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繼昌
(1金華市金東區(qū)橄欖綠家庭農場,浙江金華 321000;2浙江農藝師學院,浙江杭州 310021)
芭勞奈無花果因其果型大、糖度較高、風味獨特,鮮果及其加工品均深受消費者推崇。芭勞奈無花果作為新品種,目前國內種植面積較少,產地也較少,種植區(qū)域主要在山東、江蘇和廣東等地區(qū)。近年來,無花果需求增長,國際市場貨源緊缺,出口前景廣闊;國內消費市場也大增,市場需求強烈。浙江地區(qū)當前大多以栽培紅皮鮮食無花果瑪斯義陶芬品種為主。為了引選更適合浙江地區(qū)栽培的無花果品種,擴大果農種植經濟效益,現對芭勞奈無花果進行引種探索。
芭勞奈無花果是優(yōu)良的可食用、可加工的新型無花果品種。試種研究表明,該品種產量較高、適應性強、栽培容易、投資少、見效快、病蟲害少、具有很高的營養(yǎng)價值,是小雜果中極具開發(fā)潛力的果樹之一。芭勞奈種植收益較高,當年種植可當年結果,基本當年就可以收回種植成本,3年即可進入豐收期,單株產量可達20~30 kg,同期鮮果銷售單價比紅皮無花果高出2~3倍,經濟效益較優(yōu)。其加工品更是色香味俱全,尤其是果干加工品,較紅皮果干更清甜軟糯,色澤美觀,價值更高。芭勞奈無花果表皮呈淡黃褐色或茶褐色,果皮表面孔明顯;果肉顏色為淺紅色,糖分可達18%,完全熟果可達25%,果肉細膩、味香濃而不膩。鮮食果味濃厚,風味獨特,果品質量較優(yōu)。夏果和秋果的顏色、形狀、味道有差別[1]。夏果比秋果產量高,果型較大,一般單果重150 g以上,但糖度不如秋果。秋果果形較長,為長卵圓形,外表美觀,中等大小,鮮果重量 40~120 g[2]。
浙江省金華、龍游、湖州等地試驗表明,夏果在浙江地區(qū)大約7月上旬開始成熟,秋果大約8月上旬開始成熟,直至11月下旬,成熟期較長。
引種地位于浙江省金華市金東區(qū)赤松鎮(zhèn)四聯村(下新屋村),四聯村(下新屋村)位于東經 119°72′、北緯29°13′,該地四季分明,干濕兩季分明,熱量豐富,雨量充足,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盛夏氣溫高,鮮果成熟期以晴天高溫天氣為主,雨量較少,光能資源較為豐富,氣候條件利于芭勞奈無花果生長,四聯村的無花果成熟期病蟲害較少,果品質量更優(yōu)。
引種地芭勞奈無花果栽植密度340株/hm2,采用無干多枝壟式“V”形支架栽培,實行粗放型管理模式,這是由于該品種在土質較差的土壤中也能正常成活和生長結果[3]。芭勞奈無花果耐寒性也較強,在2021年1月百年一遇的低溫寒潮中植株基部尚能存活,顯示出較強的抗寒能力。
芭勞奈無花果葉片為五指形狀,葉片長達20~25 cm,葉脈有5個,加上葉矩脈共7個,葉距明顯,大葉片,葉柄較長。葉色呈綠色,枝條呈茶褐色,樹皮呈灰褐色,枝條中上部結果率較高,連續(xù)結果能力強,單性結實。
浙江地區(qū)芭勞奈無花果于3月下旬萌芽,12月初落葉。夏果7月初成熟,秋果大約8月上旬開始成熟直至11月下旬,成熟期較長,果實發(fā)育周期約60d。
植株長勢旺,結果率高,豐產性高,抗寒抗?jié)衬芰?。經測定,在無花果豐收旺季,果實的糖度基本穩(wěn)定在18%~25%,如果連續(xù)降雨達到3~5 d以上,無花果品質會明顯下降且不易儲存運輸。
該品種當年種植當年結果,目前采用無干多枝壟式“V”形支架栽培,定植當年產量可達2 000 kg/hm2,第2年產量可達3 500 kg/hm2,第3年一般豐產產量可達4 500 kg/hm2以上。芭勞奈無花果糖度高、鮮果食用口感較好,價格比紅皮無花果高2~3倍。芭勞奈無花果糖分高,加工成品口感比其他品種更優(yōu),價格更高,深受廣大消費者認可,因而當年基本就可以回收種植成本,種植效益較其他品種高。
芭勞奈無花果適應性強,對土壤要求不高,在沙土、黏土、酸堿性土壤中都能正常存活,但以光照條件較好、土質肥沃、排水良好的沙性土壤栽培的產量較高,種植時采用自根苗即可。芭勞奈無花果鮮果不耐儲藏,基本早上采摘晚上就溢糖變色,因而果園最好選在城市周邊交通便利處,以本地銷售為主。浙江地區(qū)氣候條件適宜,可以露天種植或大棚栽培,大棚栽培可有效減少雨季病害的發(fā)生概率[4]。
芭勞奈無花果品種應在12月至次年4月初種植,選擇苗種純正、根系發(fā)達、芽體飽滿、無損傷、無蟲害的芭勞奈無花果優(yōu)質壯苗。栽植前要剪去較長的根系,以提高成活率,縮短緩苗期。栽植時保持土壤濕潤,適宜種植間距為2.5m×0.8m,栽植密度約為340 株/hm2。
目前,芭勞奈無花果生產采用壟式“V”形支架栽培。浙江地區(qū)種植無花果的果農原來大多以種植葡萄為主,因而果農參考葡萄雙“十”字籬架原理,將無花果的枝條分別綁在支架兩邊,使無花果枝條呈現“V”形樹冠的結構。但是,隨著金華市無花果種植面積不斷擴大以及栽培技術不斷進步,逐漸形成了一套浙江模式的壟式“V”形支架栽培模式。當無花果新枝長到約0.8m時(約5月底),即可將每株已選定的新枝均勻固定在支架上。這樣一來,既方便了無花果的田間操作,又改善了由于無花果枝葉繁茂導致通風透光不佳的情況,可使所有枝條受光均勻、生長強壯,提高無花果結果率,促其外形美觀。
春季種植后,每株樹保留3~5個主枝,主枝間保留一定距離。為減少果樹營養(yǎng)損耗,保障果品品質,應及早摘除生長較旺枝條長出的嫩梢,防止枝條徒長。
種植后第1年,不要過多修剪枝條,要多留枝葉,以壯根為主,并在每年冬季進行剪枝,保留枝條基部3~5個芽,可有效避免枝條因氣溫低受凍的情況;第2年春季培育3~5個生長健壯的新枝作為當年生長結果的枝條,其余及時摘除。第2年培育3~5個芽的枝杈8~10個,第3年培育16~20條,形成類似杯狀樹冠,可有效提高來年無花果產量。
生產實踐證明,無花果根系發(fā)達,細胞滲透壓高,抗旱性較強。其具有一葉一果的生長特性,需要不斷消耗養(yǎng)分用以滿足自身生長發(fā)育需求,因而種植當年要在無花果根部施足底肥,施用有機肥(大多為菜籽餅或者豆肥)1 000~2 000 kg/hm2,當年新發(fā)的枝條結果后要適量增施高鉀高鈣肥,每隔20 d左右施1次,一般增施高鉀高鈣肥5~10 kg/hm2,整個生長周期追肥4~6次。要做到薄肥勤施,以滿足無花果生長發(fā)育需要。7月初果實成熟后,不再施肥。生長后期控水控肥,使枝條老熟,減少早霜危害。
無花果是耐旱不耐澇的植物,成熟采摘期應盡量保持土壤濕潤。多年種植經驗表明,保持水分充足,果型明顯增大,果品質量也明顯提高。要盡量保持土壤濕潤度達到60%~70%,確保果實膨大成熟期間水分供應充足。如果降水量過多,會降低無花果的糖度,使其不耐儲存,形成裂果及爛果。無花果不耐澇,在結果期如遇洪水,被淹沒的區(qū)域果實易腐爛、樹木缺氧容易感病。因此,在雨季和地勢低的地區(qū),要注意及時排水防澇。
無花果由于其特殊的藥理性,病蟲害較少,目前發(fā)現的主要病蟲害有葉片灰斑病、果實炭疽病、枝條枝枯病、桑天牛、薊馬、紅蜘蛛等。應綜合運用高效低毒化學農藥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技術,經濟、安全、有效地控制病蟲害的發(fā)生和危害,增強果樹抗病蟲能力。注意雨過天晴時露天種植的無花果最好施1次除菌藥,能有效提高無花果的品質和結果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