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程剛
(解放軍第967醫(yī)院 第二派駐門診部,遼寧 大連 116600)
肺部感染是一種急性發(fā)作的呼吸道感染疾病,最常見的原因是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和氣管支氣管感染,感染者由于免疫功能不完善,感染性疾病多為病毒、細菌、真菌等多種病原體引起的各種感染,疾病發(fā)展迅速,形勢危急。診斷的金標準是病原體檢測,但長期以來,容易延誤最佳治療時間。因此,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非常重要。近年來,肺部感染的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加之耐藥菌的產(chǎn)生使得其治療更加棘手,給人類的健康構成極大威脅。為此,肺部感染早期療效的判斷對提高救治成功率、改善預后具有重要意義。傳統(tǒng)指標血白細胞計數(shù)(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和紅細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對判斷肺部感染早期療效顯示出較大弊端,因為ESR不能預示治療成敗及體溫是否延遲下降,感染嚴重程度、治療因素,如類固醇類藥物等會影響機體感染導致的WBC變化規(guī)律。
超敏C-反應蛋白是肝臟產(chǎn)生的一種非特異性急性期蛋白。正常人血清中超敏C-反應蛋白含量很低,在細菌感染和組織損傷急性期可升高上百倍,因此超敏C-反應蛋白的測定被認為是判斷細菌感染程度和療效的主要指標之一[1-2]。感染早期,病情隱蔽,臨床癥狀無特異性,給診斷和治療帶來一定困難。在有感染或組織損傷的患者中,常規(guī)C-反應蛋白(CRP)檢測可檢測到較高水平的CRP(>10.0 mg/L),但不能很好地檢測出低水平(0.1~10.0 mg/L)CRP的變化。超敏C反應蛋白(HS-CRP)作為炎癥反應的生物標志物,也是參與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炎癥因子,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CRP是人體非特異性免疫機制的一部分。它結合C-多糖,并在Ca2+存在的情況下與細胞膜上的磷膽堿結合。它可以激活補體的經(jīng)典途徑,增強白細胞的吞噬功能,調節(jié)淋巴細胞或單核/巨噬細胞系統(tǒng)的功能,促進巨噬細胞組織因子的產(chǎn)生。CRP是機體受到微生物入侵或組織損傷等炎性刺激時由肝細胞合成的急性期蛋白。超敏C反應蛋白是臨床實驗室采用的一種靈敏的檢測技術,提高了檢測的靈敏度和準確性,能準確檢測出低濃度的C反應蛋白,是區(qū)分低度炎癥狀態(tài)的敏感指標。紅細胞沉降率(ESR),是指特定條件下紅細胞在體外抗凝全血中的自然沉降率。血沉在鑒別靜止期與活動期、穩(wěn)定期與復發(fā)期、良惡性腫瘤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是臨床上廣泛使用的檢測指標。有研究表明,血沉與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癌等常見肺部疾病密切相關。本研究通過分析血沉在不同肺部疾病中的變化,探討血沉在肺部疾病中的臨床意義。在肺部炎癥過程中,C反應蛋白、纖維蛋白原、抗胰蛋白酶和巨球蛋白等急性時相反應物質增多,促進了血沉的增加。許多研究表明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診斷的同時結合血沉診斷在多種臨床感染疾病的診斷中具有良好的作用。本研究分析了超敏C-反應蛋白結合血沉在肺部感染診斷中的意義,如下。
選擇我院肺部感染患者共100例,將其作為感染組,并選擇同期100例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檢測兩組的超敏C-反應蛋白結合血沉的指標。其中,對照組男65例,女35例;年齡25~78歲,平均(52.55±2.27)歲。觀察組男63例,女37例;年齡26~79歲,平均(52.52±2.56)歲。兩組統(tǒng)計學比較顯示(P>0.05)。本研究經(jīng)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同時檢測兩組的超敏C-反應蛋白結合血沉的指標。感染組在入院第二天早晨采集空腹靜脈血6mL,對照組在體檢當天采集空腹靜脈血6mL。血沉和超敏C-反應蛋白采用日立7180S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和上海復星試劑盒檢測。超敏C-反應蛋白正常參考值為0~10mg/L,血沉范圍為0~10mm/h。
比較兩組超敏C-反應蛋白、血沉指標。
超敏C-反應蛋白正常參考水平為0~10mg/L,以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10mg/L時為診斷準確;血沉范圍為0~10mm/h,以血沉水平>10mm/h時為診斷準確。根據(jù)該標準,判斷單一的血沉和單一的超敏C反應蛋白診斷的準確度以及聯(lián)合診斷的準確度。
在SPSS 22.0軟件中,計數(shù)樣本實施χ2統(tǒng)計,計量樣本取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意義。
觀察組超敏C-反應蛋白(3.85±6.29)mg/L、血沉指標(19.47±19.02)mm/h顯著高于對照組(0.54±0.45 mg/L、15.61±13.64 mm/h),P<0.05。超敏C-反應蛋白結合血沉聯(lián)合診斷的準確度100.00%,高于單一的血沉診斷的準確度80.00%、單一的超敏C反應蛋白診斷的準確度87.00%。
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是一種具有高度保守性的炎癥標記,能與肺炎鏈球菌的細胞壁C多糖發(fā)生反應,同時也是組織損傷后生成的一種不特定的反應產(chǎn)物。CRP是炎癥、感染、組織損傷、壞死、惡性腫瘤的重要指標,正常健康人CRP的水平較低,說明CRP的存在是炎癥和感染的原因,目前CRP在臨床感染和心血管疾病的監(jiān)測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C反應蛋白(FCRP)是由肝臟合成的急性期反應蛋白質,研究者發(fā)現(xiàn)急性患者血清有一種蛋白能與肺炎鏈球菌表面的莢膜C多糖反應,故首先命名為C反應蛋白(CRP)。C反應蛋白由5個多肽亞基組成,每個多肽亞基具有187個氨基酸,與非共價鍵將這些環(huán)狀蛋白結合成環(huán)狀五聚體。C反應蛋白可結合病原微生物如細菌、真菌和其他表面的多糖類物質,然后與血液內(nèi)鈣離子結合生成復合物,使人體內(nèi)的補體系統(tǒng)激活,并通過刺激機體釋放炎性介質,進而促進免疫細胞粘附和趨化而溶解靶細胞達到殺死細菌的目的。超敏C-反應蛋白是急性炎癥期間大量的球蛋白。C反應蛋白能夠跟肺炎雙球菌中的細胞壁C多糖之間起沉淀反應,因此而得名,而其相對的分子質量為115KD到140KD的血清β球蛋白。該物質主要是由肝臟產(chǎn)生,由炎性淋巴因子中的白介素、腫瘤壞死因子等相關的炎性因子對肝臟的上皮細胞產(chǎn)生刺激而合成的。相關的研究報道表明,C反應蛋白在對肺炎感染的檢測當中是良好的診斷以及鑒別的指標。而超敏C反應蛋白是使用超敏的方法對C反應蛋白進行檢驗的一種技術,在進行檢驗的過程中C反應蛋白并不會受到年齡、性別、高球蛋白血癥以及貧血等相關因素的影響,因此會優(yōu)于其他急性期的相關反應物質。
血清CRP在疾病診斷中沒有特異性,但是它的升高可以作為一種敏感的信號,可以作為不同病因的炎癥和組織損害的一個敏感指標。當身體由于病毒、細菌、血管堵塞、免疫復合物沉積等原因造成身體組織受損時,肝內(nèi)的某些急性時相蛋白含量會明顯增高,C反應蛋白是急性時相蛋白中最重要的一類,C反應蛋白的濃度會隨著炎癥或組織的損害而增加,其變化幅度可達到數(shù)千倍,甚至上萬倍。另外,C-反應蛋白與其他常規(guī)的急性時相反應指標如WBC、紅細胞沉降速率(ESR)有著密切的關系,但是CRP在炎癥過程中的表達水平高于ESR,恢復速度也比ESR要早,并且對EC-反應蛋白的敏感性也很高,同時C-反應蛋白的水平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加。
有關研究顯示,細菌性感染與病毒感染CRP的改變是顯著不同的,在呼吸系統(tǒng)、神經(jīng)系統(tǒng)和全身性感染(菌血癥或毒血癥)中,CRP的水平往往會增高,CRP在40mg/L以上時,臨床上已初步確認有細菌感染,并且CRP水平與感染的嚴重程度成正比。許多學者將CRP作為敗血癥的敏感指標,因為大部分病毒感染都是在機體細胞中進行(增殖),而完整的細胞膜上缺少磷脂蛋白,所以CRP不會引起CRP的生成和結合。而在細胞外面,大量的細菌會受到直接的傷害,從而將細胞膜分開,從而暴露出膽堿磷酸酶和附著在細胞表面的C反應蛋白,從而通過IL-6向肝臟傳遞信息,從而促進肝內(nèi)CRP的生成。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大部分的病毒感染都是在細胞外進行的,因此可以將細胞膜分開,暴露出膽堿磷酸酶和C-反應蛋白,其作用是通過IL-6向肝臟傳遞信息,并促使肝內(nèi)產(chǎn)生CRP,但也有一些病毒(如腺病毒、皰疹病毒)在感染后,C反應蛋白會顯著升高,這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會對組織造成廣泛的損傷,進而觸發(fā)CRP的生成。在細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炎等疾病的鑒別診斷中具有很大的作用,可以在早期發(fā)現(xiàn)感染,以便臨床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
肺部感染的發(fā)生發(fā)展有多種原因,主要病原體為病毒和細菌感染。細菌感染常發(fā)生在氣道黏膜、器官腔和黏膜組織表面,可引起氣道炎癥反應,且炎癥反應程度隨氣道表面致病菌載量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對肺部感染患者進行積極有效的抗生素治療對患者非常重要。當發(fā)生細菌感染時,超敏C-反應蛋白值迅速升高,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可作為臨床診斷感染的指標[3]。血沉作為炎癥性疾病的非特異性指標,其結果主要取決于紅細胞在血樣中形成線形的速度,形成速度越快,ESR越快。其特異性不高,多種疾病均可導致血沉加速,如感染性疾病、膠原病、組織損傷壞死、惡性腫瘤等,因此存在假陽性。肺部感染途徑復雜,早期易與其他疾病混淆誤診、漏診。以往細菌培養(yǎng)和病毒分離診斷復雜、耗時長、陽性率低,不利于早期診斷和治療[4]。在臨床上,迫切需要找到一種快速、準確地診斷傳染病的方法。在相關的臨床指標中,超敏C-反應蛋白是炎癥和組織損傷的非特異性和最敏感的炎癥標志物,是一種非特異性的急性時相蛋白。正常人的含量很低,肝細胞合成的超敏C-反應蛋白濃度也很低。在炎癥、感染和組織損傷中,一般在12~18h內(nèi)增加數(shù)倍至100倍以上,并隨著炎癥的加重而增加。大多數(shù)細菌在細胞外感染,暴露在磷酸膽堿和超敏C-反應蛋白附著部位,這有利于超敏C-反應蛋白的合成。在感染早期,細菌感染進展迅速,超敏C-反應蛋白迅速升高。因此,在檢測超敏C-反應蛋白時,詳細分析其微弱變化,識別感染的存在,便于及時治療。血沉也是炎癥指標,但需要配合其他指標進行綜合分析[5-6]。紅細胞沉降率(ESR),是指特定條件下紅細胞在體外抗凝全血中的自然沉降率。血沉在鑒別靜止期與活動期、穩(wěn)定期與復發(fā)期、良惡性腫瘤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是臨床上廣泛使用的檢測指標。研究表明,血沉與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癌等常見肺部疾病有顯著相關性。血沉(ESR)是一項常規(guī)檢查項目,主要用于觀察疾病的動態(tài)變化,鑒別良惡性疾病。在組織損傷、炎癥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高球蛋白血癥、高膽固醇血癥、惡性腫瘤等疾病中增高。在肺部炎癥過程中,超敏C反應蛋白、纖維蛋白原、抗胰蛋白酶和巨球蛋白等急性時相反應物質增多,促進了紅細胞錢幣的形成和血沉的加速[7-8]。隨著惡性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血沉升高可能與血漿IgG含量升高、腫瘤組織壞死、貧血等因素有關。血沉升高可提示體內(nèi)存在急性或慢性感染,它甚至可能提示惡性腫瘤的存在和相關組織的炎性壞死。在肺部感染性疾病的診斷中,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的檢測可以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尤其在細菌性感染性疾病中,診斷的準確性更高,而聯(lián)合血沉可進一步提高診斷準確率[9]。
本研究選擇我院肺部感染患者共100例,將其作為感染組,并選擇同期100例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檢測兩組的超敏C-反應蛋白結合血沉的指標。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超敏C-反應蛋白、血沉指標高于對照組(P<0.05)。超敏C-反應蛋白結合血沉聯(lián)合診斷的準確度100.00%,高于單一的血沉診斷的準確度80.00%、單一的超敏C反應蛋白診斷的準確度87.00%。
綜上所述,超敏C-反應蛋白結合血沉在肺部感染診斷中的意義大,可為肺部感染的診斷提供一定的依據(jù),在肺部感染的情況下,超敏C-反應蛋白和血沉指標均顯著升高。