷間,人取養(yǎng)而食之,孳乳如雞鶩”⑦,因此克孜爾石窟的壁畫中不乏孔雀這種裝飾元素。
第38 窟疊澀面上還繪有許多寶花,根據(jù)其形態(tài)和顏色可分為四類,佛經(jīng)中對這四種花有許多記載,分別名為優(yōu)缽羅、缽頭摩、拘物頭和分陀利,它們都是水生蓮花。《起世經(jīng)》中描述在香水海與咸水海中,這四種寶花遍覆其上,在閻浮提州的阿耨達池中也同樣可見。《世紀經(jīng)·地獄品》中提到了四種寶花的顏色,在兩大金剛山間除八大地獄外,還有十地獄,其中第七到第十地獄因為顏色與四種寶花相同,因此被分別命名為優(yōu)缽羅、拘物頭、分陀利和缽頭摩。第七地獄舉獄皆青,故名優(yōu)缽羅;第八地獄舉獄皆紅,故名拘物頭;第九地獄舉獄皆白,故名分陀利;第十地獄舉獄皆赤,故名缽頭摩。
克孜爾石窟第38 窟疊澀面上繪制的禽鳥
克孜爾石窟第118 窟主室后側券腹壁畫
優(yōu)缽羅花
拘物頭花
分陀利花
缽頭摩花
優(yōu)缽羅花,“梵語Utpala,又名烏缽羅花、漚缽羅。意譯為青蓮花?!淙~片狹長,近下小圓,向上漸尖。香氣遠聞……為無熱惱大龍池中有?!雹喁B澀上所繪寶花中有一種上青下白的花蕾,青色的花蕾上有用深色細線勾勒的花瓣,下圓上尖,應當是優(yōu)缽羅花尚未開敷的狀態(tài)。拘物頭花,“梵語Kumuda,又作拘勿頭、俱物頭……意譯為地喜花、赤蓮花……指蓮花未開敷者,”⑨疊澀上所繪與優(yōu)缽羅形態(tài)相似的深紅色未開放的花蕾,就是拘物頭,紅色的花蕾中同樣有用深色線條勾勒的花瓣。分陀利花,“梵語,又作芬陀利、分陀利迦、奔荼利迦。正開敷之白色蓮花也。西土之蓮,有青黃赤白四種,又隨未敷、開、落之三時而異名,分陀利為白蓮花之正開敷者,又此花最大,花瓣數(shù)百,一名百葉花……又此花出于阿耨達池,人間無有,故稱為人中好花,稀有花等……其色如雪如銀,光奪人目、其香亦大……花可有百葉,葉葉相承,圓整可愛?!雹狻队^無量壽佛經(jīng)》中,釋迦牟尼對阿難說“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即是人中芬陀利花,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妙法蓮華經(jīng)》中的白蓮花也指的是分陀利花。第38 窟疊澀上繪制的分陀利花為白色圓形,中間有深色圓形蓮心,周圍是用深色細線勾勒的層層花葉,正是盛放中的白色蓮花的形象。缽頭摩花,“梵語Padma,又作波頭摩、缽那摩……赤蓮花也……其花莖有刺……此人間紅蓮花之上者,或云赤黃色花?!?在古代印度,缽頭摩花被認為是水生植物中最為高貴者,因此常與優(yōu)缽羅、拘物頭和分陀利并列,作為佛教中的寶花,也是佛或者菩薩的嚴身之具,《觀無量壽佛經(jīng)》中說大勢至菩薩頭頂?shù)娜怊倬拖窭忣^摩花的形狀。缽頭摩花的根莖肥大,柄中的細絲可以用作燈芯?!镀鹗澜?jīng)》中又提到阿耨達池中的優(yōu)缽羅花、缽頭摩花、拘牟陀花和奔荼利迦花,它們的顏色為青黃赤白?,由此可見,缽頭摩花的顏色應為較淡的紅色,又帶有一些黃色調。第38 窟疊澀上繪制的缽頭摩花為其側面觀的狀態(tài),花葉圓潤,花莖粗大,其顏色較淺,應當是顏料褪色后的結果。
佛教認為蓮花是純凈圣潔的象征,釋迦牟尼說法與涅槃時都有四種寶花的身影。《阿摩晝經(jīng)》中釋迦牟尼說法時以優(yōu)缽羅等四種寶花剛出淤泥還沒有伸出水面,其根莖枝葉還都浸漬在水中的狀態(tài)來向眾人比喻入第三禪的境界?!队涡薪?jīng)》中記載釋迦牟尼涅槃時,大地震動,“忉利天于虛空中,以……優(yōu)缽羅、波頭摩、拘摩頭、分陀利花散如來上,及散眾會?!?舉行葬禮時忉利諸天又將這些寶花和旃檀灑在舍利上,城中街道上散滿了寶花??俗螤柺咧行闹吆痛笙窨叩暮箴阑蚝笫抑?,常繪有釋迦牟尼涅槃的題材,背景中可見各色寶花布滿虛空,表現(xiàn)忉利諸天供養(yǎng)佛祖的情景。一些規(guī)模較大的洞窟中,例如第47窟和第48 窟的后室頂部還繪有左手托盤,右手正在散花的飛天。
最后,是疊澀中繪制的在水中蜿蜒盤旋的白蛇?!镀鹗澜?jīng)·閻浮洲品》中記載閻浮提地上有許多樹林,林間的空地上有水池,水池中有優(yōu)缽羅、缽頭摩等花彌覆池上,池中充滿了毒蛇。另外,釋迦牟尼在向眾比丘解釋阿耨達龍王以何因緣得名時說“閻浮洲中有諸龍住處,唯除阿耨達多龍王,其余諸龍受快樂時,便有熱沙墮其身上,諸龍爾時即失天形,現(xiàn)蛇形相。諸龍時時受斯等苦,阿耨達多龍王無如此事,是名第一因緣?!惛≈拗校Ⅰ襁_多龍王,其余諸龍游戲樂時,有熱風來吹其身體,即失天形,現(xiàn)蛇形相,有如是苦。阿耨達多龍王,無如此事,是名第二因緣。……閻浮洲中所有諸龍游戲樂時,金翅鳥王飛入其宮,諸龍既見金翅鳥王,心生恐怖,以恐怖故,即失天形,現(xiàn)蛇形相,具受眾苦。阿耨達多龍王,無如此事。……此是第三因緣。”?阿耨達龍王基于這三條因緣得名“阿耨達”,意為“無腦熱”。說明在閻浮提地上,水中除了本就生有毒蛇外,還有因為熱風、熱沙和金翅鳥王等原因時常現(xiàn)蛇形相的諸龍,那么在第38 窟疊澀面上出現(xiàn)水中白蛇的形象也就不足為怪了。
佛教認為世界是以地、水、風等元素為基礎,以須彌山為中心構成的,第38 窟疊澀面上所繪壁畫是這一世界觀在洞窟中具象表現(xiàn)的組成部分。
《長阿含經(jīng)》中記載“今此大地深十六萬八千由旬,其邊無際,地止于水……其邊無際,水止于風……其邊無際……其大海水深八萬四千由旬,其邊無際,須彌山王入海水中八萬四千由旬,出海水上高八萬四千由旬,下根連地,多固地分,其山直上,無有阿曲”?。須彌山,也譯作“妙高山”,由金、銀、琉璃和頗梨四寶組成,山上樹木繁盛,香氣遠溢。須彌山高聳立于世界的中央,其山體高出水面八萬四千由旬,又深入水下八萬四千由旬,山下住著缽手、持鬘、常醉等夜叉,山腰處有四埵,分別為四大天王的宮殿所在,山上三十三天為帝釋天眾的居所。三十三天再向上一倍依次是欲界、色界、無色界諸天,其中居住著梵天等天眾。須彌山的周圍依次環(huán)繞著八山八海,八山八海的體量從內向外依次減半。前七海名為內海,其水甘甜,香氣彌漫,也稱為香水海;第八海名為外海,其水咸澀,也稱為咸水海。咸水海外就是第八山,叫做金剛圍山,《阿毘達磨俱舍論》中將其譯為“鐵輪圍山”,此山由金剛所成,質地堅固。在金剛圍山外側還有一重大鐵圍山,這兩座山中間是無邊無盡的黑暗,日天、月天都無法將其照亮,這里就是八大地獄所在之處。以上便是一娑婆世界的宏觀構成,其余十方世界,皆是如此。
咸水海上東南西北四面分布有四座大洲,形狀各異,風俗不同。其南側的大洲名叫閻浮提,因有大樹王“閻浮”而得名,“其土南狹北廣,縱廣七千由旬,人面亦爾,像此地形”?,這座大洲上的人壽百歲,也就是我們所生活的世界。閻浮提州上有十大山王,第一為雪山王。雪山頂上有一阿耨達池,水面寬廣,其水清凈無穢,生長著優(yōu)缽羅、缽頭摩、拘物頭和分陀利四種寶花,大如車輪、汁白如乳、味甘如蜜。池邊的臺階欄楯皆由金、銀、琉璃、水晶、赤珠、瑪瑙、硨磲七寶而成。池中有阿耨達龍王宮殿,住著阿耨達龍王及其眷屬。阿耨達池東西南北各出一條河流,滋潤著閻浮提州大地,最終向四方歸入大海。雪山南面有一座香山,山上居住著許多緊那羅,常有歌舞音樂之聲。
克孜爾石窟第38 窟作為一座典型的禮佛窟,其內容不僅遵循“唯禮釋迦”的佛教思想,描繪了釋迦牟尼的一生,也同時展現(xiàn)了以須彌山為中心的佛教世界觀。洞窟主室券頂中脊繪天相圖,畫幅中部是作為佛教護法的口銜蛇形龍的金翅鳥,兩側繪立佛與風神,畫幅兩端分別繪日天與月天,周圍盤旋著四只大雁,日月輪轉就是閻浮提地的一天一夜,此為天空。正壁龕外原有浮塑的山巒,兩側券腹繪菱格因緣和本生故事,這些菱格一般被認為和正壁浮塑的山巒一樣,都是須彌山的象征,菱格的山巒狀突起中常繪有小小的點、線結合的裝飾,這正是對佛經(jīng)中所記載的須彌山由四寶而成,光照四方的忠實表達。兩側壁的因緣說法圖表現(xiàn)釋迦牟尼在閻浮提州弘道傳法的場景,說法圖上方各繪一列伎樂天人,便是香山頂上起舞奏樂的緊那羅。再結合主室前壁上方半圓端面所繪的彌勒菩薩兜率天宮說法圖,可以清楚看到疊澀以上為高聳的須彌山與天界,疊澀以下為以閻浮提州為代表的人界。疊澀上的壁畫內容便是對以阿耨達池為代表的閻浮提地廣闊水系的表現(xiàn)。也就是說,在第38 窟中,疊澀不再是簡單的作為壁面分割與裝飾的工具,而是繪以確切的題材成為了洞窟內表達佛教世界觀的重要組成。
除了對佛經(jīng)中所描繪的閻浮提州水系的忠實再現(xiàn),筆者以為,在第38 窟疊澀上繪制與水相關的題材也是對佛教中以水譬喻思想的表達。
佛教的誕生地印度是一個深入大海的國家,綿長的海岸線讓古代印度人民早早地認識到了大海的美麗與寬廣。發(fā)源于喜馬拉雅山的恒河滋潤著印度北方,成為印度文明的發(fā)源地之一,恒河在古印地語中意為“來自天上的河流”,被印度人尊為“圣河”。水在印度文化的發(fā)展中留下了深刻印記,吠陀神話中的水神伐樓那(Veruna)地位崇高,除司水外,他還是全知神,負責維護宇宙運轉的法則。
佛教在發(fā)展過程中吸收了許多印度本土的神話與民間傳說,這種對水的崇拜也同樣被佛教所接納。釋迦牟尼出家后苦修六年不得法門,在尼連禪河中沐浴后,行走至菩提樹下悟道成佛,暗含了印度人認為恒河可以凈化心靈的功效。佛經(jīng)中還記載了許多諸如商客入海采寶、大施抒海、彌蘭受報、龍王搭橋渡佛過河等與水有關的故事。
水是生命的意象,水的流動性帶給人空間和時間的具象,可以啟發(fā)人們的思考,佛教中不乏以水譬喻的例子?!栋⑴_摩俱舍論》中記載香水海中皆有八功德水,即“一甘、二冷、三軟、四輕、五清凈、六不臭、七飲時不損喉、八飲已不傷腹?!?《法海經(jīng)》中也以大海有八德來比喻佛法的無上精妙,例如“大海吞受百川萬流,江恒之水,無不受之,終日終夜,無盈溢滅盡之名;吾僧法之中亦如是,梵釋之種,來入僧法,四姓族望,或釋或梵,王者之種,舍世豪尊,來入正化,或工師小姓,亦入正化,種族雖殊,至于服習大道,同為一味,無非釋子”,?此處以海納百川來比喻佛教的包容性和僧侶之間的平等?!断趟鹘?jīng)》中,釋迦牟尼以水譬喻七事,用人在水中的不同狀態(tài)來比喻修道的七個層次,以此來告誡諸比丘要精進努力,不能懈怠。
具體到洞窟內的壁畫表現(xiàn)中,除了像第38 窟這樣有明確與水相關的題材外,還有一些洞窟中也同樣強調了對水的描摹。例如位于谷東區(qū)的第190 窟,是一座利用僧房窟的甬道改建的禮佛窟,洞窟狹長,兩側壁繪滿千佛,平頂上繪制的是飾有水渦紋的綠色水面,水中有朵朵盛放的圓蓮。再比如第118 窟券腹上的菱格山巒中繪制的異形水池,池邊還有在山中修行的坐禪比丘與梵志。以及第175 窟主室券腹的菱格因緣圖像中,每一個菱格內佛座下方都有一汪扇形的水面,水中還有白色的寶花。由此可見,在克孜爾石窟中不乏對水的表現(xiàn),而在菱格因緣這樣的表法意義強烈的圖像中,加重對水的描摹更是對以水譬喻思想的表達。
中心柱窟作為禮佛窟,其宣揚佛教教義的功能性遠遠大于精美的佛教藝術所帶來的裝飾性。也正是基于這一原因,克孜爾石窟中雖然有許多王公貴族作為供養(yǎng)人出資開鑿的洞窟,卻也無法隨心所欲地改變中心柱窟內固定的題材安排,所以像第38 窟這樣改變了主室疊澀壁畫題材的現(xiàn)象在克孜爾石窟中并不常見。但細究其原因,除了前文提到的佛教思想的影響之外,筆者認為這一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也與龜茲人自身尚水的文化特征有關。
龜茲地處塔克拉瑪干沙漠北緣,來自天山的冰雪融水在沙漠邊緣滋潤出了一片綠洲,龜茲依托這片綠洲,逐漸將勢力范圍拓展至南抵精絕、北接烏孫、西至姑墨,往東三百五十里即可到達都護治所烏壘城。?漢代時,龜茲常住人口就已達到八萬余人,屯兵兩萬多人,再加上絲綢之路上往來的各色人群,要供給如此規(guī)模的人口,龜茲對水資源的需求是不言而喻的。我們如今所見的古城遺址,駐軍的城址、戍堡與烽燧遺址、佛教寺院與石窟寺等基本都沿著渭干河、庫車河與阿克蘇河等水系分布。新疆地域遼闊,歷史上中央王朝在新疆長期實行屯田制度,但這里也是我國最大的干旱地區(qū),年降水量稀少。漢代時,官方就曾組織龜茲等地的數(shù)千軍民合力修筑水利設施,引注賓河灌溉農田。從古到今,水都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基礎,對于生活在沙漠邊緣的龜茲人而言更是如此,正是這樣的地理環(huán)境塑造了龜茲人尚水的文化特征。
佛教進入中國首先抵達南疆,被吸收再創(chuàng)造后形成了影響深遠的西域佛教。古代龜茲是絲綢之路中道的必經(jīng)之地,貿易往來十分頻繁,當?shù)劂~、鐵、鉛、石油等礦產(chǎn)資源豐富,冶鐵業(yè)發(fā)達,產(chǎn)品可充足供給整個西域地區(qū),而以氍毹為代表的手工業(yè)聞名遐邇。龜茲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中央王朝統(tǒng)治西域的政治和軍事中心,今庫車周圍遺存的明田阿達古城與大黑汰沁古城即為唐代的駐軍城址和戍守堡壘,位于拜城縣黑英山鄉(xiāng)的“劉平國治關城誦刻石”也是中央王朝在古龜茲軍事守備的重要見證。這樣一個經(jīng)濟繁榮、社會穩(wěn)定、多元包容的龜茲,一定擁有開放自信的文化態(tài)度,生活在這里的人們也必定會在佛教藝術中打下龜茲的烙印,石窟中優(yōu)美豐富的龜茲樂舞就是最好的證明。這樣看,龜茲人在佛教洞窟中著重對水的描摹便在情理之中了。
注釋:
①黃文弼.新疆考古發(fā)掘報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54-58,105-106.
②丁保福.佛學大辭典[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709.
③吳明娣,洪繼昱.藏傳佛教法螺與漢藏文化交流[J].中國藏學,2021,(03):190-198.
④引自《大智度論》卷五十九,詳見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第25 冊No.1509,中華電子佛典協(xié)會(CBETA),2018.
⑤引自《長阿含經(jīng)》卷十八,詳見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第1 冊NO.1,中華電子佛典協(xié)會(CBETA),2018.
⑥同注[5]。
⑦李延壽.北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3217-3218.
⑧同注[2]:1250、1383.
⑨同注[2]:685.
⑩同注[2]:365.
?引自《觀無量壽佛經(jīng)》,詳見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第12冊NO.365,中華電子佛典協(xié)會(CBETA),2018.
?同注[2]:1223.
?引自《起世經(jīng)》卷第一,詳見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第1冊NO.24,中華電子佛典協(xié)會(CBETA),2018.
?引自《長阿含經(jīng)》卷第四,詳見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第1 冊NO.1,中華電子佛典協(xié)會(CBETA),2018.
?同注[13].
?同注[5].
?同注[5].
?引自《阿毗達摩俱舍論》卷第一,詳見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第29 冊NO.1558,中華電子佛典協(xié)會(CBETA),2018.
?引自《法海經(jīng)》卷第一,詳見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第1冊NO.34,中華電子佛典協(xié)會(CBETA),2018.
?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3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