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文昌
“安有初樂為而復(fù)禁者”,通俗地講就是:世上哪有開始樂意做,而后來能夠停下來的事情?。?/p>
說這話的人叫蘇瓊,是我國南北朝時期一個不大的官吏。官不大,卻以清廉名世,真正達(dá)到了“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的境界。當(dāng)時的樂陵太守趙穎聞其廉名,不以為然,意欲一探真?zhèn)?。一天,他拿了兩個新瓜前來拜見。蘇瓊以禮待之,但是堅決不收這兩個瓜,趙穎自恃年長,苦苦相請。蘇瓊無奈,只好收下。
瓜是收下了,但是他不吃,也不讓家人吃,而是擺放在大廳之上。聽說蘇瓊收下了別人送的新瓜,鄉(xiāng)親們紛紛帶來自家新鮮的瓜果,向自己尊敬的父母官聊表寸心。到了大廳,人們看到趙穎送的兩個新瓜紋絲不動地擺在那里,知道蘇瓊是真的廉潔,而非做做樣子,只能識相地離開。一些想要送禮結(jié)交蘇瓊的人也只好望而卻步,人們從心里佩服蘇瓊的潔身自好。
家人埋怨蘇瓊,何必如此較真?蘇瓊說了上面那句著名的話:“安有初樂為而復(fù)禁者?”
“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相反,人的非分欲望一旦打開,你想停下來就是很難的事,類似潘多拉的盒子。人性相通:樂樂苦苦。由苦入樂易,由樂入苦難,恰如“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一個道理。就像游戲主人《笑林廣記·匿肉》所載的那個廚師,在家切肉,順手藏了一塊放在懷中,妻子怒斥道:“自家之肉,何為如此?!睆N子恍然大悟:“我忘了?!?/p>
“不矜細(xì)行,終累大德”,小不忍則亂大謀。陸贄是唐代以“清慎”聞名于世的宰相。母親去世,陸贄謹(jǐn)守孝道,守墓三年。其間,各地官僚紛紛贈送厚禮,利用這樣一個特殊的機會刻意巴結(jié)這位“內(nèi)相”。陸贄的態(tài)度是一概拒絕,分毫不取。事情傳到皇帝的耳朵,當(dāng)朝皇帝唐德宗覺得他這樣“苛求”自己,有點過分,不近人情。陸贄卻一臉正氣:“賄道一開,展轉(zhuǎn)滋甚。鞭靴不已,必及衣裘;衣裘不已,必及幣帛;幣帛不已,必及車輿;車輿不已,必及金璧。日見可欲,何能自窒于心?!奔惹辶缢?,又義正詞嚴(yán),著實讓人敬佩。
涓流不絕,溪壑成災(zāi)。任何事物都有量變到質(zhì)變的過程,壓垮駱駝的絕不僅僅是最后一株稻草。當(dāng)問題剛剛萌芽,就要通過小節(jié)的表象洞察到大害的后果,就要有壯士斷腕的勇氣和決心,見微知著,快刀斬亂麻。不良一旦開始,就會積重難返,一敗涂地,不可收拾。明朝弘治年間,都察院左都御史王廷相借轎夫濕鞋的故事,說出一句至理名言:“居身之道,亦猶是耳。倘一失足,將無所不至矣!”
道理都懂,問題是“看得破,忍不過”,像陳佩斯小品中飾演的小偷,把處理他的警察給“順”了,因為他“習(xí)慣了”。有了“初樂”的體驗,內(nèi)心便有了“禍根”,稍有適宜的土壤,便會迅速發(fā)芽,野蠻生長。
如果從自身找方子,還是記取并努力實踐蘇瓊的話:“安有初樂為而復(fù)禁者?”從源頭做起,不染非分之樂,不啟非分之想,不越雷池半步。就像吸毒一樣,沒有第一次飄飄欲仙的快感,也就不會對毒品念念不忘,甚至生死相依了。
想起一個故事,可以與蘇瓊的話相參:一個偷針的人和一個偷牛的人被捆在一起游街示眾。偷針的人委屈地問,我只是偷了一根針而已,為什么要與偷牛的人一樣被游街?偷牛的人說:“這有什么可埋怨的,我最初也是從偷針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