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麗
(連南瑤族自治縣人民醫(yī)院,廣東 清遠 513300)
急危重癥具有病情進展快、病情復雜、死亡率高等特點,對于此類患者來說,充足的急救時間是提高生存率的關鍵,但大部分患者家屬在如此緊急的情況下通常表現(xiàn)為焦慮不安等不良情緒,無法為搶救提供有效信息,從而影響病情的判斷,因此科學的院前急救護理對提高搶救窗口期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1]。人際溝通一直是護理工作的關鍵內容,也是獲取有效信息的主要途徑,急危重癥患者發(fā)病后需要家屬提供有效信息,為搶救提供依據(jù),及時診斷病情,提高搶救成功率。基于此,本文對人際溝通在院前急救護理中的應用價值進行了對比分析,現(xiàn)闡述如下。
選取連南瑤族自治縣人民醫(yī)院1524例急危重癥患者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時間2019年01月至2020年12月,采取隨機顏色球抽取法將所有患者分為參照組(行常規(guī)急救護理)和研究組(行人際溝通下的急救護理),各762例。其中參照組車禍傷133例,其中男性86,女性47,腦梗102例,其中男性63例,女性39例,心梗33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3例,其他494例,男性294例,女性200例;最小12歲,最大84歲,中位數(shù)43歲;高中文化以上共361例,高中文化以下401例。研究組車禍傷133例,其中男性86例,女性47例,腦梗102例,其中男性63例,女性39例,心梗33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3例,其他494例,男性290例,女性204例;最小13歲,最大83歲,中位數(shù)42歲;高中文化以上共360例,高中文化以下402例。基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符合比較標準。納入標準:①臨床資料與一般資料完整;②符合急危重癥診斷標準。排除標準:①家屬配合度差;②急救前發(fā)生死亡的患者。
1.2.1 參照組
本組患者予以常規(guī)院前急救護理:接到120急救電話后立即準備急救藥品并趕往現(xiàn)場,首先查看患者生命體征,對于口腔內有分泌物的患者應該立即清理呼吸道,將患者頭部偏向一側,觀察患者具體癥狀,并結合患者發(fā)病時間、家屬表述等對患者病情做出初步診斷,同時采取初步院前搶救措施。隨后用擔架將患者抬上救護車,在移動患者過程中要保持患者身體的平穩(wěn),避免出現(xiàn)墜落等不良護理事件,對患者造成二次損傷,在轉運過程中快速為患者建立靜脈通道,為后續(xù)靜脈輸液治療做好準備,并針對不同緊急情況予以針對性處理措施,對于嚴重車禍傷合并骨折患者要及時固定患肢,出血嚴重患者要及時采取止血措施,對于缺氧患者予以面罩給氧,保持呼吸暢通,為后續(xù)搶救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1.2.2 研究組
本組患者在以上基礎上加以人際溝通下的院前急救護理:
人際溝通技巧。護理人員達到現(xiàn)場后要保持鎮(zhèn)定,保持良好的態(tài)度,與患者家屬和其他人交流時要保持清晰的思維邏輯和語言能力,吐字清晰,不宜使用醫(yī)學專業(yè)術語,應采用通俗易懂的表達方式,及時獲取有效信息,掌握人際溝通技巧是快速診斷病情的基本前提,因此醫(yī)院要定期對護理人員溝通技巧等相關專業(yè)知識進行培訓和考核,提高其專業(yè)操作水平和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
與意識清晰的患者進行溝通。部分患者在發(fā)病時無明顯意識障礙,可以進行有效溝通,此時護理人員應該主動與患者交流,以了解具體病情,首先,護理人員要對患者消極情緒進行疏導,通過心理干預的方式緩解患者心理壓力,更好的配合急救,予以患者鼓勵,告知患者搶救成功的決心,增強患者信心,保持情緒的穩(wěn)定,降低應激反應發(fā)生風險,對病情進展有一定積極意義?;颊咔榫w穩(wěn)定后引導其陳述自己的病情。其次,予以健康教育,患者發(fā)病后難免會出現(xiàn)恐懼和焦慮等消極情緒,此時護理人員為穩(wěn)定患者情緒應及時解答患者的問題,緩解心理壓力,消除疑慮,更好的配合急救工作。第三,觀察患者神情,通過觀察患者表情的變化可以判定患者的疼痛程度,這種方式適用于意識清醒但無法進行語言表述的患者,對于疼痛劇烈的患者要時刻予以鼓勵,予以患者精神支持,直到到達醫(yī)院搶救室。
與患者家屬溝通。對于存在意識障礙的急危重癥患者可以與患者家屬溝通獲得相關信息,并取得患者家屬的積極配合,首先護理人員到達現(xiàn)場或詢問患者的具體信息,包括具體發(fā)病時間、發(fā)病前征兆、發(fā)病前是否從事某種活動、既往病史、服藥情況、過敏史以及發(fā)病癥狀等,迅速對患者病情做出初步診斷。對于存在冠心病病史的患者應首先考慮心絞痛發(fā)作或心肌梗死急性期發(fā)作,對于有血栓和動脈粥樣硬化等基礎疾病的患者考慮腦梗死、腦出血等疾病,對于嚴重車禍傷患者應首先考慮顱腦損傷和骨折等因素引起的休克,此外對于急性中毒患者以及多發(fā)傷患者應采取初步搶救護理措施,例如心肺復蘇等搶救措施,確?;颊吒黜椛w征的穩(wěn)定。其次,護理人員在開展各項護理措施時要及時向患者家屬予以說明,包括護理操作的目的以及不良后果等,與家屬溝通后取得理解,對于突發(fā)狀況要叮囑患者學會控制情緒,積極配合護理工作,提高搶救窗口期。最后,在轉運過程中要向家屬說明患者具體情況,告知患者入院后治療方式、搶救流程和可能發(fā)生的預后結果,并叮囑家屬在患者入院后要在第一時間辦理相關手續(xù),及時繳費,避免耽誤最佳搶救和治療時機,降低搶救失敗率,提高預后。
優(yōu)化院前急救護理措施。首先在出診前護理人員要對急救物資進行清點,及時補充急救藥物,確保急救設備能夠正常運行,其次評估患者病情后要分析患者在轉運過程中可能發(fā)生的危險事件,并做好相應的預防護理措施,轉運時對患者采取制定護理措施,避免發(fā)生墜床而加重病情,同時要保證患者呼吸道暢通,密切關注患者呼吸情況,及時清理分泌物,并根據(jù)患者具體病情合理補液,維持體內電解質平衡。最后,患者到達醫(yī)院后與急診室護士做好交接工作,包括患者具體癥狀、發(fā)病時間以及急救方案等,最大程度提高搶救效率。
對比滿意度:采用本院自制的滿意度調查表對在不同護理模式下家屬的滿意程度進行評估,總分一百分,80分(含80)到100分為滿意,60分(含60)到79分為基本滿意,59分及以下為不滿意。對比臨床指標:包括出診時間、轉運時間和總搶救時間,記錄并對比各項數(shù)值[2]。
對比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出診時間、轉運時間、總搶救時間、轉運滿意度均明顯優(yōu)于參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應用效果對比(±s)
表1 應用效果對比(±s)
組別 例數(shù) 出診時間(min) 轉運時間(min) 總搶救時間(min) 轉運滿意度(分)研究組 762 5.16±0.91 21.99±1.56 38.47±17.52 80.17±2.72參照組 762 7.51±0.25 32.41±1.41 61.21±13.54 70.44±3.12 t /68.739 136.789 28.349 64.890 P/0.000 0.000 0.000 0.000
急危重癥的快速識別是提高搶救成功率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臨床上院前急救的要點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體溫、脈搏與呼吸,如果患者體溫在37攝氏度以上即為發(fā)熱,在35攝氏度以下即為低體溫,脈搏高于100次每分鐘和低于60次每分鐘即為異常,呼吸頻率超過28次每分鐘和低于14次每分鐘即為異常[3]。第二,血壓、神志和瞳孔,如果患者平均動脈壓低于70毫米汞柱應首先考慮休克,而患者出現(xiàn)神志模糊、緊張不安、嗜睡等表現(xiàn)可提示休克早期或者昏迷,瞳孔散開提示心臟驟停,縮小提示中毒。
急危重癥指的是緊急、瀕危的病癥,需要及時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如果救治不及時可對患者產生重度傷害,嚴重可導致患者死亡,急危重癥可引起多臟器功能衰竭,最危重的情況為心跳驟停[4]。根據(jù)病情的不同可分為以下幾種:第一,腦功能衰竭,臨床常見疾病包括腦疝、腦卒中、腦挫裂傷和腦水腫等,第二,各種疾病引起的休克,休克患者循環(huán)功能會受到嚴重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為細胞代謝紊亂和細胞功能受損等特點,嚴重外傷、失血過多、各種心源性疾病、內分泌疾病以及神經(jīng)源性疾病都有可能引發(fā)休克。第三,呼吸衰竭,根據(jù)患者具體病情的不同可將呼吸衰竭分為Ⅰ呼吸衰竭、Ⅱ呼吸衰竭、急性呼吸衰竭和慢性呼吸衰竭,第四,心力衰竭,臨床上引起心力衰竭的主要疾病包括心源性休克和肺水腫,根據(jù)發(fā)病位置的不同可分為左心衰、右心衰和全心衰。第五,肝功能衰竭和腎功能衰竭,其中肝功能衰竭患者主要以肝昏迷為典型臨床癥狀,常見疾病包括肝硬化、肝癌以及肝壞死等,而腎功能衰竭患者分為急性和慢性。除以上常見疾病外,大出血、胸部穿透傷、心臟停搏、心悸或昏迷、氣胸以及上R梗阻都是急危重癥的主要誘因,因此在開展急救前要初步對患者病情做出判斷,明確患者發(fā)病的主要原因,并采取相應的搶救措施,從而提高搶救成功率[5]。
本次研究應用的是人際溝通下的院前急救護理措施,與常規(guī)院前急救護理方式相比應用效果更加顯著,通過定期進行人際溝通護理知識培訓和考核有利于提高護理人員專業(yè)護理水平和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掌握有效的溝通技巧,提高綜合護理能力。通過與有意識患者進行有效溝通有利于快速掌握患者病情,并作出初步診斷,對于存在意識的患者采取了健康教育、心理干預等一系列溝通方式,及時解答患者的疑問,緩解患者心理壓力,有利于緩解患者恐懼、焦慮不安、悲觀失望等不良情緒,引導患者保持穩(wěn)定的情緒,積極配合一系列搶救工作,確保后續(xù)護理搶救工作的順利進行,為患者爭取更多的有效搶救時間,提高預后。針對存在意識障礙的患者可以通過與其家屬和周圍人溝通來獲取有效信息,與家屬進行溝通時護理人員要保持鎮(zhèn)定,并對家屬情緒進行安撫,快速清晰家屬的頭腦,在與家屬溝通時口齒要清晰,語言要通俗易懂、言簡意賅,節(jié)省時間,與家屬溝通不僅可以穩(wěn)定情緒,取得家屬的配合,還能迅速了解患者病情,例如發(fā)病時間、發(fā)病子咋、發(fā)病前活動、既往病史等,為搶救工作奠定了基礎[6]。通過優(yōu)化院前急救護理措施,有利于縮短出診時間和患者轉運時間,爭取更多的搶救時間,從而提高急危重癥患者生存率。本次研究得出以下結果:研究組出診時間、轉運時間、總搶救時間、轉運滿意度評分分別為(5.16±0.91)min、(21.99±1.56)min、(38.47±17.52)min、(80.17±2.72)分,參照組出診時間、轉運時間、總搶救時間、轉運滿意度評分分別為(7.51±0.25)min、(32.41±1.41)min、(61.21±13.54)min、(70.44±3.12)分,研究組各項指標更好,由此可見,人際溝通是提高院前急救護理效率的關鍵。
綜上所述,人際溝通下的急救護理措施應用價值更高,可縮短出診時間和轉運時間,提升轉運滿意度評分,提高搶救成功率,值得臨床推廣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